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是「糟蹋」丁丁?評:講的只是光陰的故事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丁丁:光陰的故事

  【作者】趙菲菲

  史匹柏和傑克遜就像兩個曾在雨季裡餓著肚子買書看的小男孩,他們窮盡畢生智慧才華,動用一切高新技術和複雜手段,只為複製埃爾熱筆下簡單的二維畫面和那個充滿懷舊色彩的過去——一個有著老爺車和老式轉盤電話的夢幻般的世界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他們怎麼能這樣糟蹋丁丁?」鐵桿丁丁迷尼古拉斯·勒扎德在英國《衛報》撰文說。「看完史蒂文·史匹柏導演的《丁丁歷險記》,我倍感震驚和噁心,竟然有幾秒鐘說不出話:因為我被迫長達兩個小時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東西遭受愚蠢的暴力……兩天後,我從憤怒轉向悲憐:我拾起埃爾熱那本《獨角獸號的秘密》,把發抖抽泣的它抱在懷裡,輕聲說,一切都會好的。但我始終都知道,今後,一切都不會好了,一切都會改變,因為市場營銷的力量,全球智障的力量。」

  勒扎德是典型的英國人——有懷舊的毛病。他怨恨的與其說是變成大片的《丁丁歷險記》,不如說是產生大片《丁丁歷險記》的時代。像很多人一樣,勒扎德也是從童年開始愛上丁丁的,閱讀的姿勢通常是趴在地板上,書擺在眼前,兩隻腳翹著勾在一起。漫畫與電影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前者緩慢,安靜,私密;故事情節緊張激烈,閱讀速度卻可以隨心所欲。但是,童年的歲月悠然而逝,正如技術的浪潮洶湧襲來。3D+IMAX,表演捕捉+CG動畫,史匹柏+彼得·傑克遜,天時地利人和,丁丁想不脫胎換骨都難。

  從藝術到大片

  身為文學批評家的勒扎德有專業的眼光和高雅的品味。但是,像某些評論者說的,他也許還需要「開放的心胸」。電影是另一種藝術語言,有自己的需求和特點,況且出自埃爾熱欽定的導演、被製片人稱作埃爾熱「魂伴」的史匹柏和同為丁丁粉絲的《魔戒》巨導傑克遜。通過最先進的技術和最精益求精的製作,《丁丁歷險記:獨角獸號的秘密》要給觀眾最大最新的視聽享受。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耐心捧起一本漫畫書,尋著那些小閃電看看誰說了些什麼。在黑暗的劇場裡坐兩個小時、跟著丁丁和白雪在懸崖般的摩天大樓之間飛騰跳躍也許正是人們需要的。而且,因為電影,更多的人也會對書發生興趣。

  仔細讀過原著的人知道,《獨角獸號的秘密》其實隱藏著家族的秘密。埃爾熱原名喬治·雷米。他的祖母曾在一位女伯爵家中當女僕,1882年未婚先育生下一對雙胞胎,也就是埃爾熱的父親和叔叔,之後才嫁給園丁菲利浦·雷米。很多人懷疑,雙胞胎的真正父親是經常造訪女伯爵莊園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原著中,阿道克船長的經歷似乎是埃爾熱「身世」的隱喻。比如,《獨角獸號的秘密》裡講到,阿道克的先祖從法王路易十四那裡得到一座城堡——這其實是貴族給予私生子承認的標誌。最後一本《丁丁和字母藝術》中,阿道克凝視著一個巨大的H自言自語:它什麼意義也沒有。有評論者認為,這暗示身份的虛無。

  但是,為了講一個圓滿溫馨的故事,電影舍掉這些模糊棘手的部分,讓人物說出「只有真正的阿道克才能明白」、「誠實地面對自己」、「傾聽內心的真理」等心理自助指南中的語言。這也符合史匹柏的偏好。馬丁·斯科塞斯曾說,史匹柏「就喜歡讓一家人和和樂樂聚在壁爐邊談著鋼琴唱起歌,他真心信這套」!於是,用勒扎德的話說,「一部微妙、複雜、優美的藝術作品變成了現代大片」,「給白痴看的丁丁」。

