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見名詞:化身、應身、法身,《金光明經》中有詳細解釋

2021-01-13 如道居士

這時,虛空藏大菩薩於大眾中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頂禮佛足,以上妙金寶花所制的寶幢、幡蓋供養佛陀,對佛問道:「世尊!大菩薩對於如來甚深秘法應如何如法修行?」佛陀回答:「善男子!你要仔細聽聞,認真思惟,我現在為你分別解釋。」

為了使菩薩於一切法通達,說真諦法,令其了解生死涅槃本是一法,為了除其身見及眾生怖畏,令眾生歡喜歡喜,為無邊佛法之根本,以如實相應真如、真如智本願力,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此名應身。善男子!大菩薩如何了知法身?為除一切煩惱障,為得一切善法,唯有真如、真如智,此名法身。前兩種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識真實有,是前兩種身的根本。為何呢?離法身真如,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清淨佛地,因此真如法、真如智攝一切佛法。」

「另外,善男子!一切諸佛利益自他,乃至究竟。所謂自利,即真如法,所謂利他,即真如智。能於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種種無邊用,能分別一切佛法,有無量無邊種種差別。善男子!譬如依止妄想思維,說種種煩惱、種種業用、種種果報。若依真如法、真如智,說種種佛法、種種緣覺法、種種聲聞法。依真如法、真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此為不可思議法。譬如畫虛空以作莊嚴,是難思議;若依真如法、真如智,成就佛法亦難思議。」

「善男子!為何真如法、真如智無二分別,而能得自在事業成就?善男子!譬如如來入涅槃,願力自在,種種事業皆得成就;真如法、真如智自在事成,亦是如此。」

「另外,大菩薩入無心定,依前願力,從禪定起,作各種事業,此二法體性無有分別,本就自在成就。善男子!譬如日月,體性無有分別,亦如水面、鏡面無有分別,光明亦無分別,由三個條件和合出現影像。因此真如法、真如智業亦無分別,以願力自在,令眾生感應,現出應身、化身,如日月光影和合出現。」

「另外,善男子!譬如無量無邊水鏡,依光、影等現出種種相,空者即是無相。善男子!如此受教化的佛弟子,皆是法身影像,以願力使應身、化身現出種種相,而法身並無相。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諸佛說有餘涅槃;依此法身,說無餘涅槃。為何呢?一切有餘法皆究竟除盡則稱無餘涅槃;依此三身,一切諸佛說無住涅槃。由於應身、化身不住涅槃,離開法身,無有他佛。為何應化二身不住涅槃?由於此二身假名不實,念念生滅,不定而住,無間出現,因而不定;法身則不同,因此應化二身不住涅槃,與法身不二,亦不住涅槃,故能依三身說不住涅槃。」

「善男子!一切凡夫執著此三相,而受縛障,遠離三身,不能通達三身。何為三相?一是遍計所執相,二是依他起相,三是成就相。如此諸相,不能解、不能滅、不能淨,因此不能了達三身。如此三相,能解、能滅、能淨,因此諸佛具足三身。善男子!凡夫未能除去此三心,遠離三身,不能了達。何為三心?一是起事心,二是依根本心,三是根本心。依諸對治法,除起事心;依道諦法,除依根本心;依最勝道,除根本心。由於起事心滅,能現化身;依根本心滅,能現應身;根本心滅,能達法身。因此一切如來具足三身。」

「善男子!一切諸佛於第一身,與諸佛同事;於第二身,與諸佛同意;於第三身,與諸佛同體。善男子!因此佛化身可以隨眾生意樂有多種身,現出種種相,因此說多。佛應身,由佛弟子的唯一意樂,現圓滿一相,因此說一。佛法身,超越一切相,非能執受,因此說不一不二。善男子!因此佛化身依於應身而顯;佛應身依於法身而顯;佛法身真實而有,無所依處。」

