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中國榫卯建築,挑戰史上最強地震!

2020-11-17 騰訊網

紫禁城的秘密

他們通過精湛的手工技藝代代相傳,將完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 看道說

來源:人二

IDrener111

浩浩中華,巍巍紫禁

原是皇家重地的紫禁城,

在紅牆碧瓦間藏著太多的秘密。

它的神秘讓無數國人心生遐想,

就連外國人也按捺不住想去挖掘的心理。

九寨溝發生地震之後,

把故宮也推上了話題榜。

一場7.0級地震給九寨溝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但是歷經597年,

200多場地震的故宮,

卻能屹立不倒,萬古流長,

這是為什麼呢?

英國某電視臺推出了一系列中國紀錄片,

其中一集《紫禁城的秘密》,

揭開了這一偉大建築的奧秘,

讓所有的外國觀眾深受震撼。

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

河北唐山發生了7.8級的地震,

在短短的23秒內,

整座城市被夷為平地。

連距離震中150多公裡的北京,

也陷入一片驚恐之中。

但那座經歷過無數兇險的故宮,

卻依舊安然無恙,歸於平靜。

為了解開其中的秘密,

英國電視臺專程跑到北京,

在故宮專家的帶領下做了個實驗。

他們按照1:5的比例,

建造出一棟紫禁城模型,

並對它進行地震模擬實驗。

從一開始的4級、4.5級,

再「升級」到5級地震,

每次持續30秒的時間。

鬥拱結構開始受到震動,

整個模型都搖晃了起來。

接著開啟7.5級的強度之後,

牆面已經搖搖欲墜,

承受不住,轟然倒塌。

但是榫卯和鬥拱組成的建築結構,

在短暫的晃動之後,

依然「毫髮無損」。

故宮專家和外國木匠理察目睹了全過程,

又將地震的力度加大到9.5級,

要知道這種地震強度,

相當於200萬噸TNT炸藥的威力!

10.1級的時候,已經快要坍塌了!

但是30秒之後,

它依舊穩穩地立在那裡,

只是發生了輕微的位置偏移。

理察看得目瞪口呆,

連聲讚嘆:太完美了!

而故宮在10.1級極具破壞力的地震面前

都能安然挺過的秘訣就是鬥拱。

那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由弓形和方形的木塊組成。

榫卯的構造方法,

不用一個鐵釘,一滴膠水,

就能讓木結構之間嚴密扣合,

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這樣一來,整個建築變得非常穩固,

不但能承受來自屋簷的重力,

而且因其結構本身鬆動但不散架的特點,

避免了建築物倒塌的可能。

即使發生了地震,

也能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

除此之外,

故宮不倒的原因還在於充滿玄機的柱子。

一般建築的柱子,

都是深扎在地基裡 ,

一遇到強震就會直接從中折斷。

而紫禁城的柱子,

有一定的移動空間,

這就避免了因折斷而造成的整棟倒塌,

哪怕遇到強烈的震動,

只會稍微發生一點位移。

驚詫之餘,

理察把紫禁城抗震的秘密用一個詞來概括:

flexibility(柔韌、靈活)。

他感慨到:

正是這種「柔中帶剛」的特點,

造就了紫禁城建成600年仍屹立不倒的奇蹟,

而這也很好地證明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天才之處!

故宮,

作為中國最震撼人心的宮殿,

中世紀最偉大的奇蹟,

地球上最大的木製建築群,

所需材料的數量和種類,

也是盈千累萬、數不勝數。

為供應這個巨大的建築工地,

大量特殊材料,從全國各地運往這裡:

10萬多根楠木,來自1800公裡外的西南;

鋪地板的「金磚」,來自1000多公裡外的南方;

8000萬塊石板,每塊都重達24公斤;

金箔則來自南京。

那這些材料都是如何運來的呢?

單是來自四川大山深處的木材,

就足以讓人傷透腦筋。

智慧的中國人竟然想到

利用水的力量,

幫這些龐然大物「偷渡」。

木材在四川被砍伐後,

沿金沙江、長江一路南下,

再通過京杭大運河北上進京。

一路上還有軍隊護送的2萬多艘船隻,

每年載著4.2億升的糧食,

供應給故宮建築工地的民工們。

一時間,

平靜的京杭大運河上,

常常上演「漂大木,蔽塞水面」的

壯觀場面。

運輸修建所需石料的難度,

同樣令人難以想像。

故宮中軸線的御道,

幾乎全是大塊漢白玉鋪就而成。

而太和殿前的漢白玉臺階,

原石材料更是足足有300噸重。

這些巨大石塊,

大都採自京城外60公裡的郊區,

單靠人拉車推,

到何時才能完工呢?

