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跨院系團隊發明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 觀察到細胞器互作...

2020-12-22 北京大學新聞網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和物理學院的團隊緊密合作,將三維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成像與二維海森結構光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相結合,發明了一種新的雙模態超解析度顯微鏡。該新技術被命名為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SR-FACT),讓科學家首次看到細胞內真實全景超解析度圖像。相關成果以「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assisted diffraction computational tomography reveals the three-dimensional landscape of the cellular organelle interactome」於1月28日發表在國際高水平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並已經申請了相關專利。

受限於較寬的發射光譜、光漂白和光毒性,目前的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僅能對有限幾種螢光標記同時成像,同時也很難實現活細胞中的三維長時程超解析度成像。另一方面,無標記成像可以實現無損三維成像,但是它也受限於低空間解析度和對比度,另一方面缺乏特異標記也限制了它的生物醫學應用。為了克服這些瓶頸,北京大學跨院系團隊通力合作,研發出來的SR-FACT成像技術同時具備超高解析度、足夠對比度和三維成像能力,能夠實現活細胞雙模態超解析度成像。其中螢光超分辨解析度優於100納米,而無標記三維成像的解析度為XY方向200 納米,Z方向500納米左右;在40×40×20μm3的視場中,雙模態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的時間解析度可以達到0.8Hz。

COS-7細胞分裂過程的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三維成像結果

六種細胞器在SR-FACT下的共定位成像結果

 同一黑色液泡小體分別協調與線粒體、溶酶體以及脂滴的結合和分離

應用SR-FACT,他們證明無需標記就可以同時高速三維成像活細胞內線粒體、脂滴、核膜、染色體、內質網及溶酶體等多種細胞器的結構、動態以及相互作用的全景圖,並在多種細胞中都鑑定出來一種新的亞細胞結構,命名為「黑色液泡小體(dark-vacuole bodies)」,在細胞器互作網絡中起到中心作用,並參與細胞衰老過程。這些結果也展示了SR-FACT在細胞生物學研究及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例如無標記、長時間、三維超解析度的觀察細胞內的相分離過程,細胞間外泌體通訊,細胞內吞過程以及病毒入侵等過程。論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博士後董大山、博士後黃小帥和博士研究生李柳菊,通訊作者是物理學院的施可彬研究員和分子醫學所的陳良怡教授,合作者還包括數學學院毛珩老師和中科院動物所劉光慧研究員。

