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的智慧:《南轅北轍》是瞞天過海還是行動與目的相反?

2021-01-07 思維人格呂士申

南轅北轍:心裡想往南去,卻駕車往北去。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

這裡要弄清楚所謂「事實上」的認識與事實上的認識,以及心理層次與外在可見的言行層次。

首先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心想往南去,卻駕車往北去,這是行動和目的的相反嗎?若是,為什麼?若不是,為什麼?請說出理由。

2、 此人是否能區分方向中的南和北?若是其所欲到達的地方在南方,他若知會故意向北方駛?別人告訴他在南方,他卻說沒事,他的糧食多,這應怎麼看?怎麼看待空間上的南北與人之主面認識上的「南北」?

3、 南轅北轍應是他人對此人的評價,而非是此人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如果是這樣,我們又怎能確定評價之人的評價與評價對象事實之間的關係一定吻合呢?我們是否隨著評價者的路子走而真正忽略了被評價之人?

4、 我們只是局外人,看法很簡單,但我們怎知那人的生活實際呢?是否那人南轅北轍有當時不為他人所知的情況所致呢?我們切不可僅憑眼所看的表象而就輕易對一個人的現實生活情況橫加指責,因那些不為我們所知的原因才可能是其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我們是不是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其實這裡面涉及的問題也不少,更多的是人之心理、認識上的不同所致。

按一般情況來講一個人想到某處,必會先了解一下通過哪些方式可到達,並且到達的途徑有哪些,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途徑,很少有一個人想去一個地方但卻對要去之地一無所知的,何況此人還準備了充足的乾糧,這一點能告訴我們此人對其所欲去之地一點情況下了解嗎?若說較近,那他準備那麼多乾糧,是否就已經告訴我們他並未想走人人均知的向南之路去呢?因走向南之路近,這不與其所思相吻合,再說一個人說他方向錯了也僅只是對其當時所見而言,並且言者也只是對其所知的路而言,那麼言者由於不可能跟著他,怎知他會由自己所見那一刻而斷定他會一直向北走,另外誰又知他沒有到達所到達之地的不為眾人所知的新途徑呢?

如果此人自己不知如何到達所欲到達的目的地,自己對此一無所知,那麼此人目的性強嗎?而對一個人目的不了解,行動模糊的人,我們又如何說其行動和目的相矛盾呢?

換個角度,說不定更有收穫。

我們是否同說其是南轅北轍之人一樣被其迷惑了?

因他要到南方去,是因一人見其駕車北去而問他時,他回答的,那麼我們怎知他回答的是他內心的真話呢?並且還是方向相別的地方,難道說他真是愚蠢,連人人都知的常識他也不知道?還是說他不願告訴問話人真實情況,而隨口胡諂的呢?還是其故弄玄虛呢?

總之一句話,我們總是從其人之外的角度看其人,但未從其人自身的角度看其人,試想若自己為其會怎麼做,而他的做法恰表明什麼?我倒更寧願相信此人與眾不同,在思考問題,在為人處事上不同於眾人.

南轅北轍也是人類認識及實踐深化開拓的一個階段,這時的南轅北轍只是就只熟悉個人狹小經驗範圍之言才是,但對駕車之人和欲去之人則恰是真正地到其目的地的途徑,只不過當時不為人知或不為人認同罷了,但這只是他人執著於個人狹小認識空間所致,並不代表此路就不是路.

比如說,那人一直向北走,亦能到達其向南才能到達的地方,因地球是圓的,但他若不這樣做,又有誰知一直向北也能到達呢。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從而開闢了新航道,不必再受制於陸路,這不也是其南轅北轍所致嗎?

所以在常人是南轅北轍,在南轅北轍者這裡是打破常規的開拓、開創之舉。(認識上的深化略,比如傳承與創新;安於現狀與打破現狀等等。)

由於人人均認為其是南轅北轍,因此人人均知其錯,所以人人均可有機會「拯救」他,這樣就給人人以自我很重要的感覺,所以才會主動給其建議,告訴他該怎麼走,不但如此,事後提建議之人還會把此事講給他人,這樣他就會很快為眾人知了,那麼在商戰中,我們是否用此策略呢?

