1.勵志大師也是一位超級演說家:劉墉的演講成績碩果纍纍。小學參加演講比賽,次次拿*。大學教授演講課程,指導了大批學生獲得演講冠軍。在電視臺主持節目,成了著名主持人。至今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地舉行近百場巡迴演講,幾乎場場爆滿,反響非常熱烈。
2. 劉墉構思時間*長的一套書。本書是劉墉口才書系列的*本,另外有《把話說到心窩裡1》《把話說到心窩裡2》《教你幽默到心田》。這套書劉墉構思了20多年,總結50多年溝通經驗製作而成,是其溝通智慧集大成之作。
3.親身經歷為素材,多點睛之筆,鮮活有趣。書中有很多點睛之筆,一針見血提出問題所在,如「說話*重要的,不是美麗的音色、標準的發音,而是呼吸、氣勢……以及對環境和時機的把握。」。還擷取了大量自身親歷的真實鮮活的事例,將嚴肅的觀點融於幽默輕鬆家常的故事中。讓人讀來有趣,有味,有料!
4. 全新修訂版,裝幀精良。開本小巧,方便隨身攜帶。
[美]劉墉:畫家、作家、電視主播、新聞記者、演說家、教育家、慈善家。劉墉先生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他的勤奮與熱情使他在各個方面都卓有成就。
出版中英文著作九十餘種,其中《螢窗小語》《我不是教你詐》《靠自己去成功》等引發暢銷狂潮,在中國大陸銷售超過千萬冊。他還熱心公益,在中國捐建薇薇希望小學等四十所,還幫助了兩百多個大中學生就學。
第一章
恰如其分的幽默
幽默就像抓癢——
抓輕了,不癢,
抓重了,是痛!
——劉墉
相愛不偷?
笑引子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過這樣的情況——
你的女朋友(或老婆)怕癢怕得要命,平常你只要輕輕摳她一下,她就會笑個不停。
但是,這一天,她跟你不高興,你試著過去撓她癢,又撓她最怕癢的地方,奇怪了,她居然一點也沒反應,搞不好還窮兇極惡地吼過來。
又過一陣,你試著討好她,看她好像氣消得差不多了,再過去撓她癢,她先不吭氣,嘟著嘴,突然間撲哧笑了,笑著對你又追又打。
你們「雨過天晴」了。
◎幽默要不輕不重
幽默就像抓癢。
抓輕了,不癢,沒有效果。
抓重了,不是癢,是痛,得到反效果。
抓得不是時候,對方不但不癢,還可能冒火。
所以懂得幽默的人,絕不是只耍耍嘴皮子、編編笑話或損損人,而是知道認清對象、把握機會、製造氣氛,再「不輕不重、不多不少」帶動情緒,甚至化解尷尬場面的。
◎幽默要認清對象
談到「認清對象」,讓我先講幾個真實故事:
笑例子
一、相愛不渝管啥用?
有一天,我參加個喜筵,證婚人是位德高望重、年登耄耋的將軍。
顯然已經早有人為將軍寫好稿子,還為了省將軍的力,由司儀在旁為將軍捧著稿子念。
雖然已經八十多歲,老將軍依然中氣十足、字字鏗鏘:
「你倆真是郎才女貌、百年好合,而今結成連理, 真是珠聯璧合, 祝你們白頭偕老, 相愛不偷……」
大概因為稿子沒寫清楚,還是將軍眼力不佳,把相愛「不渝」念成了「不偷」。
這時候幸虧司儀機警,趕快小聲在將軍耳朵旁邊說:「不是不偷,是不渝!」
就見將軍眉毛一揚,稿子也不看了,沒好氣地說:「不渝管什麼?不偷就成了。」
這有多幽默啊!
