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色: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2020-12-22 吳曉波頻道

公眾輿論環境下的政治正確,僅僅是一種簡單而不容討論的共識,一個思想的避難所而已。

口述 / 吳曉波

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曾一度是美國自由意識形態輸出的武器之一。

不過,它最近可能被這句話搶了風頭:「我不同意你的信仰或取向,但我誓死不讓你看出來我這麼想。」

01、扎克伯格的「眼淚」

5月25日,美國發生了「弗洛伊德事件」。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非裔男子遭遇四名警察的暴力執法後死亡。隨後的事大家可能都知道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暴力和反種族歧視的抗議浪潮席捲了全美。

這場運動讓一位企業家不幸「躺槍」,他就是Facebook(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

扎克伯格倒不是種族主義者,只不過他認為,臉書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應該崇尚言論自由,不管你是一名極端愛國者,還是一名強姦犯,任何人都有權利在臉書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所以在「弗洛伊德事件」中,臉書允許不同的聲音同時出現。

結果在過去幾周裡,臉書上出現了大量與主流意見相反的觀點,其中不乏支持暴力、種族歧視等內容。然而,由於算法不會過濾掉這類言論,它們對在臉書上打廣告的品牌帶來了負面影響。

很多品牌認為,臉書把它們的廣告和種族歧視信息同框展示,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形象。於是,一周內,超過240家大型公司組成了「抵制聯盟」,向扎克伯格施壓,要求限制那些支持種族歧視的言論。

一個月後,超過400家廣告主撤下了在臉書上的廣告投放。有人估算,如果前100名廣告主有一半撤下廣告,臉書的損失可能高達5億美元。

02、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扎克伯格的選擇是什麼呢?

首先他宣布將投入2億美元支持黑人創辦的企業,並刪除一些暴力組織的帳號。

但是,臉書卻並沒有向輿論壓力低頭。扎克伯格隨後公開宣布:不會因為廣告投入的減少而改變臉書支持言論自由的立場。

另一邊,以大型品牌公司為代表、向政治正確妥協的一派卻向這場文化運動大獻殷勤。事態越亂,商業集團的反應越是迅速,同時也越擔驚受怕。

畢竟,活生生的失敗案例就擺在眼前。

比如維多利亞的秘密。一直以來,維密鼓吹的是擁有完美身材的性感文化,這自然引起部分女性的不適。特別從2014年開始,維密高管性騷擾女性的性醜聞,以及貶低、物化女性的事實,使得維密遭到「女權運動」的強烈抵制。但是,維密依然固執地認為,夢幻的維密秀只需要身材完美的模特,絲毫沒有認錯的態度。

在這場政治正確的運動和自身品牌定位的問題下,2018年財年,維密的利潤狂跌45%,2019年維密秀徹底停辦,英國分公司更是在今年6月份宣布破產。

殷鑑不遠,出於品牌資產的考量,企業主們自然容不下任何一粒沾染自身的灰塵。於是,代表言論自由的臉書,和代表政治正確的廣告主終於「反目成仇」。

我們發現,在這場文化的浪潮下,美國社會意識形態出現了很微妙的分化。言論自由是美國精緻包裝的對外輿論工具之一,現在卻被另一種內生的文化形態所反噬。

03、政治正確:符合大眾輿論

「政治正確」一詞最早誕生於1793年美國司法界,最初指的是「一個人的言行要符合法律法規」。1930年代後,法蘭克福學派提出了「批判理論」。在這一理論下,女性、有色人種、同性戀成為研究對象,而他們正是幾十年後美國社會中「政治正確」現象關注的主要群體。

政治正確雖帶有「政治」二字,但其實是一種意識形態下的文化現象,當個體或組織的思想和主流大眾文化產生不和諧時,需要被一種霸權式的集體性壓力進行「矯正」。

以好萊塢電影為例。2018年,在專業影評人中評價最高的電影是《三塊廣告牌》。但為了政治正確,當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卻成了《水形物語》,原因是其主題涉及了女性殘疾人、黑人和同志群體。

