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精確」和「正確」:政治不正確會讓人覺得更真實

2021-02-19 心理學與生活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救一個你救誰

 

蔡康永戰隊和羅振宇戰隊持正方立場:救畫;薛兆豐戰隊和李誕戰隊持反方立場:救貓。正方成員除了蔡康永、羅振宇外,還包括:黃執中、詹青雲。反方成員除了薛兆豐、李誕外,還包括許吉如、傅首爾。

 

其他選手的發言就不具體說了,重點看看正方黃執中和反方李誕的兩段辯論。

 

黃執中是一個辯論高手,他首先反駁了反方許吉如的論點(在這場火災中,應該拯救弱者,相比一幅名貴的畫,一隻可憐的貓是弱者。如果我們不拯救弱者,有一天當自己是弱者的時候…):

 

 在這個場景裡面,貓不是最弱的,那幅畫才是最弱的。


 那幅畫不會呼嚎,那幅畫不會求救,那幅畫不會移動,那幅畫不會喊救命。


 對方說:萬一你是那隻貓呢?我想問:萬一你是那幅畫呢?

 

更進一步,黃執中把辯題提升到了一個高度:遙遠的哭聲!

 

他先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在小學教書的朋友講,他在教室講讀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念到父親彎下腰去撿橘子的時候,好多同學哈哈大笑,因為朱自清的父親是個胖子,同學們就大笑說「胖子撿橘子」。我這朋友開始很錯愕,但轉念也就懂了,不是這些小孩冷血,是因為他們太年輕,還不理解父親撿橘子裡蘊藏的傷感。

 

小孩子不懂《背影》中的感情,不是小孩冷血,是因為他們對感情對世界的認知有限,他們聽不到更遙遠的哭聲。

 

黃執中總結說:

 

人的同理心和不忍心是有範圍的,而它範圍的大小,跟你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高低很有關係。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越高,你聽到的哭聲就越遙遠。

 

接下來是李誕的辯論:

發言快結束的時候,李誕也講了一個故事:

 

我的一個記者朋友問過我,他說李誕我在採訪生涯中有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我經常採訪一個當事人,他把他的故事告訴給我,我覺得我報導出去,會幫助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這個社會的一些陰暗。但是我報導之後,這個人的人生可能就完了,因為那些殘害他的人,也會看到,他就死定了。那你說這個報導,我要不要發?我要不要為了更多人,犧牲這一個人?

 

他的態度是:我當時聽完什麼反應,我差點一腳踹在他臉上。不要這樣想問題朋友們,不要這樣想問題,因為那不是遠方的哭聲,那是你想像中的哭聲,你為了一個想像中的哭聲,你就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犧牲掉了。你們瘋了嗎?不要這樣,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了,這個世界維繫的靠的是我這樣「自私」的人。我們這樣「自私」地活著,但是我們不傷害別人,這個世界才能運轉。而正是這些,為了一些所謂宏偉的事業,為了一些遠大的目標,去不計後果地犧牲別人,犧牲別的小貓的人,頻頻地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很多人說,這場辯論,改變了自己對李誕的認知。

 

有網友評價:

 

李誕的表達,讓人聽完很舒服、很有安全感,更願意靠近他。相反那些在自己的世界俯視別人的人,會有一種讓人討厭的優越感。

 

可能有不少人有類似的感觸,詹青雲也好,黃執中也好,代表是是接受過良好教育、所謂具有教養的精英階層,一貫的辯論風格和表達方式,會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是一種精英化的表達。就像是一位很權威很道德的老師,在教導你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是高級的,什麼是低級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這樣的表達方式,會給人這樣一種感覺:你說得都對,但我不想聽。就正如原來很多人喜歡羅振宇,每天60秒,說得頭頭是道,仿佛每句話、每個字都是由內涵的,都是精確無誤的。如果按照他說的做,似乎就可以成為一個厲害的人。但是聽久了,會發現,你說得都對,特別的理性,但是離我太過於遙遠,我實在做不到。而我做不到,好像我就是懦夫,就是失敗者,就很丟人。

