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殺胡」,真的是為「拯救漢人」嗎?| 問答

2021-02-08 短史記-騰訊新聞

問:希望編輯老師做一篇冉閔的文章,關於其人對歷史的真實貢獻。


楊津濤/文


在網絡論壇時代,「冉閔」曾是一個時常被人提及的名字。有關他的帖子,標題大多是《轉世項羽: 冉閔,拯救漢人的英雄》《世無冉閔,漢人已從地球消失?》之類,認為若不是冉閔「殺胡」,漢人就趨於滅絕了。①


事實真的如此嗎?


圖:網上有大量關於冉閔的此類帖子


漢人備受壓迫,但不至滅族


我們先來看看在後趙政權統治下,北方漢人(當時並無「漢人」一詞,更無所謂「漢族」,這裡為方便敘述,使用「漢人」指「華夏人」)的處境。


後趙建立者石勒出身羯胡,早年被漢人賣為奴隸。石勒是部族中的小頭領,尚且如此,其他羯人更是備受漢人壓迫,淪為士兵、部曲、佃農,甚至奴隸。


後來石勒、石虎參與反晉,在戰爭中對漢人大加殺戮。史書中常說,他們


「坑男女三千餘口」「坑降卒萬餘」「坑其眾三萬」「每屠城邑,鮮有遺類」。


當時中國北方早已是胡、漢雜居,石勒、石虎大軍所過,亦不可能精準地只屠殺漢人。②


在國家治理上,後趙實行「胡漢分治」,稱胡人為「國人」、漢人為「趙人」,設置不同的管理制度。總體而言,羯人、氐人、羌人等地位高於漢人,享有一些特權。


圖:後趙疆域示意圖


石虎當政期間,熱衷於建造宮室和發動戰爭,動輒徵調百姓數十萬,死者不計其數。史書說,


「時眾役繁興,軍旅不息,加以久旱谷貴,金一斤直米二鬥,百姓嗷然無生賴矣。」


需要說明的是,後趙境內胡人數以百萬計,被石虎殘酷壓迫的,不會僅僅是漢人。


後趙統治者為爭取漢人支持,也制定了一些利於漢人的政策。比如,後趙繼續實行九品中正制,並鼓勵儒學、勸課農桑。在中央層面,後趙爭權中一直有相當比例的漢人高官,石虎任命的丞相及三公,即包括張豺、李農、劉準等漢人。③


圖:後趙政權中,丞相及三公族屬情況(見於黃海波《十六國前期漢族官員任職情況研究》)


綜合來看,漢人在後趙的地位整體不如胡人,但在社會上層也有李農等諸多代表人物,不能說是完全被奴役。在石虎統治下,漢人飽受壓迫的同時,胡人的處境亦未必有多好。


很多漢人受不了北方胡人的統治,還可以南渡長江,歸附東晉。按照譚其驤的統計,從東晉至劉宋,共有約90萬編戶齊民南渡,約佔西晉登記人口的1/8。④不算世家大族的部曲,南方編戶齊民即有540萬,因此說沒有冉閔「殺胡」,漢人就要滅亡,實在太過誇張。


冉閔「殺胡」,只是要消滅異己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冉閔在後趙的地位。


從血統上說,冉閔確實是所謂漢人,但他父親冉瞻12歲就被石虎收為養子,在胡人之中長大。此後出生的冉閔(在後趙,他的名字是「石閔」,屬於皇室),作為石虎養孫,很可能是一個「胡化」的漢人,更多地視自己為「羯胡」。在成長過程中,冉閔也並未因血統受到過歧視,一路平步青雲,在石虎死後,更是掌握了後趙的朝政大權。


有人說,冉瞻出身堅持反胡的「乞活軍」,其子冉閔應該從小就有反胡意識。⑤這種推測恐怕很難成立,畢竟冉瞻歸降石勒都只有12歲,又怎麼能指望冉閔繼承乞活軍的宗旨呢?


冉閔對後趙產生不滿,不是因為「民族意識」覺醒,要「拯救漢人」,而是他支持的後趙君主石遵,沒有按照承諾,立他為皇儲。冉閔一怒之下,廢掉石遵,改立石鑑。


其後,石鑑幾次計劃謀殺冉閔、李農,都未能成功,反而讓自己成了冉閔的階下囚。至此為止,冉閔和石遵、石鑑等人間的矛盾,都是標準的宮廷鬥爭,看不出什麼「民族」屬性。


作為後趙大臣,冉閔囚禁皇帝,無異於謀反。他或許是為防止胡人興兵解救石鑑(後趙為胡人政權,漢人對石鑑忠誠度有限,所以不必刻意防範),下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胡人由此大為恐慌,「或斬關、或逾城而出者,不可勝數」。


