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份在臺灣,遊太太強烈推薦我去臺灣睿智書院聽林老師的課;遊太太很認真將列印好的厚厚一沓講義遞給我,我翻了一下,看不大懂。
開始上課,老師學生鞠躬禮畢,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老師問大家何為國學,國學到底講什麼?隨後在黑板上寫下,人和宇宙的關係。那堂課,林老師引經據典,從《道德經》到《易經》,深入淺出,幽默詼諧,印象極為深刻。
此次柿空間非常榮幸邀請到林老師來滬進行為期3天的講授,傳播儒家思想於家庭、教育之意義。
林金生老師,1955年出生於臺灣臺南麻豆,高中畢業於臺北建國中學,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畢。父業農,幼讀漢學私塾,在家每日常讀四書經典,堅守儒家傳承與實踐孔子生命態度。林老師自幼即傳承儒家孝悌中和之精神與婚喪祭紀之禮法,加上以後從師學習易經、紫微鬥數、黃帝內經,及佛道經典與禪修靜坐。深悟生命的大根本在儒,也就是家庭成情系統圓滿和諧,才能進入道與佛自性的根本。
日期
時間
課 程
10/14
1000~1200
儒家的核心 - 孝弟、仁義、誠信
1400~1530
儒家的中庸之道與中和之德
1545~1715
「以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談儒之今用
10/15
1000~1200
家庭教育與父母修為
1400~1530
生命義意與自我肯認
1545~1715
家庭義意與家庭感情系統
10/16
1000~1200
儒家的親子關係
1400~1530
孩子成長與適性教育
1545~1715
人生命運與三代關係
講義部分節選:
儒家的核心價值 - 孝弟、仁義、誠信
一 論孝弟
1. 論語學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重,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 論語為政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3. 論語學而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4. 中庸十五
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家庭教育與父母修為
從溫和與謙卑中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快樂的泉源。安全感的形成,始自母體懷胎開始時母親的情緒與心念, 以及孩子出生以後的生長環境,以及父母的養育態度、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
1.健康的父母形象
﹙1﹚負責明理,慈愛誠信,相敬互讓的父母形象。
﹙2﹚不義之財不取,不貪求他人之物,常保安樂之心。
﹙3﹚努力工作,以和為貴,賺錢養家,無怨無悔。
﹙4﹚對天地、祖先、父母,常懷恭敬之心,但不盲目信仰妄求。
﹙5﹚是非觀念,刻刻分明,不以惡小而為,隨機教育孩子護持善念善行。。
﹙6﹚對待他人和善寬容,對待長輩關懷尊敬,對父母要能盡力表達孝敬。
﹙7﹚對家人能親,對社會愛憐,對萬物能關懷。
﹙8﹚一切能盡其在我,不貪求,不掙扎。樂觀明理,歡喜接受,輕鬆生活。
孩子成長與適性教育
一.孩子的成長期
1. 0–6歲:頭腦成長期。大腦發育完成達95﹪–98﹪
0–3歲:從口腔、手的觸覺,感知外在環境。聽覺敏感,推理能力尚未形成。不會表達情緒,容易受壓抑,形成長大後的情緒障礙。
3–6歲:符號關連性強,好塗鴨表達思維,建構因果關係。好奇心強,喜發問,活動力強。個體差異認知開始。
……
時間: 10月14-16日
資費:80元/位/天
活動地點:靜安區富民路182弄10號一樓 柿空間
敬候光臨,報名歡迎微信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