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西遊記》中,唐僧是一個心地善良、性情和善、慈悲為懷、佛經造詣極高的人,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西行取經途中,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方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而中國佛教典籍《五燈會元》中有這樣的記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除此之外,佛經中也有不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例子。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出處和來歷,但對這個詞語卻很熟悉。
很多人感到不解,為什麼好人成佛就得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而壞人成佛就那麼容易呢?
須知,我們要放下的不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內在的殺心,內在的惡念。如果我們能將所有惡念轉化為善念,將所有殺心轉化為悲心,當下的心,就與佛菩薩無異。
所以說,佛和眾生之間並不存在無法跨越的鴻溝,關鍵就是對念頭的把握。
佛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神通廣大的黑齒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預知未來。他算出自己只有幾天壽命,很是苦惱,因為神通也不能幫他解決生死問題。
在他痛苦彷徨之際,有一位天人讓他去求教佛陀。他立刻捧著兩朵花前去見佛,請教生死大事。
佛陀告訴他:放下。
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
佛陀又說:放下。
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
佛陀還是叫他「放下」。
他說:我已沒東西可放了。
佛陀這才對他說: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對生死的執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謂的屠刀,並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們對生死煩惱、五欲塵勞的執著。
濟群法師從佛法的角度回應了這一疑問,本文試著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談論這一話題。
在「心靈花園特別電臺」的一期節目中,我們與大家聊過「善良的禁忌」,我們說,如果不是白雪與紅玫一次次幫助忘恩負義的、可惡的矮人,那個被矮人變成野熊的王子恐怕早早就能脫下熊皮,變回原本的樣子,而兩個女孩兒也能更快地完成從女孩兒到女人的蛻變。
竟然是她們的「善良」阻止了她們心靈的成長。
類似的情節在《西遊記》中屢見不鮮,比如:唐僧非要救腳受傷的老道,被銀角大王擄了去;唐僧非要救紅孩兒化身的孩童,被紅孩兒擄了去;唐僧非要救由白骨精幻化的一家三口,為此要與孫悟空斷絕師徒關係,結果被白骨精擄走了……
總之,唐僧非要救妖怪,然後被妖怪擄走的情節幾乎貫穿整個取經的過程。
那麼,善良難道是一個問題嗎?它會成為個人成長的阻礙嗎?
我們當時與大家簡要談了談「善良背後的陰影」,是因為「向善」的誘惑,促使他走向越了界限的「善良」。
唐僧萬裡迢迢前往西天求取真經,在分析心理學上,可以將這「成佛」的過程理解為「自性化」的過程。
「自性化」這一概念,所要表達的是這樣一種過程:一個人最終成為他自己,成為一種整合或完整的,但又不同於他人的發展過程。
於是,自性化意味著人格的完善與發展,意味著接受和包含與集體的關係,意味著實現自己的獨特性。
途中,唐僧一次次被妖怪擄獲,遭遇到磨難,其中大部分原因如大家所調侃的:「唐僧就見不得妖怪喊救命。」
這個「見不得」,意味著他需要不斷面對自身「向善」的誘惑,而在此誘惑之下,必然有邪惡存在的蹤跡。
這就是為什麼八十一難中的大多數苦難都與唐僧非要去救妖怪有關。只要他辨認不出自己這顆「向善」的心下隱藏的妖怪,他就會一再被妖怪擄去;只要他分不清「向善」與被「向善誘惑」的這條界線,他就不得不去面對這些妖怪。
其實這些妖怪、這些「向善的誘惑」就是他的陰影。
