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資訊~
大家好!我是Tan.Z
HZ何止設計的新夥伴
愛好是建築
所以這是一個關於建築的
系列故事
希望大家喜歡~
3月7日北京時間23點,2018年普利茲克獎得主就將公布,每年得獎大佬的優秀作品都數不勝數,而今年的評委更是有王澍、妹島和世等頂尖人士,想必競爭會更加激烈吧。
這幾天就介紹一下201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伊東豐雄所設計的幾棟建築,以及其建築中那些有趣、精彩的結構。
仙臺媒體中心
地點:宮城縣仙臺市青葉區
建成年份:2001年
設計師:伊東豐雄
結構師:佐佐木睦朗
位於仙臺市的仙臺媒體中心建成距今已17年有餘,正是這棟建築,成為了伊東豐雄極為重要的一筆,為其帶來了2002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生成就金獅獎的榮譽,更使全球建築界颳起了一陣「伊東風潮」。
這棟建築由7層輕薄的樓板、13根仿水草樣式的筒形網架支柱以及全透明玻璃的立面組成,建築內的結構、設備、功能、空間被統合集約在一起,建築空間的主次、上下之分在此被完全消解。而通過立面的玻璃,建築的界限被曖昧地忽視,外部空間與室內空間仿佛連為一體。
在結構上,由自然元素衍生的雙曲面狀螺旋向上的鋼管網架支柱支撐起了整棟建築(而在此之前,此類網架一般用於大跨屋面的支撐結構)。同時,作為支撐結構的上下透層鋼管網架還成功將建築的豎向交通、通風等各種附屬功能包裹在內,整棟建築的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也由此直接被區分了開來。
實施方案剖面圖
多米諾體系
仙臺媒體中心的鋼管網架支柱結構打破了多米諾體系中慣常的柱子形態,包裹了各項附屬功能,由此便消解了支柱作為建築結構符號的概念,賦予了支柱一種新的意義,從而弱化了建築的構築性,得到了一種「流動」「輕盈」「透明」的空間。
方案草圖
作為結構設計師的佐佐木睦朗將仙臺媒體中心這一結構稱之為「流動的結構」,即對既有結構形式的錯位使用及與建築要素相融合之後產生的與既有結構概念的相對化。
這種將不定形管狀空間結構置於玻璃方盒子之中的內在化的方法同時也是仿照密斯、高迪的思路,是對功能、空間、結構統合的一種嘗試。
好了,仙臺中心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了,喜歡的話別忘記點讚喲~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與公眾號管理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