  誰的丁丁

  丁丁到底是給誰看的?小說家湯姆·邁卡錫在《丁丁和文學的秘密》中把《丁丁歷險記》與埃斯庫羅斯、巴爾扎克、約瑟夫·康拉德和亨利·詹姆斯等人的作品相比,聲稱這些漫畫書裡包含著解開文學秘密的鑰匙。不過,文學圈兒外的大多數人都把《丁丁歷險記》看作兒童讀物。1929年1月10日,《丁丁歷險記》的第一部《丁丁在蘇聯》開始在面向小讀者的連環畫周刊《小二十世紀報》上發表。引進《丁丁歷險記》中文版的也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丁丁歷險記的故事情節似乎的確適合兒童:英雄,壞蛋,傻瓜,小丑,外加一條狗(白雪),驚險有趣,純潔正派。主人公丁丁智勇雙全,每次都能克服困難,化險為夷,查明真相,懲惡揚善。還有關鍵的一點,性對他來說不是問題。但這也是某些讀者對丁丁不感冒的原因。比如,針對勒扎德那篇文章,有《衛報》讀者跟帖說:一直都覺得丁丁有點乏味,帶著他那條老鼠似的狗,整天到處去伸張正義,他真應該偷偷出去喝上兩杯,泡泡妞兒,就像青春期的荷爾蒙要求的那樣。

  皎皎者易汙,完美的丁丁也免不了被惡搞。比如,1972年的《丁丁在瑞士》、1992年的《丁丁的性生活》和1999年《丁丁在泰國》就描繪了丁丁、阿道克和向日蔡教授等人的性冒險。除了色情惡搞以外還有政治惡搞。《丁丁在伊拉克》中,阿爾卡扎將軍變成了美國總統喬治·布希;有人以傑克·丹尼爾斯為筆名創造的《突破牢籠》把丁丁和他的叔叔(以阿道克船長為原型)刻畫成支持社會主義的英國工人階級,反對柴契爾保守黨政府實施的資本主義政策。

  對於種種惡搞,丁丁迷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是對埃爾熱作品的冒犯,另一派則認為是在向埃爾熱致敬。無論怎樣,這都說明,丁丁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一種象徵,一個符號,被人們注入各種意義。藝術本身就是自我表達,惡搞不過是走了捷徑。埃爾熱曾經說過,「丁丁的世界就是我,各種各樣的我:當我希望成為英雄或者變得完美的時候,丁丁就是我;當我愚蠢的時候,杜邦兄弟就是我;當我想把自己外化的時候,阿道克就是我。」

  發現之旅

  《埃爾熱訪談錄:丁丁與我》的作者努馬·薩杜爾說,真正的藝術家是個迷醉的人,試圖在哈哈鏡中摟抱自己的投影。丁丁就是埃爾熱的哈哈鏡。從蘇聯到剛果,從美洲到埃及,走南闖北,上天入海,永不停歇的奔波與其說是為探索世界,不如說是為發現自我。阿波羅號的太空人艾倫·比恩也有過類似的體驗,他說,登月乃至人類一切旅行的本質不在於去到何方,而在於你是怎樣的人。

  薩杜爾說,埃爾熱是「脫了群的童子軍」。這有雙重意思。一方面,他非常看重信守承諾,擔起責任,幫助他人,熱愛和保護自然;另一方面,他又是狂熱的個人主義者,渴望自由,反抗政治、經濟、武力等一切形式的壓迫。然而,現實遠遠不像埃爾熱筆下的線條那樣層次分明,君主制,殖民主義,布爾什維克,納粹……遇到助手法妮、離開相伴28年的妻子日爾曼娜——硬幣的另一面是複雜的政治和情感糾葛。