 

與之相反,李誕的立場所代表的是草根階層、平民百姓階層。大家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可能聽起來不那麼高尚,甚至是自私的,但可以關注「近處的哭聲」,管好小事情,去做容易做到的事情,即便做不到,即便失敗了,也並不丟人。

 

概括來講,在某種程度上,這裡面存在一種對立關係:政治正確  vs. 真實。

 

什麼是政治正確?這裡的政治正確,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比如愛國以及意識形態層面的。還包括理性、原則性、崇高、智慧、嚴謹、科學、精確、正能量等。總體來說,就兩個方面:集體大多數人的利益和長遠考量(包括對自己)。如果不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不是為了群體利益,不是為了長遠考慮,那就是政治不正確。反之,為了「大我」犧牲「小我」,為了「未來」克制「現在」就是政治正確。

 

但問題是,政治正確與真實存在一些矛盾。一般來講,接受的教育越多,人是越文明的,越是政治正確的,凡事都多方考慮,識大體、顧大局,為了長遠的未來,努力克制本能,延遲滿足,這樣才容易獲得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這樣才是成功的。父母往往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講了很多道理,但是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些要求是很高的,很多的平凡普通人、非隔壁家的孩子,他們只能為一日三餐而奔波,為生存而風裡來雨裡去,他們不那麼熱愛學習,不是所謂的「乖孩子」。在現實面前,他們想不了太多,也沒有那麼理性,也考慮不了那麼長遠。政治正確在他們眼裡,可能是有道理的,可能是對的,但不那麼真實,那是一種壓力,甚至是一種綁架。他們只想做自己,做真實的自己,活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這或許也是前幾天大連研究生跳樓以及成都大學書記跳河自殺悲劇產生的原因之一吧。我們的教育,既要教會我們如何成功,也需要教會我們如何接受失敗。既要教會我們追求正確、追求理性,也要教會我們追求真實、追求感受,情感教育與知識教育同等重要!允許自己失敗,不要害怕自己是負能量,在現代社會,彌足珍貴。所謂的心理健康,就是在政治正確與真實之間保持平衡,在原則性與靈魂性之間保持平衡!這樣,自己會更輕鬆,這個世界也會更可愛!

 

參考文獻:Rosenblum, M., Schroeder, J., & Gino, F. (2020). Tell it like it is: When politically incorrect language promotes authentic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相關焦點

