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

2021-03-01 吉林市佛教義工公益平臺

在談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自己的法、報、化三身。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就是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去不來、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這念心。這念心能見、能聞、能知、能覺,而一切千變萬化的世界都呈現在這念心中;這都是法身含融一切的顯現。因此這念永不斷滅的心,就是我們法身。

一般人總以為未出生前,自己不曾存在過;而一口氣不來之後,自己也將消失於無形,認為生命就是從生到死這幾十年的經歷。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事實上,有情眾生的真生命是無始無終的,而我們從出生至死亡的過程,只是一期一期輪迴報應身的呈現。無始無終的法身,才是我們真生命。

報身,顧名思義就是報應所得之身;例如人、天人、動物、孤魂野鬼等,這些都是不同的報應身。就人而言,有些人出生富貴豪門、有些人出生貧賤寒舍,有些人長得莊嚴俊美身強體健、有些人長得殘缺醜陋羸弱多病,有些人天生聰明伶俐多才多藝、有些人天生愚昧魯鈍笨手笨腳。為什麼?這不能怪上天不公平,一切都是自己造業,自己承受果報而已。經云:「所作業不亡,縱經百千劫,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為過去所造的業因不同,所以現在感得的果報身也不一樣。因果報應歷歷不爽,這才是宇宙間最公平的律則。

化身就是變化萬千之身份。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空和人事物的境況下,就會有不同的身份。例如:在兒女面前是父母的身份;在父母面前又成了兒女;在配偶面前是丈夫或妻子;在同事面前則成了主管或員工;下了班,到學校在職進修,又變換成學生的身份……。雖然是同一個人,但是場合對象不同、時節因緣不同,自己的身份亦隨之改變。

了解了自己的法、報、化三身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地認識佛的三身: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化身佛.


法身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你悟,悟即見自己本源自性清淨的法身佛。

法身空寂,本自清淨,周遍含融,能生萬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物象、心念等,都是法身所現。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但因無明障蔽,所以眾生不能自見其本自清淨與佛無異之法身。若能證悟空性,漏盡無明,所謂「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見」,最後必能契悟清淨法身佛的境地。
報身佛不容易成,需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種種的苦行難行,乃至無善而不成,無德而不就,功德圓滿,方可成報身佛。報身是因智慧心起觀照作用而感得的果報,行一切善法觀照自心修證圓滿,就能成就圓滿報身佛的果位。報身佛位居淨土世界,例如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居於華藏世界,此淨土世界中尚有諸多菩薩,他們是報身佛所教化的對象。眾生無量,佛也無量;世界無量,佛土亦是無量。

  釋迦佛的報身,稱為盧舍那佛,住在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報身,又是住在華藏世界,各各佛的報身,都是住在華藏世界。

  報身又分自受用報身及他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無相,就是大菩薩也見不到;他受用報身,大菩薩可以見到,惟是所見的各有不同,十地菩薩見的,是無量大身,其它菩薩所見的,或是千丈盧舍那身。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度之,是為應身佛。應身是以報身為本,所以應身佛又稱為逆佛,所謂從本垂跡,就是這個意思。

應身佛有千百億化身,如釋迦佛有千百億化身,阿彌陀佛亦有千百億化身,化身佛住在凡聖同居土——暫時住的、方便的、不長久的。是故釋迦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便離開這個世界——應度眾生已度盡,說法已完,住世無益。佛應機緣,化現在百千萬億世界中化導眾生,不同世界的化佛,各有其名號,如娑婆世界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此一化現的佛身就稱為化身佛。

  法身是萬法的本體,報身和化身則是法身所呈現的相貌和作用。體、相、用三位一體,法、報、化不即不離,總不出這一念心的範圍。修行就是要在這一念心上用功,時時覺察、覺照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是否是善念?是善行?先以世間善法為基礎,修一切善斷一切惡,然後更進一步修善不執著善,契悟空性,觀空不住空,惑破塵沙,終究必能成就法報化一體三身的佛果。

