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劉易斯之死和美國黑人運動的方向

2021-02-25 南方人物周刊

2019年2月24日,劉易斯在洛杉磯

近年來,以黑人被殺為導火索,爆發種族衝突-衝突被平息-下次衝突出現,幾乎成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陷入的一個怪圈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

文 | 特約撰稿 趙靈敏

編輯 |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全文約3737字,細讀約需8分鐘

當地時間7月17日晚,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喬治亞州民主黨國會眾議員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因胰腺癌去世,享年80歲。

1940年2月21日,約翰·劉易斯出生於阿拉巴馬州特洛伊,在家裡10個孩子當中排行第三。他在一個幾乎全是黑人的社區長大,很早就意識到位於美國南方的這個州的種族隔離現實。他開始組織黑人在執行種族隔離的飯店靜坐抗議,是自由乘車運動最初的「自由騎士」之一,在非暴力示威活動中被捕二十餘次,之後創立並領導「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1986年當選眾議員並連任到去世前。2011年,歐巴馬授予劉易斯「總統自由獎章」,這是美國最高級別的平民獎章。

2011年,歐巴馬授予劉易斯總統自由勳章

作為馬丁·路德·金的門徒和同志,劉易斯是那一代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中碩果僅存的一位,他的去世得到美國朝野一致的哀悼,這在高度分裂的美國政壇已不多見。

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表示,劉易斯代表著「國會的良知」。連睚眥必報、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懟人機會的總統川普,也沒有趁機發洩私怨——當年,劉易斯表示不會出席川普的就職典禮,因為不認為他是合法總統。川普則回應稱:「約翰·劉易斯議員應該多花點心思整頓他自己的選區而不是抱怨選舉結果。那裡在搞分裂(更不用說犯罪率了),情況非常糟糕。劉易斯就會光說不做。可悲!」——而是下令當天全美所有公共建築、海內外軍事基地、美國駐外使領館以及海軍艦艇降半旗致哀。白宮新聞秘書麥克納尼也發表聲明說,劉易斯是「美國民權運動偶像」,留下了永遠不會被忘記的不朽遺產。

這一方面顯示,在黑人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活動尚未平息的情況下,即使是總統川普也不願在此時節外生枝,授人以柄;另一方面也說明,黑人民權運動的歷史成就已經是美國社會的共識,沒有人試圖在此事上發難。

然而,即便是在半個多世紀前,劉易斯還在和馬丁·路德·金並肩戰鬥時,圍繞著黑人民權運動的鬥爭方式和方向,黑人群體內部就已經產生了分歧。到了今天,表面上劉易斯生榮死哀,「政治正確」大行其道,白人面對喬治·弗洛伊德之死紛紛「下跪」,但實際上,黑人抗議運動已經陷入了出事-抗議-平息-又出事的怪圈,一次次看起來風起雲湧的運動,卻難說獲得了多少實質性的進步。在美國黑人各階層已經脫節、利益訴求多樣化的當下,黑人民權運動似乎看不到到新的希望和可能。

1963年8月28日,民權運動領導者在林肯紀念館合影,前排右二為馬丁·路德·金,後排左三為劉易斯

美國黑人爭取人權的鬥爭,早在獨立戰爭時代就開始了。戰爭過後,為國家建立流過血的北方自由黑人獲得了公民權,但根據美國憲法「五分之三」條款,南方種植園裡的黑人奴隸卻只被認為是「半人半財產」。南北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國會通過《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徹底廢除奴隸制度,南方黑人才終於獲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在選舉權、教育權、對公共資源的使用等方面,黑人長期受到歧視,沒有獲得和白人平等的權利,這裡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共運輸工具中實施的種族隔離。

1955年12月,黑人婦女羅莎·帕克斯在公共汽車上拒絕讓座給白人,因此被捕入獄,蒙哥馬利巴士抵制運動由此開始,在青年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的領導下,全城五萬黑人團結一致,罷乘公共汽車達一年之久,終於迫使汽車公司取消了白人坐前排、黑人坐後排的種族隔離制。此舉被認為是拉開了美國現代民權運動的序幕。