據史料記載,

當時數萬名民工在運送石料的道路兩旁,

修路填坑。

每隔一裡左右掘一口井,

在寒冬臘月、滴水成冰的日子裡,

從井裡汲水潑成冰道,

然後利用冰道把石塊運到京城。

片中對此也進行了模擬實驗:

工作人員在一輛木雪橇上,

裝上1噸左右的石材,

並試圖拉動雪橇,

結果整個冰球隊的人都拉不動。

當他們按照史料中所說,

在雪橇底部灑一些水,

雪橇的阻力立刻減小許多,

變得很容易推動。

中國古人早在600年前,

就採用這種「旱船拖運」的辦法。

在巨石下面墊上粗大的圓木,

由民工趕騾拉「旱船」在冰上移動,

運輸大塊漢白玉石料。

從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修建,

到永樂十八年竣工,整整十四年。

故宮的修建役使了百萬夫役,

和全國各地十萬能工巧匠,

正是他們用智慧,

建造出這座至今無法超越的奇觀!

不過故宮雖然展示了中華民族

綿延數千年的文明成果,

但也並不是堅不可摧,

大量的木質結構不能防火和抗腐,

也無法抵禦自然災害、人為破壞,

所以出現了一種意義重大的職業

——文物修復師。

故宮的各種文物都有專人負責,

修復的難度和時間皆難以想像。

可以說,正是這些匠人的默默守護,

才捍衛了一個民族的文化之魂。

家具

百寶鑲嵌

陶瓷

書畫

故宮的每一片瓦,每一塊磚,

都蘊含著匠人的智慧與心血,

他們通過精湛的手工技藝代代相傳,

將完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圖片及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