  眾生成佛時,三身佛一時成,無分先後彼此。

  華嚴經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上兩句「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是指法身佛,法身佛無相,萬佛一體,無有你我之分,亦無過去,現在,未來佛之分別,更無此土、他土、無量國土之佛的區別,萬佛一體,猶如虛空般的清淨,清淨是一體的,不能說這一邊的虛空清淨,那一邊的虛空不清淨,是故法身佛無男無女、無此無彼、聖凡兩亡、生佛俱泯,是謂不二法門。

  「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是指報身佛。

  法身清淨,不染一塵,故亦名素法身,眾生迷此,所以有生死,雖則六道輪迴,其性不變,故又名佛性,因在迷不變,常隨眾生流轉生死,故云「法身流轉六道,處處皆聞。」有幸得聞佛法,著力燻修,剎那除卸迷情,得識本來,乃至大徹大悟,悟同諸佛,此時名信解,解法身之理,但解而矣,法身還未出現,必須悟後起修六度萬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圓,一功未滿,法身亦不現前。

  直待萬行已圓,萬德已滿,惑垢盡除,無明業空,法身才全體出現,此時卻又名報身佛,號盧舍那。

  簡略而言,悟後從性起修六度萬行,莊嚴素法身,修至功德圓滿,素法身成為萬德莊嚴的報身,報身又化成千百億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間,轉隨意***,教化有緣眾,所以壇經云:「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原來是一身。」 

應身佛有千百億化身,如釋迦佛有千百億化身,阿彌陀佛亦有千百億化身,化身佛住在凡聖同居土——暫時住的、方便的、不長久的。是故釋迦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便離開這個世界——應度眾生已度盡,說法已完,住世無益。佛應機緣,化現在百千萬億世界中化導眾生,不同世界的化佛,各有其名號,如娑婆世界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此一化現的佛身就稱為化身佛。

法身是萬法的本體,報身和化身則是法身所呈現的相貌和作用。體、相、用三位一體,法、報、化不即不離,總不出這一念心的範圍。修行就是要在這一念心上用功,時時覺察、覺照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是否是善念?是善行?先以世間善法為基礎,修一切善斷一切惡,然後更進一步修善不執著善,契悟空性,觀空不住空,惑破塵沙,終究必能成就法報化一體三身的佛果。

  眾生成佛時,三身佛一時成,無分先後彼此。

  華嚴經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上兩句「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是指法身佛,法身佛無相,萬佛一體,無有你我之分,亦無過去,現在,未來佛之分別,更無此土、他土、無量國土之佛的區別,萬佛一體,猶如虛空般的清淨,清淨是一體的,不能說這一邊的虛空清淨,那一邊的虛空不清淨,是故法身佛無男無女、無此無彼、聖凡兩亡、生佛俱泯,是謂不二法門。

  「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是指報身佛。

  法身清淨,不染一塵,故亦名素法身,眾生迷此,所以有生死,雖則六道輪迴,其性不變,故又名佛性,因在迷不變,常隨眾生流轉生死,故云「法身流轉六道,處處皆聞。」有幸得聞佛法,著力燻修,剎那除卸迷情,得識本來,乃至大徹大悟,悟同諸佛,此時名信解,解法身之理,但解而矣,法身還未出現,必須悟後起修六度萬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圓,一功未滿,法身亦不現前。

  直待萬行已圓,萬德已滿,惑垢盡除,無明業空,法身才全體出現,此時卻又名報身佛,號盧舍那。

  簡略而言,悟後從性起修六度萬行,莊嚴素法身,修至功德圓滿,素法身成為萬德莊嚴的報身,報身又化成千百億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間,轉隨意***,教化有緣眾,所以壇經云:「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原來是一身。」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讓佛法住世,普利友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責任。希望大家發心,成為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將手中法寶,一化為十,十化為百,讓千千萬萬眾生,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

