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加柒,問四月好,問張先生好。
最近看到兩則消息。1/原定於今年4月1日,將在韓國第三次重映的修復版電影《霸王別姬》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影響,延期至五月公映。2/#霸王別姬阿飛正傳在臺重映#特別放映活動,以紀念張國榮逝世17周年。
這兩則消息,無疑讓很多人翻閱起對電影《霸王別姬》的印象,對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不瘋魔不成活」的記憶。不例外,我也一樣,也期望能在大陸影院看見重映。
國內,黃曉明/尹正主演的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正在熱映。有人說:在這部劇裡頭一些場景能夠看見《霸王別姬》的影子,這是致敬。
這個節點上,我又雙叕刷了一遍《霸王別姬》。而這是《霸王別姬》1993年上映後的第二十七年。張國榮2003年離開後的第十七年。
當霸王別姬成為往事。
當再憶張國榮程蝶衣。
01 導演陳凱歌。
談起《霸王別姬》的影壇地位,很多人會將其列入影史前三,甚至是放在【無法超越】的地段。是陳凱歌迄今為止拍過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
甚至,到後來,當陳凱歌拍出《無極》《道士下山》,與巔峰之作《霸王別姬》作品的鮮明對比。人們開始認為,新世紀的陳凱歌是"假"的。提起他,能想起的也只剩《霸王別姬》。
其實,那不只是陳凱歌自身導演下電影史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於華語影壇更是如此。至少,作為中國影壇第五代導演之一:陳凱歌。憑藉《霸王別姬》助推那個年代的華語影壇走上巔峰。
那時候的陳凱歌,作為第五代的年輕影人,經歷過十年文革的浩劫,同期,也接受了來自西方外界的哲學思想,國內的美學復興,和反思思潮。這一代的影人推動著影視,文藝領域突起。
那時候的人們,以為的華語影壇巔峰年代,開始真正走向世界,中國電影開始真正崛起。其實,從目前來看,那是華語影壇最後巔峰年代、是終點。
陳凱歌在《霸王別姬》中的表達,恰恰是那個時代的縮影。這部電影,在放映十年後,可真就成為歷史,放在人們記憶的前半程。到今天,難以被超越,也難以再造巔峰。
在網絡時評下,今天,《霸王別姬》的成就與影響力,業界內外,用青年人的話說:讓"陳凱歌"吹一輩子也不為過。至少,已經吹了半輩子。
02 華語影壇的"唯一"
陳凱歌不會想到,這個曾經被他稱為"俗套"的故事,有朝一日,會成為中國影史的唯一,成為他的封神之作。顯然,唯一,這個詞放在電影《霸王別姬》上,絕不過分。
當時,因為故事太俗,提不上場面,陳凱歌最開始並不願意拍攝。著名製片人徐楓曾說:是自己遊說之下,他才勉強接下來。電影《霸王別姬》的成就,一部分要源自團隊的協作力量。
去年,第72屆坎城電影節上,亞洲電影,韓國導演奉俊昊的作品《寄生蟲》眾望所歸,奪得了金棕櫚大獎。熟悉電影的都知道,金棕櫚要比奧斯卡更為專業。
而中國電影,目前,獲得這個獎項的,就是1993年的《霸王別姬》。那一年闖入金棕櫚,也是中國首次獲得該類獎項的電影,那是第46屆坎城電影節。
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還獲得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並且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
難得,罕見,獨一無二。十二年後,2005年《霸王別姬》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那時,放眼國際和全球影史,這是都中國影片劃時代的一步。
03 故事細膩悠長
這部「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之一的電影《霸王別姬》,在講些什麼。是一個什麼故事:這是一段國粹京劇的沒落史,是文化改革中的畫卷一角。
故事源於,李碧華的小說《霸王別姬》。在徐楓拿到《霸王別姬》的電影版權後,找到陳凱歌。小說中的傳達點,大小人物的時代悲哀,對社會時事的批判等等。在陳凱歌團隊,兩個編劇前前後後一年時間的磨合改編下,劇本終是達到滿意。
初看《霸王別姬》,我很難說清感受,因為對京劇完全不了解,所以很多的細節,很多詞兒,在觀影層面不是很能說得通,和理解。對傳統文化理解的阻隔,造成這個遺憾。
但這並不會影響你的"共鳴點"。這是一段自1924年起,前後約莫60年的歷史。程蝶衣和段小樓從兒時起演繹,這中間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和京劇的逐步衰亡。
