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相似呼籲相同:法國黑人之死背後是種族問題還是階層差異

2021-03-05 澎湃新聞

正當美國街頭抗議愈演愈烈之際,維護少數族裔權益的呼聲也在法國社會引發迴響。從6月2日起,成千上萬抗議者聚集在巴黎街頭,持續多天集會,對在美國警察執法過程中死亡的喬治·弗洛伊德表達同情。

「巴黎剛剛解禁沒多久,但我想和平的遊行示威是極有必要的,不僅是因為美國的事情。」25歲的法國白人女青年露西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疫情短期內掩蓋,但長期上放大了我們社會中的不公。少數族裔、郊區問題,這些正在重新浮出水面。」

6月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發言人強調,在法國沒有「國家種族主義」。

舊案重新浮出水面

2016年,24歲的法國黑人青年阿達瑪·特拉奧(Adama Traore)被警方拘留,後來在拘留期間死亡,其死亡報告近期才公布。疫情期間,警方借禁止10人以上集會為由阻止抗議者發起示威遊行活動。但是,受美國反種族主義和警察暴行示威活動的影響,6月2日,大約有20000人無視禁止集會的禁令,呼籲為特拉奧伸張正義,打擊法國警察暴行而發起抗議示威活動。在這期間,巴黎警察與抗議者發生了激烈衝突。

特拉奧之死一案在法國一直飽受爭議。當年,警方追捕特拉奧將近15分鐘,隨後三名逮捕人員將其壓倒在地,以至特拉奧身體出現不適。在去派出所的警車上,警員就發現他「有些難受」。數分鐘後他被送至警局,警員觀察到他出現了小便失禁,但依然在呼吸。涉事警察回憶稱這時他們讓他平躺在地上,且依然戴著手銬,因為「不知道他是不是裝的」。

十幾分鐘,救護人員趕到了現場,發現特拉奧戴著手銬面朝地面趴著,已經沒有了呼吸。一小時後特拉奧被宣布死亡。

特拉奧一家曾委託的醫療機構此前出具的報告顯示,他死於「體位性窒息」。但今年5月29日,法國醫學專家發布報告稱特拉奧並非死於「體位性窒息」,且死因可能與身體基礎疾病和體內存在的毒品有關,可能是由於在「強烈壓力」和體力消耗下以及體內注射過四氫大麻酚(大麻的活性成分)的影響下突發死亡。

這種說法隨即引發特拉奧家屬的強烈不滿。因此再次委託進行調查。新調查結果於6月2日發布,稱特拉奧之死是由警察使用的逮捕手段造成的。

抗議活動從巴黎北部的司法部大樓外開始,抗議者要求為特拉奧伸張正義。

巴黎警察局2日上午曾發表公告稱,鑑於當前法國禁止10人以上集會的防疫要求,禁止當晚舉行集會抗議活動。法國內政部長卡斯塔內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沒有什麼可以為今天晚上在巴黎發生的行為辯解,為了保護大家的健康,公共街道上的抗議活動已被禁止。」

不過,抗議活動依然進行,不僅巴黎,裡爾、馬賽、裡昂等法國城市也爆發了類似的抗議。

族裔問題還是階層因素?

近年來,法國也發生了多起警察暴力執法事件,在弗洛伊德的悲劇發生之前,少數族裔權益和警察的執法問題一直受到法國社會關注。不過,在這次抗議中,參與者們旗幟鮮明地使用了「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和「I can’t breathe」(我不能呼吸)等口號,將自己的活動視為更大的全球運動的組成部分。

據法新社等媒體援引現場目擊者報導,巴黎的抗議活動始於6月2日傍晚,有的抗議者向警方投擲彈丸和石頭,最高峰時有兩萬多人來到了現場。有人焚燒垃圾箱、自行車和踏板車,在街道上設置易燃路障,還有人舉牌抗議的,上面寫著各種英文口號。最後,警察用橡皮子彈和催淚瓦斯驅散了人群。