可是,下頭上千的賓客,看將軍拉著一張臉:竟沒有一個敢笑。
二、當長官說錯話的時候
也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以主席的身份在一個國際大會上致辭,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代表:
「我們有來自中南美洲國家的代表,像是委內瑞拉、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烏圭拉……」
糟了!老先生把「烏拉圭」,念成了「烏圭拉」。站在旁邊的人趕快偷偷捅了老先生一下:
「不是烏圭拉……」
「噢!」不待那人說完,老先生已經改口了,
大聲喊,「拉烏圭!」
這也是多麼好笑的事啊!但也和前面婚禮上的情況一樣,沒有人敢笑。
三、我們是「人端」
小時候,我每個星期天都跟母親去做禮拜,那教堂的牧師國臺語都能說,只是有時候發音有點奇怪。
記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他證道,講到「八十歲的人瑞」,居然說成「八十歲的人端」。這時就見臺下的教友交頭接耳:「是人瑞啊!他怎麼說人端呢?」
問題是,大家都小聲議論,始終沒人去糾正。
所以隔了許多年,我又去那教堂,還聽見牧師大聲
說「人端」。
好笑的是,連我母親也學會了「人端」,還把這錯的發音教給小孫女:
「奶奶是『人端』,你也是『人端』,奶奶九十歲,在這端;你九歲,在那端!」
笑點子
◎認清對象再笑
我說這幾個故事,就是證明:同樣的話語,當你沒有認清對象的時候,常常不好笑。
為什麼?因為大家不敢笑,或是不敢往好笑的地方去想。
所以,如果你是個平常很嚴肅的人,今天居然想說個笑話,你最好乾脆先聲明。
「讓我說個笑話給大家聽。」
使那些平常怕你三分的人,能解除武裝,好好進入你的笑話。
話說回來,如果你當天的身份不對,就算你有「天大的笑話」憋在肚子裡,也最好別吭氣。
◎說笑話要一氣呵成
除了身份,控制場面和製造氣氛,也是你在表現幽默時要注意的事。
舉個很普通的例子,一桌人聚餐,經常酒過三巡之後,最是打開話匣子的時候,也最有說笑話的機會。
可是,你是否常見到,一桌人分成兩三組,各自扯著喉嚨說話,這時你對自己那一組人說笑話,才說一半,另一組人發覺你正說「好聽的」,於是打岔:「你是不是說笑話啊!我也要聽,再說一次。」
於是你不得不從頭再講一次,結果聽過的人因為已經聽了半個,新鮮感已經沒了,你又因為再講一次,熱勁已經不足,結果原本十分好笑的笑話,只剩下了七分「笑力」。
問題是,這種情況常見,你要怎麼避免?還有,在亂鬨鬨上百人的聚會上,你要怎樣用幽默的方法把場面控制下來呢?
請看下一章。
第二章
廢話少說
【廢話少說——之一】
了解人們說廢話的原因
裡根總統雖然是演說家,
但常常在答問的時候,先說「Well!」
有些已經在社會上混得不錯的人,
說話動不動就加個「他媽的!」
或「我靠!」
至於軍閥大帥,最夠勁的口頭語是:
「他奶奶的!」
你為什麼說廢話?
醫學界統計,我們的腦力有十分之九沒被使?用。
管理學家統計,我們的時間有五分之三毫無效?率。
那麼我要說,據我統計,一個人說的話,最少有一半是廢話。
不信,你擺個錄音機,把大家的對話錄下來試試,裡面除去嗯嗯啊啊,猶豫的、遲疑的、沒意義的口頭語和囉唆的、嘮叨的,剩下真正言之有物、有點意思的話,絕對不到一半,搞不好能聽的不過五分之一。
◎說廢話的原因
人為什麼說廢話?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廢話表面上雖然空洞,說廢話卻有特別的好處。
舉個例子,很多老人喜歡重複,是因為健忘,他才說過就忘記自己說了,於是再說一次。還有時候,同一個句子,他要說兩遍。甚至別人說的,他也要複述一遍,甚至兩遍。
譬如你對他說:「人老了就要放慢一點。」
他聽了,一邊點頭,一邊複述你的話:「人老了就要放慢一點。」 一遍不夠,再重複後半句:「放慢一點……」說到這兒,他突然抬頭,眼睛一瞪,吼過來:「胡說!我就不要慢!」
你說!他這重複是為什麼?
