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救一個你救誰?
蔡康永戰隊和羅振宇戰隊持正方立場:救畫;薛兆豐戰隊和李誕戰隊持反方立場:救貓。正方成員除了蔡康永、羅振宇外,還包括:黃執中、詹青雲。反方成員除了薛兆豐、李誕外,還包括許吉如、傅首爾。
其他選手的發言就不具體說了,重點看看正方黃執中和反方李誕的兩段辯論。
黃執中是一個辯論高手,他首先反駁了反方許吉如的論點(在這場火災中,應該拯救弱者,相比一幅名貴的畫,一隻可憐的貓是弱者。如果我們不拯救弱者,有一天當自己是弱者的時候…):
在這個場景裡面,貓不是最弱的,那幅畫才是最弱的。
那幅畫不會呼嚎,那幅畫不會求救,那幅畫不會移動,那幅畫不會喊救命。
對方說:萬一你是那隻貓呢?我想問:萬一你是那幅畫呢?
更進一步,黃執中把辯題提升到了一個高度:遙遠的哭聲!
他先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在小學教書的朋友講,他在教室講讀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念到父親彎下腰去撿橘子的時候,好多同學哈哈大笑,因為朱自清的父親是個胖子,同學們就大笑說「胖子撿橘子」。我這朋友開始很錯愕,但轉念也就懂了,不是這些小孩冷血,是因為他們太年輕,還不理解父親撿橘子裡蘊藏的傷感。
小孩子不懂《背影》中的感情,不是小孩冷血,是因為他們對感情對世界的認知有限,他們聽不到更遙遠的哭聲。
黃執中總結說:
人的同理心和不忍心是有範圍的,而它範圍的大小,跟你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高低很有關係。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越高,你聽到的哭聲就越遙遠。
接下來是李誕的辯論:
發言快結束的時候,李誕也講了一個故事:
我的一個記者朋友問過我,他說李誕我在採訪生涯中有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我經常採訪一個當事人,他把他的故事告訴給我,我覺得我報導出去,會幫助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這個社會的一些陰暗。但是我報導之後,這個人的人生可能就完了,因為那些殘害他的人,也會看到,他就死定了。那你說這個報導,我要不要發?我要不要為了更多人,犧牲這一個人?
他的態度是:我當時聽完什麼反應,我差點一腳踹在他臉上。不要這樣想問題朋友們,不要這樣想問題,因為那不是遠方的哭聲,那是你想像中的哭聲,你為了一個想像中的哭聲,你就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犧牲掉了。你們瘋了嗎?不要這樣,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了,這個世界維繫的靠的是我這樣「自私」的人。我們這樣「自私」地活著,但是我們不傷害別人,這個世界才能運轉。而正是這些,為了一些所謂宏偉的事業,為了一些遠大的目標,去不計後果地犧牲別人,犧牲別的小貓的人,頻頻地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很多人說,這場辯論,改變了自己對李誕的認知。
有網友評價:
「李誕的表達,讓人聽完很舒服、很有安全感,更願意靠近他。相反那些在自己的世界俯視別人的人,會有一種讓人討厭的優越感。」
可能有不少人有類似的感觸,詹青雲也好,黃執中也好,代表是是接受過良好教育、所謂具有教養的精英階層,一貫的辯論風格和表達方式,會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是一種精英化的表達。就像是一位很權威很道德的老師,在教導你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是高級的,什麼是低級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這樣的表達方式,會給人這樣一種感覺:你說得都對,但我不想聽。就正如原來很多人喜歡羅振宇,每天60秒,說得頭頭是道,仿佛每句話、每個字都是由內涵的,都是精確無誤的。如果按照他說的做,似乎就可以成為一個厲害的人。但是聽久了,會發現,你說得都對,特別的理性,但是離我太過於遙遠,我實在做不到。而我做不到,好像我就是懦夫,就是失敗者,就很丟人。
與之相反,李誕的立場所代表的是草根階層、平民百姓階層。大家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可能聽起來不那麼高尚,甚至是自私的,但可以關注「近處的哭聲」,管好小事情,去做容易做到的事情,即便做不到,即便失敗了,也並不丟人。
概括來講,在某種程度上,這裡面存在一種對立關係:政治正確 vs. 真實。
什麼是政治正確?這裡的政治正確,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比如愛國以及意識形態層面的。還包括理性、原則性、崇高、智慧、嚴謹、科學、精確、正能量等。總體來說,就兩個方面:集體大多數人的利益和長遠考量(包括對自己)。如果不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不是為了群體利益,不是為了長遠考慮,那就是政治不正確。反之,為了「大我」犧牲「小我」,為了「未來」克制「現在」就是政治正確。
但問題是,政治正確與真實存在一些矛盾。一般來講,接受的教育越多,人是越文明的,越是政治正確的,凡事都多方考慮,識大體、顧大局,為了長遠的未來,努力克制本能,延遲滿足,這樣才容易獲得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這樣才是成功的。父母往往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講了很多道理,但是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些要求是很高的,很多的平凡普通人、非隔壁家的孩子,他們只能為一日三餐而奔波,為生存而風裡來雨裡去,他們不那麼熱愛學習,不是所謂的「乖孩子」。在現實面前,他們想不了太多,也沒有那麼理性,也考慮不了那麼長遠。政治正確在他們眼裡,可能是有道理的,可能是對的,但不那麼真實,那是一種壓力,甚至是一種綁架。他們只想做自己,做真實的自己,活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這或許也是前幾天大連研究生跳樓以及成都大學書記跳河自殺悲劇產生的原因之一吧。我們的教育,既要教會我們如何成功,也需要教會我們如何接受失敗。既要教會我們追求正確、追求理性,也要教會我們追求真實、追求感受,情感教育與知識教育同等重要!允許自己失敗,不要害怕自己是負能量,在現代社會,彌足珍貴。所謂的心理健康,就是在政治正確與真實之間保持平衡,在原則性與靈魂性之間保持平衡!這樣,自己會更輕鬆,這個世界也會更可愛!
參考文獻:Rosenblum, M., Schroeder, J., & Gino, F. (2020). Tell it like it is: When politically incorrect language promotes authentic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