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小說的說法,曲洋和劉正風譜寫的《笑傲江湖之曲》大大的參考了嵇康的《廣陵散》,他們為什麼會挑中嵇康擅長的曲子?不得不說這兩個人不愧是頂級琴家,眼光非比尋常,嵇康作為演奏和理論的雙料高手,在中國歷史上十分罕見,《文明5》遊戲裡面他是中國唯一的大音樂家。——大司馬說
文史宴 文/謝玩玩
劉正風與曲洋被追殺時,合奏完一曲《笑傲江湖》,曲洋長嘆一聲,說「昔日嵇康臨刑,撫琴一曲,嘆息《廣陵散》從此絕響」,又說《廣陵散》雖精妙,但比不上他與劉正風的《笑傲江湖》。劉正風說他:「曲大哥剛才還甚達觀,卻又如何執著起來?你我今晚合奏,將這一曲〈笑傲江湖〉發揮得淋漓盡致。世上已有過了這一曲,你我已奏過了這一曲,人生於世,夫復何恨?」
——《笑傲江湖》
劉正風這份心胸,極其闊達,若當年嵇康臨刑,能聽他一語勸解,恐怕也不至於說出「《廣陵散》於今絕矣」這樣的話來了。
劉正風、曲洋合奏《笑傲江湖曲》
嵇康臨刑,是在曹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那時司馬氏執政,亟需名士表態。嵇康的好友山濤勸他出仕,嵇康寫了那封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說自己「榮進之心日頹,任實之情轉篤」,高調宣布拒絕出仕。
這倒罷了,後來嵇康好友呂安的兄長呂巽誣衊呂安不孝,朝廷將呂安抓起來,嵇康再次憤懣,寫了封《與呂長悌絕交書》,末尾說,「古之君子,絕交不出醜言,從此別矣!臨書恨恨!」唯恐別人不知他對朝廷、對呂巽的不滿。
他這樣不合作,當然引來司馬氏的不滿,因此不多久,享有盛譽的他,在東市被殺——這個結局,無論《世說新語》還是《晉書》,描述都很美。
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
後人讀到這一段,總說嵇康可惜;而嵇康看《廣陵散》,也總可嘆,是恨沒有琴曲知音,無法將漂亮曲子傳揚下去——他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若不好,寧可失傳,也不願教。
廣陵散從此絕矣
嵇康在琴曲上的造詣很深,除了《廣陵散》,還有《嵇氏四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可惜也都失傳,只知道這四首曲子創靈約莫來源於雪,取清而佳的意思;琴聲大概也很凜凜,如冬日開窗便見一片白雪的茫茫荒荒。
因琴技高妙——向秀說他,「博綜伎藝,於絲竹特妙」!嵇康便有闡發,先寫《琴賦》,再講《聲無哀樂論》,一言以蔽之,無非大音希聲,自然無為。
嵇康之前,音樂不單只是音樂,還有教化的作用。
早在先秦時代,周公制禮作樂,想起的一個作用,便是「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後來儒家推行禮教,更是將音樂與此緊密連接起來,說「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平時聽一聽音樂,可以樂志,也可以養心。但如果父母生病,君子也不能弄琴鼓瑟,享受音樂了。
到了漢代,董仲舒更是強調音樂「載道宣德」之作用。尤其是琴,《白虎通義》中說,「琴者,禁也。雅琴者,樂之統也,與八音並行,然君子常御者,琴最親密,不離於身」,是讓君子修身養德、完善自我的一種器物。
但到了嵇康這個時代,「音聲有自然之和,而無繫於人情」,音樂有它本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並非任何禮教的附庸。後來嵇康把這樣的想法歸納總結,成為著名的觀點:越名教而任自然,人只需要遵循天地之道,順勢而為,就可以了。
然而,什麼是道?
《道德經》開篇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什麼是道?
