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2021-02-28 INSIGHT視界

文 | 十一姐From  帝呱呱星球

微信號:diguaguaxingqiu

2020年10月12日,本來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周一。

但是這一天,我的朋友圈如約瘋狂。一篇又一篇帶著「KET」、「PET」關鍵詞的爆款文,成功把大江南北不同城市的空氣都染上了焦慮的味道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KET、PET考試的報名日,成了自媒體每年兩次的「月經式焦慮狂歡」。

在這些文章裡,充斥著「牛娃」、「標配」、「升學敲門磚」、「瘋狂」、「搶空」這樣觸目驚心的字眼。你在狂轟濫炸中會恍然以為,身邊每個孩子都在考KET、PET,自家孩子不考就不正常了,就會被這個時代狠狠拋棄。

而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去年,KET、PET的報名人數是15萬,而全國小學生在校人數是一個億。也就是說,以小學生為主要報考人群的這兩項劍橋英語級別考試,每一萬個小學孩子裡,只有15個孩子報名了。

而這15個孩子裡,只有6個能通過; 150個孩子裡,才有1個優秀。(據說只有優秀才有含金量)

即便在傳說中「宇宙最雞娃高地」的北京海澱區,瘋狂備戰KET 、PET的,也只是極少數的一個雞娃小圈子罷了。

但是,作為一個生娃生得晚的80後老母親,我雖無緣見證奧數的瘋狂,卻親眼目睹了KET、PET的高調出圈之路。

2016年,全國只有2萬人報名KET\PET考試,主要是那些有出國或者就讀國際學校意向的孩子。那時,說起「PET」,絕大部分人只會聯想到英文單詞「寵物」

各種數學杯賽被叫停之後,怎麼讓自己的孩子在一堆簡歷中「鶴立雞群」呢?有人想到了英語。這是第一批在劇場裡站起來的人。

真正助推這場劇場效應的,是無數媒體和英語培訓機構

媒體用一遍又一遍的誇張渲染,向家長們強勢科普了KET、PET,也收穫了一篇篇十萬加爆文,和一套套高銷量的習題冊或課程。

英語培訓機構列舉出一堆不知真假的簡歷,把它包裝為「名校通行證」、「小升初第一證書」。

於是,一批又一批不明就裡的家長,在這樣的強勢圍攻之下也猶疑地站了起來。

就像一個人造漣漪,這場劇場效應,從北上廣深的小圈子,一點點波及到了太原、襄樊等等三四線城市。

而它真實的含金量怎麼樣呢?

且不說三四線城市的招生官,可能還沒聽說過這兩個詞。即便在北京,很多真正經歷過小升初的家長會告訴你,KET、PET證書並沒有什麼大用。真有實力的孩子,少它不少;實力不夠的孩子,多它不多。

你的焦慮,你的孩子無數個默寫英語單詞的日日夜夜,不過裝飾了別人的銀行卡。

法國哲學家基拉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三角欲望學說」——人的欲望是由他人引起的,當你觀察到眾人都在追逐同一樣東西的時候,你判斷它是有價值的。

而驅動這種欲望甚至不需要事實,只需要製造瘋狂追逐的假象,就能讓你掉進從眾心理的陷阱。

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前段時間有個段子特別火。

這個段子在談笑中呈病毒式傳播的同時,也成功的催化了焦慮。

媒體最常用的製造焦慮的方式就是信息窄化——不斷的渲染極端個例,直到你把它當成普遍事實。

梁文道說:天才總是成群而來。

而牛娃也是批量生產。

有沒有發現,這幾年,你身邊的牛娃特別多。

從華為201萬年薪招聘的天才少年、發論文拿大獎還能說四國語言的天才少女,到批量孵化的雞娃博主和他們口中的各種「朋友家的」雞血小牛娃。

無論如何巧言令色、自圓其說,這樣的鼓吹和渲染都是為了製造一種恐慌的大氛圍。這種氛圍就像一個黑洞,會一點點吸收掉家長的理智。

而事實是什麼呢?

