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蕭邦練習曲
導讀:蕭邦是一位鍾情於一種樂器的一個作曲家,甚至連李斯特這位鋼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轉為全部為管弦樂隊寫作品。蕭邦並不試圖在鋼琴上模仿管弦樂隊,他找到那種鋼琴比任何樂器都能表現得更好的音樂。蕭邦的練習曲就是他這一創作的體現,他的練習曲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只注重技術練習的特點,把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
一、平生與創作
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是19世紀波蘭音樂界的傑出代表,浪漫派愛國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他被譽為鋼琴詩人,蕭邦為西方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鋼琴作品在數量和體裁上都很可觀,鋼琴練習曲是他的代表作中比較突出的一種作品,蕭邦的創作與他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他創立了鋼琴演奏的新學派。蕭邦的樂曲具有獨創性,表現鋼琴音色,但不反對古典形式,是一條新的途徑和起點。
二、鋼琴練習曲淺析
(一)練習曲的發展簡史
練習曲對於鋼琴音樂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早在巴洛克時期,巴赫就為家人練習鍵盤而專門寫了一些有針對性很強的曲子,如前奏曲與賦格。古典時期鋼琴創作與演奏日趨完善,演奏技巧也隨之要求越來越高。此時車爾尼的作品應運而生,這些練習曲一直使用至今,對培養鋼琴演奏者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浪漫主義時期,革新是一種時尚。蕭邦和李斯特創作了一系列練習曲,這些練習曲被劃為「音樂會練習曲」,成為練習曲中的登峰造極之作。
蕭邦的27首鋼琴練習曲絕大部分寫於1830年,這是他創作技術達到一定成熟階段的作品,這些練習曲是他所創作的眾多極品之一,其中最知名的包括作品10、作品25和1841年獨立出版的《三首新練習曲》。
在作品10中E大調、e小調、c小調,作品25中的bA大調、d小調、a小調、e小調是最突出的作品。作品10和作品25,這兩首作品都與李斯特有密切關係。作品10之所以獻給他,除了是對他們彼此之間友情的表現之處,也是蕭邦對這位與自己並駕齊驅的鋼琴名家的尊敬,作品25則是呈獻給李斯特當時的情人達古伯爵夫人。
(二)對練習曲的分析
「練習曲」這一概念在辭海中的解釋為「為解決演奏課題的樂曲」,通常以一、兩種具有特性的音型貫穿全曲,為磨練演奏技巧而寫的樂曲。蕭邦這些練習曲除了包含豐富的演奏技巧之外,還加入了表現旋律、節奏、和聲與情感的高度創作性的技術,把藝術與技術完美融合在一起,從而避免了像其他練習曲一樣只注重單純化的機械性技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蕭邦風格」。
1、旋律