通俗來說,道,就是一種平衡。無陰則無陽,無善則無惡,無醜則無美。任何一種概念,都離不開一個相對的參照物,單一的判斷,沒有意義,兩相結合,才是自然之道。仿佛八卦兩儀,黑白各半,以成方圓。
對人而言,若能達到「不偏不倚,損有餘,補不足」這樣的平衡,就算「掌握」了道(實則道捉摸不透,無法「掌握」)。但可惜的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人之道,常常失掉平衡,原因無他,在乎個人心理失衡。人生一世,常失本性,將自己的生活寄託於物質、他人評價,或者其他種種外在因素,所以有攀比心,生怨憎心,不得安寧。
所以,在老子,或者嵇康看來,不被外界所困,尋求本性中自有的平衡感,才是至道。有平衡,所以無謂界限,也或者可以說,天人合一。說人定勝天不對,一味順從命運亦不對,因為無論哪種方式,都是將自己歸入了某個陣營,脫離了天道。
最好的方式,是將自己看做天的一部分,是謂順應天道,時機來時,不避不讓;時機未來時,不爭不怨。此處還可再加一條,「上善若水」。正所謂,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鋒芒太露必定遭人怨恨,水至清則無魚,必定遭受損傷。放之萬事萬物,也是同理。盛極則衰,禍福相依,亦是天道。若能如水柔和,融於天地,可得清淨。
此乃無為。很多時候被說成是一種消極的態度。但無為不是說不做事,而是身在紅塵而心不在。大隱於朝,中隱於市,小道隱於野,即是如此。換句話說,人生在世,不可不做事,也不可做得太過。或用我喜歡的一位作家所說,「遁世需要做事。兩者調和,才能獲得人生的冠冕」。
至於做事結果,得失與否,就不必太看重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此處失去,彼處獲得,亦是天道。仿佛人終有一死,塵歸塵,土歸土,這是我們所有人的歸宿。
而放在音樂上,更是如此。音樂永遠只有一瞬,盛時過去,永不再來,同一首曲子、同樣的感受,永遠不可複製,所以人能做的,就是在當下這一瞬間,認真感受琴聲的高妙罷了。
嵇康在紛亂的時局中撥開迷霧,將人生看得很通透。那個時候,已到了曹魏末年,很快就是西晉,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變,司馬氏殺曹爽一黨,朝中許多名士被夷三族,凋零幾半。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起兵,事敗被殺,夷三族。
嘉平六年(254年),因為打算從司馬氏手中奪權,備受士人推崇的名士夏侯玄被殺,夷三族。皇帝曹芳被廢,司馬氏迎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正元二年(255年),鎮東將軍毋丘儉等人在淮南起兵,毋丘儉兵敗被殺,夷三族。這一年,司馬師去世,他弟弟司馬昭掌朝中大權。
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昭平定淮南第三叛,殺諸葛誕,夷其三族,手下「願為諸葛公死」的數百人將士,全部被殺。
甘露五年(260年),高貴鄉公曹髦不滿「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密謀宮廷政變──這一次,作為皇帝的曹髦,被司馬昭的人活活刺死。
再兩年,嵇康被殺,三千太學生請命,也沒能挽救他的性命。
短短十數年間,就有這樣多的殺戮,更不必說東漢末年開始,戰亂頻繁,人命輕賤,百官披荊,人相食啖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人都在思考,人為什麼而活?如果來這世上,是為了死,那麼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
名士風流的背景
魏晉禪讓的腥風血雨
嵇康無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而他的結論是,物有盛衰,人有生死,而,好琴不變。
人一代一代地被時間所消磨,曾有的器物卻輾轉在塵世,被不同時代的人所把玩彈奏....若物有靈性,他們所見過的滄海桑田,遠遠長過於人如蜉蝣般的一生。
相比起來,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蠅營狗苟,追名逐利,弛獵於聲利之場,以外在的種種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的確是最為有效,也最容易麻醉自己的方式。內省實在太過痛苦,而這樣的孤獨也並非人人所能忍受。正如古琴之聲發乎其微,需要遠離塵囂,脫離外界種種吵鬧,此嵇康所謂,「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有些事物,並不需要大眾認同。其存在的本身,就已經令人感到心醉神迷。好像有人收藏古書,看客寥寥,許多人不能夠理解這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是為了什麼,也許還不乏惡意猜測,然而他卻不管不顧,集中全力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