1500個詞彙是KET的詞彙要求,從KET的報考率通過率來看,這個段子即便是真的,也是百萬分之一的個例;

雞娃博主的孩子,絕大多數沒有考進早培早早培;

「朋友家的」雞血小牛娃很可能並不存在。即便存在,數學好的,英語極可能不怎麼樣。你看到的,是他們最希望你看到的那一面。

我就是一個海澱媽媽。海澱媽媽們確實重視教育,但傳說中的海澱牛娃,有,然而只是鳳毛麟角。

我身邊的海澱媽媽們(包括我自己),絕大多數並沒有三頭六臂。他們一樣晚上累的只想多睡一小時,一樣對課後練習草草了事得過且過,一樣學了語文就沒有時間練數學。

我身邊的海澱孩子們,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孩子,是壓力有點大、生活有點辛苦的普通孩子。

然而,焦慮的幻覺製造的劇場效應卻是實實在在的。

打雞血並沒有創造天才,但卻讓很多基礎型的技能水漲船高。

以前,拼音是上小學之後才需要學習的東西,現在,學校老師默認孩子都會,拼音變成了必須提前掌握的工具;

以前,學齡前認識100個字就夠了,現在,你必須認識三五百個字才能達到平均水平。

通貨膨脹的基礎技能,並無法把孩子送進名校,甚至無法讓他們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只是讓那些四五歲的孩子,變成一匹匹發足狂奔的、年幼的汗血寶馬。

我們並沒有得到什麼,我們只是一直在失去。

《優秀的綿羊》這本書裡,揭示過哈佛、普林斯頓、耶魯這一類名校的招生陷阱。

錄取淘汰率是大學排名的重要參考,而大學排名又是獲取經費和貸款的重要依據。為了拉高淘汰率,哈普耶會降低接收簡歷的門檻,鼓勵更多人前來申請,儘管他們明明知道有些學生根本不會被錄取。

這是一個狡黠的騙局。

而在中國,這樣的橋段又何嘗不在上演。

就拿數學培訓機構來說。

「不要讓孩子背不能理解的公式」、「不要讓孩子刷枯燥重複的題目」,這樣淺顯易懂的道理,他們又何嘗不知道呢?

被詬病的教學方式並非愚蠢,而是聰明與精明的設計。

只有能被標化的公式,才能製造標化的課堂流程,才能降低老師的招聘門檻,才能提高機構的容客量;

同樣,只有背公式,才能製造一種虛假繁榮:你看,我的孩子也能學奧數啊!它是一個包裝巧妙的毒蘋果,不吃到苦味的核,沒有人捨得提前放棄。

但是,當你欣喜的交了幾萬塊錢,在教室的前排落座,你離成功還有多遠呢?

拿某思培優的班型來說,從下到上分為:敏學、勤思、創新、創新A,一路漫漫求索而上,你到達的只不過是奧數集訓隊。

而已然是天之驕子的集訓隊,最後參加比賽的孩子有多少勝率呢?2017年各種杯賽,一二三等獎加起來的獲獎率,不會超過30%。

有個在北京海澱黃莊教奧數的老師曾經在網上說:「我有時覺得自己和哄抬房價的中介沒有什麼區別。有些孩子本來不應該走上這條路,他們可以快樂地學習,不用這麼拼命,現在卻不得不咬牙陪跑。」

而鼓吹刷題、背公式的雞娃博主們,讓孩子5歲刷了幾萬道題、6歲每天晚上做奧數做到10點半的雞娃博主們,或許他們也是這些毒蘋果的受害者而不自知,試圖銷售給你並沒有被驗證過的成功學。

也或許,他們只是想收點廣告費。

有人算過某雞娃博主號稱刷過的習題冊和上過的課程,發現孩子得24小時不吃不睡才行。

如果刷題不成功,沒有損失倒也算了。然而它背後的沉沒成本沒有人說給你聽。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這樣說:如果家長在稀缺心態的驅動下,讓孩子從小沉浸在補習班和題海裡,希望能去搶到眼前看起來很稀缺的學校資源,從長遠來看,卻反而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那些靠刷題勉強陪跑的孩子,一定會被刷下來。到那時,孩子疲了、累了、不想學了,時間都被佔用了,其它諸如表達能力、社交能力、思考解決問題等等,這些底層能力,這些能讓孩子將來從人工智慧手裡保住飯碗的能力,都沒有得到發展,那將是多尷尬的境地。

更別提青少年抑鬱症、焦慮症的高發,每5位中學生就有1位曾經考慮過自殺。

在美國心理學會公布的《大學校園的危機》報告中,接近一半的大學生覺得自己「無望」;接近1/3的學生承認「在過去的12個月中,由於心情過度低落而影響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