從本質上看,蕭邦的作品和復調音樂千差萬別,它是一種「帶伴奏的旋律」。旋律是音樂作品最重要的部分,蕭邦在旋律的創作與把握上可謂是別具一格,所以蕭邦同舒曼、孟德爾頌被稱為真正的抒情大師。織體是蕭邦鋼琴創作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他的音樂織體基本上是變化的旋律加伴奏,他的旋律注重鋼琴化,同民間音樂有密切關係。這些旋律都源於蕭邦本人對祖國――波蘭民間歌舞的回憶。蕭邦的練習曲很有自己的風格,其中旋律中的裝飾者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屬於一種完全新穎的類型,與古典裝飾者不同,蕭邦旋律中的裝飾音快速、激動,往往衝到鋼琴的盡頭又重返到它的起點。而這一連串的旋律又是以極為豐富的經過音群的形式出現的。在這方面,他在鋼琴音樂中引入大量手法,如不同音程經過音群、八度經過音群。在蕭邦《練習曲集》中可以看到,作品25之3、之4、之5,作品10之10、之25都是這類作品,蕭邦創作這種裝飾音旋律的目的是在於培養彈奏者的把位感。蕭邦對於旋律的創作只是用一些引人入勝的裝飾音來表現主題,第一個樂思陳述後就會立刻過渡到第二個樂思,然後又回到第一個。他創作的每個樂思、每個旋律的動機都已具有一個如此寬廣的引申和發展的空間,使他本人可以用這些簡單的陳述來充實每個樂思的空間,所以作為彈奏者我們不難發現蕭邦從不簡單地把這些素材並列的聯繫起來,而是每個樂思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每個樂思都可以看作是一首小型樂曲,使彈奏者和欣賞者很快能夠記住每句的旋律。蕭邦的這種創作打破了前人始終未能逾越的界限,使裝飾手法具有了人聲達不到的即興性和變化性。
2、和聲、調式
蕭邦創作作品時運用的和聲已不再是那種純屬調性的和聲了,他喜愛引用密集的和弦來表現,但這種和聲的音程比較寬廣,包括八度、十度,這種和弦的使用是他對作品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除了這種密集和弦,琶音技術是蕭邦最常用的,他的琶音中使用了各種不同的音型,音型中又有調式、調性上的變化,這種手法比傳統的「分解和弦」和古典時期單純使用的那些伴奏效果極為單調的幾種刻極音程要豐富得多。
蕭邦對和聲進行了大膽新穎的創新,如《a小調練習曲(作品10),蕭邦曾多次把a小調的主和弦加到A大調主和弦上,這一結合是建立在高聲部急速的演奏基礎上。但是,這種強烈的和聲在該音樂的上下文中,並不使人聽起來感到生硬。因為,蕭邦的音樂進行過程中從來不失古典主義獨有的清晰地邏輯性。
蕭邦的調式運用也別具一格,他對利第亞、弗裡幾亞等中古調式情有獨鍾,並常用自然音級與變化音級之間的多次變化,如升第四級或還原或降二級等。蕭邦最喜歡的轉調起點是在未解決的屬七和弦第三轉位,特強音上開始。後面緊接著一串串快速的音階式經過句,如《#g小調練習曲》作品op.65 no.6,此作品是一系列變化音的經過句,根本沒有任何真正的調式基礎。蕭邦還喜愛使用各種甚至尖銳放入變音、突然轉調等手法。
3、藝術形象
蕭邦的鋼琴練習曲幾乎全部都是具有突出的技術性,二十七首練習曲只有七、八首是中速或慢速的,其餘的都是快速的,並且這些基本上都有明確的教學目的。這符合傳統意義上的練習曲,但蕭邦創作的這些練習曲每一首又都有鮮明的藝術形象。
作品op.10 no.1,C大調,技巧性琶音練習曲。有聖詠合唱形態,所以被稱為《逃亡聖詠曲》。
作品op.10 no.3,E大調,後人命名為《離別》。樂曲開頭的旋律極為優美,鋼琴家古德曼說過,它演奏此曲時,蕭邦曾抓起他的手喊道:「啊,這是我的祖國。」
作品op.25 no.1,bA大調,後人命名為《牧羊人的笛子》。蕭邦自己對此曲的解釋為:牧童因暴風雨來臨,避難於安全的洞穴。遠處風雨大作,牧童卻若無其事的取出笛子,吹出優雅的旋律。」
作品op.25 no.11,A大調,後人命名為《冬風》。
作品op.25 no.12,c小調。雙手琶音練習曲,有《大海練習曲》之稱。
作品op.10 no.5,bG大調,常常被稱作《黑鍵練習曲》。這首練習曲,藝術形象鮮明,充滿了幽默、天真、活躍的感情,使聽者為之神往。
近期鋼琴學習精選
鋼琴的十一種音色
冬天練琴注意事項
鋼琴為什麼要叫鋼琴呢?
什麼是和聲、織體、曲式?
音樂老師最害怕教的十種學生
音樂中各種表情術語對照表總匯
什麼是樂句?為什麼要劃分樂句?
