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疫情大背景下西方世界價值觀的逐漸破產,2020年看這部電影真是太合適不過了。
我看到網上有人對《狩獵》的評價是「被謊言毀掉的一生」,其實電影表達的遠不止這些。整個故事雖然是從小女孩Klara的一個謊言開始,但當Klara說出真相,其他人都以為這是小女孩為了自我保護而選擇性地遺忘過去。也就是大家並不關心真相是怎樣的,只是借著這件事發洩情緒和表明立場。
整部電影都沒有正式出現法律審判或者警察取證的過程,目的就是為了向大家展現一個沒有程序正義的世界是怎樣的。影片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深受當今西方白左文化的影響(只有Lucas的女友是棕色人種,其餘全是白人),過度追求政治正確,從而枉顧證據和法律,並且輕信謠言。
而追求政治正確的目的只有一個:獲得自身道德優越感,並對他人發動道德攻擊(是不是跟國家之間的xx制裁特別相似)。
影片末尾,Lucas和女友孩子回到故鄉,曾經的故人朋友有些熱烈歡迎,擁抱致意;可另外一些人的動作和眼神裡都透漏出冷漠以及蔑視。Marcus拿到狩獵證,正式成為一名獵人。可是當他拿著槍走在森林中的時候,他也有可能是別人的獵物。其實這裡的隱喻已經非常明顯了:如果我們能夠輕易對別人拿起手中的道德武器進行攻擊,那自己最終也會受到別人的威脅。
Marcus的成人典禮上,Lucas再一次見到了Klara。
Lucas: 你怎樣躲過那些人的?
Klara: 我不知道,他們人太多了。
Lucas低頭,一聲苦笑。
而在開頭Klara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她也是不知道自己怎麼出現超市附近的。
Klara:我忘了我是怎麼來的,等我發現已經走到這兒了。
前後呼應。也就是自始至終,儘管男主Lucas因為一個流言被毀了平靜的生活,可其他人並沒有絲毫改變,依舊守著過往的道德高地。而讓說謊的小女孩在眼皮子底下大搖大擺地穿過人群,甚至主動幫其粉飾謊言。
他們在平時並沒有想著好好照顧小女孩,可是等到走丟被人送回來,反倒因為小姑娘的一個謊言而去責怪幫忙的人。一方面是忽視小孩的真正需求,作為父母不夠負責任(Klara上學時父母在爭吵誰該去送孩子);另一方面卻在孩子撒謊之後給予過度的關心,而不去證實小孩說的話是否符合事實。
可小女孩為什麼會撒謊呢?
其實也是因為過分追求政治正確和結果平等。Klara給Lucas送了一個表達愛意的心形圖案,並且還吻了他,她以為Lucas會接受她的愛意,結果Lucas拒絕了她。
噢上帝,你怎麼能拒絕一個純真可愛的小女孩的請求呢?你是不是歧視小孩子的感情?你是不是對Klara小天使有什麼偏見?
有點白左那味了吧。
也就是在這種文化成長起來的人,天生就會覺得自己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無條件地跟其他人享受相同的權利,一旦被拒絕便會心生怨恨,甚至報復。這點對於尚未有足夠經歷的小孩來說,更加容易助長其無休止的欲望。
《狩獵》整部電影的基調都是平緩偏壓抑的,幾乎沒有大的爆發點。以男主角為例,他因為謠言丟掉了工作,被鄰居朋友抵制,甚至連自己的愛狗也被人殺死了。這劇情如果擱《疾速追殺》裡面,John WicK上來就是一頓亂殺,分分鐘把「被一個謊言毀掉的人生」變成「一條狗引發的慘案」。
可是Lucas除了在超市被揍一頓後用頭頂翻了屠夫,其他時候對這件事並沒有跳腳似地辯解反抗。為什麼要有這種設定呢?
第一,這種人物設定更符合主角,因為Lucas本身就是一個善良偏軟弱的人。他如果很強硬的話,也不會兒子過來一趟還得跟前妻請示;第二,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有對環境的依賴傾向且偏軟弱的,我們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勇敢。不是誰遭遇了不公都能立馬奮力抗爭反擊的,畢竟站在對面的是整個環境;第三,如果把森林中的麋鹿看成是對Lucas的隱喻,那很多事情就更清楚了。被道德指責的人就像是待宰的獵物,槍口都對準了,你還怎麼跑。
倒是作為兒子的Marcus有過激烈的抗爭,大罵Klara是小婊子,而且直接跟比他更高大的人動手。不過這些都是在他未成年之前,等他拿到狩獵證之後,被成人文化影響的越來越深,是否仍會有勇氣去反抗不公。
導演在本片中很喜歡特寫演員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同時臺詞又很少,所以整部影片就像是中國的山水畫,多處留白,意味深長。比如最後一槍到底是誰開的,其實可以是任何人。而且人家可能就是故意不打死你,讓你一輩子都生活當獵物的恐懼之中。
影片的主題還是對當代西方主流文化的反思,尤其是能看到對過度追求政治正確的批評。但其實任何文化都會有些或多或少的政治正確,我們自身對此也要十分警惕。
說到底,程序正義,客觀務實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