「陰影」(Shadow)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專業術語,是「一個人不願意成為的樣子」;當然,也可將其理解為「人格的陰暗面」,「讓我們感到難堪和丟臉的另一個我」,或是為迎合外界期望而壓抑的部分。
按照榮格的理論,任何人在擁有其誘人或充滿魅力的「人格面具」(Persona)的背後(所謂「人格面具」,暫可理解為,我們呈現給外在的好的一面),也都掩埋著他自己的「陰影」(Shadow),那是他隱藏起來不想讓別人看到的一面。
他說,「陰影與我們同在……我們在某個地方有一個邪惡而可怕的兄弟,那是我們血肉之軀的複本。」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陰影是我們自己痛恨、並想隱藏起來的令人厭惡的特質,但它也是我們未充分發展的功能和個人潛意識的內容。
儘管陰影看起來與我們自己現實中所崇尚的觀念有所衝突,但陰影的本質並非是不好的。
陰影在自我發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如果我們不被陰影吞噬的話,那麼,在自我成長中,它會被整合成為一種很重要的力量。
比如,我們普遍認為,嫉妒是一種不好的特質,是我們成長中的障礙;但是另一方面,嫉妒作為一種心理動力,它也能轉化成動力,成為我們成長力量中很重要的部分。
一位資深的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師曾說,人們都認為陰影全都是骯髒的東西,卻不知道99.9%的純金也在其中。
榮格也曾說:
「陰影是現代心理學最應該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分析心理學試圖要回答的最深刻的問題之一。」
真正能在人格整合的道路上找回自己的人,都會經歷一些磨難。因為他們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一些事情:
首先是陰影,即他不希望成為的那樣;其次要面臨他們人格的真實面;最後是非自我心靈,即集體無意識。
陰影是我們每個人必然會面對也必須會面對的問題。
而面對陰影,需要勇氣和智慧,要想意識到它,就要承認人格的黑暗面是存在的和真實的,這需要相當多的道德努力。
唐僧西行取經途中所面臨的一次次考驗,也是在與自己的「陰影」打交道,對他來說,向善是他呈現給外界的樣子,即「人格面具」,而他未曾意識到的、相應的陰影部分,便是向善的誘惑。
這一「向善的誘惑」,使得他一次次被「妖怪」生擒,陷入到危難中。
而只有意識到陰影的存在,我們才有機會將其克服,或者救贖;不然,就只能任由陰影來擺布;或將其「投射」,損人害己。
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偉大意義所在,也是榮格及其學生將「陰影」作為深度心理治療的關鍵所在。
也就是說,在自性化的過程中,唐僧不得不一次次地面對自己的陰影、應對自己的陰影,進而克服或者救贖它,方能成佛,方能觸及「自性」。
那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對於「惡人」來說,成佛(或者說「自性化」的過程)就這麼容易嗎?
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在此引入兩個概念:依據受壓抑自我的性質,陰影被分為「黑色陰影」和「白色陰影」。
黑色陰影的產生是由於本能受到壓抑,比如壓抑性慾或攻擊性。這種現象在品格高尚、有好名聲的人的身上特別容易出現。
有時,他們所否認的黑色陰影會促使他們對抗當前的價值觀,去反抗社會規範、違反法律、與人相爭、嫉妒或羨慕他人、想要掌控,以及無節制的放縱性慾。
比如,唐僧取經途中所經歷的「向善的誘惑」,內在對所有看似「邪惡」事件的排斥,便可看作他的「黑色陰影」部分吧。
白色陰影則是源於德行或靈性傾向未發展或受到壓抑所造成的,可能是年幼時家庭和社會強迫他以偏差的態度和行為作為標準形成的。
比如,黑道分子唯一的生活目標就是去壓榨他人,他壓抑了天性中誠實慷慨的傾向。因此他的白色陰影,就是誠實及同情心這兩種德行受到壓抑。
再比如,學校有一位出了名的不良少年,他認為守法是件壞事,因此他要壓下守紀律的驅動力,遵守紀律於是變成他白色陰影的一部分。
那麼,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裡的「放下屠刀」,所放下的是自己有所偏差、與社會道德規範等相違背的那部分,進而去面對自己良善的一面,那被壓抑的白色陰影部分。而這也並不容易做到。
總之,對於「好人」來說,在成佛、走向自性化的道路上需要去面臨自己的黑色陰影,這九九八十一難,便是一個契機,一個克服或者說救贖自己(黑色)陰影的一個過程。