該項工作得到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博士後創新人才計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和北京大學高性能計算校級公共平臺的支持。團隊成員也承擔由北京大學牽頭的十三五「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這個工作也充分體現學科交叉在發展尖端成像技術中的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發展了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SR-FACT)雙模態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對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過程的高速三維全景成像。 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現代生命科學對細胞內新結構和新的動態過程的研究。然而,受限於較寬的發射光譜及光毒性,其僅能對有限幾種螢光標記同時成像,難以用於細胞內不同細胞器間複雜代謝過程的研究。電子顯微鏡雖然具有更全面及高解析度的成像能力,但不能對活細胞進行動態成像。即使在活細胞的超分辨螢光成像中,依然也需面對螢光漂白效應對三維成像速度、成像總時程的限制。
  • 北大工學院席鵬課題組在超分辨顯微方面取得突破
    鏡子或許是人類最早發明的光學器件。迄今為止,它仍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作用。通過將一個簡單的反射面引入生物顯微樣品中,北大工學院席鵬課題組解決了一個長期以來困擾科學工作者的問題:將顯微鏡的三個維度的解析度同時提升,以便對細胞進行更好的觀察。
  • 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陳興教授課題組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lick-ExM enables expansion microscopy for all biomolecule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Click-ExM),提供了一種通用、便捷的策略對各種生物分子進行超分辨螢光成像。
  • ACM TOG:層析投影系統-沉浸式3D觀影體驗
    來自首爾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計算機圖形學國際頂級期刊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發表論文,該團隊提出了一款面向放映廳中大量觀影者並可以提供良好且穩定的沉浸式觀看體驗的3D投影系統——層析投影系統(Tomographic Projector)。
  • 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此外 mEmerald 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綠色螢光蛋白,因此可以用於線性的結構光照明超分辨螢光顯微成像。我們還發現紅色螢光蛋白中沒有一個單體性質特別好,相比較來說,mApple 的單體性質最好,但是在使用該蛋白的過程中,發現 mAppple 會影響某些蛋白的定位,因此在使用紅色螢光蛋白時,要謹記紅色螢光蛋白可能會影響目標蛋白的定位。
  • 莊小威,陳志堅和許晨陽今獲突破大獎 | 鄰家女孩的螢光之舞
    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現在哈佛大學任教的莊小威因開發超分辨成像技術、突破光學顯微鏡空間解析度極限、揭示細胞內隱藏的精細結構而獲獎。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開發超分辨顯微術的三位科學家,莊小威錯失諾獎。如今,她得到了應有的補償。
  • 《自然生物技術》:螢光顯微鏡技術首次觀察到腦細胞分子納米級3D圖像
    》:螢光顯微鏡技術首次觀察到腦細胞分子納米級3D圖像一項近日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的研究顯示,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的螢光顯微鏡技術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活細胞中分子的納米級三維圖像,顯示出了大腦海馬神經元中蛋白質的近分子尺度圖像。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總結膜生物學中的相分離:​有膜細胞器與無...
    真核細胞相較於原核細胞,重要區別之一是真核細胞中存在著各種由膜包裹形成的細胞器,如細胞核、內質網、線粒體、溶酶體及脂滴等。這些有膜細胞器把細胞分隔成一獨立的空間,進而保障細胞內各種反應能夠在特異空間內發生。同時這些細胞器又可以通過囊泡運輸和膜互作等多種方式進行著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流。
  • 植物「伏地魔」與細胞器演化的秘密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研究所研究員張憲春研究團隊以伏地卷柏為例,發現了植物細胞器基因組新的演化模式。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項目攻關促進分子...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紮實推進新時代北大研究生教育發展,研究生院推出「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系列報導,集中展示各院系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特色和成果,供相互學習借鑑交流,進一步推進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
  • 極限超分辨!中國網安獲世界級比賽亞軍 | 育新機·開新局
    極限超分辨! ▲ 點擊藍字「中國電科」,關注CETC品牌微刊近日,中國網安旗下三零凱天在兩年一屆的歐洲計算機視覺會議「真實圖像超分辨
  • 螢光蛋白的選擇指南
    選擇一個成功的螢光蛋白標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所選螢光蛋白能夠高效表達,並且具有較高的螢光強度,以避免細胞自發螢光的幹擾;第二,所選螢光蛋白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第三,考慮所選螢光蛋白是否能形成二聚或多聚體,及其寡聚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第四,所選螢光蛋白最好對會造成實驗誤差的環境因素不敏感;第五,在需要多種螢光蛋白的標記實驗中,應儘量避免它們之間激發發射光譜範圍重疊造成的幹擾(Shaner et
  • 活細胞超分辨PAINT成像揭示皮牛級別細胞牽引力
    活細胞超分辨PAINT成像揭示皮牛級別細胞牽引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7 16:00:43 埃默裡大學Khalid Salaita研究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探索跨學科、跨領域人才培養新方式...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紮實推進新時代北大研究生教育發展,研究生院推出「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系列報導,集中展示各院系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特色和成果,供相互學習借鑑交流,進一步推進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
  • 唯公科技:專注流式螢光檢測,突破螢光微球編碼核心技術國際壟斷
    改變流式螢光技術受制於人的現狀  我國免疫診斷技術經歷了多個階段,從放射免疫、酶聯免疫,到免疫膠體金,再到化學放光。化學放光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好、精密度高等優勢,迅速成為了免疫診斷主導技術。  進入21世紀以來,流式螢光技術開始受到醫療行業的關注。
  • 北大001號第二學士學位證書獲得者程和平的故事
    在線粒體鈣信號的研究過程中,程和平團隊意外觀測到心肌細胞內的單個線粒體會隨機爆發式地產生超氧信號,這一現象被他命名為「線粒體超氧炫」。「超氧炫」是廣泛存在、高度保守、量子化的線粒體信號事件,以之為靶點,有望發展出調控生理病理過程的相關策略。
  • 賣賣商學院正式聘請杭州萊和生物技術公司董事長歐陽雲出任我院...
    離開艾康後,歐陽雲以敏銳、超凡的眼光,選擇新的徵程——創立萊和,投身到POCT即時診斷、監測和健康信息技術領域。「善弈者謀勢」,在企業大棋局中的一步棋子,因跨越時空維度,而更顯弈棋者的睿智與高瞻遠矚。(杭州萊和生物技術公司支持全省禁毒公益活動)杭州萊和生物技術公司是集研發、生產、銷售免疫層析試劑和免疫螢光試劑為一體的生物高科技公司,致力於為大眾提供快速、
  • 暨南大學:亞波長無衍射結構光場
    光學空間衍射效應是光波動的基本物理特性,空間受限光波場在傳播過程中將經歷衍射發散過程,光場空間尺寸越小,衍射效應越顯著。如何克服光學衍射效應實現無衍射光場傳輸一直是科學家高度關注的科學問題。它們的無衍射、自彎曲、自愈等傳輸行為在光通信、光學微操控、量子糾纏等光學領域具有重要應用。然而對於無衍射光場的研究目前停滯在宏觀和微觀層面,光場結構尺寸遠大於入射光波長。進一步在納觀層面實現極小尺度甚至小于波長的無衍射結構光場面臨經典理論限制:光波衍射極限,即光學衍射效應制約最小光斑尺寸約為波長的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