  比如,《丁丁在西藏》就是埃爾熱與妻子分手前後畫的,描繪了忠誠、信念和友誼,有大塊的白色。完成這部純潔的作品後,埃爾熱說,他接受了不純潔的現實,接受了自己的「缺點」和「罪行」。

  1964年,埃爾熱在《致丁丁的信》中寫道:「有一段時間,年輕時代,我的理想就是成為你這樣的人。哎,這是一個幻想,很久以前就灰飛煙滅 ……如果有人是完美的,那就是你。我只是個普通人……」對埃爾熱而言,丁丁長達50年的浪跡天涯是戰鬥,也是妥協:一個普通人在追求不普通的過程中認識並接受了自己和世界。

  雨季不再來

  《丁丁歷險記》是一部充滿激情的作品,但也帶著一絲傷感:它和我們之間隔著82年的時光。一代代讀者紛紛老去了,而丁丁永遠年輕。中國讀者最初是從上世紀80年代的黑白小人書認識丁丁的。Tintin.cn上一篇沒有署名的文章說,1984年那個多雨的夏天,兩個小男孩在地攤上一眼看中《丁丁歷險記》,於是把早餐費省下來湊夠一毛錢,每天餓著肚子買一本來看。這位作者寫道:「如果有一天,我能和我的朋友重逢,如果我們中的任何一個想起丁丁,另外一個肯定能在同一時間感覺到。20年的時光仿佛從來沒有流逝過,雨季就立刻降落在我們身邊,我們又冷又餓,站在小人書攤前,像是兩條面對獵物瘋狂搖著尾巴的狗。」

  對這位作者來說,丁丁是童年時代異常敏銳而強烈的感受,是秘密的喜悅,是渴望,是友誼,是歷史,是他的一部分。但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有相對應的不美好。成長就意味著看到硬幣的另一面。所以,他說:「一個男孩的夢想還沒有熄滅前,他會愛上丁丁。一個男人的夢想熄滅成灰燼了,他會懷念丁丁。生活漫長而折磨人,一天一丁點,像是丁丁每落一腳鞋底沾的泥。」

  說到底,丁丁講的只是一個光陰的故事,裡頭包含了人世間所有的殘酷和美好。史匹柏和傑克遜就像那兩個在雨季裡餓著肚子買書看的小男孩。他們窮盡畢生智慧才華,動用一切高新技術和複雜手段,只為複製埃爾熱筆下簡單的二維畫面和那個充滿懷舊色彩的過去——一個有著老爺車和老式轉盤電話的夢幻般的世界。他們一定非常非常懷念丁丁。

