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的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18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節目涵蓋黨員領導幹部黨性修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發展理念、中國夢等四個方面。
12集節目分別以「我將無我 不負人民」「勝寸心者勝蒼穹」「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官避事平生恥」「願得此身長報國」「一言為重百金輕」「自強不息日日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百花齊放春滿園」「不畏浮雲遮望眼」「敢教日月換新天」「直掛雲帆濟滄海」為題,聚焦初心、信仰、忠誠、擔當、愛國、誠信、創新、綠色、共享、自信、奮鬥、夢想等話題。今天推出《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第三集:留取丹心照汗青。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忠誠更是我們必須要具備的優秀品格,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在入黨宣誓的時候,對黨做出的莊嚴承諾。
本集節目從三個層面解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忠誠」的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月12日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引用了一句古文,「善莫大於作忠」。這句話典出何處,又有怎樣深刻的含義呢?本期經典釋義人——北京師範大學康震教授進行了解讀。
本期經典釋義人——北京師範大學康震教授
康震教授說,「善莫大於作忠」,這句話出自東漢馬融的《忠經》。馬融在當時是一位非常博學的儒學大師,為《詩》《周易》《孝經》都做過注釋。他看到儒家的經典著作當中,有一部《孝經》,卻沒有《忠經》,於是自己就寫了一部《忠經》作為補缺。
在儒家的思想觀念當中,忠和孝是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的。對國家忠誠、對父母孝順,這是中國古代士人遵循的最基本的言行的原則。
本期思想解讀人——北京交通大學韓振峰教授
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韓振峰教授,講述了在習近平五六歲的時候,他母親齊心帶著他,到一個新華書店去買關於嶽飛的小人書。到了書店以後,看到有兩種:一種是成套的《嶽飛傳》,另一種是專門講嶽飛精忠報國故事的。他的母親把這兩種關於嶽飛的書都買下來了。回到家裡以後,他母親給他講起了嶽飛精忠報國的故事。
當講到嶽母把「精忠報國」四個字,刺到嶽飛身上的時候,習近平問母親,把字刺到身上那不疼嗎?他母親告訴他,是疼,但心裡銘記住了。從此以後,習近平就把「精忠報國」牢牢地記到心上,他說,「精忠報國」四個字,我從那個時候一直記到現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
在兩位教授講解之後,紅其拉甫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孫超作為嘉賓,來到演播現場。「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屈原《九歌·國殤》
2014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引用了這段古文。
康震教授釋義說,這幾句詩描畫的是悲壯的楚國的將士。頭兩句是說他們在生前為國奮戰赴死,後兩句是說他們戰死之後,依然是國家的英雄,是神靈中的英雄。
韓振峰教授說,從陳樹湘和張富清兩位英雄的先進事跡,我們不禁想到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句話,「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一個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一個不崇尚英雄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國家。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
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呂氏春秋 誠廉》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這段古文。
康震教授說,這段古文的意思就是一塊石頭,你把它砸碎了,砸得粉碎,那也不能改變這個石頭堅硬的本質。丹砂,你就把它磨成粉,你也不能改變它的本色。
韓振峰教授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向全國廣大黨員幹部提出了「三個忠誠」的根本要求,那就是要「始終忠誠於黨、忠誠於人民、忠誠於馬克思主義」。我們的全體黨員幹部,要自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認真踐行「三個忠誠」,奮力譜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主持人康輝感慨道:「新時代,我們正意氣風發地行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在這條道路上,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把這份忠誠融入我們的血脈、融入我們的言行。時代在變,但初心不改,忠誠是永遠不變的本色。」
來源:中國文明網
審核:趙 瑛
編輯:楊曼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