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曲」原是作曲家們為學生練習某種演奏技巧而創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據單一的音樂動機寫成的。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蕭邦創作了27首鋼琴練習曲。他把其中24首分成兩集,每集12首,編為作品10號和作品25號。另外還出版了一卷沒標明作品號的練習曲,起名為《三首新練習曲》。這27首練習曲,幾乎全都有特定的技術性,除七八首為中速或慢速外,其它都是快速度,帶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它們不同於前人所寫的練習曲,具有單純的、機械的技巧練習和枯燥、平庸的缺點。蕭邦的練習曲,不僅有針對性、較難的技巧練習,有些還有比較深刻的思想內涵,就象是一篇篇短小的音詩。因此,人們常常把蕭邦的練習曲,說成是綱琴音樂史上的一種「革命」。
作品10號,12首練習曲,1832-1836年間的作品,1837年出版。呈獻給李斯特的夫人阿古爾特伯爵夫人。雖然作品10和作品25是在同一時間寫成的,但是作品25相比起來更像音樂作品,而不是一些技術難題的攻破。
第1首《C大調練習曲》,技巧性琶音練習曲,表現在音型上都是分解三和弦和七和弦,它的音調明朗、和聲嚴謹、情緒莊重,有聖詠合唱曲形態,所以稱為《逃亡聖詠曲》。快板,3段體,中段後經變奏、轉調而恢復原形。
第2首《a小調練習曲》,它是一首快速的半音階練習曲,其目的是使右手3、4、5指在力度、靈活性及獨立性方面得到均衡的發展。3段體,中段轉為F大調,第三段為第一段反覆。俄國著名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曾稱之為「憂鬱的小情緒畫」。
第3首《E大調練習曲》,離別曲,與第六首降E小調成為一對。它的曲調優美速度徐緩,但又是一種觸鍵練習。不太慢的緩板,3段體,中段轉為更活潑,情緒也更高揚。蕭邦本人認為:比E大調練習曲更美的主題他是再也寫不出來了。這是一首發自心靈深處的哀歌。樸素的和聲、「風笛式」不斷重複的低音,都顯示出它的民間色彩。中段情緒起伏,帶有戲劇性,使抒情的主題顯得更為突出。
第4首《升c小調練習曲》,這是一首以練習重音為目的的練習曲。手指速度的練習曲,複雜的右手,同時左手有很多大的跳躍。鋼琴家彪羅認為,「這是純粹古典、典型的練習曲。」 急板,3段體,中段升G小調起經各種轉調,再回到第一段的升C小調。
裡赫特—蕭邦Op.10 No.4——升c小調練習曲激流
第5首《降G大調練習曲》,人們稱之為「黑鍵練習曲」。在這支曲子裡,蕭邦是第一次嘗試性的、用有明確練習目的的手法,把旋律和主題交給左手,而讓右手持續地彈奏特定的練習音型(Etude-figure)好象是對主題進行註解。它給以後一些練習曲的發展作了有益的探索。3段體,第一段從降C大調降至降D大調;中段降D大調至降G大調,有調性不明的經過性轉調;第三段和尾聲都為降G大調,最後雙手以八度彈出ff的下行音階。
霍洛維茨—蕭邦Op.10 No.5—黑鍵練習曲第6首《降e小調練習曲》,夜曲形態的練習曲。它是一首浪漫氣息的哀歌。包含有深沉的憂鬱、抒情的沉思和明朗的幻想。它的旋律如歌,但半音進行以及複雜的和聲轉換,使它又染上了不安的氣氛。此曲為行板,3段體,中段由降B大調轉至E大調再轉回降E小調;第三段為第一段重複,最後5小節由降E小調轉為A大調。
第7首:《C大調練習曲》,類似託卡塔的練習曲,具有斷奏的特色。它的重點是練習右手的技巧。高音聲部用連音(Legeto)來彈奏,而低音聲部要求用斷奏(Stccato)旋律隱伏在連奏聲部高音之中。甚快板,3段體,中段為D小調,最後有尾聲。