本平臺很多內容來自網絡,如有異議,請與我們聯繫,歡迎各位提出寶貴意見建議,您們的支持與提醒,是我們將平臺做好的動力。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法身佛?化身佛?報身佛?
    在談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自己的法、報、化三身。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就是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去不來、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這念心。化身普賢菩薩普賢王如來,普賢光明佛,普賢菩薩三尊的本性來講是一體的,自性與現象來講有區別。
  • 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一般眾生若有機會見到佛,通常是見到化身佛或應身佛。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化身佛是佛所變化出現之影像,是為了眾生的需要才出現。報身佛是指莊嚴報身,或者說圓滿報身。如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圓滿報身,現正在色究竟天為菩薩說法,一般眾生並沒有機會看到。
  • 何謂報身佛,法身佛及應身佛?
    報身佛:盧舍那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萬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對於初地以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報身處於實報莊嚴土。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為即是中道之理體也,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處於常寂光淨土。其實十方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法身象徵了世間宇宙的一切法皆有此出。
  • 何謂法身佛?報身佛?
  • 佛有三身: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報身佛(盧舍那佛),應身佛(又稱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
    佛教常說的「三身」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法佛報佛應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佛報佛化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法身應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法身佛(毗盧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 「清淨法身佛」,這五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裡,有一種遺憾叫做不識本心:自心本是無戲論的法身自性,淪陷在迷亂輪迴淤泥中,委實可惜。心的本性是佛性,心的本性是法身。何謂法身?佛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人前所示現的就是化身。當時的人們,無論是貧窮的人、富裕的人,出家人、在家人,佛教徒、外道徒,所有人都能看得見,這樣的佛,就是具代表性的化身。
  • 三身佛和三世佛的區別
    「身」 除指體貌外,亦有「聚積」之義,即由覺悟和聚積功德而成就佛體。由此含義而有三身、三十二應身、千百億化身等說法,而以「三身」的說法影響最大,即所謂理法聚而為法身,智法聚而為報身,功德法聚而為應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三身,佛學術語,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
  • 壇經淺釋(七三):皈依報身佛
    【經文】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
  • 佛教常說的「三身佛」是哪三身?
    佛教常說的「三身」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法佛報佛應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佛報佛化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法身應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
  • 什麼叫法身、報身、應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106什麼叫做報身呢?就是阿彌陀佛修因,我們每天都在修行,都在修因,因種下去熟了,果才叫圓滿。所以把因不斷地修,積攢到最飽滿的時候,體現的就是他圓滿報身。這種圓滿報身在整個色法宇宙裡是最清淨、最莊嚴的,任何色身都比不過他,叫圓滿報身。