然而,事情的伏筆早在十幾年前就埋下了。1944年,維吉尼亞州的格洛斯特鎮,27歲的黑人女子艾琳·摩根探望完母親後,坐上灰狗公司的公交車,準備返回在馬裡蘭州巴爾的摩的家。她在車後部「有色人種」專座區坐下。後來一些白人乘客上了車要她讓座。摩根拒絕了。於是公車司機把車直接開到了格洛斯特的監獄,一位警長上車後把摩根逮捕。審判時,摩根為自己辯護,拒不認罪,她聲稱自己乘坐的是州際間的公共汽車,沒必要遵守州內的種族隔離法。

最終,在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支持下,艾琳·摩根訴維吉尼亞州一案上訴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站到摩根一邊,否決了州際交通的種族隔離法。案子雖這樣判了下來,但南部各州拒絕在州際交通實施種族融合計劃,依舊在候車室、洗手間、餐廳、汽車和火車座位上實行種族隔離制度。隨後10年,民權活動家開始檢視最高法院的判決。這就是1961年約翰·劉易斯等人發起自由乘車運動的原因。志願者乘坐巴士在南部地區穿行,試圖迫使巴士車站放棄隔離政策。在一些地方他們和憤怒的白人發生了暴力衝突。

1965年3月21日,美國阿拉巴馬州,民權人士參加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的遊行,前排左三為劉易斯,前排左六為馬丁·路德·金

在與麥可·德奧索合著的回憶錄《與風同行》中,劉易斯描述了自己乘坐的公共汽車抵達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時發生的悲慘一幕:「公共汽車終點站似乎空無一人,但突然,不知從哪裡冒出來一些人,從四面八方湧來。他們是白人,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數以百計。他們從小巷裡、街邊、辦公大樓的角落裡湧出來,就像從一扇門裡被放出來了一樣。他們攜帶了所有能想到的臨時武器,包括棒球棒、木板、磚頭、鐵鏈、輪胎鐵桿、水管,甚至園藝工具鋤頭和耙子。其中一組人讓女性站在最前面,她們的臉因憤怒而扭曲。她們尖叫著:『把這些黑鬼抓起來,把這些黑鬼抓起來!』現在他們轉向了我們,三百多人的人海,叫喊著、尖叫著。男人揮舞著拳頭和武器,女人揮舞著沉重的手袋,小孩子用指甲撓任何他們能抓到的人臉。」

圍繞著自由乘車運動,約翰·劉易斯和馬丁·路德·金產生了分歧,後者一直主張在體制允許的範圍裡獲得權益,並嚴格遵守非暴力的原則,因此拒絕參與這一運動。而面對白人的暴力行為,一些青年激進成員對金的保守抵抗策略表示不滿。激進的民族主義民權分子馬爾科姆·X出現了,他極力主張暴力革命並鼓吹「黑人民族」理念。另外一位激進人士斯託克利·卡麥可則發起了「黑人權力」(black power)運動,主張黑人不同白人合作,單獨成立自己的獨立國家。

1965年2月21日,馬爾科姆·X遇刺身亡;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黑人民權運動迅速放棄了非暴力方針。1965年以後,黑人開始主動焚燒汽車、打砸商店、正面對抗警察,並在遊行示威中採取暴力抵抗。從芝加哥到紐約,從東海岸到西海岸,美國幾乎所有大城市都爆發過種族暴動。

此後,騷亂幾乎成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據統計,僅1968年至1990年,美國發生的不同規模的黑人騷亂就達近百起,其中蔓延全美的大規模種族騷亂有13起,幾乎隔年就有一場種族騷亂發生。近年來,以黑人被殺為導火索,爆發種族衝突-衝突被平息-下次衝突出現,幾乎成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陷入的一個怪圈。

1965年3月25日,馬丁·路德·金(中) 和劉易斯(左二) 等民權人士在阿拉巴馬州組織抗議遊行,要求黑人投票權

儘管和金有策略上的分歧,但劉易斯畢生堅持了非暴力的理念。在回憶錄《與風同行》中,劉易斯解釋說:「痛苦的本質中有一種解放、淨化和救贖的東西。」他還說,苦難「也會觸動和改變我們周圍的人。它讓我們和周圍的人看到了一種超越自身的力量,一種正確和道德的力量,一種正義真理的力量,它是人類良知的基礎。」他寫道,非暴力生活的本質是原諒的能力——「即使一個人當面罵你,朝你吐唾沫,或拿著點燃的香菸燙你的脖子」——你要明白這個攻擊者和你一樣是受害者。從根本上說,這種哲學建立在這樣一種信念之上:善良的人們會奮起反抗邪惡和不公正。