是因為他反應慢了,你簡簡單單一句話,他卻一下子無法會意,所以那重複是為了想,一邊重複一邊想。終於想通了、聽懂了,於是「翻臉」。
◎說廢話的「毛病」
問題是,有些不過三四十歲的人,說話時也會重複自己的句子。
這是因為他們的反應不夠快,他不能很快地往下說。再不然則因為他長期睡眠不足、吃太多抗焦慮的藥或有精神不能集中的毛病。只是當一個人說話喜歡重複的時候,無論他真實年歲是不是年輕,自然就會顯得老。
現在想想,你是不是有重複說話的毛病?進一步想想,如果你不再重複,會不會接不上話?會不會反而變得結結巴巴?
如果會,你得立刻改,而且好好檢討,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犯這毛病的。是不是受到別人的影響,或受到老人家的影響?抑或有一陣子精神不濟,開始重複,結果成了難改的習慣?
◎廢話變成壞話
另一種廢話就更普遍了,連反應應該最好的記者都常犯這毛病。
我最近看電視新聞,有個記者報:
「某人就到一個火車站,去做了一個買票的動?作。」
天哪!「某人到火車站買票。」不過八個字可以說清楚的事,那位記者居然多花了一倍多的時間,足足用了十九個字去說。電視新聞的時間多寶貴啊!他怎能講廢話呢?
更嚴重的是,說廢話的毛病一養成,就難改?了。
於是當「動作」成為廢話的時候——
「兩人去了汽車旅館」要說成「兩人做了一個到汽車旅館的動作」。
如果再加上「一個」成為廢話的時候——
明明「他父親和母親都被檢調單位約談」這麼簡單一句話,可以被說成:「他的一個父親和一個母親都被一個檢調單位做了一個約談的動作。」
天哪!「他」有幾個爹?幾個娘啊?這麼說不是侮辱「他」嗎?
◎Well,他奶奶的!
說話有這種毛病的人真是太多了。有些人動不動就在句子前面加:「換言之」或「事實上」。
有些人總要在句子結尾加:「的樣子」或「的?話」。
有些人只要開口,先說「那麼……」或「就是?說」。
裡根總統雖然是演說家,但常常在答問的時候,先說「well!」
有些已經在社會上混得不錯的,說話動不動就加個「他媽的!」或「我靠!」
至於軍閥大帥,最夠勁的口頭語是:
「他奶奶的!」
請不要覺得好笑,或猜想我在影射誰。要知道如我前面所說,那些廢話是有道理的。許多人不得不說,說才順,不說就不順。所以如果你突然叫他把那廢話拿掉,不再說「他奶奶的」「我靠」「他媽的」「事實上」「的話」「的樣子」和「Well」「換言之」,只怕他就一下子不會說話了。為什麼?請看下一節。
【廢話少說——之二】
改掉說廢話的毛病
當你說「好!」跟你說「好啦!」
「好嘛!」或「好吧!」
相比,哪一個更誠懇、更確定、更好?
當然是只說一個「好!」
他媽的效果
法國人有兩句很幽默的諺語:
「演講時沒話說了嗎?不妨咳嗽兩聲;
談情時沒話說了嗎?不妨擁抱接吻。 」
但是,不可能一咳不止、一吻不止了吧?咳完、吻完,還得說話啊!
所以那「咳」與「吻」真正的目的,是填補空白、減少尷尬和最重要的——利用那時間構想下面要說的話。
◎請讓我罵一句、想一想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說廢話,常因為突然不知下面怎麼說了。只要多半秒鐘就能想起來,於是加上「一個」「動作」「的樣子」「的話」,這類的廢話,拖延那麼一點點時間,來想下面要說的東?西。
所以,當有人問裡根問題,裡根總統在答話一開始,先說「Well!」的時候,那「好!」當中有個意思,就是:「好!讓我這麼答覆你。」
當一個人在句子結尾說「的話」,那「的話」的意思,很可能是「照這樣的情況,讓我想想該怎麼講」。
當某人說話時動不動就加個「我靠」「他媽的」的時候,那都可能帶有借時間想下面句子的效果。只是如果你分析給他聽,他八成不承認。搞不好還回你一句:
「我靠!你他媽的胡說!」
◎掠掠頭髮笑一笑
而當記者硬是在沒有必要的地方加上「一個」「做…… 動作」這些沒有必要的詞語的時候,一方面可能受別人影響,成為習慣,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必須利用這幾個字延長時間,想下面的句子。也可以說這顯示了他的思想速度不夠快、口才不夠好。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要改掉那些廢話,其實很簡單!
