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7日,已故美國民權運動領導人、民主黨國會眾議員約翰·劉易斯的靈柩被安放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大廈圓頂大廳,接受弔唁。
當地時間7月27日,已故美國民權運動領導人、民主黨國會眾議員約翰·劉易斯的靈柩被安放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大廈圓頂大廳。新華社 圖
這個停靈地點一向只為美國最受尊敬的人物保留,其中包括廢除了美國奴隸制的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2005年,被稱為「現代民權運動之母」的美國黑人女性羅莎·帕克斯曾在此舉行哀悼儀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會大廈不向公眾開放。劉易斯的靈柩在悼念儀式後被移至大廈東側臺階,戴著口罩的民眾能在室外瞻仰這位民權鬥士的遺容。在喬治亞州、阿拉巴馬州和華盛頓特區的悼念活動結束後,他的遺體將於7月30日在亞特蘭大市的南景公墓下葬,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正是長眠於此。
美國眾議院民主黨領袖佩洛西在27日的悼念儀式上發言稱,劉易斯受到了兩黨的愛戴,他代表著「國會的良心」。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提到了馬丁·路德·金的名言——「道德宇宙的弧線很長,但它會向正義彎曲」,但他表示,歷史的彎曲不是自動發生的,「而是因為約翰這樣的人付出了代價」。
劉易斯1940年出生於阿拉巴馬州特洛伊,是一個黑人佃農的兒子,後成為美國民權運動的核心人物。1981年,他當選喬治亞州首府亞特蘭大市議會議員,開始政治生涯。6年後,他當選民主黨聯邦眾議員,進入華盛頓國會山。今年7月17日,劉易斯因胰腺癌病逝,終年80歲。
他成年後的人生幾乎都在為黑人權益而戰,「好麻煩(good trouble)」是劉易斯不斷重複的口頭禪。他生前一再諄諄告誡人們:「當你見到不對、不公平、不正當的事情,要站出來說話,要採取行動,要捲入麻煩——必要的麻煩,好的麻煩。」
最後一位「華盛頓大遊行」演講者去世劉易斯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英雄,是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門徒和同志,參與了民權運動的許多開創性時刻。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演講之一,馬丁·路德·金1963年以《我有一個夢想》拉開了美國黑人追求與白人和平、平等共存的大幕。當時,劉易斯作為民權「六巨頭」(Big Six)之一也在現場,發出了「我們要的不是零碎的自由,我們現在就要自由」的高呼。
57年後,當「弗洛伊德之死」在全美引發反對種族不公的抗議時,病重的劉易斯於今年6月重返華盛頓,參加「黑人的命也重要」(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的反種族主義動員。 「狂風勁吹,重大改革即將來臨。」他說。
如今這場為黑人賦權的風暴尚未停息,「重大改革」還沒有到來,劉易斯以及美國上世紀中葉那一代黑人民權領袖已凋零殆盡。《紐約時報》7月27日報導稱,劉易斯是1963年「華盛頓大遊行」演講者中最年輕的一個,也是最後去世的一位。
據《亞特蘭大憲法報》網站消息,悼念劉易斯的活動在他一生中所有具有重要意義的地點舉行,包括位於亞特蘭大市奧本大道的馬丁·路德·金國家歷史遺址、塞爾瑪的埃德蒙·佩特斯橋等地。
1965年3月7日,為爭取黑人投票權,劉易斯帶領600多名和平抗議者遊行穿過埃德蒙·佩特斯橋,遭到阿拉巴馬州騎警的暴力毆打,險些喪命。警方使用催淚瓦斯和警棍攻擊手無寸鐵的抗議者的電視畫面激起了全美憤怒,塞爾瑪事件成為「血腥星期日」,促成時任總統詹森數月後籤署《投票權法案》。
《投票權法案》連同1964年的《民權法案》,從法律層面禁止任何形式的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此前,種族隔離制度雖然名義上被廢除,但美國卻通過大規模監禁人口(其中主要是黑人)的方式,通過《吉姆·克勞法》(編註:1876年至1965年間美國南部各州以及邊境各州主要針對非洲裔美國人[同時也包含其他族群]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實現變相的種族隔離。
從20歲起投身黑人民權運動,劉易斯在上世紀60年代曾發起午餐櫃檯反種族隔離運動,也曾作為最初的「自由騎士」之一啟動了美國民權史上著名的自由乘車運動,均促成了歷史性的改變。20世紀70年代,他主要致力於開展非裔選民登記,擴大非裔投票權。
劉易斯1981年步入政壇,1988年,當選國會議員的第二年,劉易斯提出在國家廣場建立非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國家博物館的法案。這一法案在他堅持15年後,終於在2002年獲得通過。2016年9月,這家位於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旁邊的博物館正式開放,展示悠久卻不為世人注目的非裔美國人的文化和傳統。
非暴力地捲入「好麻煩」「我的哲學很簡單:當你見到不對、不公平、不正當的事情,要站出來說話,要採取行動,要捲入麻煩——必要的麻煩,好的麻煩。」在今年6月面世的紀錄片《約翰·劉易斯:好麻煩》中,他這樣說。
