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美國民權運動與社會問題,看美國社會的混亂與無奈!

2020-12-28 世界史圖鑑

美國的民權運動在美國的發展史上算得上是一場偉大的運動,在當時美國的黑人的政治地位,經濟狀況和社會生活都有明顯的改善,但是黑人在街頭上的犯罪問題就成為一項嚴重而尖銳的社會問題。

其中就有貧富分化的因素,也有種族矛盾的因素,同時與黑人自身的教育程度和黑人的生育率以及黑人的基本生存狀況有密切關係,再加上美國白人警察的執法能力以及之間的關係相對惡化,使得民權運動時期美國黑人的犯罪問題成為了社會的主要問題。

在當時,美國大量的街頭犯罪案件都有黑人的身影,街頭犯罪是指城市,街道,停車場等公共區域的犯罪活動對於人身,財產的威脅構成較為嚴重的情景。街頭犯罪的最初定義是1964年共和黨候選人戈德華特首次提出的,他強調在美國的街頭犯罪愈加猖獗,公共地域並不安全,人民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威脅,政府應該將其作為法律維護的中心任務予以解決。

在當時,一些美國學者認為,街頭犯罪的根源是大眾貧窮而導致社會培養罪犯的陰暗面擴大了自身基礎,只有一個好的社會政策和形式政策才能夠杜絕減少街頭犯罪的發生。當時的美國總統提出的偉大的社會變革也強調對貧困的戰爭不僅僅是一場反對犯罪的戰爭更是反對社會失序的戰爭。

也正是在此目標的指導下,美國民權運動期間黑人的處境獲得了改善,黑人街頭上這個數量也得以減少,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達到了工業化社會的鼎盛階段,而這時也是美國民權運動的開始的,伴隨著美國社會向信息化,金融化,社會過渡,美國經濟的繁榮以及改革派的大刀闊斧,確實經濟出現繁榮,黑人也分享到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紅利。

黑人家庭的收入中位數在15年的時間裡翻了兩番。照比過去有極大改善,但是相比於白人,黑人的漲幅依然過慢,只不過在政治層面來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保護黑人公民的權利,首先廢除軍隊當中的種族隔離,並進一步推進社會化的改革運動,包括社會上針對黑人中心的隔離但平等原則,廢除學校種族隔離原則。

可以說,美國作為西方世界制度的風向標,在尋求人種平等方面才正式進入了快車道,並且在當時的詹森總統時期,共發布了17項法案,全面對種族隔離制度廢除。這種制度增強黑人公民在教育,選舉,就業和購房方面的諸多保障,黑人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得以提升。

黑人民權運動的領袖馬丁路德金也由此登上歷史舞臺,並且為黑人在美國社會的進一步公平,平等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可以說,當時美國社會的所有黑人不平等的問題都在向公平和較好的一方發展,但是黑人的街頭犯罪問題卻與當時的社會現象背道而馳,甚至於社會進步相違背。

當時很多人不理解的是,黑人街頭犯罪問題並沒有因為民權運動的開展,黑人地位的提升而下降,反而出現了增長。美國社會上黑人因為政治經濟地位得到重視,反而在社會上成為了不安定的因素。被逮捕違反社會法律的黑人案件明顯增多,並且暴力犯罪的次數日益嚴重,直接用武力威脅或者是侵犯他人的生命安全,財產的犯罪形式越來越多,而與之前偷偷摸摸佔小便宜的黑人犯罪狀態嚴重不符,並且社會危害迅速增加。

同時,由於個別地區的民權運動的進行並非理智進行,從而又掀起了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席捲全美的城市種族騷亂,大批黑人湧上街頭打砸搶燒,像美國社會甚至是國際社會展示了黑人街頭犯罪的醜態。為什麼美國社會民主運動蓬勃發展的上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的街頭犯罪會如此嚴重呢?

從歷史學的視野來看,社會進步與黑人街頭犯罪的不協調現象,表明了社會的複雜性和深入改革治理社會問題的必然性。首先,在貧富分化方面,儘管在運動時期,黑人脫離了貧困,但是黑人依然是美國社會構成中最貧困的一個群體,並且黑人在各行業的從業人員當中也很容易統計出黑人在高等技術知識工作方面的人口比例十分低下,而大部分的黑人都從事清潔工,廚師和低技術高勞動的工作。

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工作崗位也不斷減小,一些黑人陷入困境。黑人貧困數量和比例遠遠高於白人,而且在城市中,黑人也面臨著歧視和排斥,他們只能定居在擁擠的黑人社區,並且這些地區常在衰落中的城市以及一個城市不容易被發現的地方,很多黑人的總體收入水平的提高確實使得他們可以享受到曾經無法享受到的社會福利,並且了解外部社會。