孩子患心理疾病的概率,比奧數得獎大的多。

那些倒在半途的孩子,逐利的人群從他們身邊呼嘯而過,沒有人書寫他們的墓志銘。

上海社科院曾經做過一個調查,95%的家長,都認為自己孩子的考試成績應該進入前5%。

我們這個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精英崇拜。我們期望孩子成為精英,也只教育孩子如何追求成為精英。

然而,弔詭之處在於,精英教育之下,留給孩子的「精英席位」卻少的可憐。

2019年,光北京海澱區就有3萬名小升初的孩子,可是家長們削尖腦袋想進的海澱「六小強」,加起來招生不超過1500人。即使在海澱,這也不過是5%的概率,更別提那些爭奪極少量外區名額的其他區孩子。

如果再看的深一點呢?

美國社會學家傑羅姆的研究發現,1920年代以前,一個人能否進入哈佛、普林斯頓和耶魯,主要取決於考試成績。

但是,猶太人考試太厲害了。於是,為了保持精英階層的優勢,保證只有極少數人能向上流動,哈普耶的選拔條件,又增加了關注一個人的素質,也就是申請人參加的體育運動、課外活動等等。這樣的選拔標準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優秀的綿羊》這本書裡說:你要睜大眼睛看清楚這種瘋狂的本質。這個遊戲的主題並不是社會底層或者中產階層突破自己更上一層樓,實質上,這是資本階層家庭鞏固自己排位的遊戲。

反觀中國,從英語、鋼琴、芭蕾,到冰球、馬術,被提前到幼兒園的教育軍備賽不也是同樣的路子嗎?

這意味著努力想進入精英階層的我們,付出100%的資源、掏空腰包,其實是玩一場被牽著鼻子走的、從規則上來說就註定極難贏得的遊戲。

與此同時,教育的高回報時代也一去不返。

在美國,20年來,大學的學費上漲了72%,平均每個家庭為教育負債33000美元。

但美國中產階層的收入中位數,卻不升反降,從30年前的45000美元,下降到了今天的42000美元。33%的孩子,收入不如父母;37%的孩子,收入和父母差不多。

騰訊教育發表過一份《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調查顯示,有48%的家庭,教育支出佔到家庭收入的40%。

而2019年,中國大學本科生的平均月收入為5440元,僅僅比高職多1100元。

諾貝爾經濟學獎讓《貧窮的本質》這本書名噪一時。它的兩位作者在書裡說:

「不現實的目標、不必要的悲觀預期和不恰當的教師激勵制度」導致了發展中國家教育體系的困局。

「我們似乎是在建議一種雙重教育體系。這一體系一方面是為富人的孩子設置的,他們無疑會在昂貴的私立學校裡接受最高標準的教育;另一方面是為餘下的孩子設置的。對此的反對意見並非毫無根據,但遺憾的是,這種差別已經存在。

教育分層、階級分層,在哪裡都是最扎痛神經的敏感詞,但又是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避免的。

正視現實,不是要我們放棄、無所作為,而是為了回歸理性、看清方向、另闢蹊徑。

破局之路在哪裡呢?

無論你是否意識到,其實我們都把教育看成了一個工具、一次投資、一種讓孩子獲取大量財富的方式。從這一點來看,中國最頂尖的大學做的也是職業技校的工作。

然而,我們的孩子到底為什麼要接受教育?或者這麼問:如果教育不能實現階級躍升,孩子是否還有必要接受教育?

教育不是為了(至少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得到一份好工作。教育的價值是讓孩子從知識裡獲得智慧。教育,首先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讓他在和愛人吵架的時候有更多智慧去解決矛盾;讓他在被人評論時有更多智慧去面對內心;讓他在一個晚霞滿天的傍晚,在湖邊散步時感到幸福;讓他在書海遨遊,睽得新知時感到滿足;讓他懷抱對世界的熱情,發現世界那麼有趣,從而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

讓他有智慧和諧的與世界、與家庭、與朋友、與自己相處。

他們要首先學習做一個普通人,如果幸運,成為一個精英。

而不是首先學習做一個精英,如果不幸,成為一個普通人。

我們對事實的抗拒,往往源自於恐懼。

父母最希望孩子通過教育得到的,是一份穩定的政府或者白領工作。在這一點上,我們和我們的父輩完全一樣。

然而,我們父母那一代,他們的父輩以為是金飯碗的印染廠、棉紡廠、副食品公司大批倒閉裁員。

我們這一代,我們的父輩以為是金飯碗的銀行網點開始大批關閉、電視臺報社的記者主持人停崗待業……

歷史從來沒有停下變化的腳步,未來註定是一個更加急劇變化的時代,穩定,或許並不存在。如果孩子是朝著得到一份穩定工作塑形的,那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你恐懼的東西,一旦正視它,也就沒那麼可怕了。