隨後,冉閔又發布了一道命令:


「今日已後,與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門不復相禁。」


意思即是說,首都鄴城的城門不再關閉,信任朝廷(即冉閔集團)的人留下,不信任的人自行離開。結果是,


「趙人百裡內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


即漢人爭相入城,而胡人搶著出城。至此,冉閔確信,「胡之不為己用」——胡人是不會為自己所用的。


圖:民間的冉閔塑像


這裡有一個疑點,冉閔一直是以「石閔」身份出現的,鄴城內外的普通漢、胡民眾是怎麼知道其漢人身世的呢?這麼看,進出鄴城的人,或許並非那麼胡、漢分明。


無論如何,胡人短時間內的兩次背離,極大地衝擊了冉閔作為羯胡的身份認同。因此,學者吳傑華猜測,


「後趙政權建立的胡人本位、夷夏之防體系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當冉閔臨近後趙政權的權力核心,遭到了這套體系的排斥、胡人反對時,冉閔的認同被迫向漢人回歸,從而做出滅胡、親晉這些舉動。」⑥


——冉閔稱帝前,一度想奉東晉為正朔。


冉閔在被胡人「用腳投票」後,下了所謂「殺胡令」:


「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


按照史書的說法,「一日之內,斬首數萬」。冉閔還親自帶領漢人誅殺羯胡,以至


「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


不少漢人因為「高鼻多須」,也被當作胡人殺死。


此時,冉閔當然不會再忠於後趙,於是廢掉石鑑,改國號為「大魏」。胡人佔據的原後趙州郡,都拒絕聽命於新建立的冉魏,相繼歸附在襄國稱帝的石祗(石虎之子)。


即便如此,冉閔率軍攻打襄國時,還是任命其子冉胤為「大單于」,管理投降的胡人。光祿大夫韋謏說:


「胡、羯皆我之仇敵,今來歸附,苟存性命耳;萬一為變,悔之何及。請誅屏降胡,去單于之號,以防微杜漸。」


意思是說,我們殺了那麼多胡人,現在這些胡人來歸附我們,不過是為了活命,不能信任。為保險起見,不如把這些胡人全部殺掉。


誰知冉閔已改變早前「殺胡」的主意,聽了這番話極為憤怒,竟然下令殺了韋謏父子。


呂思勉就此評論說:


「閔既誅胡、羯,而又殺諫臣以媚之,則非有民族內外之見。該當時五胡,習以漢族以外諸異族為鬥士,攻閔者所用多其人,故閔覘知其不為己用而誅之,所翦除者異己,非有鉏去非種之心也。」⑦


意即是說,冉閔先屠殺胡人,後又保護胡人,恰說明冉閔沒有所謂「民族意識」。他殺胡人,不是為胡、漢之別,而是為消滅反對勢力。如果胡人當初支持冉閔稱帝,很可能就不會有那次大舉「殺胡」了。


同時,呂思勉還說,


「各任所之之令一下,胡、羯去而趙人悉來,則民族同異親疏之義,雖未光大,終陰行於不自知之間,而閔不能引而伸之,以成功而遠禍,亦可惜矣。」


冉閔「與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的命令後,漢人入城、胡人出城,在無意間反映出一種「民族意識」,但冉閔並不能有效利用,終於失敗。


綜合以上材料和觀點,我覺得原為後趙皇室的冉閔,高居幾乎全部後趙民眾之上,根本不可能體會到胡、漢間地位的差別。但是,後趙普通民眾,通過切身的生活經驗,是可以感受到漢人和胡人間的不平等的。因此,冉魏建立前後一系列的「殺胡」事件,與其說是冉閔有意識地為漢人出頭,不如說是漢人對胡人自發的反抗。


冉閔加重了漢、胡民眾的苦難


無論冉閔「殺胡」動機如何,在其成為事實後,確實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胡人中的羯人被大量屠殺,從此一蹶不振,在後趙滅亡後,再未能建立其他政權。


其次,冉閔的「殺胡」之舉及不斷戰爭,加重了胡、漢民眾的苦難。王仲犖對冉閔所為持肯定立場,他也不得不承認:


「冉閔展開的反胡羯鬥爭,原是迫於當時敵我形勢而不得不採取的一種鬥爭形式。但是冉閔在殺胡羯時,不同羯族人的貴族與平民、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一概殺盡,不拿武器的婦女、孩提亦未能倖免,這種表現為民族仇殺的報復政策是非常落後的,只能使進入中原地區各兄弟族間的關係更加惡化而已。」⑧