但是他們以白人社會之間的融入感非常差,他們很難得到精神和物質上真正的社會平等的補償。此外,美國社會是一個從來沒有進行實質性政權更迭和利益分配的社會,美國曾經的發展在於它的國際蛋糕越割越大。而到了上個世紀,美國的國內社會的蛋糕無法做大,利益集團早已形成,而黑人爭取社會平等地位的時候,就有些集團極力維護自己的特權。

形成了一種社會規範,也使得黑人在鬥爭過程中的成本代價逐年升高。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和其他國家一樣都經歷了自己的嬰兒潮發展階段,美國黑人也是如此,但是美國黑人的教育以及美國黑人的基本社會生存狀況,使得美國的這些嬰兒潮並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去教育。

這些人往往比年長的黑人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且又在民權運動時期,這些人成為黑人民權運動的主力。一些接受過基礎教育的黑人希望能夠通過正常的手段獲得自己的這回地位,但是大部分的年輕人則有恃無恐地走上街頭,通過暴力或者是蠻橫的手段,讓社會注意到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又進一步加強了美國社會尤其是白人社會對黑人的蔑視。

從而導致之間的關係又一次惡化,而且由於民權運動的進行,美國社會當中抑制犯罪的因素減少,甚至一些原有的正常執法行為也被扣上種族主義的帽子,使得一些地方治安組織和機構投鼠忌器,而導致美國部分地區的社會反映強烈,甚至更加混亂。此外,一些地區的警察部門在加強預防和打擊犯罪方面的地位角色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在民權運動前後,美國警察的執法能力處於較低水平,素質不高。面對很多社會問題和應變問題根本沒有做到恰到好處的處置,反而激化了雙方之間的矛盾,再加上警察內部的一些白人群體對於黑人本身有著明顯歧視,這就造成了問題的進一步惡化,甚至一些警方的正常執法也被黑人認為是種族歧視和隔離。

美民權運動之前,黑人確實遭遇到很多社會地位和資源上的不公。雖然美國的民權運動使得黑人地位獲得改善,但是民權運動給黑人群體所帶來的自由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已經使得很多黑人年輕人更加瘋狂大膽。從根本上來講,這是社會運動的內在邏輯和美國政治制度之間的一種難以調和的矛盾,因為民權運動在理論上奉行非暴力思想,但是在具體的運動中卻難以脫離暴力這兩個字以及概念。雖然這種街頭暴力和民權運動沒有直接的相等關係,相互之間的抑制作用和促進作用都是不可持續的。這也確實體現出了美國社會問題的複雜以及社會處置的無奈。

除了黑人和白人,在美國社會上還有抹黑黑人民權運動的組織。組織也經常拿著黑人街頭暴力和街頭犯罪作為武器攻擊黑人群體,有一些人的蓄意而為,但同時在美國社會上也能找到大量的支持者和例子。可以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美國黑人自身也有太多問題,但是在民權運動時期,這些問題都被掩蓋了,甚至在黑人看來,這些問題就是因為社會不公而導致的,與他們個人無關。

正是這種蠻橫的無理和美國黑人的權力的無限制索取和徵求,最終導致街頭犯罪成為非常特殊而普遍的社會現象,它源於貧困和歧視等社會問題,但短期內並沒有得到有效治理,最終腐蝕了黑人的生存環境,腐蝕了城市社區。黑人街頭暴力犯罪的持續進行,在黑人居住區的很多門店紛紛遷走,而這些作為一個社區經濟發展基礎和活力的商業個體逐步走後,很多與之配套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以及物流供貨商等也紛紛因客戶流失而離開黑人社區。

最終導致的是黑人社區經濟和社會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這對美國黑人的民權運動的成果和改善都起到了負面作用,而最終美國黑人群體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爭取民權的同時,也開始關注自身水平素質的提高以及自我管理。但是這樣的管理和自我約束對於美國社會上的黑人地位而言遠遠不夠,但至少相對於曾經無休止的黑人街頭暴力,黑人在社會上贏得了更廣泛的支持和好感,也有很多白人願意加入到為黑人爭取民權運動的活動中來,而政府也響應黑人的訴求。

總之,美國社會上的種種問題是各個利益階層在鬥爭妥協,互幫互助的多番較量下共同進步的,其中所付出的社會成本和之間的問題並不會解決的非常完美。但美國社會確實有自己的調節融合機制。回眼望去,當下美國的混亂比民權運動時期簡直大巫見小巫。且最關鍵的一點是美國黑人一直認為自己是美國人,這一點直接證明美國社會的混亂是內部問題,而不存在人們所想像的美國混亂。

