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文都是原文翻譯(一般不做挑選),因此如果出現一些不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言論皆不代表本網立場,請列位看官多多包涵。
為什麼東亞的中日韓三國人都這麼瘦,是因為他們的基因,飲食,還是運動量?本文譯自Quora,原標題:Why are the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people so thin?
Apparently 82.53% Chinese,Lives in London
首先,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沒那麼瘦,是世界上其他的人太胖了(抱歉)。在這三個國家,人們的平均BMI指數大概在20-22左右(儘管我看到的數據高達23),不胖不瘦,差不多。事實上,最瘦的東亞人口可能是越南,他們的平均BMI是19(他們並不經常被認為是東亞人)。我認識很多越南人,我可能會同意這個數字。譯註:體質指數 (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國際最常用來量度體重與身高比例的工具,它利用身高和體重之間的比例去衡量一個人是否過瘦或過胖。好吧,我承認在15-25歲的年輕人中有很多體重不足的人,但這也是最有可能接受過於嚴格的美容標準的年齡段。一旦孩子們跳出這種認知,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冷靜下來。是的,肥胖率在這些地區也在增長,就像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一樣。我不想說東亞人「天生瘦削」,因為如果你把他們與來自其他文化的健康兒童相比,這並不完全正確(例如)。但我要說的是,東亞人的身體脂肪含量比其他民族高,這使我們在體重較低時容易受到健康風險的影響。但這也意味著,與其他種族相比,我們看起來也更「蓬鬆」。一個身高163釐米,體重48公斤的女孩在任何種族都可能顯得體重不足,但在同樣的數據下,亞洲人看起來比其他種族的女孩更豐滿。但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東亞人不太可能超重的原因,我的想法如下:
不暴飲暴食:東亞的食物量通常比歐洲(可能還有美國)要少。我們吃各種各樣的食物——是的,我們有麵條、米飯和油性食物,但我們也有蔬菜、魚、肉、湯。至少在我家裡——我知道,在某些文化中,集體用餐比在其他文化中更多——我們每頓飯都會集體用餐。我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直到吃飽為止。然後我們會停下來,因為桌上的每個人都需要得到他們的份額。看看下面的飯菜——這可能是一個四口之家會吃掉的東西。這些人到底消耗了多少卡路裡?
適量的糖:讓我說出來——東亞人(尤其是像我這樣的年輕女性)非常喜歡我們的零食。我們會為新推出的抹茶餅、雞蛋華夫餅、可愛的黑芝麻包或韓國刨冰而瘋狂,我們甚至可以每天都吃。但大多數人只吃一個,或者在必要時分一分和朋友一起享受,然後繼續他們的一天。我們一整天都沒有多餘的糖。事實上,很多東亞菜都很「甜」(比如在飯菜中加糖,比如說日本燒醬油或tamagoyaki),但他們並不是每天都用高果糖玉米糖漿把所有的菜都澆一遍,或者喝高糖咖啡。
少吃加工食品:東亞人喜歡我們的包裝點心-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點心(打我呀)。但我們大多數的飯菜——甚至那些在街角小店買來的飯菜——實際上都是經過烹製的,或者說至少看起來像食物。
對美食的熱愛:亞洲人對食物——好吃的食物——的崇敬之情在西方是很少見到的。每當我和我的歐洲朋友出去時,我們會談論政治、工作、旅行、音樂會、人。而每當我和我的亞洲朋友外出時,我們都會談論我們旅行時吃了什麼,我們找到了最好的新餐館,其他人應該嘗試的新食物類型,我們缺少的食物,我們渴望的食物,並就我們各自文化的食物進行爭論……所有這些通常都是在某種形式的一餐中進行的。每當你提到你喜歡或者最近做過的他們的特定文化的美食,即使不是美食家的亞洲人也會振奮起來。而且我懷疑,從長遠來看,諷刺的是這會減少體重的增加,因為當你非常關心你吃什麼的時候,你對食物的辨別能力會更強,這就減少了無意識的消費和無意識的進食。
大量活動:如果你住在東亞,你就得走路,至少在城市裡是這樣。如果你不住在城市,你可能會做其他的事情,比如騎自行車去你可以步行的地方。相比之下,東南亞實際上比東亞更像一個以汽車為基礎的社會,這也反映在平均BMI指數上。歐洲人也經常走路,這一點在比較他們與美國人的BMI指數時很明顯。我要說的一件事是,我注意到在東亞的大城市,有大量的路要走,而且你不會意識到。東亞的地鐵站通常都比較大,有時有幾十個出口,城市裡的街道比較多,住房比較貴,所以你得住得更遠,你得穿過更大的廣場,或者繞行更多的人行天橋等等。26 countries, 1500 days in Asia. Lives in China part time
