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即將迎來TO B創業的黃金時代。」從業11年,李開復從未有過這樣的預測。但在日前由清科集團、投資界聯合華發集團共同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卻擲地有聲地做了這樣一個大膽的預測。
隨著抖音、美團、拼多多等等這類面向廣大消費者的C端產品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生活帶來高度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市場幾近飽和的局面。但在TO B領域,卻仍然沒有明顯的頭部企業落地,在創業者和投資人看來,這預示著機會和潛能。
「我覺得今天是一個萬事俱備的機會,現在開始的十五年,我們將會看到TO B為主的公司,在企業服務、工業、供應鏈、物流、醫療等領域帶來巨大的幫助和福利,帶來一個全新的創業時代。」李開復說。
為何TO B在中國一直發展不起來?
「回顧過去,中國的企業服務市場發展是相當慢的。」李開復如此評價中國的TO B市場。究其原因,李開復認為有幾點:第一,中小企業往往是推動TO B的第一環,但是中國的中小企業付費習慣尚未培養,而且企業內部也沒有用IT這個習慣,此外,中小企業缺乏渠道和體系進入這個領域;第二,中國的TO B產品一直以來很難走出第一步,如果要進到比較大的公司,卻又無法達到大公司的需求;第三,大量的中小企業,甚至大公司都比較節省,不願意花很多錢去購買軟體,即便花錢,也希望能看到立竿見影、賺錢省錢的結果,而不僅僅是提高了效率或者是用戶滿意。因此,在中國,TO B創業一直沒發展起來。
而今天的情況,卻有了很大的轉變。當前,企業服務市場正成為新寵。無論是阿里、騰訊,還是百度,都在積極調整組織架構,紛紛推出TO B戰略。不少創業公司也在搶灘這一市場。在李開復看來,這是出於幾大方面的理由:
第一,我們進入了雲時代,雲計算帶來了一個新的TO B的機遇。具體來說,過去要做TO B,得到每個公司去布置伺服器和軟體、平臺,然後內部的IT工程師要有一定的水平,這些在國內都還沒能快速發展起來,但是在雲計算時代,整個部署就變得非常簡單,可以放在雲上面,大家慢慢接受了在雲上來做一個TO B,也可以足夠安全,而且是能夠更容易的部署,這是雲計算這個基礎設施帶來的後發優勢,雲計算時代使得創業者直接跳到「雲+SaaS」的模式上去了。
第二,疫情期間,TO B的業務讓我們的工作、生活、教育、學習等各個方面都實現了數位化的運作,我們更能體會到生活各個方面的數位化帶來的便利和利好。而在這種習慣的培養之後,我們再去接受一個數位化的TO B軟體,則相對容易。
第三,經過此次疫情,國內包括全世界很多企業都面臨很大的經營壓力,也需要面對很多挑戰,比如說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因此我們需要用TO B的技術,來緩解這方面的壓力,讓中國能夠繼續做世界的工廠。此外,政策對新基建、硬科技、自主創新等都很大的支持力度,隨之這些板塊上的Saas公司也非常受追捧,如果再在SaaS上加上技術,比如人工智慧,那這一類的公司則更加受歡迎,這類公司也開始被創造出來。
未來TO B一定是技術驅動,需要複合型團隊
「人工智慧是特別適合TO B的一個領域,因為未來的TO B公司,一定是技術驅動型的。」李開復說。就人工智慧來說,它能為企業提質增效,降低壞帳率、找到風控點,創造更多的價值。但人工智慧需要海量的數據才能實現,這就需要SaaS和TO B的軟體來對這些數據進行管理,那就意味著,TO B的軟體能直接為企業創造價值,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在研究了海外各種技術型TO B的創業案例後,李開復認為,雖然是技術創業,但在創業團隊裡,除了技術人員外,還非常需要懂業務、懂銷售、懂企業的人,「投資界的朋友如果要投資這類TO B的創業團隊,要先確保他們不只是一批技術人員,還有能夠把用戶當上帝,要有業務經驗的合伙人。」李開復表示,技術型的創業公司,必須擁有把技術商業化的能力,這是TO B創業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賣軟體必須是CEO才能敲開客戶的大門,大客戶下單往往需要見CEO,一個懂銷售的CEO會更好。
李開復以其投資的「創新奇智」和「第四範式」為例說明了綜合型團隊的重要性,前者是一個技術團隊,搭配了很好的銷售人員,使其成為快速成長的AI公司,產品在生產、製造、銷售、金融等領域落地;後者則是技術型的創始人,把自己變成一個商業領導,帶著公司切入金融業,拿下五大銀行,進入保險和其他行業,成為在商業領域領先的AI公司。
「要麼尋找業務型的CEO,要麼是技術人轉型為企業家,這兩個路徑對TO B公司來說都是可行的。」李開復認為,未來或將會出現中國在TO B方面的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