特雷奧的姐姐也現身集會現場,她將法國的抗議與美國的運動聯繫起來,表示現場的參加者要發出聲音,讓世人明白法國社會發生的問題。

從現場的畫面來看,參與者雖多為非裔居民,但也有不少其他少數族裔加入進來,此外,不少巴黎郊區青年也參與了抗議。他們多生活在巴黎東北部的93省等街區,很多人的父母是外來移民,由於家境不佳,教育機會不足,就業和社會融入十分困難。法國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就業歧視現象讓他們的境遇變得更艱難。

法國電視2臺報導稱,這次抗議也將巴黎郊區的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等結構性問題再次暴露在了媒體面前。

「我畢業的學校屬於大學校(grande ecoles,編註:法國教育部將大學校定義為「通過入學考試錄取學生並確保優質教學的高等院校」)之一。如果說法國大部分大學生因為疫情就業更難了,那我們這樣教育背景的人大多還能勉強有個工作支撐著。」露西說,「但是,我7年前剛入學時就發現少數族裔,特別是非洲裔的同學屈指可數,這在法國社會早已是個公開的秘密。」

同時,曾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交換一年的露西還認為,法國的問題與美國多有不同,同樣的標語下難以進行簡單的橫向類比。

「我會說法國的抗議會有更多的階層因素,比如郊區青年的參與。」露西說,「在大家心裡,還是不願意在種族對立的問題上把法國拿來和美國作比。」

事實上,法國政府似也體察到了這一點。6月3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發言人對國內抗議一事發表評論稱,法國不是「種族主義國家」。這與英、德等歐洲國家領導人的態度有一些區別。

美國抗議以來,英國首相詹森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均發聲對美國的種族歧視表示關切,同時呼籲遊行者保持克制,和平示威。但他們尚未公開談及本國的種族問題。馬克龍發言人的表態則顯示出了種族問題在法國的敏感性。

近年來法國多次發生了與少數族裔融合問題有關的抗議,政府和媒體多傾向於以社會治理和促進階層流動的視角看待,不認為應與美國相提並論。6月5日,馬克龍的發言人恩迪亞耶再次強調,在法國沒有「國家種族主義」,只是存在一些有種族歧視心理的「害群之馬」,而且「作為黑人女性,我生活在法國很幸福。」