  • 政治正確和文藝評論
    只好來回憶一下「北西1」。「北西1」講了一個拜金女小三去北美生子遇到真愛返璞歸真的故事,2013年上映。那個時候,大家還沒有看到《黃金時代》《三城記》《命中注定》《華麗上班族》等完全暴露湯唯演技短板的作品,當然也沒有人質疑她在「北西」中令人尷尬到死的喜劇演法;更還沒有一個有話語權的撰稿人大力「黑」過她。
  • 政治正確?我看不太正確
    例如「黑名單」「白名單」等常見的術語,帶有黑=壞,白=好的意思成分,應當改成「阻止名單」和「允許名單」。當我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我是完全,完全無法理解的,但是卻又知道谷歌這麼做的原因。在現在輿論趨勢下,種族平等,是一個鮮明,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
  • 原泉:白俄羅斯在「政治正確」和「正確政治」的十字路口徘徊
    (這兩個東西是什麼樣的大家看到抗議照片的時候應該會注意到),用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旗國徽為藍本,國歌為旋律創作新的國旗、國徽和國歌,以保證國內政治穩定,促進國內民族和解。同時政治上保持了長期穩定,外交上保持了獨立自主,在險惡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取得了難得的成就。或許,白俄羅斯在後蘇聯時代的亂局之中,就需要像盧卡申科這樣不按「政治正確」出牌的人「以亂治亂」,最終,歷史「不拘一格」地揀選了「政治不正確」的盧卡申科,而盧卡申科也在這變局之中成功將白俄羅斯從崩潰的懸崖邊往回拉了一把。
  • 官鬼: 公共的意義和政治正確
    四 政治正確為什麼令我不舒服我高中的時候, 語文課本裡有沈從文《邊城》的選段. 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我, 讀了之後覺得之文章很有問題, 於是去問語文老師: 這篇描寫底層人民的文章, 怎麼沒有階段壓迫和階階鬥爭啊? 這裡邊是不是有小資產階級對於生活的美化啊?語文老師當時對我的回覆是這樣的: 沈從文寫出《邊城》之後, 就有人以此批評他.
  • 政治正確
    什麼是政治正確?其實質就是統一戰線,用宣揚美好的理念來緩和淡化各種矛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
  • 政治正確與學術
    今天在登陸RSC的系統的時候突然提示要錄入新的信息,分別是性別和性別認同。
  • 《誓血五人組》:強行政治正確的政治正確
    很明顯,在這部看上去非常倉促,而且頗為自言自語的影片面前,北美的影評人也犯了難——黑人運動大張旗鼓的時下,批評顯得政治不正確;大肆褒獎,亦違背專業素養。 於是,北美影評人和觀眾之間產生了罅隙。在metacritic上,影評人給出了82分,《誓血五人組》被打上了「必看佳作」的標籤。而觀眾只給出了6.1分。
  • 爆米花女權:《驚奇隊長》與「政治」正確的娛樂化
    討厭的人當然沿用了一些慣有的消費美國大片的思維:這個女的好醜,情節好傻好無聊。喜歡的人會說,傻又怎麼樣,那也是多年話語抗爭的結果;或者,一位年輕的女觀眾告訴我:簡單來講吧,願意讓你的女兒看看《白雪公主》,還是看《驚奇隊長》?沒得選的話,我會選後者——多麼像無奈選民的告白。
  • 政治正確的新高度
    如果你是一個美國人,對婚姻有這樣的認知,那麼你很危險。這種認知只可以在私下場合說說,絕對不可以在公開場合這樣講,更不能將這種認知帶入你的日常行動中。因為一旦這樣,LGBT群體會覺得受到了冒犯,控訴你歧視。那麼如果你是企業主,會面臨無休止的糾纏和訴訟,如果你是僱員,則可能被解僱。近期的代表性案例是「同性戀蛋糕案」。科羅拉多州一對同性戀舉辦婚禮,打算定一個蛋糕。
  • 《小小安妮 第三季》讓人無法接受的政治正確狗血劇情
    政治正確到讓人討厭的地步,短短幾集不知道要塞多少東西進去,女性歧視,種族歧視,印第安人的遭遇,階級差距,結果哪個都沒有講深入,只讓人覺得幼稚。 特別是最後兩集的紙條糾紛,狗血到讓人無語。 好演員好場景好原著,硬生生要塞一堆東西進去,反而喪失了原著帶給人的最初的感動,一手好牌全部打爛,仿佛看到了又一個權遊第八季。
  • 『黑豹』一點都不政治正確