而一旦把恐懼的眼罩從眼前拿開,一個新世界就出現在了眼前。

在本科生平均月薪5000多元的同時,《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顯示,半數新職業從業者月薪超過5000元,四分之一超過一萬元,5.6%達到25000元以上。

(摘自《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

別瞧不上新職業,要知道,律師、會計師、藥劑師、秘書、記者……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都是「新職業」。

而越來越多的僱主,開始嘗試使用分析能力測試,替代學歷的篩選。

若你能看到這個新世界,你自然知道,當雞娃與孩子的核心能力、身心健康相衝突的時候,該如何取捨

是一開始就抓住一切機會,但是跑向一個死胡同;還是跟著自己的進度跑,並跑向更多可能。

隨大流盲目雞娃雖然辛苦,但其實,這是一種讓我們更有安全感的選擇,是大腦的惰性。

的確,要做一個不焦慮、不盲目雞娃的家長,需要有更多的方法、更多的耐心、動更多腦筋,甚至需要去尋找更多的資源。

但這不是退卻的理由。

「普通家長不配」,這才是一針麻痺劑。

未來其實沒有那麼可怕,相反還有很多機會。

但它需要:一些方法+一些時間。

它永遠只面向那些敢於撕破恐懼和惰性的少數人。

就像一個父親對孩子說的:

「不要擔心,你會有未來,而且每個人都有未來。你只是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

我們曾收到無數的留言,從裡面我們看到了家長的焦慮、無奈,看到了大家對「未來教育」的渴望。

什麼樣的教育,才不是始於恐懼,而是面向未來?

什麼樣的教育,能讓我們的孩子,不需要那麼累那麼苦,依然可以擁有未來?

這一年來,我們在努力的分享視野、分享方法、分享資源。

但有時我們很無奈,因為理性的聲音總是式微,而情緒的煽動卻震耳欲聾。

在我們的大腦裡,焦慮和快樂的機制一樣,讓人上癮。而打破慣性、懶惰、恐懼的理性思考,卻伴隨著疼痛。

有天聊天時,我們幾個開玩笑,說,好像寫著寫著,竟然寫出了幾分社會責任感,好像能體會魯迅先生寫《吶喊》時的心情了。

是啊,哪怕再微弱,也要發出吶喊,不能讓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焦慮的雜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這裡匯聚了傳說中的海澱、西城、順義媽媽,我們因為工作與地域的關係,能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帝都媽媽的育兒新認知和京城新生活。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本期推薦閱讀:

後臺回復關鍵詞【教育】,閱讀文章《這部豆瓣9.1、全球5億人看過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國教育的騙局》