「善男子!如此三身,根據一些法義,而說其為常,以另一些法義,而說無常。佛化身處處隨緣,方便相續,由不斷絕,因此說常;由於化身非根本,具足大用又不顯現,說其無常。佛應身從無始來,相續不斷,一由切諸佛不共之法才可攝持,眾生無盡,功用無盡,因此說常;由於應身非根本,具足大用又不顯現,說其無常。佛法身並非造作法,無差別相,由於法身為根本,猶如虛空,因此說常。善男子!離無分別智,更無殊勝智,離真如法,更無殊勝境;因此真如法,是真如慧,此兩種真如,不一不異,因此法身是清淨慧、清淨滅,由此二清淨,則法身具足清淨。」

「另外,善男子!分別三身,有四種差異:有化身非應身,有應身非化身,有化身有應身,非化身非應身。何為有化身非應身?即諸佛如來入涅槃後,以自在願力,隨緣利益眾生,此名化身。何為有應身非化身?即地前身。何為有化身有應身?即住有餘涅槃之身。何為非化身非應身?即是法身。」

「善男子!所謂法身,有兩種無所有而顯現。何為兩種無所有?即此法身的相及相所在處,此兩種皆是無,非有非無、非一非異、非可計數非不可計數、非明非暗。如此真如智,不見相及相所在處,不見非有非無、不見非一非異、不見非可計數非不可計數、不見非明非暗。因此應知境界清淨,智慧清淨,不可分別,無有中間,為滅道的根本,於此法身能現如來種種事業。」

「善男子!此法身因緣境界處所,是依根本之果,不可思議,若能了知此義,此法身即是大乘,是如來性,是如來藏。依於此身得初發心,由於修行境界之心而得顯現,由不退境界之心皆得顯現,由一生補處、金剛、如來之心而得顯現,無量無邊如來妙法,皆悉顯現。依此法身,不可思議的摩訶三昧而得顯現;依此法身,能現一切大智。因此應身、化身依於三昧、智慧,而得顯現。如此法身是依自體而說常、說我,依摩訶三昧說樂,依大智說清淨,因此如來常住自在安樂清淨。依摩訶三昧,一切禪定首楞嚴等,一切念處等,大慈大悲一切陀羅尼,一切神通、自在、法平等攝受,如此佛法皆悉出現。依此大智、十力、四無畏、四無礙辯、一百八十不共法,一切稀有不可思議法,皆悉顯現。譬如如意寶珠,無量無邊珍寶皆悉顯現。依此摩訶三昧之寶,大智慧之寶,能出種種無量無邊諸佛妙法。」

「另外,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殊勝解脫修行世間善法,見到如來及其弟子。親近他們後,對佛陀說問詢:『世尊!何為善?何為不善?如何正修,得清淨行?』諸佛如來及其弟子,聽聞此問,會如此思惟:『此善男子、善女人為求清淨,欲聽聞佛法。』立即為其說法,令其開悟。這些人聽聞佛法,正念憶持,發心修行,得精進力,斷除懶惰障,滅一切罪,入有學位,離不尊重,熄滅掉舉、悔心,入初地;依初地心,斷除利益有情障,入於二地;於此地中,斷除不逼惱障,入於三地;於此地中,斷除心軟淨障,入於四地;於此地中,斷除善方便障,入於五地;於此地中,斷除見真俗障,入於六地;於此地中,斷除見行相障,入於七地;於此地中,斷除不見滅相障,入於八地;於此地中,斷除不見生相障,入於九地;於此地中,斷除六通障,入於十地;於此地中,斷除所知障,除根本妄心,入如來地。

