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和黃巖誼課題組開發活細胞成像新技術

2021-01-18 北京大學新聞網

活細胞螢光成像是生命科學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在螢光成像實驗中,研究人員通常需將一個螢光團連接於細胞中的目標生物分子上。常用的螢光團包括螢光蛋白、量子點和小分子螢光染料等。其中,尺寸最小的小分子染料約為幾個納米,而多數生物分子本身的尺寸即在納米級別。因此,如何進一步減小螢光團的尺寸,從而降低螢光標記對目標分子生物學功能的幹擾是活細胞成像技術發展的一大挑戰。

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陳興課題組與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黃巖誼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活細胞成像技術,突破了成像標記基團的尺寸極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轉向探索另外一種成像模式,即受激拉曼散射顯微成像(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Microscopy, SRS)。拉曼散射技術檢測入射光與分子運動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頻率變化,而一個化學鍵的振動即可產生特定的拉曼散射信號。基於這一特點,拉曼標記基團理論上可以小到一個化學鍵。

 細胞

為了實現上述設想,兩個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命名為「生物正交受激拉曼散射成像」的技術。自發拉曼散射由於散射截面小、靈敏度低,在生物成像的應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來出現的受激拉曼散射成像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成像的靈敏度和速度。在這項工作中,他們正是採用了這一前沿拉曼成像技術。同時,他們採用炔基作為拉曼報告基團。炔基的碳碳三鍵長0.12納米,並具有較大的拉曼散射截面。更為重要的是,炔基的拉曼信號落在了細胞的「拉曼靜默區」(細胞中天然生物分子在1800 cm-1至2800 cm-1區間沒有拉曼信號)。因此,炔基報告基團幾乎沒有背景幹擾,即在拉曼光譜上「生物正交」。結合炔基代謝標記生物分子技術和受激拉曼顯微成像技術,他們成功實現分子特異地標記成像活細胞的脂類、核酸、蛋白質和糖類。這一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於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1400328)。這項工作為活細胞成像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有望開啟一系列螢光成像難以實現的研究。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洪森煉和陳濤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科技部的資助。

 