相關焦點

  • 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法國哲學家基拉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三角欲望學說」——人的欲望是由他人引起的,當你觀察到眾人都在追逐同一樣東西的時候,你判斷它是有價值的。而驅動這種欲望甚至不需要事實,只需要製造瘋狂追逐的假象,就能讓你掉進從眾心理的陷阱。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 「量身定做」的男人和騙局
    對方問她:「你是個成年人,你自己沒有辨識力嗎?」趙曉君拿著她的U盤僵在那裡。趙曉君在殺豬盤新聞的評論裡看到網友們對受害者的評價:異想天開、又蠢又貪才會被騙。如果把自己的受騙經歷說出去,她知道,一定會被人家笑:「這麼大個人了,也不長點心,連面都沒見過,都被人家騙了這麼多錢,還傻乎乎地以為找到了真愛。」
  • 「急尋人工耳蝸」是一個「媒體和商業合謀的大騙局」?當事人:純屬無稽之談!
    正當大家為這件事兒著急的時候,20日上午,自媒體黑XX發的一篇文章在網絡熱傳,標題是《大騙局:20萬耳蝸丟失刷爆朋友圈?媒體和商家惡意炒作濫用善心!》。……為什麼全國丟失耳蝸的都是貧困家庭?因為這些家庭的描述更容易引發別人的愛心罷了。這99.99%是媒體和商家合謀的大騙局。北京青年報發的是軟文。文中還列出「三大疑點」:第一、耳蝸丟了就得開顱?第二、12月以來全國四起「耳蝸丟失」,營銷痕跡明顯;第三、耳蝸到底值多少錢?有報導稱僅為4.5萬。
  • 養「虛擬寵物」被坑上百億?現在的騙局也太野了……
    年化收益率高達7200% 、月入百萬不是夢……通過給玩家畫大餅、瘋狂拉人頭,「動物世界」一步步把人拉進傾家蕩產的深淵。不少人被騙得血本無歸,還背負了一身的小額貸,甚至兩三天都沒錢吃飯(太慘了),對整個人生都絕望了……
  • 「小謝爾頓 1」海澱人還在嘔心瀝血培養雞娃嗎?
    同年《生活大爆炸》的最後一季上映,從2007年到2018年,謝爾頓和他的朋友們陪伴了我們走過了十二年。與《生活大爆炸》告別的同時,我們迎來了它的前傳《小謝爾頓》,雖有不舍與感傷,但更多是欣喜與希望!作為《生活大爆炸》的前傳,《小謝爾頓》把謝爾頓單獨拎出來作為主角,讓我們見證小謝爾頓的成長。
  • 「阿里P8騙炮型招聘」:這些招聘騙局你不得不防
    只留下滿屏幕的評論:「蔣凡呢?」和「刑不上P9,禮不下P8」。拋開苦命的阿里PR,對阿里HR來說,這是一道送分題。但是為了一份豔遇,給自己的工作添堵,每個人都有再猶豫猶豫。企業招人,是為了提高效率,分擔工作壓力,唯「才+德+穩定性」是舉。以顏值來選人的,這是坑自己團隊。如果姑娘真的覺得阿里P8值得一睡,那請便但如果是為了阿里的崗位機會,那麼不好意思,你想多了。
  • 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
    1她們在雞娃最近知道了一個育兒良方。一位80後家長,「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生了二胎,老大女兒5歲。他逼著女兒去學小提琴,女兒非常牴觸,把學小提琴視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這時候他再去給她報奧數班,學而思,女兒反倒很開心了,覺得學什麼都比拉小提琴好。
  • 為拉動房價而「雞娃」
    其他家長為鼓勵孩子,幾乎都跟在孩子後面。開車的業主碰到夜跑的隊伍,會停下來避讓,張俊峰耳力所及,沒有人按動喇叭催促孩子們。圖 | 文鼎苑夜跑專用水就在小區群體雞娃的氛圍逐漸濃鬱時,張俊峰接到了通知,要求他配合防疫、叫停比賽。隨後他得知,夜跑也以因同樣的原因被暫停。
  • 10 種網紅排毒方法,都是騙局
    排毒似乎成了一種時尚,「血管排毒降三高」、「產後發汗排毒養生」、「足貼排毒」……反正總有一款適合你。這一天到晚不分男女老少的排毒,會不會讓你有很多小問號?人活著得跟多少「毒」頑強抗爭啊。一起來揭穿那些網紅排毒騙局。
  • 足貼、酵素不排毒,10 種網紅排毒方法,都是騙局
    人活著得跟多少「毒」頑強抗爭啊。一起來揭穿那些網紅排毒騙局。01 騙局:洗腸能排毒清宿便圖片來源:網絡便便是正常的代謝廢物,不是毒!食物從吃下去經消化吸收到排出,平均需要 30 小時,如果過了一宿的便便就是有毒「宿便」,那每一坨便便都是「宿便」。灌腸時,直腸被灌腸液充滿,大腦誤以為大便已到位,將還沒準備好的大便擠了出來。時間久了可能導致電解質紊亂、打破腸道菌群結構,還可能因操作不當造成感染穿孔風險。讓便便自己選擇見面時間不好麼?
  • 你與我,都在這場「騙局」裡……
    首輪五座城市售罄 現場是你我都無法擺脫的「霓虹漩渦」 也是海皮威爾與每一個 身處「騙局」中個體的連接
  • 「愛傳承」演唱會插曲經歷「死裡復活」的大榮耀!
    (照片提供/ 臺灣優質生命協會 )「我只能講,對我來講,我經歷過很多神的神跡,但是我真的還沒有經歷過『死裡復活』,我這一次真的見到祂的大榮耀!」基督徒資深藝人紀寶如驚嘆道。2日下午,「臺灣優質生命協會」在新莊體育館舉辦公益活動-「愛傳承關懷演唱會」時,發生一名6旬老嫗昏厥,心臟一度停止逾10分、將近20分鐘後,該協會秘書長紀寶如即刻跪地哭泣,與眾人合力向上帝禱告:「求神幫助我們救她!」隨後婦人奇蹟似甦醒過來!