所謂如來地,由三種淨,稱為極清淨。何為三種淨?一是煩惱淨,二是苦淨,三是相淨。譬如真金被熔煉之後,經過燒打,不再有雜質,這是為了顯現金性本自清淨,金體純淨,不能說金子本身不存在了。譬如汙水,清理乾淨,不再有雜質,這時為了顯現水性本自清淨,並不是說水本身不存在。因此法身,離於煩惱,除去苦集,不再有餘習,是為了顯現佛性本自清淨,並不是說法身並不存在。譬如虛空,被煙雲、塵霧障蔽,若除去這些障礙,即虛空清淨,但並不是說虛空不存在了。因此法身除盡一切眾生苦,稱其清淨,並非法身無體。譬如有人於睡夢中,夢見身處大河中漂泊,手腳並用,最終橫渡大河對岸,身心不敢懈怠,從睡夢醒來,不見有河水、河岸,並不是說心念不存在了。生死妄想除滅之後,本覺清淨,並不是無覺。因此由於法界一切妄想不再生,稱其為清淨,並非諸佛無實體。」

「另外,善男子!所謂法身,由於煩惱障清淨能現應身,業障清淨能現化身,所知障清淨能現法身。譬如依虛空出閃電,依閃電出電光,由此法身能現應身,依應身,能現化身。由體性清淨能現法身,智慧清淨能現應身,禪定清淨能現化身。此三清淨是真如法,與真如無別無二,究竟解脫,因此諸佛如來體性無別。」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說如來是我老師。若能作決定信之人,此人應深心信解如來之身並無差別。善男子!由此法義,於一切境界產生的邪思惟皆能斷除,即知一切法無有二相,亦無分別,聖者所修行的法,即是真如法,無有二相。由此正修行,如是一切障礙皆被除滅,真如法能滅一切障。如是真如法、真如智得最清淨,法界真如正智清淨。如是一切自在,具足攝受能得成就,一切障礙皆被除滅。一切障礙皆得清淨,名為真如正智真實之相,此真實見,名為聖見,因此名為真實見佛。為何呢?

如實能見真如法,因此諸佛皆能見一切如來。為何呢?聲聞、緣覺已出三界,為求真實境界不能知見,因此聖人所不知見,一切凡夫對此皆生疑惑,顛倒分別,不能得度,如兔浮海,必不能過。為何呢?勢力微劣。凡夫亦是如此,不能通達真如法。一切如來以無分別心,對於一切法能得大自在,具足清淨甚深智慧,是自境界,不共他人。因此諸佛如來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惜身命,難行苦行,方得此身,最上無比不可思議,超越一切言說境界,此妙寂靜離一切怖畏之事。」

「善男子!能如實見真如法之人,無生老死,壽命無限,無有睡眠,亦無飢餓,心常能定,無有散動。若對於如來起煩惱心,則不能見如來。諸佛所說法,能利益一切,聽聞之人無不解脫,所有惡獸、惡人、惡鬼不相逢值,由聽聞此法,果報無盡。然而如來沒有無記事,對於一切境界無欲心,生死涅槃無有別想,如來所印記,無不決定。諸佛如來四威儀中,無非皆是智慧所攝。一切諸法無有不被慈悲所攝之法,無不是為利益安樂有情。」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金光明經》聽聞信解,則不墮惡道,常處人道、天道,不會投生下處,常能親近諸佛如來,聽受佛法,常生諸佛清淨國土。為何呢?由於聽聞此甚深佛法,這些善男子、善女人能受如來授記,能得無上正等正覺。若善男子、善女人對於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經耳根,就能知道此人不誹謗如來,不毀壞正法,不輕慢賢聖,能令一切未種善根的眾生得佛種,從而種下善根,並令其增長成熟,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應勤修六波羅蜜。」

這時,虛空藏菩薩、梵天、帝釋天、四天王天等天人,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頂禮佛足,對佛說道:「世尊!若有地方在講說此《金光明王》微妙經文,此國土有四種利益。何為四種?一是國內強盛,沒有怨敵,遠離疾病,壽命增長,吉祥安樂,佛法興盛。二是後宮妃子、皇后、王子、大臣和諧無諍,遠離諂曲,受國王愛重。三是沙門、婆羅門等國人修行佛法,無病安樂,無枉死之人,於一切福田皆能修行。四是於三時中,四大調和,常受諸天守護,慈悲平等,無傷害心,令眾生皈敬三寶,皆願修習菩提之行。此為四種利益之事。世尊!我等也會常弘此經,跟隨持此經文之人,所住之處,利益此人。」

