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2020-12-23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20/12/13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編輯:悠然 |

2020年12月7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陳興教授課題組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lick-ExM enables expansion microscopy for all biomolecule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Click-ExM),提供了一種通用、便捷的策略對各種生物分子進行超分辨螢光成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探尋生命的奧秘,首先需要看得足夠清楚。然而由於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常規的螢光顯微鏡難以對精細的亞細胞結構進行分辨。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使人們能夠看清在200nm以內的生物分子。不過這些技術通常依賴於昂貴的儀器和精密的算法,而且在組織樣品中的成像性能一般。

膨脹顯微成像技術(Expansion microscopy,ExM)則從樣品製備入手,繞過了光學衍射極限,實現了讓超分辨螢光成像「飛入尋常百姓家」。整個流程中首先將丙烯酸鹽充滿整個生物樣品內部,並使其聚合形成凝膠。凝膠吸水膨脹後,原本臨近的生物分子被拉遠,但相對位置保持不變。因此利用常規的螢光顯微鏡對膨脹後的樣品進行成像,同樣可實現超分辨的成像效果。然而目前的ExM技術缺乏一種普適性的在凝膠中錨定生物分子的策略,因此其應用範圍局限於蛋白質、核酸,無法對脂質、聚糖以及小分子等生物分子進行成像。

Click-ExM的工作流程(以炔基標記的生物分子為例)

Click-ExM的設計理念是利用帶有生物正交官能團(如疊氮、炔基等)的化學探針對細胞進行代謝標記,通過點擊化學連接上生物素,再基於生物素與鏈黴親和素相互作用,最終將被標記的生物分子轉變為偶連螢光分子的鏈黴親和素。偶連螢光分子的鏈黴親和素在其中起到了三方面作用:識別生物分子、報告螢光信號、錨定到凝膠中。

作者採用了多種含有生物正交官能團的化學探針,對脂質、聚糖、蛋白質、核酸、小分子等多種生物分子進行Click-ExM成像,並將該技術應用於原代細胞和腦組織切片等生物體系中,其中首次實現了對多種脂質、聚糖以及小分子的ExM成像。同時,由於Click-ExM技術與傳統的ExM流程兼容,因此可與多種現有的標記方法相結合,實現多色螢光成像。此外,由於樣品膨脹會稀釋螢光分子的濃度,作者還利用鏈黴親和素的多價相互作用,開發出信號放大策略,有助於成像低豐度的生物分子。值得一提的是,Click-ExM技術中各步均為模塊化設計,且大部分化學試劑可商業化購買,不需要繁瑣的化學合成和步驟優化,因此有希望被廣泛應用於後續的生物學研究中。

總之,該工作利用了前沿的化學生物學手段,建立了一種通用型的ExM技術:Click-ExM,並拓展了其在超分辨螢光成像領域中的應用。

陳興為該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孫德恩為第一作者。該工作中的部分化學探針、細胞和組織樣品製備分別在北京大學雷曉光、王世強、饒毅教授課題組進行。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資助。