相關焦點

  • 搞笑的種族反噬:他們要建立一個全是黑人的法國首都
    根據美國Nextshark網站6日報導,美國一名來自韓國裔的模特,對在黑人之死爆發的抗議活動中,有很多亞裔的黃種人去聲援黑人表示不滿。「黑人的命跟我們沒關係」,她同時還強調在新冠流行期間,黑人們曾多次虐待亞洲人,他們有什麼資格要求平等。
  • 弗洛伊德之死:種族歧視照射"醜陋的美國"
    「弗洛伊德之死」點燃了這股怒火,由此引發的大規模抗議活動迅速蔓延美國全境。《紐約時報》說:「有兩場平行的瘟疫正在席捲美國:新冠病毒和警察殺害黑人。」   「脖子上的膝蓋」   華盛頓、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西雅圖……連日來,「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已擴散至美國至少140個城市。隨著縱火、搶劫等暴力衝突愈演愈烈,數十個城市宣布實施宵禁。
  • 對否認「種族歧視」之主張翻個白眼:為何大主教抨擊黑人是不對的
    奈及利亞每年出產大量石油,他們的兒童卻挨著餓,肚子脹大,光著腳跑來跑去,我們有問題啊!如果你們不願意聽盡可以明天就殺了我,我還是要告訴你們,我們要是看不透黑人的心智,那我們也就這德行了……」他還怒吼到:「……在理解世界這方面,一個連環殺人犯或者一個被關進監獄的小毛賊與一個黑人醫生沒有半點區別。聽著,你們聽我說,我們必須得想想辦法了!
  • 周文姬:當代美國黑人電影中的「黑命攸關」問題
    後種族時代的後黑奴主體是升級版黑奴制下所有膚色的勞動階層,「黑命攸關」運動將走向一個更複雜更全面的發展趨勢。立足於此,本文探討為何種族主義仍然根深蒂固,以致在當下產生集中的種族衝突問題。在近年與黑人主題相關的黑人電影中,幾乎每部電影都涉及警察對黑人的態度;不同種族導演的黑人電影呈現不同敘事;許多電影出現黑人與白人身份錯位現象。
  • 關於佛洛伊德之死與種族歧視,在各階段我們可以教小孩的事
    、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以及在『冰與火之歌』中飾演龍母的艾蜜莉亞克拉克(Emilia Clarke)都相繼在Instagram上以黑色圖像響應『暗黑星期二』。就連全球知名運動品牌耐吉(Nike)5月30日在Twitter的視頻,特地改變沿用多年的口號,呼應近日延燒全美的種族歧視抗議,呼籲『不要假裝美國沒有問題』。
  • 80年前,法國為解決人口問題引進大量黑人,如今土著反成少數民族
    初遇低生育率困境當今社會,好像越是發達國家生育率越低,誠然,全球經濟的經濟浪潮下,每個國家都有危機意識,不趕快發展就要被其他國家遠遠甩在背後,青年一代壓力越來越大,"低欲望時代"成為討論的熱詞,而早在80年前的法國就面臨著低生育率問題。
  • 《綠皮書》:一場跨越種族和階層的友誼
    《綠皮書》:一場跨越種族和階層的友誼 《綠皮書》是由彼得·法雷裡執導,馬赫沙拉·阿里、維果·莫騰森主演的,以美國種族、階層歧視為主題的劇情電影。講述的是一名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演繹出一場跨越種族和階層的友誼。電影中,身為黑人的雪利博士,功成名就,兩次進白宮演奏,多次出入上流社會,甚至居住於音樂廳的樓上,處處顯示著他身份高貴、受人擁戴的表象。
  • 法國黑人小姐姐被《時代周刊》選為「年度衛士」,法國人急了
    阿薩稱警方告訴她,弟弟死前最後一句話是「我無法呼吸」。 但由於缺少決定性證據,其弟弟的死因直到現在都沒有確切結論。 阿達瑪在拘留所意外身亡後,巴黎北郊連續多日發生暴力事件,以抗議「警察暴力」。4年多來,對阿達瑪的死因有四份鑑定報告,但這些報告結果互相矛盾,其中兩次報告排除了憲兵的責任,將死亡原因推到了青年自身健康問題。但另外兩份由阿薩要求做的鑑定報告,又將青年之死的矛頭直指警方過度執法。 這4年多來,阿薩不斷發起示威抗議活動,其中一些抗議活動還造成與警察的暴力衝突。
  • 非洲裔男子之死,點燃了種族歧視怒火,街頭三代黑人對話看哭網友
    非洲裔男子之死,只是點燃了種族歧視怒火,為保安全川普躲白宮地下室,沉默者也是同謀的一種。據《紐約時報》報導稱 ,自明尼蘇達州非洲裔男子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壓脖致死後,美國民眾示威遊行的抗議活動愈演愈烈,該州國民警衛隊全員出動,據悉這是前所未有的舉動。
  • 種族矛盾下的好萊塢「黑人電影人」
    回望那一刻,也就是1619年,英國海盜船「白獅」號搭載著約20位黑奴駛入康福特港,黑人身影開始出現在美洲大陸,種族問題也便從這裡開始醞釀。即使早在1865年林肯就廢除了奴隸制,從法律上給予了黑人自由,但種族歧視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這種歧視還延伸到電影行業。1940年,《亂世佳人》中女傭的飾演者哈蒂·麥克丹尼爾在奧斯卡拿下最佳女配角,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奧斯卡獎的黑人演員。
  • 真正點燃美國人怒火的並非種族,而是階層抗爭