第8首:《F大調練習曲》,是練習曲中最輝煌明亮的一首,在音樂會上也很經常被演奏。這支曲子左手是主題的主要演釋者。而右手用「練習」音型來修飾它。全曲具有活潑的性格,四個結束和弦,從左手低音用琶音手法一直傳送到右手最高音,這是蕭邦慣用的演奏手法,因為古典的琶音多是兩隻手同時進行的。
第9首:《f小調練習曲》,它是一首難度極大的觸鍵練習曲,右手彈喘氣般病態的旋律,強烈的悲憤之情以及尖銳的對比性,曲中焦躁的情緒很像是李斯特,蕭邦寫這首練習曲時,還不認識李斯特。這說明浪漫主義使他們內心是相通的。急促的快板,ABAB尾聲。第一段為為F小調;第二段降D大調、降G大調至F小調;第三段F小調;第四段和尾聲都為F小調。
第10首:《降A大調練習曲》,它的目的主要是訓練節奏。其性格由二連音符、三連音符樂句交互帶出微妙的對照,樂曲情調明朗,是此曲是同類型作品中最積極的一首。甚快板,3段體。第一段為降A大調、降E大調、降A大調;第二段從E大調經各種轉調回到降A大調;第三段為第一段重現。有人說它達到了鋼琴技巧的顛峰,具有浪漫主義的詩意。彪羅認為此曲充滿幻想的常動性格,除李斯特的《鬼火》外,沒有其他的練習曲可以比擬。
第11首:《降E大調練習曲》,雙手琶音練習曲。大距離地伸張手指,是這首練習曲首要的技術目的。同時,它也是一種「觸鍵練習」。因為,它的旋律不僅出現在高音聲部也有時出現在其它聲部。另外,在這首練習曲裡,從頭到尾都要採用從左手低音傳遞到右手高音的琶音演奏手法。稍快板,3段體。第一段為降E大調、F小調、降E大調、F小調、降E大調轉降C大調;第二段降D大調、降D小調、降E小調、降C大調、降B持續音上方的降A大調;第三段為第一段反覆。
第12首:《c小調練習曲》,這是蕭邦所作27首練習曲中,流行最廣、最著名的一首,又稱「革命練習曲」,左手將失望與憤怒表現於上下行音階上,右手奏壯麗的八度,左手練習曲,有魄力的快板。以下是它的創作背景。蕭邦1831年離開華沙,踏上返巴黎途中,在斯圖加特得知俄軍離開波蘭,悲憤之餘而作。3段體。第一段8小節序奏,從C小調起經轉各種調至降B大調;第二段由升G小調轉C小調;第三段再現第一段,從C小調起經多種轉調至C小調結束。全曲洋溢著熱情和光輝,賦予了作品10號的12首練習曲一個戲劇化的、驚人的結尾。
基辛—蕭邦op.10 no.12—革命練習曲
蕭邦作品25號練習曲集也是由12首曲子組成,除第12首寫於1831年冬天外,其餘都寫於1836—1837年間。
第1首《降A大調練習曲》,牧羊人的笛子。蕭邦自己對此曲的解釋為:「牧童因暴風雨來臨,避難於安全的洞穴。遠處風雨大作,牧童卻若無其事地取出笛子,吹出風雅的旋律。」這是一首很特殊的練習曲,因為蕭邦把右手每組16分音符的第一個音和左手的根音,在樂譜上都讓用大號鉛字印出。這的確是把次要的東西,提升到主要位置上。由於它的旋律非常動聽,象首豎琴曲,所以很多人稱它為「豎琴練習曲」。
第2首《f小調練習曲》,是一首帶有幻夢意境的小曲,手指及手臂柔軟性練習曲,兩聲部旋律在滑奏下,有朦朧的夢幻之感。這支曲子是二部曲式,「無窮動」 式的快速、平均的三連音貫穿全曲。優美、典雅的旋律,把人們帶進溫柔的、詩一般的意境。
第3首《F大調練習曲》,節奏練習曲,它的情緒樂觀、明朗,與上面《f小調第二首練習曲》形成了性格上的強烈對比。它要求做到演奏均勻而流暢,力度等把握得體。
第4首《a小調練習曲》,是一首通過移動重音位置的節奏練習曲。其陰鬱的基調使練習曲具有小調的特性。像託卡塔一般的,幾乎是在不斷反覆的左手音型與右手的和弦形成對比,感覺十分不安與不祥。庫拉克對此曲注釋:「切分音練習曲,必須把常規節拍與逆行重音配合恰當,和弦方面,像是由和弦生出來一般,在高音部有弱起拍的旋律,而且到處懸疑,當它一進來,旋律正好轉慢,略有遲疑感,在流暢中有心神不寧的感覺,這是極具狂想曲風格的練習曲。」