你可以放慢說話的速度,使自己的思想能跟得上。你也可以到那個「原來要說廢話」的地方,就停一下。為了不太顯明,你還可以清清喉嚨、掠掠頭髮,或歪歪頭、笑一笑。很可能不但因此改掉廢話,而且給人從容優雅的感覺。
◎讓廢話有點變化
還有一個方法是:你並不把廢話刪除,但讓那些廢話有變化。譬如你原來說:「照今天開會結果的樣子,我們應該立刻進入戰備的樣子,但是我看大家都沒動作的樣子,只好由我帶頭的樣子。」
如果你不能把重複「樣子」的毛病改掉,成為:「照今天開會結果,我們應該立刻進入戰備,但是我看大家都沒動作,只好由我帶頭。」
最起碼你可以變一變,成為:
「照今天開會結果的樣子,我們應該立刻進入戰備的狀況,但是我看大家都沒動作的樣子,只好由我帶頭的狀?況。」
雖然還是一堆廢話,但說兩個重複的,總比說四次同樣的句子有變化,感覺也好些。而且,當你開始注意換個詞的時候,自然能漸漸改掉那些不必要的東西。
◎嗎!呢!哇!哪!我不耐煩啦!
談到廢話,還有一種很沒有必要,卻被許多人使用的廢話,就是在一句的結尾加上的感嘆詞。
你注意聽,小孩講話總在結尾加上啦、啊、呢、吧!
為什麼?
因為小孩還不太會說話,他們的句子很簡單,上一句和下一句的連接不是很好。當他加個語尾詞,就表示一句話完了。如同小孩說「牛牛」「貓貓」「狗狗」「豬豬」,都是因為他們語言不成熟,還在學。
問題是許多人一直到大還改不了,在每個句子後面,非加個「嗎!啦!哪!呢!哇!」之類的字不可。加得少,還可以,甚至有加強語氣的效果,但是如果加得多就不妥當了。
現在,請想一想,你說話有沒有這樣的毛病?
如果有,儘量改!因為許多這樣的語助詞,會給人不誠懇、不耐煩和不信任的感覺。
想想:當你說「好!」跟你說「好啦!」「好嘛!」或「好吧!」相比,哪一個更誠懇、更確定、更好?
當然是只說一個「好!」
以上談的都是要改掉的廢話,但也有例外,請看下一節。
【廢話少說——之三】
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許多人是不是都愛講「事實上」?
他難道常說謊嗎?還是大家都愛說謊?
否則他為什麼左一句「事實上」,
右一句「事實上」?
幹!你聽我說啊!
◎請注意:此處有個葷笑話,屬於「輔導級」
最近看到張菲的節目裡費玉清說笑話。笑話是娓娓道來的,先說幼稚園裡教小朋友讀英文字母。老師指著黑板叫小朋友跟著念:A B C。
有個小朋友就是不念。
「你為什麼不念?」老師問他。
「我媽媽說B是不好的字。」小朋友回答。
老師一笑,對小朋友說:「你媽的B跟老師的B是不一樣的。」
費玉清說到這兒,主持人張菲和來賓都笑彎了?腰。
費玉清看著大家笑,笑完了,才繼續說:
「下面還有呢!老師又對小朋友說『你媽的B是罵人的,老師的B是外國人用的』。」
整場都笑翻了!
◎下面還有呢!
費玉清以說笑話聞名,他說這個笑話,一方面成功在內容是很正常的對話,但是往歪處去想,就成了葷笑話。
另一個成功,則是他很能抓住時間與節奏,在該說的時候說,該停的時候停。
想想!如果他說完第一段笑話,在大家都笑彎腰的時候,不等人笑完,就接著說第二段,是不是可能因為四周的笑聲,蓋過他第二段更精彩的內?容?