這種矯正,隨後引發了一系列難以理解的現象:真人版的小美人魚由一位黑人演員扮演;西洋棋執白子先下被認為是種族歧視;一位大碼、變性的黑人女性成為時裝品牌的模特。

所以,進入21世紀後,政治正確的概念逐漸被泛化,最終演變為「一個人和企業的行為要符合大眾輿論」。

04、一種簡單而不容討論的共識

如果僅從文化意義上來解讀,今天美國的政治正確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美國著名記者李普曼曾在他的《公眾輿論》一書中認為,我們每一個人和客觀環境之間永遠都隔著一層膜,這層膜就是輿論,或者稱為「虛擬環境」,這使得人們的認識範疇與真實世界存在距離,無法接近世界的本相。

他還說,現實環境過於龐大、複雜,我們無法掌控,只能對其進行簡化重構,結果它構成了大腦中部分真實的虛擬環境。

所以,「每個人的行為依據都不是來源於直接而確鑿的知識,而是他自己製作的或者別人給他的圖像」。

而所謂的政治正確,正是公眾輿論給我們每個人所造成的壓力和所形成的圖像。這個圖像,最終會被個體、環境篡改和扭曲。

事實上,無論是對同性戀的態度,或是對一個種族或宗教的觀念,都是基於一種非常私人化的價值觀認同。在這些問題上的分歧和爭吵,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可以說自文明社會以來,就一直爭論不休,甚至因此爆發了戰爭和對峙。

在這個意義上,公眾輿論環境下的政治正確,僅僅是一種簡單而不容討論的共識。與其說是理解,倒不如說是諒解。在意識形態的意義上,我們並不比古人更加高級,只是更加文明,或者更加虛偽。