冉閔稱帝後,原後趙境內,更是


「賊盜蜂起,司、冀大飢,人相食。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


簡單說,即是石虎、冉閔大量拿國庫中的錢財賞賜親信,以至沒有財力救濟災民。加之冉閔持續同胡人作戰,漢、戶數百萬民眾流離失所,十之七八死在遷徙途中。


圖:北方漢人南渡示意圖(見於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


第三,冉閔推翻後趙,為慕容鮮卑的崛起創造了條件。在冉閔「殺胡」前,慕容鮮卑和後趙長期對峙,並處於守勢。隨著後趙滅亡,新建立的冉魏內部矛盾重重,很快在慕容鮮卑的攻擊下覆滅。慕容鮮卑由是佔據中原,建立前燕。⑨


從以上史實可知,冉閔「殺胡」及建政,對「拯救漢人」,既無其心,也無其實,那為什麼就成為了「民族英雄」呢?


冉閔的此種形象,最初是源於晚清革命黨人的建構。


革命黨人在東京創辦的《江蘇》雜誌,1903年發表《中國民族主義大豪傑冉閔傳》;革命黨人在上海主持的《競業旬報》,也在1908年發表《中國偉人冉閔傳略》。在倡導「民族革命」的革命黨人筆下,冉閔被塑造為「拯救漢人」的英雄,


「從前五胡亂華,還有冉公出而提拔,如今漢族已養成數百年奴隸性質,又加五洋亂華,叫我們何處再尋出冉閔呢?」⑩


然而這種言論只能看作是革命宣傳,目的是激起漢人的反滿情緒,並非學術見解。現在我們看待冉閔,自然不宜再將此種觀點奉為圭臬了。


注釋:

本文史料引自《晉書·石季龍載記》《資治通鑑·晉紀》等。

①陳映達:《製造「民族英雄冉閔」——公眾史學的網絡民族主義建構》,《民間故事》2018年第1期。

②康亞軍:《後趙國史研究》,蘭州大學2008年。

③黃海波:《十六國前期漢族官員任職情況研究——以漢趙、後趙、前燕、前秦為例》,東北師範大學2016年。

④⑧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22、232頁。

⑤周一良:《乞活考——西晉東晉間流民史之一頁》,《魏晉南北朝史論集》,中華書局1963年,第12—29頁。

⑥吳傑華:《後趙時期的夷夏之防與認同極限》,《寧夏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

⑦《呂思勉全集5  兩晉南北朝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21頁。

⑨李海葉:《慕容鮮卑的漢化與五燕政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53頁。

⑩覃亢節:《晚清知識界民族主義思想宣傳的「偶像崇拜」策略》,《蘭臺世界》2017年第24期。



推薦閱讀(點擊標題可直接跳轉閱讀)


底層青年希特勒,如何逆襲成為納粹一哥? 


「元首粉」們醒醒,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歧視中國人


新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何刪除「張衡地動儀」?