「好麻煩」是他一生都在強調的概念。直到去世前一年,他仍在社交媒體上呼籲:永遠、永遠不要害怕製造一些噪音和陷入好的麻煩、必要的麻煩。
7月25日,劉易斯的家人在他的首場追悼會上強調稱,劉易斯希望只要為了公義,大家就不避諱挑起事端。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導,他的弟弟塞繆爾·劉易斯25日說,母親曾警告約翰「不要惹麻煩,不要去惹事」,但是「約翰總會去惹麻煩,總是在惹事,他堅持正確的事,那是好的麻煩」。
劉易斯在家裡10個孩子當中排行第三,從小在一個幾乎全是黑人的社區長大。參與黑人民權運動初期,他曾多次受到身體傷害,被捕入獄超過40次。而他在堅持捲入「好麻煩」的同時,是非暴力抗議的堅定信徒。
1960年,20歲的劉易斯和同學在納什維爾發起午餐櫃檯反種族隔離運動,在不願服務黑人的市中心餐館和百貨商店舉行示威和靜坐。一位名叫戴維·哈爾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的記者曾描述了劉易斯非暴力做法的力量:「抗議以有著非凡尊嚴的方式進行……這位年輕的黑人堅持自己的甘地主義原則,尋求最基本的權利,與此同時遭到年輕白人流氓的毆打,他們有時在抗議者身上撳滅香菸。」
2013年,他與千禧一代示威者們一起抗議,要求政府改革移民法案,最後被警察逮捕。
近年美國槍枝暴力問題泛濫,2016年劉易斯曾帶領170名議員在國會大廈門口靜坐,呼籲政府出臺嚴格的槍枝管理法案。
《華盛頓郵報》7月28日的文章指出,劉易斯的非暴力行為不僅是正確的道德選擇,而且是精明的戰術決策。這位民權鬥士對今天「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啟示在於,抗議者應避免成為川普政府所描繪的那類暴力抗議者。文中寫道:「通過保持非暴力,劉易斯等民權領袖在道德上佔了上風,並把白人公眾輿論(由於南方種族隔離主義者的暴力行為而蒙羞)帶到了自己的一邊。」
半個多世紀以前,暴力還是非暴力,黑人民權運動的鬥爭方式和方向也曾引起內部分歧。在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後,黑人民權運動迅速暴力化。在此大背景下,劉易斯依然堅持非暴力原則。他在回憶錄《與風同行》中稱,非暴力生活的本質是原諒的能力,即使一個人當面罵你,朝你吐唾沫,或拿著點燃的香菸燙你的脖子——你要明白這個攻擊者和你一樣是受害者。
他還寫道,非暴力「這種哲學建立在這樣一種信念之上:懷有良好願望的人們會奮起與邪惡和不公正作鬥爭。」並且,非暴力抗議散布的是愛的信息,不要憎恨,不要還手,要做好原諒的準備。
20世紀60年代曾大力支持種族隔離政策的阿拉巴馬州長喬治·華萊士(他於20世紀70年代改變立場)逝世後,劉易斯寫過一篇名為《原諒喬治·華萊士》的評論文章。劉易斯說,他必須原諒華萊士,因為「民權運動的精髓在於,它呼喚那些用警棍打我們、用狗攻擊我們、擋在學校門口阻攔我們的人良知覺醒。我們想讓我們的敵人知道,他們的每一擊都是對另一個人類的一擊,因此所流的血是全人類的鮮血。」
他的「空談」改變了美國當國會兩黨議員、民眾湧入劉易斯的悼念活動時,有一個人始終未到場:現任美國總統川普。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 7月27日報導稱,在劉易斯病逝後,川普沉默了12個小時,僅在18日下午發布了23個單詞的簡短推文:「很傷心聽到民權英雄劉易斯去世的消息。我和梅拉妮亞為他和他的家人祈禱。」
在發出這條推文前幾個小時,川普下令全美各政府機構、海外使領事館和軍事基地7月18日全天下半旗致哀。當20日被媒體問及是否將親自前去悼念劉易斯時,川普回答說:「不,我不會。」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稱,川普的簡短哀悼並未提到他與劉易斯過去的糾紛,兩人的衝突可以追溯至2016年美國大選。川普就職典禮前夕,劉易斯曾公開表示不認為川普是「合法總統」。在劉易斯的影響下,他本人以及60多名民主黨人拒絕出席川普的就職典禮。
川普當時在推特回擊劉易斯說,「國會議員約翰·劉易斯應該把更多時間花在修復和幫助他所在的選區上,而不是錯誤地抱怨選舉結果,這個選區現在已經破敗不堪(更不用說犯罪猖獗了)。空談,空談,空談!沒有行動或結果。可悲!」
但川普針對劉易斯的批評引起了網民反擊,2017年BBC的一篇報導稱,大家紛紛表示劉易斯是「美國英雄」,而他的「空談」也改變了美國。
在劉易斯人生的最後一章,「弗洛伊德事件」在全美引發的抗議活動持續至今,美國多地暴發警察和示威者之間的激烈衝突。川普稱民主黨人領導的城市 「陷入混亂」,並派出聯邦執法人員「制止暴力」。
劉易斯6月4日在接受CBS主持人蓋爾·金專訪時稱,弗洛伊德被白人壓頸的視頻讓他落淚:「我一直問自己:還有多少?還有多少黑人青年將被謀殺?」然而,他宣稱,或者至少是膽敢寄希望:「我們是同一個群體,我們是同一個家庭。我們都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不僅在美國的屋簷下,也在世界的屋簷下。」
6月7日,已經公開自己患癌消息的劉易斯拄著拐杖到華盛頓剛被改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廣場」的大街散步,他稱這件「有力的藝術品」傳達出了「我們將到達彼岸(We』ll get there)」的信息。這是他身前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