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1810~1849)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蕭邦是歐洲浪漫主義時代唯一把創作與生活融於鋼琴上的「鋼琴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鋼琴音樂作品,對19世紀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作品均是膾炙人口的藝術精品,《革命練習曲》是蕭邦為祖國的民族獨立寫的一首直抒胸臆、悲壯激昂的c小調練習曲。本文擬從蕭邦練習曲的特點、樂曲的歷史背景、樂曲的結構、音樂內涵、彈奏要點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練習曲的創新
「練習曲」是作為專門解決或訓練某種演奏技巧而譜寫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據單一的音樂動機寫成的。但是蕭邦的練習曲不同於前人所寫的練習曲,沒有那種常常流於單純的、機械的技巧練習和枯燥、平庸的缺點。它們不僅有針對性、較難的技巧練習,更注重音樂內涵,是內容與形式的結合,另外鮮明的音樂形象,豐富的情感,就象是一篇篇短小的音詩,非常有創意,是鋼琴創作的巨大實驗,完整展示了蕭邦的天才。因此,李斯特稱蕭邦的練習曲為「音樂會練習曲」,以顯示蕭邦的特色。這種練習曲藝術性的創作新境界,開拓了一條利於後繼者們如李斯特,德彪西、拉赫瑪尼諾夫等人創作藝術性練習曲的可遵循的道路。
二、樂曲的歷史背景
1831年9月,離開祖國的蕭邦在踏上巴黎的途中,當他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堅持了十個月之久的華沙革命被沙俄軍隊血腥鎮壓,華沙淪陷的消息如重錘敲碎了蕭邦的心,他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在悲憤慷慨中,他寫下一了這首充滿剛毅、堅強、具有英雄氣慨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革命」練習曲》。
三、樂曲的結構
這首曲子為熱烈、火熱的快板,曲式是單三部曲式,A(1-28),B(29-40),A'(41-84)。其中引子1-8小節,主題部分為復樂段結構(開頭有引子,中間有兩小節),第一個樂段(4+4)為半終止在屬和弦,第二個樂段(4+4)開放終止在bB大調。中段從#g小調開始,為連句式模進結構,在和聲上採用導七和弦的連鎖進行,經歷一系列調性變化,最後回到c小調的屬和弦上為再現作準備。再現部分運用了蕭邦最擅長的旋律裝飾進行加花變化,從而使主調旋律更有動力,在原來樂段結束時進行了和聲上的阻礙,實現了內部的擴展樂段,尾聲採用引子主題材料,最後結束。
四、音樂內涵
這是一首單一形象的音樂作品,全曲自始至終貫穿在憤怒激越和悲痛欲絕的情緒之中。整個音樂形象是通過左手奔騰的音流和右手剛毅的曲調相結合而體現出來的。作品一開始由不協和的屬七和弦用強(f)演奏的方式開始引出了一連串傾瀉而下的十六分音符:
Allegro con fuoco(♩ =160 )
象徵著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突然間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猶如千軍萬馬浩浩蕩蕩般的不可阻擋。左手伴隨著一連串上下翻騰的十六分音符表現了他悲憤、震驚的心情。
接著呈示部在高音區出現了一個剛毅、明亮的曲調,它以上行級進的音調和鮮明的附點節奏為特徵。清晰、明亮、雄偉、激昂的旋律好像是衝鋒陷陣的號角:
這段音樂除了表現蕭邦內心的憤慨和焦慮之外,還包含著堅定不移的信念,它仿佛是憤怒中的抗爭,痛苦中的掙扎。
樂曲中段,附點節奏級進上行的吶喊式的音調,在急驟起伏的伴奏聲中一再重現
使樂曲情緒越來越激昂。
練習曲的高潮處是一個勝利凱旋的形象,它仿佛是在嚴峻的現實面前的的片刻幻想,是對華沙起義爆發一瞬間的回憶:
樂曲的再現部是對主調音樂的變奏,從而使主調更有動力,在尾聲處由強奏進行到弱奏,這一悲痛式的音調似是哭泣又似訴說,而左手仍舊是洶湧式的音調,這一背景音樂似乎是作者對祖國命運的哀嘆!樂曲的結尾又回復到自豪、剛毅的形象。音樂在很強的力度下從高音向低音衝擊,並且左、右手八度同奏,氣勢逼人。最後在特強的力度下,奏出了大調的主和弦,它象徵著蕭邦內心的滿腔仇恨和對革命勝利的信念。
五、彈奏要點
技術課題在左手分解和弦,與遠距離大跳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跑動。其中有大跨度的,也有臨近的半音的手指的練習。如樂曲開頭左手是快速、均勻、顆粒清楚而力度不減的一長串鋸齒型下行音符,譜上寫著Legatissimo ,意思十分連結的,每個音要延長到下一音發音時,手指提前做好彈奏準備,突出每拍第一個音,形成以點帶線。演奏節拍重音時手指要抬起擊鍵做到快而有力。雙手隔開一個八度的齊奏要設計好指法,眼睛提前看譜,手腕放鬆,多
用慢速練習和變化節奏練習。樂曲中段左手是較難彈奏的部分,從第29 小節開始技術課題有連續七小節的遠距離的大跳,在跑動中較多的運用五指,並且黑鍵較多,演奏這幾小節左手要低觸鍵,鍛鍊指尖敏感性,上行時手型位置可稍往裡側彎,以使每個運指達到力度平均。第37小節開始左手連續四小節的分解和弦的跑動,要求運指準確,突出樂句的起點,高點相應加強。
樂曲主旋律在右手,也是這首首曲子的出彩點,右手八度,與和弦 ,旋律激昂,聲音要飽滿結實有力,練習時體會手臂重量落下,指尖支撐,下鍵後手臂、手腕放鬆,這首樂曲的主題具有革命性,號角性,是很尖銳的副點音符,十六分音符儘量與後面的附點音符靠緊。樂曲主題雖然號角性佔有很大一部分,但其中也不乏充滿內心悲痛體驗的歌唱性,主題後半部分具有明顯的宣敘調特點,仿佛傾訴著內心的苦痛這時右手旋律要稍稍抒情。
對音樂作品的力度處理是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段。在整個樂曲中,加強(fz )、強 (f )很強( ff )以及弱( p )、 漸強( cresc )、漸弱( dim )等力度術語遍布全曲。演奏時首先要把握句子旋律的走向,突出樂句和樂節的高潮或應予強調的點。根據樂句構成的音樂走向,如樂句中音樂上行,向上推動,一般應使用漸強,反過來,音流的下行往往帶著收縮的趨勢。
如樂曲中第一樂段左手十六分音符的跑動 ,要突出這旋律就必須讓句頭音變得更加誇張,可以用力的打下去,這樣可以把樂句的句頭交代清楚。演奏時用一些幅度較小兒而層次細膩的變化,音樂的上行音量逐漸增大反之下行漸弱來達到音樂起伏的效果,上行時手掌重心隨著旋律移動,下行時手掌重心由手腕漸漸提起。其次要仔細研究音響變化的層次,把握全曲音響的布局,處理好段落性高潮與全曲總高潮力度層次的關係。樂曲中段最後四小節為全曲重心段落,採用了和弦的句子進行,演奏時要用大臂的力量推向指尖,手掌心要有握力,採用有爆發力的整齊的擊鍵,運用連音奏法,情緒與句子氣息都應拉住貫穿,讓句子歌唱起來。第三樂段主題通過節奏稍加變化,在第65到第71小節小節採用了三個層次的下落,力度由 ff進行到f ,最後回落到71節的p,有意思的是這裡也是和弦進行,採用連音奏法。演奏ff 很強時從肩到手臂的力量要完全很快的沉下去,甚至加上上身的力量。第72小節為全曲最抒情處,要奏得輕而不虛軟。
演奏從第72小節一直到最後的雙手齊奏進行要很好的注意旋律的進行,旋律在右手的高聲部,似輕聲吟唱,又好似作者在做最後的思索,在左手洪流的推動下,與遠處傳來的陣陣輕雷聲中(第78小節低音),突然雙手奏出很強的快速下行音流,最後樂曲以極強的力度奏出四個和弦結束全曲。在著名鋼琴家石叔誠演奏這幾個和弦時,演奏家上半身幾乎離開了琴凳。使得這幾個和弦宏大而又乾脆。
蕭邦的《革命練習曲》實質上是一部反映波蘭民族魂魄的大型交響巨作。鋼琴鍵盤的有限天地包容了作曲家和他的同胞驚天動地的革命心聲。其音響之豐富,激情之充沛,使人們想到蕭邦有一段動人心腑的話:「我願意唱出一切為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發的聲音,使我的作品能作為戰歌。戰歌已絕響,但它們的回聲仍將蕩漾在多瑙河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