對於「惡人」來說,在成佛、走向自性化的道路上需要「放下屠刀」,放下自己與社會倫理道德等相違背的那些想法和念頭,去面對自己被壓抑的良善的白色陰影部分。
而與自己陰影打交道的過程,便是走向「自性化的過程」。
本文參考:
申荷永老師的新浪微博:@「洗心島_」;
Jean Monbourquett.榮格的陰影觀:留心那個與你相隨又不被承認的角落;
高嵐老師的音頻小課『透視心靈的童話丨心理分析與童話故事』;
申荷永老師在北大中國榮格周主題演講——走進榮格與走進自己,走進中國文化心理學的意義(2).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立場
開始有著特別意義的個人成長過程(94.1%),提升了個人專業勝任力(81.3%),獲得更多同輩群體支持(75%),開始心理諮詢師生涯(50%),在開展個案工作的學員中,94%的學員個案脫離情況得到改善,實現個人收入開源(25%)
洗心島文化與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以心理學基礎理論、心理諮詢訓練和中國文化為基礎,設置了一套整合性培養計劃——心理分析專業2+3課程體系。
「2+3」課程前兩年(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兩年課程)注重學員的知識面的完善,重視學員的內在成長和專業素養、專業態度的培養。課程主要由三大模塊組成,共計420課時。
第一部分是心理分析基礎理論,包括:
精神分析與分析心理學、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情結,移情等;
自由聯想和積極想像;
夢的工作:意象體現技術與擴充技術。
第二部分是心理分析與沙盤遊戲,包括:
沙盤遊戲的歷史,自由與保護的空間,沙盤遊戲的基本技術;
沙盤遊戲主題研討,原型意象與象徵,個案探討;
積極想像,自性,治癒與轉化。
第三部分是心理分析與核心心理學,包括:
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思想;陰陽五行與中醫;心理分析與《易經》。
後三年課程(候選榮格分析師三年課程)注重學員在心理分析領域的深度與高度上的發展。主要內容設置側重臨床應用與實踐,由系統培訓、專題研討、分析體驗、臨床實習、專業督導、課題研究等組成。
我們邀請了國內外資深心理分析師和沙盤遊戲治療師作為課程導師和督導課導師,其中不乏各領域內的權威導師。
Ruth Ammann, Betty Jackson, Brian Feldman, Joe Cambray, Linda Carter, Lauren Cunningham, Maria Chiaia, Agela Connolly, John Beebe, Robert Bosnak等;
另外特邀中國著名的《易經》學者、道家學者,佛教學者、中醫學者:劉大鈞、吳怡、胡孚琛、陳兵、曹礎基、趙燕平、莫飛智、羅建平等加強中國文化部分的專題講座。
推動榮格著作在國內出版。參與了《榮格文集》9卷本以及《榮格全集》20卷的翻譯工作;並於2015年創辦了《心理分析》和《沙盤遊戲》專業期刊。
我們也發起組織了全國範圍的心靈花園公益項目。「心靈花園」是洗心島文化與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團隊,發起的心理支持公益項目,心理分析與沙盤遊戲專業學員,大部分也都是「心靈花園公益項目」的志願者。
心理分析從業者培養。心理分析師「2+3」項目及沙盤遊戲諮詢師C、B級項目等連續培養課程。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務及實習建立系統化訓練體系。心理分析專業已在境外高校範圍建立專門學科及碩博士培養點。
今年是註定特別的一年,心理分析兩年課程也將迎來2020級新同學,我們一直走在中國文化與心理學交融的路上,不改初心。許多人說,心理諮詢師像一位心靈的療愈者。也許心理學也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正如一個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價值一樣——為人們的心靈孕育希望。
目前,我們的心理分析專業2+3課程體系之2020級【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兩年課程】已進入招生最後一周。歡迎諸位加入!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了解課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