去過26個國家,在亞洲待了1500天,部分時間生活在中國基於我在中國廣泛的旅行經驗和我所讀到的文章,我有一個推測。我只短暫訪問過日本或韓國,所以我將主要說說中國。如果你去中國旅遊,你可能會注意到30歲以下的女性(男性也一樣)看起來比老年人更高大。年輕女性的胸部和臀部更大...不是很大,但總的來說更大一些...我經常看到6英尺高的男大學生,這不是我們想到一個中國男人時腦中浮現的印象。原因:飲食。我59歲的中國妻子認為她102磅很胖,但對於30歲以上的普通中國女性來說,她的身材是完美的。她講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的饑荒/乾旱,當時一天只能吃一碗飯,一周吃一小片蔬菜...多虧了大自然的饋贈和少量的社會保障網才能熬過來,許多中國農村人都以同樣的方式吃飯,在一段時間內進行運動時所需的熱量的缺乏會使身體變得瘦小而結實。順便說一句:亞洲大部分地區遭受了同樣的饑荒和乾旱。我媽媽告訴我,上世紀50年代初,當歐洲難民來到美國時,他們注意到美國的孩子「有多胖」。在飽受戰爭蹂躪的歐洲,許多人長期挨餓,不尋常的瘦或偏瘦是很常見的。與此同時,美國人相當健康,農民和他們的孩子吃得更好。身體的大部分形態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幾千年來每天攝入1000卡路裡或更少,身體會適應,使人體更緊湊,身體更高效,因此會顯得更瘦。回到我開始的地方。在過去的30-40年裡,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中國人的飲食總的來說增加了大量的卡路裡,這意味著他們的身體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註:中國社會已經適應了「美國式」的飲食,多吃肉,多吃快餐...結果那裡的糖尿病急劇上升。
former Sr Project Coordinator,Lives in San Francisco Bay Area
基因:我不是生物學家,但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這與基因有關。某些人有快速增加體重的傾向,而另一些人可能吃得很多但仍然很瘦。
飲食: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吃更多的海鮮和其他類型的食物,這在其他人那裡是不太常見的。此外,他們不像歐洲或北美或南美那樣吃太多的麵包或奶製品。
氣候:作為一個去過中國的人,我可以說這也和氣候有關。如果你生活在潮溼炎熱的氣候中,你會出更多汗。所以,如果你生活在熱帶氣候中,你就更容易減肥和保持苗條。可能有例外,但在我看來,這可能是一個因素。
積極的/工作和生活:中國人是我見過的最勤勞的人。我聽過類似的關於日本人的故事,但我不知道韓國人的事。但總的來說,我認為如果你讓自己保持忙碌,不要坐在長途汽車上看幾個小時的電視,你就不會像其他國家的人那樣胖。
城市發展/步行:我認為亞洲人比美國人更傾向於步行,他們的城市更傾向於步行和乘坐公共運輸工具,而不是開車。在我看來,這也是導致人們偏瘦的原因之一。
經濟發展/購買力:直到最近,中國還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家。我的理解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有一些時期,人們沒有東西吃或吃很少的食物,導致他們吃幾乎任何東西,如昆蟲,蛇,狗等。所以我認為,某些人可能很瘦的歷史原因是因為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錢買很多食物。當然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但是現在人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了這些基因。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變得越來越富有,我想在亞洲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少的瘦的人。在美國和亞洲的一些亞洲人的相貌有著明顯的不同,我確實在美國見過胖亞洲人,我肯定亞洲也有胖亞洲人,但我不認為這在亞洲是常見的。我對日本和韓國的歷史了解不如對中國的了解,但我猜可能也有類似的原因。Seo Experts,Lives in New York City
他們吃米飯、拉麵和烏龍麵。碳水化合物使我們發胖,但為什麼日本人還那麼苗條?我的美國朋友告訴我說這是他們的基因,但我不同意。在移居美國的頭兩年裡,由於飲食和生活方式的突然改變,我的體重增加了很多。所以我相信更多的是生活方式幫助日本人保持苗條。在這篇回答中,我想探討日本人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社會文化,這些都是可以防止大多數日本人變得超重的原因。日本人以預期壽命高而聞名,如果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我們當然可以將其應用到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中。日本人每天坐火車去上學或上班,這意味著他們要走很多路。他需要步行去車站,上下樓梯,步行去上班或上學。在上下班高峰期,火車上擠滿了人,所以他們通常連座位都沒有,一下車,他們就得步行到最終目的地。他們通常要走完全相同的路線,所以日本人每天花費近1-2個小時步行並不少見。日本學生或僱員騎自行車上學或上班也很常見。當我在高中的時候,我每次騎45分鐘自行車去學校。光是這一項就是很好的鍛鍊,我仍然有一個完整的日程安排和體育課,每天一次,讓我在下午跑8公裡。