一如《道德經》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一如嵇康臨刑前的那曲《廣陵散》,手揮五弦,冷然有聲,從容坦蕩。
參考文獻: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
《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吳大順
《南朝吳聲歌曲與西曲歌之綜合研究》朱金濤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新觀念探索》李寧寧
《魏晉南北朝琴詩研究》程語絮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音樂交流研究》閆江湧
《北魏音樂研究》呂淨植
《魏晉南北朝的音樂與音樂官署》張升
《魏晉南北朝音樂美學思想研究》劉莉
笑傲江湖主題曲《滄海一聲笑》歌譜
滄海一聲笑(電視劇《笑傲江湖》主題曲)簡譜該歌譜演奏者為許冠傑,歌曲名稱為滄海一聲笑,歌譜類型為簡譜。《滄海一聲笑》是由黃沾作詞和譜曲。歌曲發行於1990年5月1日,是影片《笑傲江湖》和《笑傲江湖2之東方不敗》的主題曲,分為粵語和國語版。國語版由黃沾、徐克、羅大佑演唱,粵語版由許冠傑演唱。
創作背景
黃沾與電影導演徐克是知交好友,徐克90年代初拍的許多古裝電影都由他配樂填詞。1990年,他受命為徐克的電影《笑傲江湖》譜曲,寫了六稿,徐克都不滿意,無奈之中,隨意翻閱古書《樂志》,看到一句話,大樂必易。心想最易的莫過於中國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就反用改成羽、徵、角、商、宮,到鋼琴前一試,婉轉動聽,聲色悠揚,頗具中國古曲風韻,於是就順著寫出了整條旋律,這就是今天你我所聽到的《滄海一聲笑》了。
歌曲鑑賞
該曲由黃沾巧妙地將中國傳統音樂「宮、商、角、徵、羽」的五音排序,演化成旋律起伏、朗朗上口的小調,再配上豪情滿懷、氣蓋雲天的歌詞,一種身在高處、心卻坦然的強大氣場撲面而來,將曲洋和劉正風兩大高手惺惺相惜的那份情誼表現得淋漓盡致。
該曲的演奏樂器有笛子、古琴和三弦,音樂背景中加入了鼓的節奏,鼓點穩重的敲擊與演唱的節奏相結合,旋律步步低落,先抑後揚,峰迴路轉,聽眾也隨著音樂的意象一步步陷入蒼涼和寂寥中,通過聲畫合一將觀眾帶入《笑傲江湖》的心理世界。該曲的曲調簡潔悠揚,而歌詞也有一股宋詞的味道,透露著一股濃濃的中國俠士逍遙風。
這首黃沾作詞作曲的《滄海一聲笑》是1991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其中一個版本是黃沾、徐克、羅大佑演唱的,黃沾大氣磅礴、徐克瀟灑自得、羅大佑滄桑透徹,整首曲子一瀉千裡,暢快淋漓。
古曲用的宮、商、角、徵、羽翻譯到簡譜應該是1、2、3、5、6。此曲極其簡單,但是由於抓住了五聲音階的神髓,所以對東方人有著原始的吸引力。
《笑傲江湖》中曲洋和劉正風作曲為何要借鑑古曲《廣陵散》
中外趣史
《笑傲江湖》是金庸先生的一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巨著,書名笑傲江湖正是取自書中一首琴簫合奏曲《笑傲江湖曲》,《笑傲江湖曲》是恆山派大俠劉正風與魔教長老曲洋所做,是二人超越了正邪門戶的友誼象徵,而這本書更通過這首正邪合奏的曲子表達了江湖之中「正非正,邪非邪」的寓意。
書中在描述這段《笑傲江湖曲》時還提到了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和一首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曲子,就是嵇康和他的《廣陵散》。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笑傲江湖中的琴簫合奏
嵇康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竹林七賢之首,相傳是在山中彈琴時遇到了仙人傳授了他《廣陵散》這首曲子。後來嵇康因得罪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司馬氏族而被判處死刑,臨刑前嵇康撫琴彈奏了一曲《廣陵散》,曲調激昂悲壯,聞著落淚,曲畢嵇康感嘆《廣陵散》從此失傳,成為千古絕唱。
而書中的魔教長老曲洋對這首《廣陵散》可謂痴心一片,為得到這首曲子竟不惜連盜二十九座漢代古墓,也算是表現了一下他魔教長老的邪氣。可是這世間曲目眾多,曲洋要借鑑古曲用哪個不好,為何偏對這《廣陵散》念念不忘呢?這就要從《廣陵散》這首曲子說起了。
嵇康