所以他等,等場子上的「條件成熟」了,才繼續說,而且怕大家不知道,特別先強調:「下面還有呢!」
這「下面還有呢!」是一種「發語詞」,也可以說是為下面繼續說,要大家注意的「發語句」或「提示句」。 (在這兒我簡稱「發語詞」。)
◎製造說話的時機
「發語詞」在講話時非常有必要。
為什麼?
因為除非你一個人演講,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閒聊的時候,如果你貿然地開始說話,一下子不容易引起眾人的注意。
於是你前面幾句話可能被大家忽略,說話的效果也因此打折扣。
怎樣讓大家集中注意力聽你說呢?
就是用發語詞!
甚至連一個人演講,都可能要用發語詞,那可以是很強烈的,對全場喊:「請各位安靜!」可以是像洋人派對裡的用茶匙敲酒杯,要全場注意。也可以用比較含蓄的方式,咳嗽一聲、清一下喉嚨,或敲一敲、吹一吹麥克風。
還有人會站在臺上板著臉,不動也不說話,等到大家意識到,彼此做個噓的手勢,安靜下來,才開口。
無論用什麼方式開頭,目的都是製造自己說話的時機。
◎記者為什麼總說「那麼」
「廢話」式的發語詞就這樣產生了。
你注意,記者訪問,常常在每一句的開頭都說「那麼」。譬如記者先問:
「那天你到哪裡去了?」
對方答:「我早上起來,先澆了澆花,再騎腳踏車去附近找朋友聊天,中午在外面吃飯……」才說到這兒,記者就打斷他的話說:「那麼為什麼有目擊者說早上在加油站看到你加油呢?」
對方答:「我不可能加油,因為我才加的……」記者又打斷他的話,問:「那麼您是不是能證明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加的油,有收據嗎?」
記者為什麼在每個句子的開頭都說「那麼」。那是他的口頭禪?還是改不掉的壞習慣?抑或是如我前面一篇說的「記者的反應差,口才不夠好,需要靠這幾個字來想」?
答案應該是:那屬於必要的廢話,「那麼」算是發語詞,用來打斷對方的話,也用來作為自己要發言的「提示」。
◎你聽我說啊!
同樣的道理,你注意!許多人是不是都愛講「事實?上」?
他難道常說謊嗎?還是大家都愛說謊?否則他為什麼左一句「事實上」,右一句「事實上」?
那「事實上」如果用在一群人交談,或上談話節目的時候,最重要的效果,就是作為「發語詞」。意思是:「請聽我說!」
當然有些人更乾脆,他直接用「你聽我說!」「你知道嗎?」來作發語詞。比較兇悍的甚至加上揮手,甚至拍打別人:「喂!喂!喂!你聽我說!」「屁屁屁!你知道嗎?」
◎好了!到此為止
上一節提到的裡根總統常愛用的「Well!」也可以是發語詞。尤其是地位高的人,譬如你是董事長、總經理,開會時你最大,經過一番討論,大家還在爭呢!你突然大聲說:「Well!(好了!)」
是不是大家全靜下來聽你說了。於是你可以講:「今天到此為止,我已經有了決定……」
相反的,如果你不加這麼一個「好了!」或「Well!」很可能造成你開頭的幾個字被大家忽略,影響你的權威感。
碰到「那麼」「事實上」「你聽我說」「你知道嗎?」「Well!」或有些很粗魯的人,簡簡單單一個字:「幹!」
我們都可以說那是為了「提示眾人」而用的「發語詞」。那些重複的字,不能算廢話。
但是也如我前面談過的,為了避免給人你左一句「事實上」、右一句「事實上」,好像口才不順的印象,你可以把那些發語詞交換著用。譬如你每次都先說「那麼」,你可以中間加幾個「但是」「好!」「您認為……」「我以為……」之類的詞句,或像費玉清說:「下面還有呢!」
你照樣達到了「提示」的效果,感覺卻順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