《推背圖》「能預言未來」的真相


乾隆年間中國GDP世界第一,這事不值得驕傲 


重溫2100年前那場偉大的「鹽鐵會議」 


語文教材裡的「四大論證方法」邏輯混亂,是有害的

相關焦點

  • 五胡亂華之際,頒布「殺胡令」的冉閔,是拯救了漢人的英雄嗎?
    冉閔,十六國時期北方冉魏政權的開國皇帝,本身是漢人,但卻被後趙石虎收為養孫,石虎非常器重他,賜他「石」姓。因為後來頒布了「殺胡令」使得許多人對他讚譽有加,認為他拯救了漢人,那麼這種說法到底靠譜嗎?殺胡令的頒布冉閔很清楚胡人不會支持自己,於是頒布「殺胡令」,他發動漢人斬殺胡人、以絕後患。在冉閔的帶領下,短短一天之內,二十萬胡人被殺,屍體堆積成山。自從西晉末五胡亂華以來,北方淪為胡人的地盤,北方漢人被屠殺殆盡。因此許多人在了解到冉閔的「殺胡令」之後,都認定冉閔為漢人英雄。
  • 冉閔:殺胡令雖然振奮人心,但殺胡的背後卻是自己野心的施展
    冉閔,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的開國皇帝同時也是冉魏的亡國之君,冉魏政權雖然存在時間只有兩年,但冉閔其人卻為很多人所推崇,而推崇的原因就在於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冉閔推行「殺胡令」,他以一己之力挽救北方漢人於危難之間,為萬千漢人贏得了生存空間,有的人稱讚冉閔為「民族英雄」似乎也不無道理。
  • 看了《哪吒》,你可知道李靖就是冉閔,哪吒是入僰漢人?
    (《鳴沙石室佚書》)而此時橫空出世拯救漢族的,冉閔,一道《殺胡令》號召漢人殺胡反擊,直接導致羯族滅族,其他幾族也一蹶不振。冉閔在西元350年稱帝,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冉閔建國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頒布《殺胡令》。《殺胡令》致書各地,號召漢人起來殺胡人復仇,(抗胡救亡運動)史載全國各地:所在承閔書誅之。
  • 殺胡令
    誓必屠盡天下之胡,戮盡世上之夷,復吾漢民之地,雪吾華夏之仇。閔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難扭乾坤。華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師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舉義共赴戮夷。以挽吾漢之既倒,扶華夏之將傾。        兩晉時期,五胡亂華,胡人視漢人為豬狗,稱漢人為「羊」,不僅大肆殺戮,還烤而食之。後趙大將冉閔發布了讓漢人崛起反抗的殺胡令,才讓漢人的血脈得以保存。
  • 武悼天王冉閔:是拯救華夏的漢家英雄,還是攪動風雲的亂世屠夫?
    「諸胡逆亂中原已數十年,今我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暴胡欺辱漢家數十載,殺我百姓奪我祖廟,今特此討伐,犯我大漢者死,殺我大漢子民者死,殺盡天下諸胡,匡復我漢家基業,天下漢人皆有義務屠戮胡狗,閔不才受命於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 。」在那個中原陸沉的黑暗年代裡,司馬氏衣冠南渡,偏安江南,棄中原百姓於不顧,致使中原的漢家百姓生活在外族的鐵蹄之下。
  • 冉閔:被大肆吹捧的民族英雄,為啥進不了教科書?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在五胡亂華時期頒布《殺胡令》,殺得異族人頭滾滾,拯救漢人於危難之際的「武悼天王」冉閔了,然而他究竟值不值得被稱為民族英雄呢?經過這場戰鬥,冉閔也清楚地明白了胡人是不會支持自己這樣一個漢人作為領袖的,於是他便建立了魏國並消滅了後趙,漢人也因此終於可以向胡人報那被長年欺壓的一箭之仇了。也就是在這段時間,無數的胡人因冉閔而死,後世也因此將冉閔美化成了一個為了漢家存亡而殺胡的民族英雄了。
  • 英雄悲歌--武悼天王冉閔
    燭光中,冉閔看著從被他收服的太監傳出來的消息,心中激動不已。為了這一天,他謀劃了二十年,這些年他不斷為石虎徵戰四方,就是為了石虎的信任,不管是胡人還是漢人,都被他打敗過,胡人全都被他殺死了,而漢人,他也殺了許多,為了未來的大業,為了得到石虎的信任,為了能有力量反抗胡人,他必須這樣做,他也沒有辦法。
  • 歷史上的「殺胡令」有多恐怖?此令一出,中原胡人瞬間被屠殺殆盡
    並且,乞活軍中的將領冉瞻被胡人俘虜轉而為胡人服務,成為了胡人部落中的一名將領。就此,乞活軍正式宣布失敗。後來,冉瞻去世,他的兒子冉閔繼承了他的衣缽,為胡人效勞。之後,冉閔數次為胡人吞併中原立下了大功,獲得獎賞。雖然如此,但是,他卻無法忍受胡人殘害漢人的行為。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後,冉閔決定重新回到中原,幫助漢人擊退胡人。
  • 現代「殺胡令」
    後趙是羯族政權,前幾任統治者石勒、石虎、石遽統統野蠻嗜殺,致使「北地蒼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冉魏】冉閔《討胡檄文》)。中原漢族人口數量由數以千萬計銳減到四五百萬,甚至被遷入的胡人超越,幾乎滅種。