但這種理念在黑人民權運動中早已並非主流,今天的黑人民權運動不但沒有了馬丁·路德·金這樣一言九鼎的領袖人物,而且黑人群體本身也出現了明顯分化。在中下層黑人的經濟狀況止步不前、犯罪率高企的情況下,黑人中的上層精英(律師、文體明星、知名輿論領袖等)被成功吸納進了主流社會,可以不受歧視地生活。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非裔精英,像歐巴馬等等,他們除了膚色外,其言行舉止與白人政治權力精英已並無兩樣,有些人士表現得甚至更為極端。很多黑人精英已經不關心中下層黑人的命運,膚色只是在極端情況下的一個好用的護身符罷了。

比如20世紀80年代因為殺妻案聞名全美的前橄欖球明星辛普森,在犯事以前就是公認的「有著黑色皮膚的上流白人」。他在靠打橄欖球實現階層躍遷後,就跟之前的黑人社交圈子斷絕了關係,身邊朋友除了一兩個發小外全是白人精英。辛普森只是在犯事後,才在律師團的提醒下重新拿出自己的種族問題來炒作而已。

在弗洛伊德事件上,部分非裔意見領袖也並不全然站在黑人的立場上。比如胡佛研究所的知名經濟學家、公共知識分子託馬斯·索維爾,他認為非裔群體不應被主流社會和其他族裔區別對待,被特殊化的非裔群體將失去自身的特色與傳承,膚色不能永遠成為群體的擋箭牌和換取食物券的便利條件。再比如共和黨的支持者坎迪斯·歐文斯,她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表示,弗洛伊德之死固然令人憐憫,但他不應被歌頌為英雄。

回過頭來看,在1964年、1965年和1968年,迫於民權運動的壓力,美國國會先後通過了三個民權法案,保障了黑人的公民權利;進入1970年代後,又有一系列修正案通過,種族隔離終於成為歷史,在有形的方面,黑人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權益上基本取得了和白人相同的平等地位,現在的問題是無處不在又難以明言的隱形歧視。表面上,沒有人敢對黑人加以冒犯,每個體面的白人都要有一兩個黑人和少數族裔朋友,來證明自己在這方面的政治正確。然而,中下層黑人的處境一直原地踏步,稍有辦法的黑人都在千方百計逃離黑人社區。連黑人都不願意和自己人在一起,要消除針對黑人的隱形歧視,騷亂和抗議真的有用嗎?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 · 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訂閱和購買最新雜誌