政治正確僅僅是一個思想的避難所而已。

音頻策劃 | 徐濤

音頻運營 |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

相關焦點

  • 原創|美國的政治正確是什麼樣子
    組成社會方方面面協作方式的行為,叫政治。什麼是政治正確,這是個新詞,是被美國人發明出來的一個詞。我們「友好」的鄰邦印度,國內還分三六九等,當年從興都庫什山翻進來的雅利安人還有後面的一串波斯人、蒙古人、還有坐船進來的葡萄牙人、英國人等等,他們是社會的上層人,膚色大多偏淺偏白。
  • 「因言獲罪」凸顯美國言論自由的虛偽
    即使這樣說不一定在政治上完全正確,我幹了二十多年的新聞,如今還從事著這項工作。而兩名美國記者,44歲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中東新聞資深編輯奧克塔維亞·納斯爾,和89歲的白宮記者海倫·託馬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都「因言獲罪」,丟掉了自己的飯碗。和歐巴馬總統一樣出生於8月4日的海倫·託馬斯,因在5月27日發表不遜言論讓以色列人「滾出巴勒斯坦」而被迫辭職。
  • 一件小事,看美國「政治正確」的自我衝突
    尤其是川普支持者,他們已在社交媒體上抨擊拜登是 「中國喬」和「北京拜登」。這事,怎麼看怎麼魔幻。「政治正確」大行其道的美國,「女性平權」是「完美無瑕」的「政治正確」,而偉人這句名言本身也毫無瑕疵。要知道,當年希拉蕊和川普競爭總統寶座的時候,希拉蕊可是利用自己的「女性」標籤拉了不少選票。
  • 政治正確
    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段政治正確的概念各不相同。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當時有一類封疆大吏叫徐州牧,荊州牧,豫州牧等等,何為牧?牧羊人也,當時的朝廷以老百姓為立羊(站立著的羊),所以得派出牧羊人去管理各個地方,剪羊毛,取羊肉以供朝廷,夠直白吧。這種理念一直延續到清朝,看看保定直隸總督署大堂上雍正皇帝御筆親書的匾額吧——克勤克儉的第一牧羊人。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2期:談談言論自由
    再看美國,可能是長期的「政治正確」,把美國人的言論自由壓抑太久了,所以結果乾脆選了一個領導人,基本不顧「政治正確」,滿嘴跑火車,真的假的兒童不宜的,他都敢說。所以一些人總算感到了美國人久違的言論自由,但另外一些人很糾結,怎麼這樣的人也能當總統?認為他當總統就重創了美國的軟實力,讓美國在整個世界面前沒有面子。所以究竟什麼是真正的言論自由,實際上今天很多美國人比中國人還要糾結。 所以我認為,如果把言論自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日常生活中的言論自由,一類是政治領域的言論自由,那麼可以很肯定地說,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論自由,中國人要比美國比西方多得多。
  • 言論自由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有一本關於美國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案例的書,叫做《批評官員的尺度》(Make No Law)。它的封面上有幾句非常有趣又寫得非常好的話——第一句是大家都已經很熟悉的,「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而另一段則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腰封上的一段話。
  • 與許紀霖、劉擎等商榷:「(反)政治正確」框架的思維陷阱
    比如白彤東老師的論述策略是:美國的「政治正確」可能有點走過頭了,但有些言論裡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等「政治不正確」盛行,本身亟需「政治正確」觀念的矯正。劉擎老師的論述策略是:「政治正確」意識中蘊含著文明的底線,與現代自由平等尊重的進步主義事業密不可分,所以不能完全放棄「政治正確」,只需注意在追求「政治正確」的過程中把握住分寸感。
  • 政治正確的尺度
    其中最激烈的一個爭論,是在種族主義上關於「政治正確」的尺度。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的,不僅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運動,且跨越傳統「言論自由」的範圍,對以往文藝作品、大學教授的言論、媒體言論,也做了非常犀利的「清算」。
  • 臉書推特封殺川普,是侵犯言論自由嗎?
    川普成為第一個被社交網絡平臺封殺的美國總統,也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關於言論自由的討論。畢竟「言論自由」一直被看做是美國的土特產,但此次事件在美國社會中所造成的分裂,也說明了,在美國社會中對於言論自由,其實並沒有一個能達成一致的標準。從去年開始,因為要分析全球疫情的科普,不小心寫了一些關於國際政治,尤其是關於美國的文章。