這師兄弟兩的愛恨情仇,全都融在了171分鐘裡。有愛有恨,有糾纏亦有放下,執著和灑脫。全在段小樓和程蝶衣的對白中。難捨難分。
如果,對於京劇有所了解,可能會更加深入影片。但《霸王別姬》最動人的卻不是這份歷史情節。而是段小樓與程蝶衣在不同階段"對白"中藏著的情緒、情誼。
撇開故事,電影《霸王別姬》是屬於常看常新常回味的電影類型。什麼是常看常新常回味?直白而言,在不同時間段,不同年齡,不同境地、去看《霸王別姬》,帶給人的想像都是不同的。
電影《霸王別姬》中帶來了的文學性、藝術色彩和國粹精神,是超脫於段小樓、程蝶衣的愛恨情仇的。值得鑑賞和品味,真正的藝術往往歷久彌新、悠長。
04 "臺詞"名場面
值得一提的還有《霸王別姬》的臺詞。
影片近三小時,能讓人閉著眼睛說出的詞句非常多。這帶著京劇,藝術味的臺詞,放在電影《霸王別姬》中,造就了一眾名場面,不僅震撼,而且是有氣魄的。
與大家分享一些
這句臺詞:"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片中第一時期,小豆子總是潛意識將思凡中的這句念做:"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差點因此斷送戲路前程。這句詞,可以說是程蝶衣個人形象化的代表。
在學戲階段,師傅講戲:"人得自各兒成全自各兒。"這齣戲裡頭,小豆子哀嘆於霸王、虞姬的遭遇:"那虞姬最後一次為霸王斟酒,最後一回為霸王舞劍,爾後,拔劍自刎,從一而終。"這齣霸王別姬,虞姬的遭遇、可真就讓小豆子刻入腦海,最後一場戲,結局程蝶衣也從一而終。
"師哥,就讓我好好跟你唱一輩子戲,不成嗎?"程蝶衣,段小樓的經典對話,看過《霸王別姬》,這段詞,總讓人難以忘卻。唱一輩子戲,是程蝶衣的一廂情願。虞姬是真虞姬,可霸王卻是假霸王。段小樓在臺下遊戲尋歡,而程蝶衣卻是真正人戲不分了。
電影中,新中國"文革"期間,段小樓程蝶衣反目成仇。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物是悲哀的。小四把段小樓抓了起來,審查。段小樓在程蝶衣與菊仙之間選擇了菊仙。段小樓越發世俗化,而虞姬仍舊保持著高情操。像蝶衣後頭說的:"報應!我早就不是東西了,可你楚霸王也跪下來求饒了。"
05 演員張國榮
現在,談到張國榮。大多數人是投以敬意和嘆惋的眼神。
從影視、歌曲等很多角度來說,張國榮的發展成就。標籤在他身上的詞彙,可以用"神話人物""藝術家"來稱謂。巨星一詞是匹配值最高的稱號。
而哥哥張國榮在《霸王別姬》中的表現,被人評價是驚豔,他就是程蝶衣本身。程蝶衣這個角色的演繹,也讓張國榮的影壇形象再次上了一個臺階。
在《霸王別姬》上映後,次年,1994年張國榮憑藉此片獲得第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貢獻獎。程蝶衣,從另一個層面上,影響了張國榮很多。
也是許多年後,當人們再次提起哥哥的眾多角色中,程蝶衣是最難忘卻的一個。在後來的訪談關於《霸王別姬》中,張國榮曾提到:京劇是一門非常高深的藝術,在演繹的時候,曾專門到北京學習京劇。
從妝容,形態,聲音,多個方面,求教於京劇大師。當時,劇組準備了兩個替身。但最後成片,都沒有用上。張國榮的角色塑造是成功的。
不能說是百分百,至少,他做到了當時,劇組及自身的肯定。嚴謹、敬業,待人優雅,【演員】這一身份,這一層放在張國榮的身上,是閃耀的。
06 張國榮與程蝶衣
張國榮與程蝶衣,是什麼關係。
其實就是,演員與角色的關係。
在《霸王別姬》成名之後。因為恰逢十年,會有人猜想張國榮的離開和程蝶衣有關。但我想,張國榮和程蝶衣只是角色上的成全,是張國榮成就了程蝶衣。
而張國榮永遠只是張國榮。像他在歌裡唱到的那樣: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他的飾演的角色沒人能夠超越,他的歌聲也沒人能夠再次唱出心意。
上個世紀末的《霸王別姬》,上個世紀末影壇的璀璨煙火。過去多少年,更替幾個年代,人們總會記起,這段往事,記起「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以及造就這個角色的張國榮。
07 最後一點話
這時光一去,一別《霸王別姬》上映27年,張國榮逝世17周年。聽著張國榮唱著《當愛已成往事》,眼前的多少次放映的《霸王別姬》,過去的已然過去、成為往事,而懷念的仍然在持續懷念。"咿呀,依孤看來,四月是你我重逢之日。那就讓往事從風裡來,也隨風而去。讓明天好好繼續。"
謹以此篇,紀念張國榮逝世17周年
春天該很好,你若尚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