  • 怎麼理解法身、報身、應化身
    佛作為眾生所信仰的對象,可以說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性理念、信息層,這就涉及到佛的三身:法身、報身與應化身了。法身無形無相,隨眾生的機緣,佛以無礙智種種神通變化讓有緣眾生產生信心,或者住如夢三昧在夢中示現佛相,或者有種妙香過來,讓你感覺到佛的真實性。所以我們有沒有智慧,就看我們對佛的存在有沒有信心。佛是什麼?佛是覺,佛是智慧,吾人自性就具足佛性,具足對法界理和事的智慧把握。
  • 佛學文化:嘎烏、五食、爐頭、四如意足、四念住、報身佛、定慧
    四念住四念住,亦稱四念處、四念處觀、身受心法,為上座部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亦稱內觀。指從身」體、感「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明了其身不淨、苦、無常及無我的本質,斷除所有的貪嗔痴煩惱,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從原始佛教的觀點,四念住被認為是原始佛教修行的核心。在原始佛典中,提到四念住,就是指修行;提到修行,就是指修習四念住。
  • 心中有佛即佛心,心有善念即佛念
    與佛有緣,此乃佛系人生。一切與生而來,生而知覺,知性,開達,覺性人生。生命苦樂年華,如鳳凰之涅槃,然吉人自有天相,時帶貴人之助,有時冥冥之中若有神智,一通則百達,觸類旁通,通號萬竅,緒觸萬紛。菩提之本。菩提本無樹,心若明鏡臺。心中有世界,宇宙化虹在。禪是諸佛之本源佛性、清淨法身。密法是諸佛心中密咒圓滿報身。
  • 何為出佛身血?(宣化上人)
    破壞佛教的行為就是出佛身血宣化上人慈悲開示:>出佛身血,有的人說我們現在生在佛後,大約不會出佛身血了。凡是你對佛教有所損壞或破壞三寶,這都謂之出佛身血。好像這個佛像,你把他砸爛了,雖然是佛像,但這也就等於出佛身血一樣的。或者佛的相片你把它燒了,這也叫出佛身血。所有的經典都是佛的法身慧命,一切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你若把經典燒了或者毀壞了,這也叫出佛身血。僧人是依照佛的教法修行,將來要成佛的,你令僧人不相和,這也叫出佛身血。
  • 什麼是「二佛、三佛」?【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這是「不生示生,不滅示滅」的境界,釋迦牟尼佛那本體的法身──真身的佛,也沒有動。所以你不要以為佛和我們眾生是一樣,佛到這世界上來,不是像我們這麼來的;釋迦牟尼佛在他母親腹裡,已經就為天龍八部、人、天而說法了。三佛,也叫三身如來;佛也有三身,三身也就是三佛。三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過去是已成的佛,現在是方才成的佛,未來是沒有成的佛。
  • 毗盧遮那佛簡介
    天台宗將毗盧遮那作為法身,與盧舍那(報身佛)、釋迦(應身佛)合為三身。法相宗亦有三身說,只是名稱不同,他們把毗盧遮那佛作為自性身,以盧舍那佛為受用身,以釋迦佛為化身。華嚴宗則根據《華嚴經》認為毗盧遮那佛就是盧舍那佛,兩者只是譯名不同罷了。他們還認為此佛即《華嚴經》中所說的釋迦佛的報身淨土蓮華藏世界的教主。
  • 佛教常見名詞:化身、應身、法身,《金光明經》中有詳細解釋
    如此三相,能解、能滅、能淨,因此諸佛具足三身。善男子!凡夫未能除去此三心,遠離三身,不能了達。何為三心?一是起事心,二是依根本心,三是根本心。依諸對治法,除起事心;依道諦法,除依根本心;依最勝道,除根本心。由於起事心滅,能現化身;依根本心滅,能現應身;根本心滅,能達法身。因此一切如來具足三身。」「善男子!一切諸佛於第一身,與諸佛同事;於第二身,與諸佛同意;於第三身,與諸佛同體。
  • 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別,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無三身應用。何以故?為體性無相,從無住本而立,亦無無住本。問:云何是見佛真身?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 佛教之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簡介毗盧遮那佛,意為「光明遍照」、「大日」等,所以也叫大日如來。在密教裡,根據此佛的無量功德和法力,它還被稱為「最高顯廣眼藏如來」。毗盧遮那佛是中國佛教寺院中常見的一尊佛像。對它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解釋。天台宗將毗盧遮那作為法身,與盧舍那(報身佛)、釋迦(應身佛)合為三身。
  • 是如來佛大?還是阿彌陀佛大?
    《佛說阿彌陀經》:「佛」字,可說為有形有相的「化身佛」;「說」字,觀照為無形無相的「報身佛」,它表智慧;當然變成說法和語言,那就是「化身佛」;這個「阿彌陀經」觀照為「法身佛」。這個經題就是三身佛說法。法身佛(阿彌陀佛)通過報身佛(能動、妙用)顯現出化身佛(釋迦牟尼佛);化身佛(釋迦牟尼佛)通過報身佛(能)與化身佛(說、文字、音聲)而開示法身佛(阿彌陀佛);真空(法身佛)現(報身佛)妙有(化身佛),妙有(化身佛)悟(報身佛)真空(法身佛),離性(真空、法身佛)不能現(報身佛)相(化身佛、妙有),離相不能悟性。執性破相亦不能悟相,執相迷性亦不能悟性。即性即相,性相一如,三身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