  • 他被剝奪了"言論自由"的權利!
    不僅封殺川普的言論,而且還封殺川普支持者的言論,可以說現在美國網際網路平臺上對川普的絞殺正在成為一種政治正確,所有維護川普的言論都被視為異端,受到譴責、攻擊、封禁、限制。與此同時,全面封殺川普的言論,任何網際網路平臺只要出現了川普的聲音或出現了川普支持者的聲音都會立即被封殺,一時間美國網際網路平臺上出現了追殺川普言論的白色恐怖。這種情況完全顛覆了很多中國人對美國一向標榜言論自由神聖不可侵犯的印象。中國一些公知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堅決捍衛你說話的權力。
  • 透過Zootopia了解美國社會和所謂的政治正確
    1956年11月13日,美國最高法院最終裁定蒙哥馬利市的種族隔離做法違反憲法。1963年馬丁·路德金髮表《我有一個夢想》演講。…...以及同性戀者、女權主義者的不斷努力,美國才能成為這樣的美國,也才會有所謂的政治正確。
  • 政治正確的新高度
    但是結果是:已經執教39年的他因為「種族歧視」言論被舉報,隨後被學校停職。在墮胎問題上,美國分為「生命派」和「選擇派」。「自由派」主張「選擇優先」,墮胎是女性的權利;「保守派」主張「生命優先」,限制墮胎——在孕期最後幾個月,除非有明確的醫學診斷證明,才可以墮胎,並且反對將墮胎的費用納入醫保報銷,因為這相當於政府鼓勵墮胎。這種源於宗教與世俗的爭議現在已經成為區分左右派的鮮明標籤。
  • 「大人物」才有言論自由?美國話語權不平等加劇
    當地時間12月1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部分共和黨議員再次要求就社交媒體平臺的言論審查機制舉行聽證會,一些人認為,臉書和推特等平臺大規模屏蔽了有利於己方陣營的內容,卻大肆宣揚政治對手的理念。但相反的觀點認為,這些人只是想讓社交媒體上的輿論環境有利於自己,並不關心真相本身。
  • 「大人物」才有言論自由? 美國話語權不平等加劇
    當地時間12月1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部分共和黨議員再次要求就社交媒體平臺的言論審查機制舉行聽證會,一些人認為,臉書和推特等平臺大規模屏蔽了有利於己方陣營的內容,卻大肆宣揚政治對手的理念。但相反的觀點認為,這些人只是想讓社交媒體上的輿論環境有利於自己,並不關心真相本身。這一系列爭議,不僅激起有關言論審查的廣泛討論,也暴露了美國社會廣泛存在的話語權不平等現象。
  • 「政治正確」是個啥,何以誕生「因言獲罪」的美國
    最近美國的政治運動愈演愈烈,福克斯主播塔克·卡爾森說,美國正在經歷一場文化革命,正在進行洗腦。以往自由主義傳統下,美國的那種言論自由正在遭遇空前的危機,湯姆克頓我在之前的幾期節目裡面都介紹過著名的鷹派,他污衊武漢實驗室製造了新冠病毒。在美國,這似乎不是什麼大事,也沒有引起美國人的聲討。
  • YouTube封殺為香港發聲的美國小哥,這就是美國人的言論自由?
    號稱「民主、自由」的美國開始在全球逮捕一個美國國家安全局前僱員——斯諾登。原因是,他向全球媒體洩露了美國的稜鏡計劃,一個絕密的監控計劃:通過該項目,美政府直接從包括微軟、谷歌、雅虎、臉書、蘋果、YouTube等等在內的這9個公司伺服器收集信息。
  • 「寡姐」斯嘉麗言論引爭議:好萊塢的「政治正確」,在限制藝術?
    然而,在「政治正確」上足夠成熟的好萊塢,似乎並沒能通過赤裸裸的表面示好取得預期的回報。 《紐約時報》的評論就指出,當《綠皮書》去年9月在多倫多電影節首映時,人們歡呼著把這部作品贊為「對種族主義的溫柔一擊」。然而,兩個月後,當電影在全美電影院內公映,黑人評論家們則表示「這不過是美國人的白人救世主情節得以展示的又一個老套例子」。
  • 美國主播翠西被解約!曾與劉欣隔空辯論,說好的「言論自由」呢……
    一個在節目中替美國總統說話的美國知名主持人,為何在標榜「言論自由」美國因為自己的言論而丟了飯碗?美國有「新聞自由」?據網絡檢索,2017年12月14日,二十一世紀福克斯(FOX)被迪士尼公司以524億美元的股票收購,於2019年3月20日完成併購。
  • 忍不了「政治正確」 美國白人終於喊出這個詞!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最近一段時間裡,美國和英國這樣的西方國家,除了正在經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還在經歷一場反種族主義和性別多元化的「革命」的浪潮。當然,並不是所有西方人都認同這場文化層面的「革命」。很多保守派的白人就認為這場「革命」是偏激和粗暴的,是在通過樹立種種「政治正確」的言論牢籠,逼迫人們去接受「革命者」的觀念。
  • 政治正確滔天的時代新極權主義的興起
    川普指責NBA太講政治的背後,是NBA球員所代表的黑人對川普不講政治的抗議。川普作為一名現任美國總統,顯然不會不講政治。按照這幾年媒體的批評,川普絕非不講政治,而是不講政治正確。而對美國黑人來說,政治正確主要就是禁止歧視黑人這一金科玉律。對其他美國人來說,政治正確則意味著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