相關焦點

  •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去世 終年80歲
    來源:海外網約翰·劉易斯 (圖源:美聯社)海外網7月18日電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喬治亞州民主黨國會眾議員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於當地時間17日晚去世,終年80歲據《紐約時報》報導,民主黨一名官員證實了劉易斯去世的消息。劉易斯曾在12月29日宣布,他的胰腺癌已進入第四期,並發誓仍會以相同的熱情與種族不平等作鬥爭。他說:「我幾乎一生都在為自由、平等和基本人權而鬥爭。」
  •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劉易斯的生命旅程
    劉易斯是1963年華盛頓大遊行演講者中最後去世的一位。他去世當天,上世紀黑人民權運動另一名領導人、馬丁·路德·金的密友維維安牧師去世,終年95歲。  正當因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為種族政策抗爭在全美發出怒吼之際,美國上世紀中葉反種族隔離制度和黑人民權運動的一代領袖至此凋零殆盡。
  • 永遠別怕捲入「好麻煩」:回顧美國黑人民權領袖劉易斯的一生
    當地時間7月27日,已故美國民權運動領導人、民主黨國會眾議員約翰·劉易斯的靈柩被安放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大廈圓頂大廳,接受弔唁。新華社 圖這個停靈地點一向只為美國最受尊敬的人物保留,其中包括廢除了美國奴隸制的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2005年,被稱為「現代民權運動之母」的美國黑人女性羅莎·帕克斯曾在此舉行哀悼儀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會大廈不向公眾開放。劉易斯的靈柩在悼念儀式後被移至大廈東側臺階,戴著口罩的民眾能在室外瞻仰這位民權鬥士的遺容。
  • 對亞馬遜等科技巨頭CEO的聽證會或因約翰·劉易斯紀念活動被推遲
    美國Politico網站消息,據知情人士當地時間周四(23日)透露,由於已故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下周將在國會大廈舉行其遺體公眾瞻仰活動,原定於下周一(27日)進行的科技巨頭CEO聽證會可能會被推遲。喬治亞州民主黨國會眾議員劉易斯在與胰腺癌抗爭後於17日去世。
  • 深度分析:為什麼NBA總是站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前線?
    當地時間黑人民權運動著名領袖約翰·劉易斯因病去世,白宮與馬丁路德金同時降半旗,表達對民權英雄的哀悼!而以克利伯教練裡弗斯為首的許多NBA教練和明星也以不同的形式哀悼他的去世!持續近兩個月的社會熱點「警察打死黑人」因民權英雄死亡而繼續發酵!
  • 為紀念#黑人歷史月#,美國駐華大使館昨晚放映了電影《塞爾瑪》
    1975年,馬丁·路德·金的遺孀科雷塔•斯科特•金(中)和約翰·劉易斯走過埃德蒙·佩特斯大橋,紀念發生在1965年3月7日的「血腥星期日
  • 深度分析丨烽煙再起: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為何總是NBA衝在最前面?
    美國當地時間7月17日,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因病逝世,白宮用降半旗的方式表示了對這位與馬丁·路德·金同時代的民權英雄的哀悼!而以快船主帥裡弗斯為首的眾多NBA教練員和球星也都以不同形式對他的去世報以悼念!已經持續近兩個月的「警察打死黑人」的社會熱點,再一次因為這位民權英雄的離世而繼續發酵!
  • 看電影學AP美國歷史之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第一個給大家的錦囊就是挑選一些不錯的歷史紀錄片或者電影,既能享受到看電影的放鬆,同時還能學到美國歷史知識和學會反思歷史問題,當我跟大家講述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大家也能迅速進行聯想,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和理解。給大家帶來的第一期主題是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新政對民權運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 黑人之死|民權運動70年後,終成國之大殤
    大「疫」當前,美國黑人族群依舊要上街抗議,仿佛像是把這幾個月來的所有怨氣都爆發了出來。或許大家是再一次意識到,「自由平等」作為美國立國之根本,早已成為了笑話。黑人平權事件,是美國歷史上長年累月之下揮之不去的陰雲,也是隨時一觸即發的積怨。
  • 裡弗斯悼念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我們在完成他未竟事業
    北京時間7月19日,快船主帥道格-裡弗斯在雲視頻採訪中悼念了去世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裡弗斯表示,約翰-劉易斯曾經為之奮鬥過的一些東西,他們仍然在努力爭取。
  • 黑人在美國備受歧視,為何黑人不獨立?美國黑人:死也不獨立建國