佛陀贊道:「很好!很好!善男子!如此你們應當辛勤傳播此妙經王,則能令佛法久住於世。」

#佛經#

相關焦點

  • 佛有三身: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報身佛(盧舍那佛),應身佛(又稱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
    佛教常說的「三身」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法佛報佛應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佛報佛化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法身應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法身佛(毗盧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 何謂報身佛,法身佛及應身佛?
    佛有三身,分別是:報身、法身和(應)化身。分別用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來象徵。
  • 什麼叫法身、報身、應身?
    所以這個報身,是有始無終的。有始是什麼呢?就我們修圓滿成就的那一剎那,然後盡未來際再具足了佛的功德,這是一種擬人化的描述,等於把法身的最佳狀態從現象上體現出來,可以這麼理解。什麼是應身呢?應化身是有始有終,生出來還得死,我們每一個人,現在在煩惱的時候覺得是一個凡夫,如果你反聞自性,入到法身的信念中,其實每個人的色身,可以是佛的一個使者,特別是佛教徒。
  • 怎麼理解法身、報身、應化身
    佛作為眾生所信仰的對象,可以說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性理念、信息層,這就涉及到佛的三身:法身、報身與應化身了。法身無形無相,隨眾生的機緣,佛以無礙智種種神通變化讓有緣眾生產生信心,或者住如夢三昧在夢中示現佛相,或者有種妙香過來,讓你感覺到佛的真實性。所以我們有沒有智慧,就看我們對佛的存在有沒有信心。佛是什麼?佛是覺,佛是智慧,吾人自性就具足佛性,具足對法界理和事的智慧把握。
  • 何為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
    報身是因智慧心起觀照作用而感得的果報,行一切善法觀照自心修證圓滿,就能成就圓滿報身佛的果位。報身佛位居淨土世界,例如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居於華藏世界,此淨土世界中尚有諸多菩薩,他們是報身佛所教化的對象。眾生無量,佛也無量;世界無量,佛土亦是無量。   釋迦佛的報身,稱為盧舍那佛,住在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報身,又是住在華藏世界,各各佛的報身,都是住在華藏世界。
  • 佛教常說的「三身佛」是哪三身?
  • 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一般眾生若有機會見到佛,通常是見到化身佛或應身佛。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化身佛是佛所變化出現之影像,是為了眾生的需要才出現。報身佛是指莊嚴報身,或者說圓滿報身。如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圓滿報身,現正在色究竟天為菩薩說法,一般眾生並沒有機會看到。
  • 金光明經
    梵天釋提桓因五神通人,雖有百千億那由他無量勝論,是金光明於中最勝。所以者何?如來說是《金光明經》,為眾生故,為令一切閻浮提內諸人王等以正法治,為與一切眾生安樂,為欲愛護一切眾生,欲令眾生無諸苦惱,無有他方怨賊棘刺,所有諸惡背而不向,欲令國土無有憂惱,以正法教無有諍訟,是故人王各於國土,應然法炬熾然正法增益天眾。
  • 什麼是法身佛?化身佛?報身佛?
    在談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自己的法、報、化三身。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就是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去不來、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這念心。報身,顧名思義就是報應所得之身。
  • 何謂法身佛?報身佛?
    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就是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去不來、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這念心。這念心能見、能聞、能知、能覺,而一切千變萬化的世界都呈現在這念心中;這都是法身含融一切的顯現。因此這念永不斷滅的心,就是我們法身。一般人總以為未出生前,自己不曾存在過;而一口氣不來之後,自己也將消失於無形,認為生命就是從生到死這幾十年的經歷。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
