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輿論環境下的政治正確,僅僅是一種簡單而不容討論的共識,一個思想的避難所而已。
口述 / 吳曉波
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曾一度是美國自由意識形態輸出的武器之一。
不過,它最近可能被這句話搶了風頭:「我不同意你的信仰或取向,但我誓死不讓你看出來我這麼想。」
01、扎克伯格的「眼淚」
5月25日,美國發生了「弗洛伊德事件」。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非裔男子遭遇四名警察的暴力執法後死亡。隨後的事大家可能都知道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暴力和反種族歧視的抗議浪潮席捲了全美。
這場運動讓一位企業家不幸「躺槍」,他就是Facebook(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
扎克伯格倒不是種族主義者,只不過他認為,臉書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應該崇尚言論自由,不管你是一名極端愛國者,還是一名強姦犯,任何人都有權利在臉書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所以在「弗洛伊德事件」中,臉書允許不同的聲音同時出現。
結果在過去幾周裡,臉書上出現了大量與主流意見相反的觀點,其中不乏支持暴力、種族歧視等內容。然而,由於算法不會過濾掉這類言論,它們對在臉書上打廣告的品牌帶來了負面影響。
很多品牌認為,臉書把它們的廣告和種族歧視信息同框展示,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形象。於是,一周內,超過240家大型公司組成了「抵制聯盟」,向扎克伯格施壓,要求限制那些支持種族歧視的言論。
一個月後,超過400家廣告主撤下了在臉書上的廣告投放。有人估算,如果前100名廣告主有一半撤下廣告,臉書的損失可能高達5億美元。
02、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扎克伯格的選擇是什麼呢?
首先他宣布將投入2億美元支持黑人創辦的企業,並刪除一些暴力組織的帳號。
但是,臉書卻並沒有向輿論壓力低頭。扎克伯格隨後公開宣布:不會因為廣告投入的減少而改變臉書支持言論自由的立場。
另一邊,以大型品牌公司為代表、向政治正確妥協的一派卻向這場文化運動大獻殷勤。事態越亂,商業集團的反應越是迅速,同時也越擔驚受怕。
畢竟,活生生的失敗案例就擺在眼前。
比如維多利亞的秘密。一直以來,維密鼓吹的是擁有完美身材的性感文化,這自然引起部分女性的不適。特別從2014年開始,維密高管性騷擾女性的性醜聞,以及貶低、物化女性的事實,使得維密遭到「女權運動」的強烈抵制。但是,維密依然固執地認為,夢幻的維密秀只需要身材完美的模特,絲毫沒有認錯的態度。
在這場政治正確的運動和自身品牌定位的問題下,2018年財年,維密的利潤狂跌45%,2019年維密秀徹底停辦,英國分公司更是在今年6月份宣布破產。
殷鑑不遠,出於品牌資產的考量,企業主們自然容不下任何一粒沾染自身的灰塵。於是,代表言論自由的臉書,和代表政治正確的廣告主終於「反目成仇」。
我們發現,在這場文化的浪潮下,美國社會意識形態出現了很微妙的分化。言論自由是美國精緻包裝的對外輿論工具之一,現在卻被另一種內生的文化形態所反噬。
03、政治正確:符合大眾輿論
「政治正確」一詞最早誕生於1793年美國司法界,最初指的是「一個人的言行要符合法律法規」。1930年代後,法蘭克福學派提出了「批判理論」。在這一理論下,女性、有色人種、同性戀成為研究對象,而他們正是幾十年後美國社會中「政治正確」現象關注的主要群體。
政治正確雖帶有「政治」二字,但其實是一種意識形態下的文化現象,當個體或組織的思想和主流大眾文化產生不和諧時,需要被一種霸權式的集體性壓力進行「矯正」。
以好萊塢電影為例。2018年,在專業影評人中評價最高的電影是《三塊廣告牌》。但為了政治正確,當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卻成了《水形物語》,原因是其主題涉及了女性殘疾人、黑人和同志群體。
這種矯正,隨後引發了一系列難以理解的現象:真人版的小美人魚由一位黑人演員扮演;西洋棋執白子先下被認為是種族歧視;一位大碼、變性的黑人女性成為時裝品牌的模特。
所以,進入21世紀後,政治正確的概念逐漸被泛化,最終演變為「一個人和企業的行為要符合大眾輿論」。
04、一種簡單而不容討論的共識
如果僅從文化意義上來解讀,今天美國的政治正確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美國著名記者李普曼曾在他的《公眾輿論》一書中認為,我們每一個人和客觀環境之間永遠都隔著一層膜,這層膜就是輿論,或者稱為「虛擬環境」,這使得人們的認識範疇與真實世界存在距離,無法接近世界的本相。
他還說,現實環境過於龐大、複雜,我們無法掌控,只能對其進行簡化重構,結果它構成了大腦中部分真實的虛擬環境。
所以,「每個人的行為依據都不是來源於直接而確鑿的知識,而是他自己製作的或者別人給他的圖像」。
而所謂的政治正確,正是公眾輿論給我們每個人所造成的壓力和所形成的圖像。這個圖像,最終會被個體、環境篡改和扭曲。
事實上,無論是對同性戀的態度,或是對一個種族或宗教的觀念,都是基於一種非常私人化的價值觀認同。在這些問題上的分歧和爭吵,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可以說自文明社會以來,就一直爭論不休,甚至因此爆發了戰爭和對峙。
在這個意義上,公眾輿論環境下的政治正確,僅僅是一種簡單而不容討論的共識。與其說是理解,倒不如說是諒解。在意識形態的意義上,我們並不比古人更加高級,只是更加文明,或者更加虛偽。
政治正確僅僅是一個思想的避難所而已。
音頻策劃 | 徐濤
音頻運營 |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