編輯:安寧


相關焦點

  • 活細胞超分辨PAINT成像揭示皮牛級別細胞牽引力
    活細胞超分辨PAINT成像揭示皮牛級別細胞牽引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7 16:00:43 埃默裡大學Khalid Salaita研究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lick-ExM enables expansion microscopy for all biomolecule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Click-ExM),提供了一種通用、便捷的策略對各種生物分子進行超分辨螢光成像。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發展了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SR-FACT)雙模態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對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過程的高速三維全景成像。其中,光學衍射層析成像模態首次實現了活細胞內線粒體、脂滴、核膜、染色體、內質網及溶酶體等多種亞細胞結構的同時高速三維成像。在雙模態系統對活細胞的觀察中,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亞細胞結構,命名為「黑色液泡小體」,並對其在細胞代謝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這一雙模態成像方法在細胞生物學研究及生物醫學成像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 可酶激活的工程DNA酶傳感器實現金屬離子的細胞選擇性成像
    可酶激活的工程DNA酶傳感器實現金屬離子的細胞選擇性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43:03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Lele Li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智能CT SOMATOM X.cite配備了使用AI技術開發的最新全自動成像系統
    西門子醫療有限公司出售一種新的單源CT設備「 SOMATOM X.cite」,該設備配備了使用AI技術開發的全自動成像系統「 myExam Companion」。它將於2020年4月15日開始。
  • 【新技術】透視大腦!新型X射線顯微鏡技術全腦高解析度快速成像
    2020年9月14日哈弗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Wei-Chung Allen Lee研究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開發出一種新的X射線全息納米斷層掃描(XNH)技術,在亞細胞結構水平上實現快速、大體積結構成像,加速繪製大腦神經環路圖譜。
  • 北大跨院系團隊發明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 觀察到細胞器互作...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和物理學院的團隊緊密合作,將三維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成像與二維海森結構光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相結合該新技術被命名為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SR-FACT),讓科學家首次看到細胞內真實全景超解析度圖像。
  • Cell丨單分子成像揭示應激顆粒中mRNAs翻譯過程
    近年來,在活細胞中使用單分子成像技術的研究已逐步揭示SGs的mRNA募集動力學,但是仍不清楚將mRNA隔離到SGs是否對基因表達有任何影響【2,3】。由於SGs的形成往往與翻譯沉默相吻合,人們推測SGs直接導致應激下的翻譯抑制,且普遍認為SGs中只包含非翻譯mRNA。然而,卻很少有直接證據支持這一猜想。
  • 北京大學鈣信號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心臟肌質網鈣信號成像新技術
    前人研究表明,除了在實驗動物兔和狗上取得部分成功,在擁有眾多基因操作和疾病模型的鼠類模式生物上,尚未實現對完整心肌細胞SR鈣信號的成像研究。srCES新策略實現心臟肌質網鈣信號成像研究團隊巧妙地採用了SR定位的羧酸酯酶(srCES)策略來實現鈣染料的定向富集。
  • 北京大學黃巖誼:新冠自測可行嗎?唾液採樣等新方法令人鼓舞
    5月14日,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副主任黃巖誼在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發起的第十期「《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上總結了目前各類新冠檢測方法的實際困難和改進方向。首先,我們要了解新冠病毒的檢測主要分為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這兩個檢測方法完全不一樣,目的不同,採樣不同,方法不同,結果解讀不一樣,適用範圍也不同。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同時,日益成熟的近紅外二區光子檢測技術和快速發展的納米技術為充分地探索近紅外二區螢光探針的應用潛力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特別是基於稀土近紅外二區螢光探針的成像研究,因其具有發光波長可調諧、穩定性好、發射半峰寬窄等獨特優勢,近年來在光學成像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
  • 核磁英雄傳之新技術 ---DWI、ADC圖成像(腦梗塞早發現)
    核磁英雄傳之新技術---DWI、ADC圖成像(
  • 北大工學院席鵬課題組在超分辨顯微方面取得突破
    通過將一個簡單的反射面引入生物顯微樣品中,北大工學院席鵬課題組解決了一個長期以來困擾科學工作者的問題:將顯微鏡的三個維度的解析度同時提升,以便對細胞進行更好的觀察。這一新技術巧妙地利用了光的幹涉,當光在到達鏡面後,反射波會和入射波形成一層100納米的幹涉層,將成像平面約束在其中。這一技術所達到的軸向解析度比傳統的共聚焦等技術提升了6倍。
  • 索尼啟動全新無人機項目,在無人機領域應用成像/傳感技術
    打開APP 索尼啟動全新無人機項目,在無人機領域應用成像/傳感技術 無人機之家 發表於 2020-12-22 11:49:47
  • 【學術前沿】李祥/李海濤組合作開發首個高選擇性AF9 YEATS結構域...
    近日,香港大學化學系李祥課題組和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團隊合作於J.
  • 3D技術——從三維投影到全息成像是如何實現的?
    儘管我們對各種戶外的3D病毒營銷秀早已司空見慣了,但不知大家有否想過,為什麼那些在高樓,牆壁,舞臺上演的3D場景,不需要佩戴任何眼鏡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可電影院看3D電影還是需要佩戴眼鏡?為什麼看不到投影屏幕卻依然能出現投射而成的三維圖像?為什麼家用3D還沒有擺脫3D眼鏡?所有3D技術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 Science子刊:新研究表明不含活細胞的人工心臟補片有望修復心臟病...
    2020年4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現用的」人工心臟補片(cardiac patch),它可以將心臟細胞產生的癒合因子直接遞送到心臟病發作後受損的部位。在心臟病發作的大鼠模型中,這種可冷凍的、不含細胞的心臟補片能改善恢復。
  • 科學家開發最明亮螢光材料,為技術應用提供新可能
    科學家開發最明亮螢光材料,為技術應用提供新可能 2020-08-10 1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針對此問題,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課題組基於傳統的聚乙烯衍生物,提出了一種通過離子鍵交聯聚合物的化學策略來實現超長磷光的方法。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無定形聚合物的LRTP壽命達到創紀錄的2.1 s。此外,還發現可以通過調節單組分聚合物材料中的激發波長來獲得多色長壽命磷光發射。這些結果概述了構造帶有LRTP聚合物材料的基本原理,賦予傳統聚合物新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