  • 佛緣丨 100個佛教名詞解釋
    17、【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合稱為五乘。18、【三毒】貪、嗔、痴,能毒害身命與慧命,叫做三毒。19、【三學】戒學,定學,慧學。(又叫做三無漏學。)20、【三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
  • 禮敬諸天 | 佛教中的二十四諸天
    據《金光明經》載,他是大鬼神王,與五百夜叉原都是大菩薩,為護持眾生、保護佛法,屈尊做了佛教的護法神。他行動十分敏捷,在佛教護法神中以「捷疾」著稱。他常侍衛在佛陀身邊,得到佛陀信任,佛陀常把一切秘密要事委託於他。
  • 最最基礎的100個佛教名詞解釋(入門必讀,建議收藏)
    20、【三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 21、【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22、【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 23、【三慧】聞慧,思慧,修慧。 24、【三藏】經藏(修多羅);律藏(毗奈耶);論藏(阿毗達磨)。
  • 三身佛和三世佛的區別
    「身」 除指體貌外,亦有「聚積」之義,即由覺悟和聚積功德而成就佛體。由此含義而有三身、三十二應身、千百億化身等說法,而以「三身」的說法影響最大,即所謂理法聚而為法身,智法聚而為報身,功德法聚而為應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三身,佛學術語,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
  • 裝藏和開光:藏傳佛教佛像的「安住」儀式
    藏傳佛教對新建的佛像(佛塔、佛殿以及新繪製的唐卡畫像等)在正式投入使用前,要舉行加持儀式。這種加持儀式,安多藏語叫「熱布乃」,漢語意思是「安住」,是祈請諸佛的智慧法身安住於佛像之中,接受頂禮和供養,並為眾生賜福。
  • 《前行廣釋》學習筆記 | 第30課之名詞教證
    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為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徵而列為法印之一,稱「涅槃寂靜」。佛教以外之教派雖亦有涅槃之說,然與佛教者迥異。佛教大乘、小乘對涅槃之解釋,異說紛紜。——《佛學大詞典》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略稱羅漢、囉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
  • 供天中的二十四諸天
    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師依《金光明經》制定《金光明懺法》時開始的。清代《弘贊所集供諸天科儀》云:「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經》,修懺時設供三寶、諸天。」佛教徒雖不歸依諸天,然禮敬諸天,這是因為諸天歸命佛,且奉行正法,修諸善業、不作惡業之原故。據《金光明經》記載,諸天於金光明會上,一一於佛前發菩提心,並親承如來法敕,常佑護受持、讀誦、書寫《金光明經》者。
  • 錯誤連連的韓國電影票房冠軍,細說《娑婆訶》中關於佛教的錯誤
    於是樸牧師便求教了一位對於「東方教」很有研究的大師,大師告訴他金濟石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是「達到聖佛極致的人」,注意這是影片中的原話。大師還告訴他金濟石解散教派隱姓埋名是為了寫一本經書,他本人很少露面除了他的弟子幾乎沒人見過。顯然金濟石寫的那本經書就是《降魔經》。
  • 佛教「齋天」有什麼含義?附二十四諸天介紹
    在《法華經》中說:「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痴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眾生樂著五欲樂,很難覺悟佛法的真理,所以佛有入涅槃的意思。於是大梵天王、帝釋天等諸天恭敬合掌,請佛住世大轉法輪。  佛尋念過去諸佛所行方便力而思:「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佛同意了,先到鹿野苑說法,之後又到各地方度化眾生。
  • 「清淨法身佛」,這五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我們的生命旅途中,會有很多的遺憾。比如,從世俗的角度來講,錯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錯過了良好的商機、錯過了高薪工作的好時機等等,都可以算是遺憾。在佛教裡,有一種遺憾叫做不識本心:自心本是無戲論的法身自性,淪陷在迷亂輪迴淤泥中,委實可惜。心的本性是佛性,心的本性是法身。何謂法身?佛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