一方面利用社會大眾所熟知的常識教育大眾,這分為兩個階段:

其一,為社會大眾利用其所知常識教育我的階段也即觀者眼中我「南轅北轍」,而教育我南走。

其二,化上一大眾教育我的依據為我教育大眾的材料,進而打破大眾的慣性認識與思維定勢,深化大眾的認識,讓其成長,這也是出其不意的。因在前一階段,我們不言,一直北駛,只告訴大眾,自己所欲到達的地方在南方就行了;第二階段我已在欲到達之地,但我們的結果讓大眾感到不可思議,所以此策略並不僅僅是佔領市場,讓產品打開市場,更重要的是教育了目標市場中的消費者。

另一方可故意告訴外界自己的目的(洩漏秘密),以給人以自己所做之事為不可能,並且創造自己向北行的假象,以堅定對手觀念及看法,這樣自己就會為進行自己真正的意圖創造條件,正所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此與瞞天過海還有區別,不可等用。

相關焦點

  • 南轅北轍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南轅北轍,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近義詞有:背道而馳,反義詞有:有的放矢,南轅北轍是貶義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定語;含貶義。南轅北轍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南轅北轍(nán yuán běi zhé)成語釋義: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 瘋狂猜成語:為什麼說「瞞天過海」是36計中的第一計
    大家好,我是成語小糖糖。瘋狂猜成語的看圖猜第796關,出現了「瞞天過海」這一成語。所謂「瞞天過海」,瞞的是什麼天,過的又是什麼海呢?《三十六計》共分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六套,前六計屬於勝戰計,是兵家處於優勢之計謀。清代無名氏將「瞞天過海」收進其所編《三十六計》中,並作為「三十六計」的第一計。
  • 瞞天過海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瞞天過海,瞞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採取謊言和偽裝蒙蔽別人以達到目的的欺騙行為。出自:明 阮大鋮《燕子箋 購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今年大比期又臨。」近義詞有:掩人耳目、瞞天昧地、瞞上欺下,反義詞有:實事求是、以誠相待、光明磊落,瞞天過海是貶義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瞞天過海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瞞天過海(mán tiān guò hǎi)成語釋義:瞞住上天;偷渡大海。
  • 談古論經|南轅北轍
    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將為您講述成語故事南轅北轍,之後會和您分享神的話語。如果您對今天的節目有感動或是對節目有意見、建議要分享給我們,請關注我們的公眾微信號「全球愛之音」,在微信平臺上留言,我們的牧者會給予回復的。接下來請收聽本期的談古論經,首先請聽成語故事南轅北轍。
  • 人生的南轅北轍
    因此,即使在現實中絕不會這樣做,卻仍會想聽到這個觀點,因為那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人們即便決定了向東走,心裡會想著西邊。即使決定了向北去,南方的溫暖仍會有巨大的吸引。因為人——就生活在這樣的矛盾之中。 除了我的論文外,馬東南北的比喻,也讓我想到「南轅北轍」這個成語。
  • 瞞天過海的故事
    你知道瞞天過海的故事嗎?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率領大軍討伐高麗,在遼du東大破蓋蘇文,zhi蓋蘇文從海路狼狽逃回朝鮮半島後,太宗準備渡海進攻高麗。可是來到海邊,太宗駐馬前望,只見海天相接,無邊無際的大海令太宗不由頭暈目眩,險些栽下馬來。
  • 三十六計之第一計——瞞天過海:薛仁貴瞞天過海,遠徵高麗
    很多人在談到瞞天過海這一成語時,可能會誤以為其中的「天」是與海洋相對應的天空,其實不然,而是天子的意思,也就是古時候的皇帝。這個成語最原始的意思是瞞住上天(即天子),偷偷讓他渡過大海,直到後來才逐漸演變成表面上通過謊言甚至偽裝隱瞞自己的真實目的,在暗中偷偷進行自己的計劃。
  • 成語故事《瞞天過海》:薛白袍「瞞天過海」智取高麗
    張士貴忙把薛仁貴請到中軍帳,他對薛仁貴說:「前些時候你寫的平定遼東的奏章,皇帝看了非常高興,並說只要你在戰場上能立寸功,就會大大獎賞。這次討伐高麗,大軍為大海阻隔,諸將都沒有渡海的辦法,不知你有能讓三十萬大軍渡海的辦法嗎?」薛仁貴起身施禮說:「大帥放心,皇帝無非憂愁大軍不能渡海,我有一計定能將皇帝與大軍平安渡過大海。」
  • 當仁不讓、義不容辭、理所當然:這些「三胞胎」成語,別再用錯了
    不論是高考還是考研,都是萬人過獨木橋,競爭十分激烈。此時,往往細節決定成敗。無論寫作還是閱讀,一個錯別字就是一分之差!如果你用錯了成語,那就更難過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這樣一些成語,他們字面相近,意思卻有一些細微的區別,如果用錯了成語,結果就大不一樣。今天,隱娘總結了幾組「三胞胎」的成語,小心以後不要再用錯囉!
  • 《周易》中的成語,智慧盡在字裡行間