  • HB 福利 | Rapper Gaika -「我們需要經歷和體驗,就像我們需要暴力」
    人沉醉於物質的時候,就沉入了虛無」,這是倫敦音樂人 Gaika 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的話,與我們佛家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他來說,物質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與這個世界的抗爭。作為一個黑人歌手,膚色永遠會是主題之一,而他去年發行的 Mixtape《Security》就是對黑人音樂文化的一種探索。
  • 「獵鷹」安東尼麥基時空騙局《藥命時空》
    」安東尼麥基及「格雷總裁」傑米道南聯手穿越時空查案!《藥命時空》不僅接連入選多倫多國際影展「特別展映」單元、德州奧斯汀奇幻影展、西班牙錫切斯奇幻影展、以及富川國際奇幻電影節,更在國際知名「爛番茄」影評網上獲得高達83 % 的高分好評!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但事實上在雞娃這件事上,我們很多人都是一邊奮進,一邊迷茫:特別想讓孩子喘口氣,又怕喘氣的功夫就被別人趕超了;大家都雞娃,我們不得不雞,又怕雞太狠、把娃「雞壞了」;一邊抱怨身邊的父母怎麼都這麼拼從這個角度來看,雞娃行為確實是「大勢所趨」,而希望孩子將來「比我們過得好、至少不比我們差」的期待,也是人之常情,是為人父母共同的心願。
  • 「巨額來電」接還是不接?
    好在...我有一個聰明的小腦瓜,及時終止了騙局。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接過類似的詐騙電話和簡訊,提示你成為了節目中的幸運用戶將獲得巨額獎金、說你涉嫌洗錢銀行卡將被停用、冒充親朋好友借錢治病等等等,雖然現在的很多人都不在相信,但騙人的戲法層出不窮,上當受騙的人數也從未停止,輕則幾百幾千買個教訓,重則幾百上千萬的有去無回。當巨額來電打來,你敢接嗎?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 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但事實上在雞娃這件事上,我們很多人都是一邊奮進,一邊迷茫:特別想讓孩子喘口氣,又怕喘氣的功夫就被別人趕超了;大家都雞娃,我們不得不雞,又怕雞太狠、把娃「雞壞了」;一邊抱怨身邊的父母怎麼都這麼拼,一邊又拿著別家的興趣班名單進行參照
  • 「平凡之路」樸樹所唱的,是所有人的經歷
    作者:木易我覺得《平凡之路》唱的,用兩個字來歸納,便是「經歷」。是樸樹的經歷,是韓寒的經歷,同時也是所有人的經歷。僅通過一些媒體或者風言風語般的傳遞,是無法真正知曉一個人在一段時光裡究竟經歷了什麼的。對於大多數到達一個事業頂峰的人而言,突然的「消失」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但樸樹這麼做了,從媒體的相關報導看,樸樹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抑鬱症」,是因為「感情問題」、是因為「家庭原因」,甚至有媒體大言不慚的說是因為他「江郎才盡」。如今這個時代的媒體,有時候的作用並不是展現真相,而是「製造」所謂的事實,對於這樣的事實,你所要做的就是啐一口痰,然後置之不理。所以,究竟樸樹這十年都經歷了什麼?
  • 雞娃必敗,牛娃必輸
    我可以大膽地預測,今天所謂的牛娃將來都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事業和人生成就最多只能是中等水平。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跟著牛爸牛媽在雞娃的家長,將來孩子就更差了,大多數連中等水平都達不到。
  • 東方快評丨分析「雞娃」現象有助於科學施教
    同時,海澱媽媽也熱愛學習,熱衷交流「雞娃」秘籍,甚至,在她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不甘落後或不敢落後的家長正在走進「雞娃」的隊伍。臨近期末,「雞娃」家長們這種焦慮的心情也達到峰值。(1月12日《光明日報》)「雞娃」媽媽扎堆出現,看上去是教育在新時代體現了很大的作用,影響了家長們的思維,誘導著家長在共同的教育焦慮下促使孩子成為出類拔萃的人;實際上,是一部分不懂教育的家長發揮「鯰魚效應」,他們不惜時間和代價,為了改變自己命運,過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形成了所有家長都忙於超前培養孩子的「雞娃」現象。現實中,有不少父母的學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