    目前美國黑人之死而引發的抗疫示威行動在全世界蔓延,但是人們對此很不解,為何黑人在美國備受歧視,為何不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獨立了事了呢?實際上,美國黑人在歷史上還真的獨立過,不過最終的結果卻絕非黑人所願。美國廢奴運動興起之後,美國出現大批自由黑人。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一些宗教慈善家、社會人士和國會議員等紛紛提出向外殖民、把自由黑人遣返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主張,以擴大美國影響力。
  • 21世紀美國反種族主義運動史(上):黑人之死與抗議源頭
    編者按:在過去幾個月內,美國國內爆發了激烈的反種族主義運動,黑人喬治·佛洛依德之死與警察的不公執法點燃了人們的怒火,進而導致了聲勢浩大的抗議。事實上,自21世紀以來,美國社會曾經歷過多起嚴重的種族主義事件,2012年17歲的黑人青年特雷沃恩·馬丁(Trayvon Martin)之死、2014年黑人青年邁克·布朗(Michael Brown)遇害同樣引發過強烈的社會不滿。而長期以來被視作高犯罪率群體、在勞動力市場上受到歧視、居住在孤立地區的黑人對於社會以及司法、政治以及經濟制度懷著強烈的不滿。
  • 為黑人兄弟指明方向,俄媒:英國王室創造了奴隸制,後人都健在
    明尼蘇達州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在美國引發了抗議遊行示威,山呼海嘯,席捲全美。在美國民主黨的策劃之下,抗議遊行示威來到了第二個階段,升級換代為政治運動,名字叫做「黑命貴」。黑命貴運動在美國引發了一股歷史清算潮,哥倫布雕像被斬首,邱吉爾雕像要移除,解放黑奴的林肯雕像要被移除,美國國父開國總統華盛頓雕像被推倒,而且蒙上美國國旗一併焚燒。美國的黑命貴運動不僅僅席捲全美,在西方國家中也方興未艾,在法國巴黎,黑人要求白人退出巴黎,以此來償還對黑人犯下的歷史罪惡。加拿大總理也下跪,加拿大首任總理麥克唐納雕像也被移除。
  • 港媒:「港獨」為何忌憚美國黑人運動
    香港《亞洲周刊》最新一期,原題:「港獨」為何忌憚美國黑人運動 美國的黑人平權運動如火如荼,延燒全球,展示各地人民追求種族平等、反對制度化歧視的決心。但奇詭的是,香港那些活躍的「港獨」勢力卻對黑人平權運動非常忌憚,在網絡上加以打壓、扭曲與污衊。
  • "星戰"黑人男星約翰·波耶加激情演講為黑人發聲,圈內人紛紛支持
    主演過《星球大戰》新三部曲與《底特律》等片的黑人影星約翰·波耶加,近日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的「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集會上,進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講!  「黑人的命一直都很重要,我們一直以來都有意義,我們無論如何都很成功。現在是時候了,我不再等了。」波耶加還表示,「我不知道這麼幹(在集會上發聲)之後,我還會不會有職業生涯了,但是去**的。」
  • 美國疫情死亡十萬死得都悄無聲息,一個黑人之死為何引起驚天動地
    因此,我們很多人好奇,為何疫情致使美國死亡人數超過10萬死得悄無聲息,但一個黑人之死卻驚天動地?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一點也不難。結果慘遭打臉,隨著3月10起美國國內疫情爆發後,由於川普在抗擊疫情中的「甩鍋」和「斷交」等行為,也讓美國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國內民眾上顏面盡失。自然對於高頻的負面消息和多次預告死亡10萬人的預測,早已經讓美國民眾對疫情出現「審美疲勞」。
  •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就黑人之死發聲:是時候反思美國悲劇性的失敗了
    【文/觀察者網 白紫文】「弗洛伊德之死」在美國激起的社會動蕩愈發升級,總統川普和某些國會議員已經提出動用軍隊結束騷亂的想法。面對騷亂不斷,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提出:現在是時候反思美國的悲劇性失敗了。美國前總統小布希 視頻截圖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6月2日公布的聲明中,小布希代表自己和夫人對弗洛伊德之死及困擾著美國的不公與恐懼表示「苦惱」。「然而我們沒有高聲疾呼,因為現在不是我們說教的時候。現在的我們應該傾聽。現在,美國該反思自己悲劇性的失敗了。」
  • 拍下「黑人之死」的17歲女孩,飽受網絡攻擊和質疑,承受巨大壓力
    「黑人之死」引發的風波尚未平息。回顧整起事件,17歲女孩達內拉·弗雷澤扮演了重要角色。據大河報6月4日報導,在「黑人之死」引發全美騷亂的這一事件中,17歲女高中生達內拉·弗雷澤是整件事件的關鍵。她拍攝下這場悲劇的全過程,並且公之於眾。她也成為本案的關鍵證人。
  • 一天死一千,懂王樂翻天
    斯旺看了看眼前的川普,又深深嘆了口氣說:「唉,每天有1000多名美國人正在死去啊」 在接下來的採訪中,針對最近的「弗洛伊德事件」,斯旺問川普:「你知道美國許多警察對待黑人和白人是不同的嗎 川普:「我看到了美國警察對黑人和白人的差異,我也不想他們有這種區別對待啊,不過話說,警察也殺了很多白人吧...」 斯旺:「但是你知不知道黑人被殺害的可能性是白人的2.5倍?你是怎麼看的?」
  • 黑人之死引發滔天巨浪 揭示美國致命弱點 或為亡國之兆
    有一句話很好的描述這一段事實:美國白人警察根本不在乎執法暴力與否,他們只是在享受殺死黑人的過程。如今全美境內發生大規模動亂,動亂主力早就不僅限於黑人。美國夢,到了醒來的時候。在「美國夢」的概念裡,一個人不論出身如何、社會地位如何,他一樣擁有生存、工作和實現自己理想的權利,並且只要他努力奮鬥,他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