    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至巨,的確是其它任何一部書都無與倫比的。據有人統計,在漢語中有兩百多條成語源出《周易》,這些成語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蘊涵,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民族思維的基本方式,在幫助人們洞悉宇宙和人生本質規律的同時,也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
  • 以易演兵——瞞天過海
    二、《瞞天過海》的正文 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 《三十六計》第一套「勝戰計」系列第1計、總第1計——《瞞天過海》。圖中有黑白兩色魚,代表陰陽兩儀。黑白兩色涇渭分明,代表陰陽的對立(鬥爭性)。黑魚的眼珠是白色,白魚的眼珠是黑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代表陰陽的統一性。黑魚咬白魚的尾巴,白魚咬黑魚的尾巴,代表兩者在相互作用,矛盾運動帶來發展與變化。變化的結果形成一個圓,從最上看是白魚的頭身結合部,代表「陽」的極致,稱為「太陽」,又稱「老陽」。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想起一句很喜歡的話:「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正是因為欲望太多,結果造成心裡貧窮;貪婪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
  • 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隋猛將智取徐州,唐名將巧渡渤海
    古代智慧博大精深,其中孕育了偉大的「三十六計」。先哲思想深刻,整合和歸納了古代經典戰術事例,才獲得了「三十六計」!今天我們就來講"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表意為瞞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謊言和偽裝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但背地裡偷偷地行動。
  • 2013年413公務員考試行測:成語選擇六角度
    成語,簡練的形式中蘊含豐富的內容,它以生動的形象喚起人們的聯想,以精闢的語義啟迪人們的心智。縱觀近年來公務員考試行測中言語理解與表達的試題,成語辨析逐漸成為選詞填空和語句表達的一個重要考點。在近幾年的公務員考試中,對成語這一重要考點的考查常由以下四個方面來設置錯誤選項或迷惑項。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這些成語,你訓練過沒有?
    一、7類易誤成語感知練判斷各題組中加點成語的使用是否恰當,對的打「√」,錯的打「×」,並說明理由。此處形容的是反恐行動,感情色彩不當。12.紅色鹼性皮革汙水匯成了千島湖一樣的大水塘,十餘個水塘連成一片,水塘中滿是紅色汙水,場面蔚為大觀。判斷:(×)理由:「蔚為大觀」形容豐富多彩,成為盛大壯麗的景象(多指文物等)。褒義詞。此處用來形容「汙水匯成的水塘」,感情色彩不當。
  • 成語中蘊含的中學物理知識!
    我國古代詩詞和成語當中蘊含著很多中學物理知識,以下為一部分網絡上流傳已久的成語物理知識解答,希望能對中學生朋友們有所啟發。一.關於力現象的漢語成語1 刻舟求劍《漢語成語詞典》)(以下簡稱《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據說從前楚國有一個人過江時把劍掉在水裡,他在船沿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記號,等船停下後,他便從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結果沒有找到(見《呂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執,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此人錯選了參照物。
  • 精讀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
    剛剛讀完36計裡的瞞天過海計,感觸頗深;由心佩服古人的智慧,深知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寫下自己的所感所悟,願能幫助愛學習與思考的美女子。01瞞天過海原文與翻譯原文: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 三十六計:不懂「瞞天過海」的男人,不是一個真正的好男人?
    ——《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譯文:防備的十分周密,往往容易麻痺大意;司空見慣的事情,往往不會引起懷疑。陰計往往藏在陽事的進程中,而不只是在陽事的對立面。最陽光的行動中,往往藏著最秘密的計謀。「瞞天過海」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主要用於戰爭中怎樣通過高超的隱瞞技藝而達到迷惑對手的目的。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雖然軍隊和戰爭離我們很遠,但並不代表「瞞天過海」的策略毫無用武之地。
  • 三十六計:瞞天過海
    三十六計:瞞天過海 中國日報網 2020-11-11 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