《廣陵散》是最古老、最著名的古琴曲之一,源於歷史上一個殘酷血腥的復仇故事——聶政刺韓王。該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多種文獻中都有過記載。《廣陵散》琴曲最早出現的年代大約為東漢後期。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這次刺殺變成了一則民間故事。《廣陵散》又名《聶政刺韓王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十大古琴曲之一,這曲子演繹的正是聶政刺殺韓傀的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著名的俠客,因避禍患在齊國以屠戶為業,後為報韓國大臣嚴仲子的知遇之恩,前往韓國刺殺了韓國丞相俠累(名傀)及韓哀候。
《戰國策》中對此描述為「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可見其之英勇。聶政行刺成功後為避免連累家人,自己割掉了自己的眼皮、鼻子和耳朵,自毀容貌後自刎而死。而聶政的姐姐也是俠肝義膽之人,毅然到齊國認屍,並將弟弟的名字告訴了圍觀之人,然後自刎於弟弟的屍體旁邊。
《廣陵散》的各曲段分為井裡(聶政故鄉)、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峻跡、微行,與聶政刺殺韓相的整個過程大致相切合。
《廣陵散》與文人嵇康有明確的關係是毫無疑問的。他雖身為官宦,但對仕途不屑一顧,只專心於著述,包括古琴史上的優秀名著《琴賦》(一篇關於琴的充滿詩意的散文)。
嵇康是位古琴好手又是個文筆犀利的作家。他悉心道教,正直忠實。但他也是個傲慢而嚴厲的批評家,既針對傳統的儒家思想也針對官廷的生活。他被授以高官卻寫信嚴詞拒絕,聲稱自己不齒與醜陋的官場為伍。
他崇道貶儒,對儒家主張的音樂觀,也認為是一種誤導。在當時,他的觀點是極具挑戰性的。
以他之見,人應當與道和自然溝通,使自己從塵世間一時的欲望和樊離中解脫出來,以最好的方式強壯自己的身體。然後達到長壽甚至永生。顯然,其觀念源於《莊子》。
嵇康的人生結局十分悲慘。他嚴厲地批評晉朝的君王,甚至鼓動人們起來反抗。當他後來為幫助一位他認為遭到誣陷的友人時,自己也被卷進了一場官司之中。
262 年被處以死刑。
聶政刺韓傀
因此《廣陵散》是一首歌頌江湖俠士的琴曲,而這在古代的著名琴曲裡是不多見的,其他名曲像《十面埋伏》表現的是戰場殺伐之音,《高山流水》表現的是知音相惜之意,《陽春白雪》則又是一片欣欣向榮之感…
因此,曲洋想要借鑑古曲來創作《笑傲江湖》那就非要《廣陵散》不可。而小說中曲洋最終是在漢代蔡邕的墓中發現了《廣陵散》的曲譜,這也並非是隨意所寫,因為《聶政刺韓王曲》正是記載在蔡邕所著的《琴操》一書當中,因此在蔡邕墓中發現《廣陵散》的曲譜就顯得十分合情合理了。
嵇康演奏《廣陵散》
這首曲子據說是嵇康在洛陽以西的一個小地方夜宿時得到的。一種說法是來自鬼魂,另一說法是得自仙人。鬼魂在中國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東西,亡者的靈魂不散,甚至還留戀他們前世的生活和世界。
嵇康遇到的鬼魂說,他也曾在這裡生活過,原本也很有知識和修養。鬼魂和嵇康長時間地談論古琴音樂與音樂理論。最後,這鬼便彈了《廣陵散》,其中的音調、音韻都很特別。
他教會嵇康這首曲子,並要求他絕不傳於他人。嵇康也信守了諾言。根據有關傳說,他在東市行刑前,還拿出古琴彈了一曲《廣陵散》。在此之前他曾拒絕向人傳授此曲。而在最後的時刻,他說:「現在《廣陵散》與我同歸於盡了。
抑或他還是失信了?這曲子終究還是流傳了下來,在以後的一千二百年裡, 這首曲子被人提了又提,談了又談。
所幸的是《廣陵散》這首曲子並未失傳,但到底是何人將此曲傳了下來卻不甚清楚。
直到1425年,它終於出現在著名戲劇理論家、明皇子朱權所編的琴譜集《神奇秘譜》中,書中提到《廣陵散》「世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 此普自「唐亡流落於民間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廣御府,經九百三十七年。予以此譜為正,故取之。」
然而明代距三國時期畢竟相隔久遠,朱權所收錄的《廣陵散》是否就是嵇康臨死時彈奏的《廣陵散》呢?這個恐怕永遠都沒人能知道了,也許是真如嵇康所說,《廣陵散》從那時起便成為了絕唱也說不定啊。
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為最早,也較為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
