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心裡想往南去,卻駕車往北去。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
這裡要弄清楚所謂「事實上」的認識與事實上的認識,以及心理層次與外在可見的言行層次。
首先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心想往南去,卻駕車往北去,這是行動和目的的相反嗎?若是,為什麼?若不是,為什麼?請說出理由。
2、 此人是否能區分方向中的南和北?若是其所欲到達的地方在南方,他若知會故意向北方駛?別人告訴他在南方,他卻說沒事,他的糧食多,這應怎麼看?怎麼看待空間上的南北與人之主面認識上的「南北」?
3、 南轅北轍應是他人對此人的評價,而非是此人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如果是這樣,我們又怎能確定評價之人的評價與評價對象事實之間的關係一定吻合呢?我們是否隨著評價者的路子走而真正忽略了被評價之人?
4、 我們只是局外人,看法很簡單,但我們怎知那人的生活實際呢?是否那人南轅北轍有當時不為他人所知的情況所致呢?我們切不可僅憑眼所看的表象而就輕易對一個人的現實生活情況橫加指責,因那些不為我們所知的原因才可能是其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我們是不是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其實這裡面涉及的問題也不少,更多的是人之心理、認識上的不同所致。
按一般情況來講一個人想到某處,必會先了解一下通過哪些方式可到達,並且到達的途徑有哪些,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途徑,很少有一個人想去一個地方但卻對要去之地一無所知的,何況此人還準備了充足的乾糧,這一點能告訴我們此人對其所欲去之地一點情況下了解嗎?若說較近,那他準備那麼多乾糧,是否就已經告訴我們他並未想走人人均知的向南之路去呢?因走向南之路近,這不與其所思相吻合,再說一個人說他方向錯了也僅只是對其當時所見而言,並且言者也只是對其所知的路而言,那麼言者由於不可能跟著他,怎知他會由自己所見那一刻而斷定他會一直向北走,另外誰又知他沒有到達所到達之地的不為眾人所知的新途徑呢?
如果此人自己不知如何到達所欲到達的目的地,自己對此一無所知,那麼此人目的性強嗎?而對一個人目的不了解,行動模糊的人,我們又如何說其行動和目的相矛盾呢?
換個角度,說不定更有收穫。
我們是否同說其是南轅北轍之人一樣被其迷惑了?
因他要到南方去,是因一人見其駕車北去而問他時,他回答的,那麼我們怎知他回答的是他內心的真話呢?並且還是方向相別的地方,難道說他真是愚蠢,連人人都知的常識他也不知道?還是說他不願告訴問話人真實情況,而隨口胡諂的呢?還是其故弄玄虛呢?
總之一句話,我們總是從其人之外的角度看其人,但未從其人自身的角度看其人,試想若自己為其會怎麼做,而他的做法恰表明什麼?我倒更寧願相信此人與眾不同,在思考問題,在為人處事上不同於眾人.
南轅北轍也是人類認識及實踐深化開拓的一個階段,這時的南轅北轍只是就只熟悉個人狹小經驗範圍之言才是,但對駕車之人和欲去之人則恰是真正地到其目的地的途徑,只不過當時不為人知或不為人認同罷了,但這只是他人執著於個人狹小認識空間所致,並不代表此路就不是路.
比如說,那人一直向北走,亦能到達其向南才能到達的地方,因地球是圓的,但他若不這樣做,又有誰知一直向北也能到達呢。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從而開闢了新航道,不必再受制於陸路,這不也是其南轅北轍所致嗎?
所以在常人是南轅北轍,在南轅北轍者這裡是打破常規的開拓、開創之舉。(認識上的深化略,比如傳承與創新;安於現狀與打破現狀等等。)
由於人人均認為其是南轅北轍,因此人人均知其錯,所以人人均可有機會「拯救」他,這樣就給人人以自我很重要的感覺,所以才會主動給其建議,告訴他該怎麼走,不但如此,事後提建議之人還會把此事講給他人,這樣他就會很快為眾人知了,那麼在商戰中,我們是否用此策略呢?
一方面利用社會大眾所熟知的常識教育大眾,這分為兩個階段:
其一,為社會大眾利用其所知常識教育我的階段也即觀者眼中我「南轅北轍」,而教育我南走。
其二,化上一大眾教育我的依據為我教育大眾的材料,進而打破大眾的慣性認識與思維定勢,深化大眾的認識,讓其成長,這也是出其不意的。因在前一階段,我們不言,一直北駛,只告訴大眾,自己所欲到達的地方在南方就行了;第二階段我已在欲到達之地,但我們的結果讓大眾感到不可思議,所以此策略並不僅僅是佔領市場,讓產品打開市場,更重要的是教育了目標市場中的消費者。
另一方可故意告訴外界自己的目的(洩漏秘密),以給人以自己所做之事為不可能,並且創造自己向北行的假象,以堅定對手觀念及看法,這樣自己就會為進行自己真正的意圖創造條件,正所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此與瞞天過海還有區別,不可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