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哥哥張國榮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唱的歌,他演的戲,而是他選擇離去後留下的那封遺書上的一句話:我一生未做壞事,可為何這樣。
有怨,有不解,有不甘,也有無力抵抗後的妥協。
很多人說哥哥的死不僅是因為事業,還有為情所困。我也曾這這也人云亦云。但當我看了《霸王別姬》《風月》的執行導演張進戰在一次採訪中口述對哥哥的離去和遺書這件事的解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根本不了解哥哥張國榮。
張進戰說:
和張國榮的最後一次見面。
張國榮出事後我不斷接到電話,告訴我他去世的消息,當時我正在吃晚飯,非常非常意外。
最後一次見面是在去年的北京,他和作家、〈霸王別姬〉的編劇李碧華一起過來的,是想和我商量合作一部電影,由張國榮自己導演,我們關係很好,曾經的合作也很愉快,他想讓我幫幫他。而我當時恰好已經與別人籤約,是與昆廷•塔蘭蒂諾等人合作一部好萊塢電影。為此張國榮和我都非常遺憾,他開玩笑說:「我這麼遠來,又是第一次做導演,你也不幫幫我。」最後他說:「沒關係沒關係,下一次我再拍片子你要一定要來。」我當時答應他一定去。
後來聽說去年那一部電影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拍成,今年張國榮在籌劃另一部電影,我也正期待與他的合作,沒想到事隔不久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盛名之下的失落
事後我也看到一些報導,都在說(張國榮自殺)是為情所困,我不這樣看,我覺得從他所留的所謂「遺書」上的隻言片語不足以說明他出事的原因。我感覺,這麼多年他在情上不是那麼貧乏,我想即使有這方面的因素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以為最終的原因是在事業上的。張國榮是個非常要強的人,是個內心很豐富的人,從我認識他到現在,知道他在事業上很執著,很有想法,與香港一般的演員截然不同。單單從〈霸王別姬〉這部電影我們就能看出來,用「敬業」這兩個簡單字來形容他是遠遠不夠的,我真是覺得不論從他的事業狀況,還是其他的方方面面,一直到今天的結局,他都很像〈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
他在藝術上是非常有追求的,全身心地投入他所飾演的角色,這是每一個演員都應該學習的,作為一個『 藝術家』來講,他當之無愧。可他的付出與所得在榮譽上並不成正比,所謂對他的呼聲沒有達到極致,這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張國榮這些年來鬱悶的一個原因,也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輿論上,張國榮沒有達到大紅大紫、登峰造極的高度,雖然他具備這樣的條件,他的功力也已經做到了、證明了。然而很多事情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他的內心肯定存在遺憾,儘管他沒有在各種場合表白過這些。比如說〈霸王別姬〉,它是張國榮演藝生涯的一個裡程碑,他的表現足可以拿到各種獎項,然而事實上沒有。我可以說沒有張國榮,就不會用〈霸王別姬〉,除了他中國挑不出一個能把程蝶衣演得得這麼好的人。
我記得在風月拍攝期間我們去法國,在〈霸王別姬〉放映之後媒體進行採訪。我看見鞏俐的房間裡裡三層外三層擠滿了各國記者,採訪中間我出來看張國榮那邊如何,發現與對面的房間形成鮮明對照,採訪現場相當冷清,只有寥寥幾個港臺的記者。我沒有進去,當時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不好意思,不願意看到這一幕,更不願意在這個時候進去讓張國榮感到難堪。在每一次拍攝過程中他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做得非常出色,然而外界的反饋卻有著巨大的差異,這是很不公平的。
他最後的選擇與他心中的危機感應該有很大關係,畢竟他已經46歲,他感覺到時間太短了,青春就要過去,這是很殘酷的事情。他想做導演也完全是因為對自己不滿足,不滿足於劇本、角色,為了更好地尋找適合自己的角色。儘管這些都是我他有藝術色彩的想像,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張國榮是否會認同。我覺得只有他在藝術事情上的失意長時間的積累才有可能摧毀他,其他的東西都摧毀不了他!他不是一個嬌弱的人,心胸狹窄的人。
「為情所困」是貶低他。
喜歡哥哥的你曾「貶低」過哥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