相關焦點

  • 看電影學AP美國歷史之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給大家帶來的第一期主題是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新政對民權運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羅斯福在1932年當選總統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此之前,黑人自從內戰重建開始一直追隨擁護的是共和黨的政權,而羅斯福的當選標誌著越來越多的黑人選擇支持以羅斯福為代表的民主黨。
  •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劉易斯的生命旅程
    在某種程度上,他仿佛現實版阿甘,美國民權運動諸多關鍵節點歷史事件中,都閃現著他的身影。  而與阿甘不同,他不僅僅是歷史的現場目擊者,更是主動參與塑造歷史的人。他是一名終生信奉非暴力主義的現場行動派。  他的名字是約翰·羅伯特·劉易斯,被美國人稱為「民權偶像」。他於2020年7月17日深夜因胰腺癌病逝,終年80歲。
  • 深度分析:為什麼NBA總是站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前線?
    當地時間黑人民權運動著名領袖約翰·劉易斯因病去世,白宮與馬丁路德金同時降半旗,表達對民權英雄的哀悼!而以克利伯教練裡弗斯為首的許多NBA教練和明星也以不同的形式哀悼他的去世!持續近兩個月的社會熱點「警察打死黑人」因民權英雄死亡而繼續發酵!
  •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美國六十年代的越戰、嬉皮士與民權運動
    在離美國大選還有兩周的時間,奈飛上映了一部政治意圖頗為明顯的電影——《芝加哥七君子審判》。1968年夏天,芝加哥民主黨代表大會召開,七名民權分子組織抗議活動,被指控為陰謀罪。1969年,他們接受了長達半年的審判,成為美國歷史上重要的民權運動之一。
  •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去世 終年80歲
    來源:海外網約翰·劉易斯 (圖源:美聯社)海外網7月18日電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喬治亞州民主黨國會眾議員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於當地時間17日晚去世,終年80歲劉易斯是美國知名民權人士,上世紀60年代曾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一道投身民權運動,也是最後一名在世的馬丁·路德·金民權運動演講者。(海外網 李芳)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瀏覽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 深度分析丨烽煙再起: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為何總是NBA衝在最前面?
    美國當地時間7月17日,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因病逝世,白宮用降半旗的方式表示了對這位與馬丁·路德·金同時代的民權英雄的哀悼!而以快船主帥裡弗斯為首的眾多NBA教練員和球星也都以不同形式對他的去世報以悼念!已經持續近兩個月的「警察打死黑人」的社會熱點,再一次因為這位民權英雄的離世而繼續發酵!
  • 70年代的美國黑人攝影師,用相機發起藝術與社會的運動
    近日,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展覽「合作:Kamoinge工作室的攝影師們」,以百餘幅作品展現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的黑人攝影師團體的成果。「Kamoinge」意為「一群共同行動的人」,他們互相學習,用相機記錄了美國黑人的群像,並見證了黑人民權運動、藝術運動等事件。他們的照片不只是對於社會的紀實,有時還表現出抽象與超現實主義,這在攝影未被廣泛視為藝術形式的當時非常難得。
  • 越戰、垮掉的一代與實驗藝術:民權運動如何改變了現代美國
    1964年夏天,在密西西比州,民權活動人士和南方種族隔離主義者之間的暴力衝突愈演愈烈,其催化劑正是民權法沒有直接解決的一個問題:投票權的問題。這年6月,密西西比州夏天計劃(又稱「自由之夏」)啟動,試圖提高投票選民中非裔美國人的比例。包括爭取種族平等大會、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和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在內的民權群體,為密西西比州的非裔美國人口組織了選民登記活動。
  • 公平與自由:美國百年社會改革——民主國家社會的波折歷程
    從20世紀以來,美國先後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社會改革浪潮,美國自建國以來的很多社會問題都是在最近100年解決的。很多人嘲笑美國的同時,也應該想一想,為什麼在最近100年美國可以做到破釜沉舟式的社會改革?為什麼美國在前100年或者是中間100年的時候,沒有發生這樣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和社會運動?
  • 火上澆油,美國社會裂痕難彌