相關焦點

  • 《光陰的故事》你是故事,亦是光陰
    她講得那麼認真,講得那麼肯定,可是竟然除了拍雄哥(馮媽的兒子)沒有一個人相信她。拍雄哥說,媽,我相信你。真的,我媽今天不一樣。真的找到大姐了。那時天真的大姐怎麼也沒有想到是馮媽找到她的吧?     每個人,都以為馮媽是因思鄉而犯了精神病的女人。但卻忘了馮媽,其實一直很理智。只是除了當她想念家裡的時候腦袋是一片空白之外。
  • 《光陰的故事》光陰的故事不覺已是十年的光景
    最近看完了韓劇請回答系列,正在腦補國內翻拍該拍哪些年才好,就在那邊的劇評裡看到有人提到光陰的故事,才猛然想起曾經看過的這部劇。回頭想想,距離在鳳凰臺第一次看到已經過去十年了。剛開始看的時候甚至沒意識到講的是臺灣的故事,只覺得裡面阿公講的閩南話跟孫爸的河南話莫名的很搭。後來突然意識到那是對岸的光陰,又開始覺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大概沒什麼不同吧。
  • 【最新電影天堂大全】《丁丁歷險記》精彩絕倫
    影片設定風格雖然嚴厲參照漫畫,但與漫畫的簡潔線條相比,電影版介於漫畫與真人之間,極大程度堅持了卡通作用。漫畫版的丁丁雖然身段不高,但比例勻稱,電影版裡人物都很Q版。看到丁丁的簇發讓人有當年擎天柱說出:「我是擎天柱」的激動。丁丁迷們了解的杜邦兄弟、紅色拉克姆、阿蘭、米蘭夜鶯和管家奈斯特等在原作基礎上改觀不大,動作捕捉技術讓這些人物有了愈加豐厚的表情。
  • 《丁丁歷險記》在中國為何受到歡迎?這是因為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說起《丁丁歷險記》的來歷,他在1929年就已經現世了,要研究它的前身,那它出現的時間還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可能有人會疑惑1929年怎麼會出現這種跨時代的彩色動畫片?當然,那時候不會出現彩色動畫片,因為《丁丁歷險記》最早就是黑白漫畫,它變成劇集動畫片是1991年才發生的事。今天小編就來講一講《丁丁歷險記》的歷史,看看這個影響幾代人的經典故事。
  • 世界經典《丁丁歷險記》90周年的生日大派對
    被稱為「丁丁之父」的埃爾熱先生,用了54年逾半生的光陰創作出的《丁丁歷險記》,耗盡畢生心血為國內外的讀者朋友們構建了一個真實的歷險世界,連環畫中的丁丁在20世紀的歐洲,以記者的身份橫空出世,用一顆正直的心,奔走世界各地,明察暗訪,匡扶正義。
  • 漫畫搬上大銀幕 史匹柏挑戰「丁丁」票房
    傑米貝爾獲選為史匹柏「丁丁歷險記」男主角。 最具野心與企圖心的應屬「丁丁歷險記」三部曲,由史蒂芬史匹柏與彼得傑克森兩大金獎名導合作,是類似「聖誕夜怪譚」,以特殊機器補捉演員動作再轉製成動畫的3D立體影片,「丁丁歷險記」本是比利時漫畫家埃爾吉的原作,在歐洲及世界不少地區有廣大讀者,在美國稍嫌知名度不足,史匹柏卻是死忠粉絲。
  • 電影版悲傷逆流成河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大結局和小說結局一樣嗎?
    電影版悲傷逆流成河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大結局和小說結局一樣嗎?時間:2018-08-25 15:5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電影版悲傷逆流成河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大結局和小說結局一樣嗎?
  • 蓉兒的故事,其實就是光陰的故事
    金庸江湖網 微信號 jinyongjianghu點擊標題下方 藍色字,訂閱 金庸江湖網 公眾號  「蓉兒的故事,其實就是光陰的故事」。  我是極愛蓉兒的,若不是那個從綠柳山莊中走出的小妖女,蓉兒也許會是武俠小說中我最愛的女子。我甚至因為蓉兒而一度牴觸金庸筆下的第一情書,牴觸那對感動了無數人的神鵰俠侶。小的時候我不明白為什麼,長大以後才知道,那樣的偏執,只是因為我不願看到曾經青春飛揚的蓉兒年華老去。
  • 童書 丁丁帶我去旅行
    媽媽從包裹裡取出一摞花花綠綠的書,告訴我,這是她送給我的《丁丁歷險記》。從此以後,丁丁的故事每天晚睡前都陪伴著我,從不缺席。媽媽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給我講完第一遍這套22本的歷險記。我還記得,她講的第一個故事是《破損的耳朵》,那個神秘的偷竊、神秘的死亡事件和那個失竊的阿倫巴亞神像奇特的形象一下子吸引住了我,我放下了手裡一刻不離的小汽車,安靜了下來。