  • 冉閔為什麼進不了歷史教科書?
    雙方漸生罅隙,最終反目成仇,石遵想要誅殺冉閔,冉閔得知消息,先下手為強,聯合漢人乞活軍首領李農,密謀廢黜石遵。並指使將軍蘇亥、周成率領三十名甲士在如意觀拘捕石遵,並在琨華殿殺死石遵,立石鑑為皇帝,自封大將軍、武德王。石鑑在冉閔挾持下稱帝之後,並不甘心作為他的傀儡,多次密謀政變誅殺冉閔和李農,但都未能成功,宮中驚擾混亂。
  • 破除謠言:現在網絡上流傳的冉閔《殺胡令》其實是假的
    冉閔是被網絡神化的典型歷史人物近年來,一份所謂的冉閔「殺胡令」在網絡上流傳甚廣,但是這麼一份從語言風格和遣詞造句上漏洞百出的低劣偽造之作,居然被相當多的人當做真實歷史加以拜讀和傳播。公元352年,冉閔率部與鮮卑軍隊作戰,突圍不遂,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被斬於遏陘山。相傳他為了為漢族爭取生存空間,曾經對趙國境內的胡族羯族進行了屠殺和血洗,下達了著名的「殺胡令」。冉閔發布殺胡令是真的史實:「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門不復相禁。於是趙人百裡內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
  • 冉閔:被地攤文化大肆吹捧起來的「民族英雄」,為何這麼有市場?
    甚至還一度被奉為拯救民族存亡的神,其中以冉閔為主要代表人物。有組織者號召群眾身著漢服前往「冉閔紀念園」祭祀,用「冉天王」、「冉大帝」等稱號將冉閔神話。更是舉辦線下論壇逐一發表祭祀感言。 聲稱沒有冉閔的犧牲便沒有漢族人民的今日,他的功績不亞於歷史上任何一位帝王。這些誇張之辭將歷史完全曲解,扭轉了輿論導向。
  • 劉裕與冉閔的境遇冰火兩重天,究竟誰才是經得起推敲的民族英雄?
    冉閔,冉魏政權開國皇帝,追溢「武悼天王」。冉閔曾頒布「殺胡令」,這個極具煽動性的政策讓冉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成為了「網紅」。 劉裕和冉閔都以彪悍勇武、戰功卓著聞名,這在漢人武力相當孱弱的魏晉南北朝可謂是鶴立雞群。兩人的創業經歷也比較相似,都是行伍出身,靠著軍功積累逐漸走上高位,最終自立為帝。
  • 真實歷史上武功最高的古人(漫畫版連載)卷四:戟掃千軍之47.武悼天王 血腥猛男——冉閔(十六國)
    身為勝利者的胡人皇帝對那位死也不服的漢人皇帝是恨之入骨的,這不僅是因為他罵了自己,還因為就在不久前,那個漢人皇帝在廝殺中十戰十勝,且親自手刃胡兵三百餘人,只是最終中計寡不敵眾才被生擒。更嚴重的是,這個兇猛的漢人皇帝曾以一道命令屠殺了數十萬胡人!
  • 「五胡亂華」你了解嗎?漢族險被滅族
    華夏北方地區為胡人所佔,胡人對佔領區的漢族採取奴隸壓迫制度。五胡的文化程度並不高,甚至說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開化,行為相當的野蠻。他們每到一處就四處屠殺,他們所經之路必然是屍橫遍野,一片狼藉。大量漢人南遷,而留在北方的漢族則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五胡亂華是漢人的至暗時刻但也不是胡人的高光時刻,融合的陣痛期
    從漢人的角度說,是至暗時刻;但從胡人的角度說,也絕非高光時刻。在這段時間裡,普通百姓,無論胡人還是漢人,都要經歷亂世痛苦。亂世的惡魔一旦被放出,就只能問惡魔能夠饒過誰了,但它誰也饒不過。所以,被亂世亂死的胡人,也不會比漢人少多少。之所以認為是胡人稱雄而漢人奴役,主要是這段時間裡的胡人梟雄和胡人政權比較多。
  • 在混亂不堪的五胡十六國時期,英雄冉閔的最後一戰是怎麼打的?
    在混亂不堪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漢族士民遭到大規模驅逐和屠戮,冉閔作為漢人的一份子,於亂世中扛起漢族復興大旗,屠胡滅石,在列強環視中建立冉魏政權。然而冉魏政權生不逢時,建國僅三年,便在與前燕的生死決戰中身死國滅,由於立國時間短,冉魏甚至都沒有被列入十六國。
  • 漢人歷史上的奇恥大辱
    是何為「兩腳羊」,說來甚慘,乃為「人肉」,漢家女紛紛成了隨軍兩腳羊,邊行邊食,年輕婦女肉鮮味美,賽過羊肉,這一吃便吃了好幾十萬,羯族後為漢將冉閔所滅。這段歷史筆者印像極深,原因是過於殘忍,烹煮的方式太暴虐,人性泯滅。這些「肉品」在後世的朝代之中竟也細分品目:老瘦男子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之「不羨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
  • 卻被漢人滅族!
    五胡亂華五胡亂華這段歷史想必大家都知道,講的是西晉發生了八王之亂,北方的少數民族趁著漢人實力削弱的機會衝進華夏大地,燒殺搶掠,建立政權。這五個政權是指匈奴、鮮卑、羯、羌、氐這五個胡人部落,當然除了這五個其實還有很多小部落,但主要最有實力的就只這五個。這其中的一個就是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