相關焦點

  • 陳興和黃巖誼課題組開發活細胞成像新技術
    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陳興課題組與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黃巖誼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活細胞成像技術,突破了成像標記基團的尺寸極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轉向探索另外一種成像模式,即受激拉曼散射顯微成像(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Microscopy, SRS)。
  • 北大工學院席鵬課題組在超分辨顯微方面取得突破
    通過將一個簡單的反射面引入生物顯微樣品中,北大工學院席鵬課題組解決了一個長期以來困擾科學工作者的問題:將顯微鏡的三個維度的解析度同時提升,以便對細胞進行更好的觀察。這一新技術巧妙地利用了光的幹涉,當光在到達鏡面後,反射波會和入射波形成一層100納米的幹涉層,將成像平面約束在其中。這一技術所達到的軸向解析度比傳統的共聚焦等技術提升了6倍。
  • CRPS:新型電子顯微技術揭示成核普適規律
    Wang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鄭平院士團隊合作,利用一種全新的相位增強環境掃描電子顯微技術(p-ESEM),首次實現了微納尺度冷凝液滴成核點分布的直接探測,並且發展出一套完備的成核點分布的統計理論。該研究進一步展示了成核點分布規律在水蒸氣冷凝、電化學析氫反應、以及固體材料沉積生長等過程中的普適性,從而揭示看似截然不同的宏觀物理化學過程的微觀共性。
  • 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
  • 「先進成像」的這些文章成為「爆款」,2020年度單篇下載量高達5000+
    歡迎點擊在看、轉發,讓更多人看到。2020年,《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開啟新的出版模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出版「先進成像」專刊,即每月下半月全部出版「光電成像」方向的論文,收稿方向涵蓋計算成像、光電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光電系統設計、遙感雷達成像、光電檢測、生物醫學成像、紅外成像等方向。專刊一經出版,受到了同行廣泛的關注和熱烈的歡迎。
  • 我校95屆校友陳興榮獲「科學探索獎」
    圖為陳興與李小明老師在北大校園合影,數學老師李小明當年擔任陳興的年段長,語文老師連笑如擔任班主任。陳興個人履歷:1995年7月龍巖僑中畢業;1998年7月 龍巖一中畢業;2002 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2002-2007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博士學位;2007-2010 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2010  加入北京大學;2016年晉升為長聘正教授
  • 極致專注,這個課題組已6次登上Science/Nature
    材料的取向成像在過去的幾十年內,研究人員發展了多種基於電子顯微技術的微區晶體學取向測定技術。在這些技術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分別為利用菊池花樣以及衍射斑點的取向測定技術。前者在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中都有廣泛應用;而後者主要應用於透射電子顯微鏡。
  • 「路演」肯維捷斯:手機顯微相機可拓展傳統教學顯微鏡應用場景
    公司針對該市場痛點,將光學成像技術轉化到光學消費電子產品中,現已推出基於手機鏡頭的便攜顯微鏡,未來還將推出顯微相機和望遠相機,其中顯微相機可拓展傳統教學顯微鏡應用場景。據悉,肯維捷斯產品TipScope手機顯微鏡只需貼在手機攝像頭上,能像專業顯微鏡一樣用在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領域,為科研人員帶來便利。
  • 可酶激活的工程DNA酶傳感器實現金屬離子的細胞選擇性成像
    可酶激活的工程DNA酶傳感器實現金屬離子的細胞選擇性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43:03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Lele Li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1 引言螢光成像技術是利用光學檢測器採集螢光探針發光進行實時成像的一種非侵入式的成像技術,具有成像速度快、靈敏度高、時空解析度高、無輻射等優點,在腫瘤診斷、小分子體內檢測、生物傳感、免疫分析和防偽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激發和發射光穿過生物組織時所產生的組織內吸收、散射及自體螢光幹擾是影響螢光成像解析度和組織穿透深度的主要因素。
  • 智能CT SOMATOM X.cite配備了使用AI技術開發的最新全自動成像系統
    西門子醫療有限公司出售一種新的單源CT設備「 SOMATOM X.cite」,該設備配備了使用AI技術開發的全自動成像系統「 myExam Companion」。它將於2020年4月15日開始。
  • 何良年|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
    我國在二氧化碳化學領域的研究與開發隊伍規模大, 所取得的成就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圍繞二氧化碳化學與資源化利用領域的基礎、應用和前沿問題, 在與CO2轉化反應相關的活化機理、高活性催化劑設計開發、轉化新方法、新反應、新途徑與新策略、光、電催化方法、CO2製備化學品/能源產品/聚合物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 利用三維成像技術構建「全息投影」微體化石
    然而即使掃描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高達納米級,也只能採集化石的表面顯微圖像,在不破壞情況下中的標本的情況下,無法觀察到化石的內部結構。隨著X射線三維無損成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早在醫學X射線機誕生後不久,德國古生物學家就將XX射線成像技術應用於化石研究。然而X射線獲得的化石圖像解析度不高,只能用來尋找和修復化石。
  • 中國科大實現腫瘤光熱治療和療效實時成像評估
    2020年7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CS Nano》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梁高林教授課題組與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王龍勝主任醫師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標題為《A Self-Evaluating Photothermal Therapeutic Nanoparticle》。
  • 迄今最強3D組織染色技術;在虛擬實境中擁有觸覺!
    把全身變透明,日本科學家開發迄今最強3D組織染色技術 來源:學術經緯 近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一支科研團隊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詳細介紹了一項頗為神奇的新技術。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針對此問題,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課題組基於傳統的聚乙烯衍生物,提出了一種通過離子鍵交聯聚合物的化學策略來實現超長磷光的方法。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無定形聚合物的LRTP壽命達到創紀錄的2.1 s。此外,還發現可以通過調節單組分聚合物材料中的激發波長來獲得多色長壽命磷光發射。這些結果概述了構造帶有LRTP聚合物材料的基本原理,賦予傳統聚合物新的特徵。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基於深度學習的生物醫學圖像分割方法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基於深度學習的生物醫學圖像分割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32:53 德國海德堡大學Klaus H.
  • 深圳大學研發出全光超快高時空分辨成像系統
    日前,深圳大學李景鎮/徐世祥教授團隊研發出了一種具有高時空解析度和高攝影頻率超快成像系統。藉助於全光的技術手段,該系統將高速成像的攝影頻率推高到15萬億幅/秒,並且擁有510-14秒級的時間分辨和微米級的空間分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