在世界上其他大多數地方,他們在歷史上沒有嘗試或動機將蔬菜和穀物發展為高級菜餚,他們將肉類視為獲得高級美食的途徑,而將蔬菜視為窮人吃的食品。在世界其他地方,要吃一頓精美的大餐需要大量的肉類。而在東亞,一頓美味佳餚可能只包括草本植物(herbs)和精心準備的蔬菜。很多年前,每當我在Pesakh和Askenazi呆在一起時,他們就把蔬菜和花椰菜煮成糊狀。但現在由於接觸了泰國、中國和越南的烹飪風格,他們終於學會了不把蔬菜煮成糊狀的做法。即使現在,當我去麻薩諸塞州弗雷明翰的一家義大利餐館吃飯時,他們仍然把蔬菜煮成糊狀。很明顯,他們沒有把蔬菜做成美味的專長。因此,東亞的進化史是因為他們一直擁有良好的營養,他們的身體通過進化來處理過多的營養。而在世界其他地區,它們的身體進化為靠低營養生存。因此,它們的進化發展使它們在低營養的情況下擁有強壯的身體。到了現代的食物富足時代,它們進化發展的身體結構被過量的營養所淹沒,而無法處理過量的營養。而且他們的口味已經進化到不喜歡蔬菜,這使他們的體型受到了第二重打擊。Transmedia Writer,Lives in Dublin, Ireland2020–present
每個人都提到了飲食和運動水平,所以我選擇了更幽默但顯然仍然正確的說法。我妹妹告訴我她需要保持苗條的身材,這樣才能穿上她的衣服!現在,她身高172釐米,體重51公斤(約5′8〃,112磅)左右,對於一個亞洲女性來說並不是特別胖,但即使是她有時也很難穿上自己的衣服。例如,她收集了相當多的旗袍,包括那些更現代的削減版。任何一個穿旗袍的女人都知道旗袍是一種非常不寬鬆的衣服,它無情地將任何不討人喜歡的部分(如:超重)暴露在各種各樣的人面前。所以,為了適應-並繼續適合-她的所有衣服,我妹妹很注意她的體格。她開玩笑說,一旦她長胖的時候,叔叔、阿姨、堂兄弟姐妹和大家庭肯定會向她指出這一點,所以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是她保持苗條的第二動力。
studied Mathematics at Bridgewater State University (2020)
可能是由於基因、運動和飲食的結合。這不是一個很有見地的答案,但嘿…這可能是事實。我可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驗,答案可能更偏向於基因。我是韓國人,但我年輕時被一個美國家庭收養,我的養父母有兩個和我同齡的親生孩子。我們都吃同樣的食物,在長大後我和我哥哥以及妹妹做同樣的工作。儘管我們有一個非常相似的環境和飲食,但我總是非常瘦,而我的兄弟姐妹卻仍然超重。現在我們已經30多歲了,這種這種差別只會越來越大,我仍然無法增加體重,而他們都在自己的體重中掙扎。
works at Illuminati (2008-present)
現在的亞洲只有少數人是胖子,但很快就會有更多的胖子,亞洲和美國1970年的情況是一樣的。在亞洲的傳統烹飪中,激素被從飲食中去除。但是在現代美國的機器裡,激素集中在食物中,廢棄物都變成了動物飼料。就像羅馬人由於鉛中毒而死或不孕一樣,我們會看到現代世界因激素中毒而滅亡,沒有人能阻止工業機器。
即使是中國、日本和韓國最瘦的人也總是在想怎樣才能更瘦一點。有時他們會隱瞞這一點,說他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從不考慮自己的體重。但是,如果你和他們長期做朋友,你會發現人們對體重增加的擔憂總是存在的,除了在小的口頭比賽中,他們會炫耀自己「不在乎」。現在比較一下,在西方:沒有任何讓你變瘦的壓力,沒有。我認為東亞的飲食也不是那麼健康,麵食、麵條、米飯和麵包幾乎是一回事。現在情況也在發生變化,我看到很多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的年輕人都是超重的,所以我不認為這是因為遺傳。I like it here,Lives in Pennsylvania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看看中國、日本和韓國的典型膳食與西方的比較。中國(白米,豆芽,綠豆,還有一些我不認識。看起來蔬菜很多)韓國(五穀飯、泡菜、蘿蔔湯、海藻、烤魚、蒜莖、菠菜、魚糕)很明顯,中國、日本和韓國廣泛食用大量的蔬菜,而肉類在餐桌上非常罕見。不過,豆腐很常見,豆腐有相當不錯的營養。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的食物則是大量的澱粉和肉類,這些食物不是那麼好。
您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訪問櫻落網:
1. 添加公眾號「櫻落網」,點擊地址欄
2. 櫻落網APP(推薦,只有5M,不佔空間,速度極快)
安裝地址:
http://www.skyfall.ink/qt/947.html
也可以掃碼安裝
網文都是原文翻譯,所有言論皆不代表本站立場,敬請諒解 | 本文文字/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