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最深最厚的。
但是為什麼總是有那麼多孩子質疑父母:你們是否真的愛我?
今天來找我的有一個16歲的小姑娘,讀高二。曾經品學兼優的孩子,現在卻患有精神科醫生已經確診的焦慮症,在服用藥物,已經休學在家。
小姑娘說,從小爸爸媽媽對她的方方面面要求都特別嚴格,只要做錯一點,就對她嚴厲批評。在學習方面,考試成績只要低於全班第五,就是一頓狠批,有時候還會對她動手。當然,有時候考的好了,也會有獎勵。
這讓我想到了兩個詞,一個是「密不透風的愛」,一個是「以愛之名」。
小姑娘從小就學會了看父母的臉色,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來回報父母。
這種密不透風無死角的控制的愛,讓小姑娘性格膽小,自卑,不夠自信。就連與同學交往,也唯唯諾諾,總是下意識的關注別人的情緒,去討好對方。她沒有真正知心的朋友,她能拿的出手的只有成績,她內心其實異常孤獨。
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在家上網課,一是科目比較多,二是不夠自律,沒有好好學習,所以開學後,成績下滑比較嚴重。小姑娘受到了父母的嚴厲打罵,但是這一次,小姑娘從心裡開始反抗,對學習產生了牴觸。
其實,與其說她牴觸的是學習,不如說她牴觸的是父母。
都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小姑娘被壓迫太久了,就像彈簧,壓得越低,彈起來的力量就越大。
但是,彈起來了,小姑娘卻並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學習不想學,興趣愛好也沒有,只能天天在家看電視,刷手機。
父母看到女兒這樣,心裡是不能接受的。儘管有醫院的診斷證書,儘管看到女兒在服用藥物,但是依然會說:
「你就是裝的。」
「你就是不想好好學。」
然後又苦口婆心的說;
「你要好好學習,將來做個有用的人。」
大家看到了吧:
父母並沒有正視女兒的問題,更沒有想要去理解女兒的內心世界。這時候,父母說的所有話都是蒼白的,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還會加重女兒的焦慮。
但是有很多父母都正在這樣做。
我們常常以愛的名義,迫切的想讓孩子快些長出最大最華麗最有用的翅膀,我們甚至設計了翅膀的花紋和顏色。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成長是有時間的,是需要過程的,我們更忘了問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翅膀。
有人說,密不透風的愛,是一種自私,是父母讓孩子來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夙願。那麼,那到底是孩子的人生,還是我們的人生呢?
最後,我告訴這個陷入迷茫的小姑娘: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學習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自己以後的人生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和底氣。雖然高考,上大學,不是人生唯一的路,卻無疑是讓你能有更多選擇機會的路。
小姑娘還小,人生還未定,我覺得現在能做的就是送她到更高的地方,她才能在更多的翅膀裡選擇插上哪一雙。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適當的放手,會讓孩子感受到自我的存在。看到自己,才能成長自己。
那怎麼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呢?
在美國,有一種教育技巧,叫:支架式教學,頗受父母的欣賞。就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為他們搭建並撤走「腳手架」的過程。
它分為三個步驟: I do (我做給你看)
We do (我們一起做)
You do (你做我看)
心理學家大衛·伍德說:
「父母應該充當孩子的『腳手架』,並為孩子解決問題提供一個框架,讓孩子自己動腦筋,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最後,願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文中的小姑娘對自己的情況,只說了個大概,內容有杜撰的成分,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