  • 《光陰的故事》我們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真的是一部很好看的電視劇。作為九零後的我,雖然沒有經歷過老一輩的年代。但還是深有感觸的。可以看得出臺灣比我們大陸還是發展的快的。畢竟我們還有文革。希望我們也可以拍出一部屬於我們大陸自己的1988和光陰的故事!
  • 《光陰的故事》為光陰留下那美麗的痕跡
    最近機緣巧合看了兩部臺劇,一部《一把青》,一部《光陰的故事》。《光陰的故事》大概是2008還是09年左右播出的吧,劇集一共107集,確實是好長的劇。不過網上找的資源是106集的版本,和介紹的差了一集,或許是後期剪輯問題吧。
  • 《光陰的故事》那些我愛的配角們
    光陰的故事之所以那麼動人,還有一個原因是,裡面的每一個角色都是立體的,有血有肉的,看完這部戲,你肯定會記住這個演員的。你看即便是非常討人厭的許爸,他只出現了幾集就死了,但還是在後面的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許一元的那些自卑,不安和沒安全感,絕大部分都是這個老爸帶給他的影響。
  • 丁丁歷險記的世界之旅:丁丁在美國2
    不過,大膽的埃爾熱還是沒有在1932年的黑白版《丁丁在美洲》中畫出卡彭的正面形象。黑白漫畫中的卡彭不是背影就是蒙面。等到修訂版的彩色漫畫《丁丁在美洲》出版時,已經是1945年,那時卡彭已在獄中瀕臨死亡。
  • 我愛抄歌詞(12)光陰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  羅大佑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   以及冬天的落陽  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
  • 音樂隨享|光陰的故事
    2020/11/23 第152期 光陰的故事 歌曲簡介《光陰的故事》是一首經典老歌,被評為「100首必聽經典老歌之一」。
  • 聽一首歌—青春易逝、韶華易老,流水帶走了《光陰的故事》!
    青春易逝,韶華易老,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也帶走了多愁善感的青春。羅大佑在1982年的演繹和張艾嘉不一樣,他用略帶沙啞的聲音把光陰的故事演繹得更加有力量,青春的故事也不再那麼簡單那麼美好。歌曲當中透露著些許傷感。每次哼唱這首歌總會有一些人淚流滿面,但是也總會有人感到茫然,大呼不懂,但是到了一定的時間節點,有了人生的閱歷之後,你就會恍然大悟,潸然淚下。
  • 光陰的故事&幸福不是圓的 也不是扁的 要珍惜手上掌握住的
    《光陰的故事》從四五十年代開始講起,當時來到臺灣的官兵們陸續住進眷村。那裡聚集了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家,那是一個人與人靠得很近的地方。每一家都只是一棟小小的平房,每一家都只隔著一道矮矮的圍牆。王家吵架了,還是李家鬧彆扭了,鄰居們都知道的一清二楚,熱情的鄰居還會無所顧忌的跑來調解。好像在那個地方不存在任何的秘密,每一個人都過在共同的生活裡。
  • 尋著丁丁週遊世界
    在最初的丁丁故事中,丁丁作為《小二十世紀》的記者被派到各地採訪,那麼,丁丁是比利時人的可能性很大。但在最終定版的丁丁故事中,這份報紙被刪去了,丁丁是哪裡人也一直懸而未決。除了沒有國籍,丁丁似乎也沒有家。在最初的幾個故事中,丁丁一開始就出現在異國,直到《破損的耳朵》這集,丁丁才租住在歐洲某城市的公寓中,在後面的故事中還出現了丁丁的房東。
  • 老邵說吃 丁丁麻辣燙(文末有真愛福利送上)
    需求本就存在只是普通的經營者不知道或者丁哥在麻辣燙界修煉頓悟「需求當然可以升級嘛」當然這個思路一直存在只是我們被這個紛繁的世界蒙蔽了故事回到源頭麻辣燙那麼多為什麼就丁丁這麼特別「衛生環境很整潔,店面愣是一路從清林閒庭小區門口開到了和義大道的黃金地段,要說他們家的麻辣燙有什麼特別,大概就是比普通麻辣燙多了一份用心
  • 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
    時間過於匆忙,光陰瞬間成為過往。讓人來不及告別,顧不上回想。再回首,有幾許溫暖,也有幾許薄涼。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歲月便成了風景。離開,只需要一個轉身;相守,卻要用盡一生。歲月總與滄桑相關,無常才是人生常態。一次道別,可以是一個結束;一次期待,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