    美國民眾對於修建邊境牆的態度存在很大分裂,背後是不同群體對移民的態度差異。並且,自2000年以來從美墨邊境進入美國的非法移民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相反,大部分非法移民都是籤證逾期者而不是偷渡客。川普上任以來迄今並沒有實質性地擴建邊境牆,只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修繕。但是,在兩黨沒能達成包含川普所要求的建牆資金預算協議的情況下,2018年底開始、美國政府出現35天的「史上最長停擺」。
  • 美國黑人的抗爭與宿命
    由於黑人弗洛伊德被美國白人警察暴力致死,美國部分地區發生的騷亂,已經上升為整個社會聚焦與爭鳴的問題。如果說新冠肺炎疫情的強勢襲來,是美國史上罕見遭遇的「黑天鵝事件」,那麼弗洛伊德事件及其引發的社會分裂,則在美國有著漫長而複雜的歷史原因。
  • 「黑人的命也是命」——美國種族問題調查
    美國這個大熔爐造就了怎樣的種族問題?紐約、巴爾的摩、華盛頓、洛杉磯、伯明罕,從東岸到西岸,從北方到南方,我們一路探尋:《鳳凰大視野》獨家紀錄,美國黑人社會現狀。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同時也尖銳的指出儘管一百多年過去了,但是種族隔離,種族歧視依然存在,在這樣的枷鎖和桎梏下,黑人的生活亟待正視和改善。
  • 黑人文化及種族財富差距
    同理,亞特蘭大黑星雜誌列出的「從奴役黑人中吸納骯髒財富的六大國家」沒有一個躋身當今最富有的六國之列。他們分別排在第9、11、12、21、24和30位。國家的財富不是靠掠奪而是被創造的。 * * *新政造成種族財富差異?
  • 回顧1967年美國種族暴亂事件,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加上種族歧視的區別對待,讓當地的黑人居民與白人執法者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白人警察面對黑人時的粗暴和歧視,以及他們對執法權的濫用,最終導致底特律黑人開始聚集起來反抗。 搶劫雖有過錯,但卻罪不至死。菲利普深知事情已經脫控,殺卡爾能以襲警罪名解釋,又死了一個,這就難辦了。他決定放了所有人,前提是必須答應對整個事件的經過視而不見,裝糊塗。
  • 約翰·劉易斯之死和美國黑人運動的方向
    這一方面顯示,在黑人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活動尚未平息的情況下,即使是總統川普也不願在此時節外生枝,授人以柄;另一方面也說明,黑人民權運動的歷史成就已經是美國社會的共識,沒有人試圖在此事上發難。然而,即便是在半個多世紀前,劉易斯還在和馬丁·路德·金並肩戰鬥時,圍繞著黑人民權運動的鬥爭方式和方向,黑人群體內部就已經產生了分歧。
  • 21世紀美國反種族主義運動史(上):黑人之死與抗議源頭
    編者按:在過去幾個月內,美國國內爆發了激烈的反種族主義運動,黑人喬治·佛洛依德之死與警察的不公執法點燃了人們的怒火,進而導致了聲勢浩大的抗議。事實上,自21世紀以來,美國社會曾經歷過多起嚴重的種族主義事件,2012年17歲的黑人青年特雷沃恩·馬丁(Trayvon Martin)之死、2014年黑人青年邁克·布朗(Michael Brown)遇害同樣引發過強烈的社會不滿。而長期以來被視作高犯罪率群體、在勞動力市場上受到歧視、居住在孤立地區的黑人對於社會以及司法、政治以及經濟制度懷著強烈的不滿。
  • 從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解讀美國非裔男子之死事件
    對美國這個「熔爐」國家的多元文化衝突,尤其是「種族歧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一探討在美國非裔男子之死的事件中映射得更加深刻。1《撞車》主題就是「種族歧視」。《撞車》既有現實的撞車,又有文化、種族、情緒的撞車。地點在洛杉磯,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多元文化突出。
  • 黑人優先、雕像斬首、經典下架……種族問題撕裂美國文化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胡衝 整理報導 近日,受美國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後死亡事件的影響,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Black Lives Matter」席捲全美,種族問題也引發世界性的關注。
  • 正視種族問題,Netflix發布了《黑人的命也是命》內容系列
    「我們相信Netflix能夠直接產生積極影響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播放與黑人有關的故事。」Netflix的一位發言人說:「《黑人的命也是命》系列講述了美國的種族不平等和黑人的歷史經歷,我們希望這些節目能夠增進人們的同理心和對彼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