    也有人覺得它的好口碑不過是「政治正確」罷了,美國媒體哪個敢給這一堆黑人演員打低分?我很不喜歡這個詞的濫用,關於這個話題我們之前也聊過,詳情戳:一口一個「政治正確」的人能不能閉嘴?愛用這個詞評價電影的人多半看電影的時候心思也不在電影上。他們不是看完覺得覺得政治正確,而是之前早就這麼覺得了。而他們卻沒意識到,當反政治正確成為一種新流行時,那就是另一種政治正確。
  • 透過Zootopia了解美國社會和所謂的政治正確
    最終,憑藉精良的動畫製作和劇情設計以及對人性的深入挖掘,令觀眾心甘情願的買單。一部作品要稱得上偉大,除了作品的藝術價值以外,還需要具有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雖然是部讓毛茸茸的哺乳動物們賣萌耍寶的動畫片,但不論是電影裡出現的場景和道具,還是無處不在美式政治正確和對美國現實社會的吐槽,都會提醒觀眾,zootopia就是美帝的縮影。
  • 原創|美國的政治正確是什麼樣子
    組成社會方方面面協作方式的行為,叫政治。什麼是政治正確,這是個新詞,是被美國人發明出來的一個詞。我們「友好」的鄰邦印度,國內還分三六九等,當年從興都庫什山翻進來的雅利安人還有後面的一串波斯人、蒙古人、還有坐船進來的葡萄牙人、英國人等等,他們是社會的上層人,膚色大多偏淺偏白。
  • 政治正確滔天的時代新極權主義的興起
    川普指責NBA太講政治的背後,是NBA球員所代表的黑人對川普不講政治的抗議。川普作為一名現任美國總統,顯然不會不講政治。按照這幾年媒體的批評,川普絕非不講政治,而是不講政治正確。而對美國黑人來說,政治正確主要就是禁止歧視黑人這一金科玉律。對其他美國人來說,政治正確則意味著更多的東西。
  • 與許紀霖、劉擎等商榷:「(反)政治正確」框架的思維陷阱
    吳冠軍老師的論述策略是:「政治正確」確實會讓有些人不敢說話,但是美國黑人整日遭受警察暴力與系統性歧視而性命堪憂,是比言論自由更為急迫的問題,此時心平氣和的公共討論空間早已喪失,「政治正確」問題自然也可以暫時擱置不談。三位老師雖然因此對這些被指為「政治正確」的事件抱有理解的態度,但整場討論仍未能擺脫「(反)政治正確」這一話術本身所設下的論述框架和思維陷阱。
  • 《狩獵》|警惕過度追求政治正確
    也就是大家並不關心真相是怎樣的,只是借著這件事發洩情緒和表明立場。整部電影都沒有正式出現法律審判或者警察取證的過程,目的就是為了向大家展現一個沒有程序正義的世界是怎樣的。影片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深受當今西方白左文化的影響(只有Lucas的女友是棕色人種,其餘全是白人),過度追求政治正確,從而枉顧證據和法律,並且輕信謠言。
  • 美國特色: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在這場政治正確的運動和自身品牌定位的問題下,2018年財年,維密的利潤狂跌45%,2019年維密秀徹底停辦,英國分公司更是在今年6月份宣布破產。殷鑑不遠,出於品牌資產的考量,企業主們自然容不下任何一粒沾染自身的灰塵。於是,代表言論自由的臉書,和代表政治正確的廣告主終於「反目成仇」。
  • 這哪裡政治不正確了?
    理察朱維爾是順從的,雖然他會逃稅,家裡會買很多槍。但是他自始至終認為自己曾經是「副警長」,作為一個曾經的執法者,當然是應該無條件順從政府和司法機關的。所以在電影中也因此產生了許多的「笑料」。明明一些很讓人生氣的事情,但是理察朱維爾卻依舊選擇了順從,令人有點恨鐵不成鋼。而沃森布萊恩特則是一個暴躁老哥,看著這些執法者高人一等的姿態就氣不打一處來。
  • 「傻白甜」的迪士尼公主就是政治不正確嗎?
    但這個範式其實發生過一次轉變,準確地說,雖然迪士尼公主童話都是大團圓的happy ending,但是公主的形象卻由一開始的傻白甜blonde變成了今天的集美貌(甚至可以不「美」)和智慧於一身的新時代獨立女性,也不再局限於歐洲裔白人而擴充到各個不同種族和膚色。某種程度而言,迪士尼公主的轉變史,折射出政治正確的發展史,也是女權主義的發展史。
  • 《誰說我結不了婚》:政治正確並非創作正確
    ,卻有著更符合當下觀眾審美的導向性。這種指責更像是近年來「女性遠離婚姻」的政治正確式表達。對於婚姻態度,女性群體經歷過多次大的巨變。直至近幾年來,不斷有聲音將婚姻視為女性的墳墓,認為女性在婚姻關係中永遠是弱者,女性可以通過工作和生活上的獨立而不去結婚。而且這種聲音逐漸通過日本的電視劇逐漸成為女性群體的主流,甚至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