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包餛飩、一份小白菜、一份西紅柿、一盒南瓜餅,得嘞!」在省會裕華區金馬小區門口的彩虹源小賣店,下班回家的李女士接過店主王團長遞過來的菜和食材,打個招呼回家做飯。手機下單買菜,次日門口自提,這種新型的買菜方式如今已成為很多人的日常。在網際網路巨頭的資本裹挾下,社區團購正值「風口」,這場席捲了幾乎所有社區小店的燒錢大戰也被業界形象地稱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中,百姓們忙著「薅羊毛」,同時,又有各種不同的業界聲音在質疑著社區團購的走向與未來,不知道「風口」過後,會是什麼局面。
社區團購火起來 手機買菜成習慣
在石家莊居民的印象中,今年似乎一下子冒出來很多個搶菜的平臺:興盛優選、美家買菜、橙心優選、美團優選、多多買菜……這些平臺最早出現在各家社區小賣店的微信群裡,0.01元的香菇、0.1元的食鹽、0.99元的菠菜,1.69元的雞蛋……隨便一點就可下單支付,第二天到貨,物美價廉。搶上幾次,手機買菜就成了習慣。
家住金馬小區的李女士說,以前她也參加過一些團購,都是小區裡的鄰居湊單買東西,大家在群裡接龍,湊夠多少人可以買一些特價的食材,參加過幾次她就發現,這種團購不太靠譜,送貨時間沒準,商品質量也沒準,還不好退貨,後來就不參加了。但是,一個月前新加的微信群讓她對社區團購改變了印象。
一個月前,她去小區門口的小賣店買醋,店主熱情地把她拉到了一個「開心購物群」,群裡每天發各種特價商品,顯示「美團優選」,比如0.99元的青菜,1.69元的雞蛋、2.99元的餛飩等,她試著下了幾次單,發現確實不錯,支付方便,商品也便宜、新鮮,送貨也及時,當天下單,第二天上午就到了,直接去門口的小賣店拿。有一次到貨的西紅柿有破損,可能是運輸過程中壓的,李女士表示不滿意,店主馬上替她操作了退款,把破損的西紅柿拍照上傳,幾分鐘後,退款就到帳了。這讓李女士以後下單也少了猶豫,反正質量不好可以退。
最近李女士去小區附近的菸酒店拿快遞,又被菸酒店的老闆娘拉進了另一個團購群。這個團購群也是發各種特價商品,顯示「興盛優選」,操作模式與「美團優選」基本一樣,點擊支付,次日到店取貨。群裡每天發布的商品又新鮮又便宜,讓李女士很快就習慣了這種新的買菜方式,「手機買菜便宜又方便,我已經很久不去超市了,連菜店也不用去。」李女士說。
和李女士一樣,省會的很多社區居民接受並習慣了在手機上下單買菜,雖然平臺不同,基本上都是特價好貨,售後有保障。「社區團購就是便宜啊!我買過一分錢的一袋鹽、6毛錢的一支護手霜、9毛錢的一份青菜,即使不是特價,群裡的蔬菜、水果價格也比菜店便宜,而且就在家門口提貨也方便。」家住石門小區的王女士說。
小店店長成「團長」 得「團長」者得天下?
社區團購如一張看不見的地毯一樣在社區鋪開的同時,各家社區小賣店的店主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團長」。在社區團購的整個鏈條中,團長負責線上銷售和線下送貨,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各團購平臺爭奪的對象。行業內流行一句話:得「團長」者得天下,可以看出各平臺對團長的重視與爭搶。
「對社區小店來說,當團長就是個坐地收錢的買賣,不用投資,不用費勁,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建個群,每天發發特價商品,團長按銷售量掙佣金,輕輕鬆鬆就把錢掙了。這個推廣起來挺順暢的,基本都能談攏。」一團購平臺的推廣人員說,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跑小區找小店談合作。
在書香華苑開小賣店的安妮團長每天的安排就是這樣:每天將看起來不錯的產品連結發到她建的微信群裡,群友們自己下單,到晚上,她把當天的單子做個匯總,第二天,各個平臺的送貨車就會將訂單商品送到她的店裡,她在群裡通知一聲,居民們自己來取。「現在跟我合作的有五六家平臺吧!興盛優選、美家買菜、橙心優選、美團優選都有,我也不記得哪個先哪個後,反正都是有業務員來找,覺得條件合適就加上了。」安妮團長說,合作平臺多,自己在管理時就得多費心,分清哪批貨是哪家的,不能亂,好處是可選擇的範圍廣,她會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發到團購群裡,大家購買得多,自己的佣金提成就多。「各家平臺給佣金的制度不同,一般是按銷售額給提成,針對特價商品會按下單數量給,做到不同的等級還會有額外的獎金,收入還可以吧!」安妮說。
在金馬小區門口開小賣店的小王團長做社區團購時間比較晚,才幹了一個多月,他建的「開心購物群」有200多個會員,每天出50-70單,銷售額一二百元。「團長佣金大概是銷售額的10%-15%,我每天也就掙二三十元。」小王說,他合作的平臺有個小程序,每天都有團長的佣金排名,自己的收入屬於墊底水平,做得好的團長一天掙一兩百元。「真有掙得多的,前兩天我看排名,第一名一天就掙了1400多元。」小王說,那肯定是好小區的小賣店,小區裡年輕居民多,收入高,團長就好掙錢。而他所在的小區是個老小區,老年人多,消費不高,團長的收入就少。
社區團購有多普遍?記者在裕華區的談固大街、翟營大街旁一路問了八個社區小賣店,八個店長都是「團長」,無一例外。甚至在主城區之外的村裡,小賣店店長也成了團長。「姐你加個群吧,每天都有好東西,你只管下單,我給送家裡。」樓底村裡一家小賣店的團長見誰都不忘拓展業務。
網際網路巨頭拼社區 支持聲質疑聲各半
能在短短幾個月時間,把社區團購鋪到幾乎所有生活區,拿出大批的特價商品並且搭建了完整鏈條的,只有不差錢的網際網路巨頭。記者了解到,目前活躍的十餘家團購平臺背後,都是網際網路巨頭的資本與數據支撐。比如拼多多推出的「多多買菜」,阿里巴巴投資的「十薈團」,騰訊投資的「興盛優選」,滴滴推出的「橙心優選」,美團推出的「美團優選」等。有消息稱,字節跳動和快手、京東都在籌備社區團購。在各路資本的搶灘下,社區成為必爭之地。
電商巨頭的大力度搶灘讓社區居民有了大把可「薅」的「羊毛」,而且帶來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
不過,質疑聲也不少。有零售界專家指出,這是「不講武德」的網際網路巨頭正在用資本奪走無數賣菜小販的生計。「網際網路巨頭入局哪個行業,哪個行業必然血雨腥風,大家都在手機上買菜了,那些靠賣菜為生的小攤販怎麼活?個體的小攤販不可能爭得過網際網路巨頭,那他們的生計在哪裡?大資本不應與小民爭利。」一篇評論如是說。還有不少人對社區團購的未來表示擔憂,現在的燒錢營銷是暫時的,將來的市場如何走向還未可知,就拿打車大戰來說,當年滴滴、快的大戰的硝煙散去後,打車費降下來了嗎?沒有。
在談固大街的一家菜店,記者詢問老闆社區團購是不是衝擊到了生意,老闆嘆口氣說:「當然,店裡蔬菜、水果的銷售一直在下滑。」他現在也是「團長」,用團購的佣金來彌補店面的損失。團購的佣金可以一直拿下去嗎?老闆說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