    有分析人士指出,眼下距離美國總統選舉僅剩兩個月,兩黨總統候選人均試圖通過消費該議題來爭取更多選票,但雙方說辭不僅難以改變當前的社會分裂危機,甚至可能加劇情況惡化,而根植在美國社會深層的種族歧視頑疾也仍會長期存在。8月28日,人們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林肯紀念堂附近參加反種族歧視和暴力執法示威活動。
  • 從流行美劇看美國社會文化
    向南最早看過的美劇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的《成長的煩惱》,一共播出了七季,那時候向南才上中學,迷劇迷得不行,感慨美國人的家庭生活條件真是好啊,教育和生活方式也和我們大不一樣,特別羨慕老大麥克,心想這就是美國人的生活吧!
  • 【世界知識】解讀《綠皮書》:黑人民權運動的現實意涵
    甘迺迪上任後經歷了三次大的民權危機。影片《綠皮書》展現出來的種族隔離現實,充其量只是冰山一角。1961年的自由乘車運動。由於美國南部各州在洲際交通間實施種族隔離, 1961年5月4日,一些白人和黑人成雙成對,自願乘長途汽車旅行,縱貫美國南部到紐奧良。在旅行中,黑人與白人混坐,黑人使用從前專門為白人設置的候車室和衛生間。這就是著名的自由乘車運動。
  • 永遠別怕捲入「好麻煩」:回顧美國黑人民權領袖劉易斯的一生
    當地時間7月27日,已故美國民權運動領導人、民主黨國會眾議員約翰·劉易斯的靈柩被安放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大廈圓頂大廳,接受弔唁。最後一位「華盛頓大遊行」演講者去世劉易斯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英雄,是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門徒和同志,參與了民權運動的許多開創性時刻。作為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演講之一,馬丁·路德·金1963年以《我有一個夢想》拉開了美國黑人追求與白人和平、平等共存的大幕。
  • 《狩獵》美國的社會問題
    我是好久沒有看到過美國有這樣的電影了。電影裡出現和種族歧視相關的、移民的,結尾時候雅典娜說出了狩獵他們的原因--斷章取義(這樣說應該合適吧)難怪川某人想要封它。有一個小點:當他們三個人跑到加油站時,那一對老夫婦說,你們手上都拿著槍。他們中的一個人(具體是誰我記不清了)說,我拿槍是要確保別人拿槍指著我的時候可以保護自己一下。老夫婦又說,那些拿槍的人也是像你這麼想的。
  • 當「議題」遮蔽「問題」,美國社會還能繼續承受分裂的代價嗎?
    如果你相信氣候變化,川普的再次當選就意味著世界末日;如果你擔心稅收問題,你會認為拜登的勝利將讓你破產;如果你最關心的是醫療,你會認為拜登的失敗將殺了你。」這種撕裂和兩極化的政治情緒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積月累,積重難返。在《為什麼美國人恨政治》一書中,美國著名記者、政治評論家小尤金·約瑟夫·迪昂(E. J. Dionne, Jr.)將政治極化的源頭追溯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
  • Z博士的腦洞|美國的「運動」是結束還是開始?
    今天——國會山門1月6日,本來是美國國會進行選舉人票認證的時刻,眼看著美國總統選舉到任的程序就要一步步走完,在華盛頓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活動反對拜登當選的川普支持者進入了國會山,並與警方發生了衝突。現場一片混亂,數人當場死亡或後來宣告不治。
  • 美國民權鬥爭史 | 一個世紀的希望之旅
    她的足跡遍及20世紀初美國的大多數重大社會變革運動,所倡導的不僅僅是公民自由,還包括婦女選舉權、和平主義、國際主義和社會主義。她將自己持續拋入一場又一場的社會運動中,集精湛的組織能力和口語寫作技能於一身,並根據現實情況不斷調整鬥爭策略以實現自己的目標。Eastman的雄心和遠見最能從她對女權運動的精妙評論中窺見一斑。
  • 《辛普森:美國製造》辛普森殺妻案:美國到底製造了什麼?
    60年代的美國的社會環境之下,OJ沒有接觸到美式足球這一項運動的話,他的一生不會如此跌宕起伏。如果你有看美劇應該多少會了解到老美對美式足球,也就是橄欖球的狂熱,在他們心中,這是一項需要結合各種各樣的天賦,包括速度、力量、體型和智慧的非常重要的運動。對於很多老美來說,橄欖球這運動可不是什麼生死大事,那是比生死還要重要的東西!
  • 從電影《阿甘正傳》看上個世紀的美國社會
    【看電影聊歷史:阿甘正傳】#世界史 #美國史 #現代史說到《阿甘正傳》大家一定都很熟悉,這部1994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已經成為世人眼中的文化經典。阿甘的生活巧妙穿插於真實的歷史事件,如1963年阿拉巴馬大學發生的「擋校門事件」,或者冷戰高峰時期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桌球外交」等。電影中使用的歷史背景,橫跨1950到80年代。也反映了美國人對於那個年代的集體記憶,比如越戰、嬉皮、反戰運動和流行音樂。尤其湯姆漢克在演出阿甘這個角色時,特別要求電影製作團隊使用真實的歷史。
  • 約翰·劉易斯之死和美國黑人運動的方向
    ——而是下令當天全美所有公共建築、海內外軍事基地、美國駐外使領館以及海軍艦艇降半旗致哀。白宮新聞秘書麥克納尼也發表聲明說,劉易斯是「美國民權運動偶像」,留下了永遠不會被忘記的不朽遺產。這一方面顯示,在黑人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活動尚未平息的情況下,即使是總統川普也不願在此時節外生枝,授人以柄;另一方面也說明,黑人民權運動的歷史成就已經是美國社會的共識,沒有人試圖在此事上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