責任編輯:蔓延

-END-

主編推薦

一個為了能讓你吃的更好而操碎了心的公眾號

從荒漠到平原,從山地到海洋,

人們因循自然,從食物中獲取能量,

竭盡才智,用美味慰藉家人。

讓我們穿越四季,跨越山海,

開始一場採集風味的大美旅行。

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每天8點更新

就等你來關注

版權聲明

內容為看道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並嚴格按照轉載須知中要求中的格式轉載,

凡未嚴格按照要求格式轉載的,一律視為抄襲,將被舉報。

你若喜歡轉發朋友圈並點個「在看」哦

相關焦點

  • 中國榫卯建築,挑戰史上最強地震!英國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
    中國榫卯建築,挑戰史上最強地震!英國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
  • 中國紫禁城600歲背後,10.1級地震也屹立不倒!網友:為老祖宗的智慧點讚!
    最近,英國幾年前推出的中國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又火了,這下連外國人都對它浮想聯翩。全程沒有使用過一根釘子、一滴膠水,用的是中國最老的建築結構:榫卯和鬥拱。故宮專家把強度加到9.5級,目前世界最強地震級別。(9.5級的震感,相當於200萬噸炸藥的殺傷力!)
  • 600歲的紫禁城 究竟還隱藏著哪些秘密
    600歲的紫禁城古老又美麗,它既是中華文明的寶庫,也是每個中國人一生必須要去的地方。△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不怕地震的故宮1679年9月2日(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發生了一場強烈地震。這次地震雖然發生在白天,但當時天色漆黑,大地像醉漢一樣搖搖晃晃,聲響震天。
  • 想知道紫禁城背後的故事 你需要看看這幾部紀錄片
    要知道紫禁城背後的故事,除了進去瞧一瞧。你需要這幾部紀錄片來給你深度解讀。《故宮100》這100集小短片,講述了紫禁城的一百座建築。說的是建築,最重要的反而是沒有建築的那部分。英國第4電視臺推出一系列中國紀錄片,其中一集《紫禁城的秘密》,詳細講述了這一偉大建築的奇蹟,看過的人無不目瞪口呆。自建成的600年間,紫禁城經歷過200多場極具破壞性的地震,卻每一次都能夠全身而退,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這裡先賣個關子,大家可以在紀錄片中見識一下老祖宗的智慧。3.
  • 厲害了,幾百年前的老房子遇10級強地震依然不倒
    這段視頻來自英國電視4頻道推出的故宮專題片《紫禁城的秘密》。片中介紹,古代的工匠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採取了很多抗震措施,因此在過去的600年間,它經受住了包括唐山大地震在內的200餘次毀滅性的地震。那麼,故宮是如何從多次地震中保存下來的呢?在片中,節目組請了專業木匠搭建了一個複製紫禁城建築結構的模型,為了儘可能地精準,木匠們採用了傳統的工具和方式,按照1:5的比例進行製作。
  • 十級地震都震不倒的故宮,背後的真相燃哭了上萬網友!
    近期,英國第4電視臺推出一系列中國紀錄片,其中一集《紫禁城的秘密》詳細講述了這一偉大建築奇蹟的秘密,讓一眾外國吃瓜觀眾們全都看傻了眼。為解開其中秘密,故宮專家帶著外國木匠理察一起做了個實驗。按照1:5的比例,以中國古建築榫卯和鬥拱的結構,複製出一棟微縮紫禁城模型,並對它進行地震模擬測試。
  • 什麼是榫卯?
    消耗一些能量、減少結構響應△在地震模擬的反應中,整個榫卯結構模型出現輕微的晃動,但沒有出現實質性的破壞。、椅等高腳家具形式傳入中國後古人坐姿的改變便加大對家具的承重要求此時榫卯結構充分地與「新式家具」相結合經過宋元時期的發展中國傳統家具終於在明代達到了頂峰明式家具成為為中國家具史上最高的巔峰在世界工藝史上也成為獨樹一幟的存在△宋代繪畫中的家具、上圖為宋《蕉蔭擊球圖》下圖北宋宋徽宗《聽琴圖》△
  • 鼻祖四維榫卯綜合鼻:榫卯結構的鼻型應用
    在中國古代木匠和建築學來說,通常使用的是榫卯結構。建築學中的榫卯結構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而且榫卯結構不需要一枚鐵釘,全部都是自身結構自我相互扶持和相互擠壓,從而使得建築物等更加穩固。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
  • 這部紀錄片帶你雲遊故宮,探尋紫禁城青春永駐的秘密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故宮舉辦「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本片便是以此展為基礎,以古建築的保養修護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程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樣,《我在故宮六百年》也是在「修」東西。只是這次修的東西,不是鐘錶、陶瓷之類的小文物,而是故宮本身。
  • 解讀紫禁城磚瓦的文明密碼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  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
  • 探秘巍巍紫禁城,走進乾隆的秘密花園
    寧壽宮花園地勢狹窄,四進風格各異的院落雖然建築各個精妙,但27座建築擠在一個花園中,也使園景堆砌壅塞。同時,將各種珍稀材料與裝修風格不加取捨集於一室之內,則讓這座帝王私享的秘密花園流露出富貴奢侈的趣味。
  • 清朝時,一外國使臣說絕不跪皇帝,進了紫禁城,心甘情願屈膝跪下
    清朝時,一外國使臣來華,在他看來,覲見皇帝時三跪九叩是對他們的侮辱,所以臨行前發誓在中國不會行跪拜禮儀。但進了紫禁城之後,他還是沒有逃脫跪拜的命運,而且是心甘情願屈膝。這位外國使臣踏入紫禁城,當巍峨雄偉的太和殿出現在他眼前時,他被深深震撼,不由自跪地,虔誠敬拜,他說:「我這一跪,跪的不是中國的帝王,而是中國偉大的建築!」由此可見中國古建築對外國人的震撼之深。這個外國使臣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中國人是怎麼只用幾十根柱子就能撐起太和殿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
  • SACUCCI花格榫卯 | 在30個日夜3000多個榫卯裡,讀懂花格的秘密
    在木作的世界裡,建築就像是一件放大的家具,而家具則被看作是一個小巧的建築,彼此間貫穿著同樣的主題:木頭的相遇及搭建。榫卯就像隱藏在兩塊木頭中的靈魂,它已經成為木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席公館花格系列正是採用了榫卯這一充滿智慧的組織方式,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空間產品。
  • 史上今日·1.23|600年前「紀錄片」《我在中國造故宮》是這麼拍的
    圖/@故宮博物院600年前「紀錄片」《我在中國造故宮》開拍既然要遷都,就必然需要在北京建一座配得上太平盛世的偉大宮殿,於是,一場動用百萬勞工的浩大建築工程啟動,如果拍個紀錄片的話,大概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前前前前前傳——《我在中國造故宮》。
  • 【MID建築聯盟】你不能不知道的經典建築紀錄片
    該片運用直觀3D動畫技術,結合歷史資料研究,真實再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發展歷程,為中國首個古建築領域大型傳承性紀錄片製作。本片在全國各地共拍攝101處古建築,同時還運用三維動畫還原了消失的古建築面貌,採用高清格式為觀眾展現中國建築的細部和魅力,表現出中國古建築之「大勢」。本片製作團隊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資深導演和攝像師聯合組建。
  • 【紀錄片】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
    在紫禁城,中國文化學者林谷芳向我們講述,大概同樣的年代,義大利人利瑪竇帶著聖母瑪利亞畫像來到北京,當他走進皇城的時候,見到的又是怎樣的景象。宗教、宗教藝術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以不同的形式撫慰著人類的心靈。 第7集 完美人生2009年,羅浮宮《蒙娜麗莎》展廳的背面,法籍華人藝術家嚴培明正在舉辦一場《蒙娜麗莎的葬禮》。
  • 中國第一塔,與艾菲爾鐵塔齊名,到底有多強悍?
    公元1021年,應州(應縣)大地震,屋宇倒塌,地面陷落;公元1305年,大同應縣大地震,房屋倒塌5800多間,死亡1400多人;然而,木塔絲毫不動。公元1926年,閻馮軍閥在應縣開戰。馮玉祥進軍山西,為了取得戰爭勝利,他們選擇在應縣的釋迦塔上搭設炮車。這次大戰,上百發子彈射入木塔,儘管木塔彈痕累累,甚至在塔內一度發生爆炸,但木塔依舊屹立不倒,直到今天。
  • 電影《不朽的中國古代建築》第一集「穩定與變異」
    遠古中國棚架(影片截圖)大約七千年前有了成熟的榫卯構件;但是,我們仔細看看泉州石塔和其他千千萬萬磚石建築那仿木結構的細部就會感到,不管有多輝煌,磚石建築在中國古建築舞臺上扮演的,始終不過是個配角。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許多現代建築紛紛倒塌,而一千年前建造的獨樂寺觀音閣,完好無損。這對多地震和大風的中國有重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