《廣陵散》原有二十七段,但漸漸地擴展成了四十五段。每一段的下面都有一小標題,概括聶政故事中的不同場面,使人產生情感的聯想:取韓,投劍、含志、沉名、峻跡、微行。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為父報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鬥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清代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復原,彈奏了此曲,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尤其是在結尾處,出現了一系列的亂聲主調,以加強故事的悲劇性。理學家朱嘉說:「其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歷史上,《廣陵散》也曾絕響一時。
為何該曲子被稱作《廣陵散》,眾說紛紜。「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一泛指操引樂由, 一泛為散樂,即先秦時期已有的民間音樂。「廣陵散」即指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音樂。該地區的古琴音樂至今叫做廣陵派。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首大型器樂作品,它萌芽於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於魏應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
一曲〈滄海一聲笑〉,滄桑中帶著幾分豪情,豪情中帶著幾分不羈。江湖風波惡,人在其中,身不由己。恩恩怨怨、爾虞我詐,問有幾人能笑傲江湖?!什麼個名,什麼個利,什麼個門派,什麼個江湖!且歌且舞且開心,但盡杯酒,一聲長笑…… 這首〈笑傲江湖曲〉是由黃沾與羅大佑共同創作詞曲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曲首的笛子與古箏的合奏引子,雖與〈廣陵散〉的玄妙大相逕庭,但另有一番自己的風格與意境。行雲流水的曲調與紛繁雜措的曲技與影片本身相輔相承,整部片子也因此顯得更加緊湊,凝練。 「莽莽蒼蒼兮、群山巍峨,日月光照兮、紛紜錯落……」央視一曲〈天地作合〉古樸、典雅,比較符合蕭琴合奏的特點。但就曲而言,是乎也與書中所描寫的那種高低反覆、變換分呈的曲調大不相同;就詞而言,以「覓知音」這個主題收尾也實在令人覺得意外,一來是乎與江湖的主題離得太遠,二來這種「高山流水」式的缺乏激情的友誼告白是乎也並非「笑傲江湖」。 不過細細一想,什麼又是真正的「笑傲江湖」呢?江湖風雲,莽莽蒼蒼、紛紜錯落,是入世?門派之別,正邪之分,是是非非糾纏不清,豈能笑能出口;是出世?劉正風金盆洗手,卻落得個家破人亡,「江南四友」以琴棋為朋,卻也不得善終,又怎麼傲立江湖?是逃世?令狐衝這個天生的隱者最終算是能笑傲江湖了吧,可是那一笑中,又包含了多少眼淚,多少幽怨,多少破碎了的夢?……「笑」出口了,眼裡卻擎著太多的滄桑…… 也許,誰也無法真正的笑傲江湖,「笑傲江湖」,永遠只是可望不可及的最美的夢。能如劉正風、曲洋那樣,在強權面前,在正邪兩派的聯合絞殺面前拋開一切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江湖凡事,凌萬物而超脫,覓知音而作合,亦也算是笑傲了吧! 「一劍飄飄,一生笑傲」,這是央視版片尾的〈笑傲江湖〉曲,大約是寫給令狐衝與任盈盈的吧。幾句氣勢雄渾的引語後,便是俠骨柔腸的兩段唱詞。劉歡偏剛,但滄桑之中有柔情;王菲偏柔,但絮語之中有傲骨。剛柔並濟,結合也算天然精密。但劉歡之剛不符琴之古樸;王菲之柔也不符蕭之淡憂。若真為蕭琴合奏,是乎不夠理想。更難做到一個「合」字,一個「融」字。(可能中間穿插一小段不同風格的對唱,會略好些)。 至於片頭的〈人心無窮大〉意境、曲調是乎就與理想中的〈笑傲江湖〉人〉差得更遠了。而平心而論,其填詞也與故事不太吻合。雖然「揮揮灑灑,一笑傳於天下;痴愛常常,再把豪情相加」幾句還有「笑傲」之韻味,但最後「風雲吞吐尋常事,笑到最後是贏家!」兩句更是不倫不類的出世之言。「笑到最後是贏家」,難道令狐衝苦苦追求的「笑傲江湖」就是為了爭個「贏」字?!「眉間當一字寬,看一段人事變換,到頭來輸贏又何妨?」連芊芊小昭都明白的事理,難道劍法無人能敵的令狐衝會不明白?! 〈笑傲江湖〉的版本還有很多很多,〈笑傲江湖曲〉也就理所當然的被詮釋成各種樣。但曲子大多莫名其妙,與「笑傲江湖」的主題與〈廣陵散〉的曲調毫不沾邊。 呂頌賢版的主題曲叫作〈活得瀟灑〉,詞曲均屬下層,不值一提。而插曲蕭琴合奏〈笑傲江湖〉則急急如逝水,一洩而過。但內帶幾分雄渾古樸,頗有「亂離」之勢。 周潤發版的主題曲也就叫〈笑傲江湖〉,由葉振棠、葉麗儀二人對唱及合唱,意在藉此方式體現蕭琴合奏的協調,但歌詞東拉西扯,曲調也與蕭、琴的音色完全不同。不過以對、合唱體現「曲協」的方法值得借鑑。 也許,正如人在江湖,誰也無法真正的笑傲其中一樣;人在塵俗,誰也無法奏出真正玄妙的〈笑傲江湖〉曲。〈滄海一聲笑〉也好,〈天地作合〉也好……都留給後世評說,我等只貪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