學好鋼琴家長必須配合的幾個方面
父母必讀丨孩子聽古典音樂八大好處
「練習時不用踏板,聽清鋼琴曲中的每個音。」
我們該如何提高音樂學習的綜合素質?
鋼琴練習在慢練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彈好休止符與彈好音符同樣重要
牛人自述幾種名鋼琴的聲音特點
彈琴手腕的常見問題及改正方法
冒死轉發一位琴童家長的心聲
三招提高鋼琴讀譜能力
深思丨十問琴童家長
鋼琴圈裡的鄙視鏈
——我們通過分享音樂箴言理解音樂——
為何不加入巴赫微信群?
讓聆聽巴赫變成生活方式
還可加入古典音樂分享群
有年輕人群和中老年人群
滿足不同年齡樂迷的差異
掃描下方微信二維碼即可免費申請
客服72小時內會通過申請
如果沒有通過可再次申請
為何要建立巴赫微信群?——讓我們回到巴赫時代,他是否會希望自己的聽眾人人都學習樂器、學習音樂理論?他寫作音樂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為了每個人的成為孤獨聆聽者?還是通過音樂讓人們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提出這幾個問題,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那就是通過巴赫的音樂,讓古典音樂把人團聚在一起,然後一起慢慢成長,不斷學習古典音樂知識,讓每日聆聽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生活方式。歡迎音樂專業的同學多帶動非音樂專業的朋友,也歡迎非音樂專業的朋友,堅持聆聽,每天進步,拉近專業與分專業的距離。除了巴赫群,大家還可以進入沒有主題的古典音樂群,自由分享一切古典音樂內容。
往期巴赫:
1、巴赫的音樂被人演奏的太快
2、研究巴赫越多就理解越少
3、巴赫的理智與柔情
4、大提琴家王健談巴赫
5、管風琴大師史懷哲《巴赫論》
6、朱曉梅談巴赫與中國思想以及古爾德
7、論巴赫音樂的精髓
8、單簧管要聽莫扎特,雙簧管要聽巴赫
9、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著名音樂家聊巴赫
10、聽巴赫《馬太受難曲》
11、走近巴赫時,這種信念突然坍塌了……
12、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
13、巴赫詮釋與演奏指南;
14、巴赫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動而鮮明的特點;
15、「誰彈巴赫,誰就是我的哥們兒。」
16、史懷哲與巴赫丨音樂中的詩人和畫家
17、彈好巴赫的七個步驟
18、從巴赫本身出發,表達作品內在情感;
19、席夫談巴赫丨我很少選擇偏激的速度
20、為何練巴赫很容易取暖?
21、演奏巴赫復調鋼琴作品的八點要求;
22、你也是從這兩首小步舞曲開始聽巴赫嗎?
23、如何演奏巴赫《英國組曲》?
24、《g小調無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鳴曲》詮釋
25、如何體現巴赫演奏的「中庸」風格
26、演奏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中有感
27、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淺談
28、我為什麼不喜歡朱曉玫的《哥德堡》
29、周海宏沒有聽到朱曉玫;
30、聽周海宏、陸倍文談朱曉玫之後談朱曉玫
31、如何彈好巴赫《創意曲集》
32、巴赫平均律最後一首(前奏曲的音樂美
33、「巴赫的音樂就像永恆的和諧正與自己對話」
34、神性的沉醉,生活在巴赫的音樂之中!
35、巴赫的音樂老嗎?聽懂巴赫的心靈老嗎?
36、聽巴赫的音樂,我以為需要抓住兩個特點
37、巴赫相信音樂是神性的表達,他的確證明了這點
38、聆聽巴赫 《讚美天上獨一的上帝》 BWV 664
39、風中三重天丨聽巴赫的管風琴三重奏鳴曲
40、「那些不聽巴赫的人,無所可思,無所可言。」
——來古典音樂欣賞群,讓聆聽不再孤單一人——
——也歡迎古典音樂作者和公眾號來群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