第5首《e小調練習曲》,輕快的小諧謔曲。這是蕭邦聽到義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1782—1840)的演奏之後,被他那魔鬼般技術所感召,寫下的一首技術性很強的練習曲。這的A段由右手呈現焦急不安 、悠長的旋律,而左手用不諧和和弦,有如提琴嘲弄性輕快的撥奏。中段是從容流暢的旋律與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A段再現,整首曲子帶有幽默和諧謔情趣。
第6首《升g小調練習曲》,三度練習曲。它又是一首優雅的、帶有傷心的「觸鍵練習」。西方音樂評論家說是:「透過眼淚而微笑。」關於這首練習曲,有這樣一個傳聞。據說蕭邦在寫作它的時候,心裡想像著一個波蘭流亡者在雪撬銀鈴聲中,沿著茫茫無盡頭的冰雪小道,流放到遠方去的情景,這個傳聞不一定可靠,但樂曲中那連續不斷的、3535的三度和弦,確實有些象雪撬前進時送來的鈴聲 。
第7首《升c小調練習曲》,二重旋律的練習曲,按彪羅的說法,這應當是長笛與大提琴的二重奏。緩板,3段體。第一段有宣敘調為序奏,升C小調、E大調;第二段升G小調及各種轉調到升C小調;第三段如第一段再現。
第8首《降D大調練習曲》,六度雙音練習曲。它是「觸鍵練習」曲中,比較複雜而技巧較難的一首。兩個外聲部形成「二重唱」象是長笛與大提琴在對話,結尾時,它轉成了降E大調,增加了樂曲的色彩 。
第9首《降G大調前奏曲》,蝴蝶練習曲。它的旋律優美、秀麗而輕盈,右手部分是六度練習。左手伴奏也有很大的難度。
第10首《b小調練習曲》,八度練習曲。它的目的是練習八度音的演奏技巧,一連串的八度在不換變手指的情況下連起來演奏,加上巧妙地運用踏板,產生出絢麗的色彩。中段仍然保留著八度音進行, 但是它的性質改變了,象是一首溫柔的情歌。然後又是前面快速八度音的再現。
第11首《a小調練習曲》,一直被人們稱之為「冬天的旋風」。它是蕭邦用特定的練習音型,來更深一步描繪一幅革命失敗的悲劇畫面,緩板,有精神的快板。這首《a小調練習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貝多芬《熱情奏鳴曲》末樂章,它們表達了作曲家的革命意識和反抗壓迫的心願。彪羅對此曲評價:「在你能想像的範圍內展現著最豐富的音。」
第12首《c小調練習曲》,海洋練習曲。它和作品10號第12首《c小調「革命」練習曲》差不多時間創作,而且調性還相同,都是c小調。有魄力而不太快的快板,3段體。在川流不息的分解和弦和短小、堅毅、果斷的插句裡,都使人感到一股不可抗衡的巨大力量。
新練習曲3首,可能作於1839年,屬補遺作品。3首分別為:
1.F小調,節奏及旋律練習曲,有《迷人的微吟》之稱,兩個動機組成,小行板。序奏F小調然後F小調轉為A小調;C小調轉降D大調、降E小調、降E小調轉降B小調;F小調、C小調、降D大調轉F小調。
2.降A大調,稍快板,3段體。第一段,降A大調、降D大調、降A大調、F小調、降A大調;第二段E大調、C大調、降A大調、A大調、降B大調、B大調、C小調、降E小調、降B小調、E小調、A大調;F小調、C小調、降E小調、降B小調,F小調轉降A大調;第三段降A大調、降D大調、降A大調、F小調、降A大調。
3.降D大調,稍快板,3段體。第一段為降D大調、降A大調、降E小調、降D大調、降A大調、降B小調、F小調、降G大調、降A大調、降D大調;第二段降D大調、降A大調、降E小調、降D大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