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文字,望穿秋水;誦讀,蕩漾西湖
蘇東坡畫像
今天是蘇東坡生日,據說翁方綱每逢這一天都會以以「東坡生日是今朝」為首句作詩一首。由此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十九日,文人雅士,蘇粉們都會聚在一起來做一場雅集名為「壽蘇會」。
「壽蘇會」的由來,據說蘇東貶謫在黃州之時,45歲生日這天,擺酒赤壁磯下。酒過三巡時,忽然聽到江面上傳來曼妙笛聲。東坡當然是知音人,馬上派人去問吹笛何人。原來是進士李委,他聽說今天是蘇東坡的生日,特意譜奏一曲《鶴南飛》以示慶賀。東坡於是請他入席來坐,結果李委卻從袖子拿出一張紙紙說:「久聞大名,但求墨寶一副為留念。」東坡提筆援就:「山頭孤鶴向南飛,載我南遊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憐時復犯龜茲。」
寫蘇東坡最有名的要算是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但說實在話,林先生的這本名著,在我讀來真是像錢鍾書在《貓》影射林語堂的文章:「讀他的東西……更像在外國所開中國飯館裡的『雜碎』,只有沒吃過地道中國菜的人,會上當認為是中華風味。」但是,林先生在這本書中說:「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的會心一笑」。我卻認為是我讀到評價蘇東坡最到我心的一句。[ 壽蘇會 ]
一場延續千年的文人雅集
臘月十九是東坡誕辰日。至今,東坡已經是984歲,每逢今日,歷代的文人雅士便以「壽蘇會」的雅集方式來紀念他。自南宋起,歷經元、明、清、民國,已有九百多年歷史,在明清時最盛,尤其到清代達到巔峰。
清初紀念東坡誕辰的雅集,是從被康熙帝譽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的宋犖開始,康熙三十七年,宋犖購得宋槧《蘇東坡詩施顧注》殘本,命邵長蘅(1637—1704)、顧嗣立(1669—1722)等人校補,名為《施注蘇詩》。康熙三十九年(1700),校補完竣,正值農曆12月19日蘇東坡生日,於是宋犖於蘇州率眾人拜祭,供奉東坡生前喜愛的食物,張掛東坡畫像,與會者也以詩文唱和。
乾隆年間翁方綱輾轉購得宋犖舊藏本宋槧《蘇東坡詩施顧注》,遂在農曆12月19日蘇軾生日當天於北京舉行壽蘇會,此後翁方綱終其一生在北京、濟南等地主持了20餘次規模不一的「壽蘇會」,邀請文人雅士前來赴會,會上拜觀蘇軾的書法作品《天際烏雲帖》《黃州寒食帖》《東坡笠屐圖》等材料,以及宋槧《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本、東坡及相關文人畫像。
清代以來,壽蘇會逐漸發展出相對固定的程式,包括拜觀東坡作品、供奉東坡生前喜好的飲食,以及同仁詩文唱和等。"
宋 馬遠 | 西園雅集圖 (請旋轉屏幕觀看)
絹本水墨淡設色 29.3×302.3cm
美國納爾遜·艾金斯美術館藏
一個非常關心自己生日的蘇東坡
蘇軾非但關心自己的生日,對出生日期、時辰與命運的關係也很在意。《東坡志林》云:
退之詩云:「我生之辰,月宿直鬥。」乃知退之磨蝎為身宮,而僕乃以磨蝎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
「我生之辰,月宿直鬥」出自韓愈《三星行》詩:
我生之辰,月宿直鬥。牛奮其角,箕張其口。牛不見服箱,鬥不挹酒漿。箕獨有神靈,無時停簸揚。無善名已聞,無惡聲已歡。名聲相乘除,得少失有餘。三星各在天,什伍東西陳。嗟汝牛與鬥,汝獨不能神。
韓愈自認受到鬥、牛與箕三星的影響,故而一生多舛。蘇軾推想自己和韓愈同屬磨蝎座,同病相憐。葛立方(?-1164)《韻語陽秋》對此有進一步的分析:
退之《三星行》云:「我生之辰,月宿南鬥。」以五星法準之,則知退之以磨蝎為身宮。又云:「牛奮其角,箕張其口。牛不見服箱,鬥不挹酒漿,箕獨有神靈,無時停簸揚。無善名以聞,無惡聲以歡。」則知太陰在磨蝎,主得謗譽。東坡嘗援退之《三星行》之句,以謂僕以磨蝎為命,殆與退之同病。然觀東坡《謝生日啟》云:「攝提正於孟陬,已光初度;月宿直於南鬥,更借虛名。」則是東坡亦磨蝎為身宮,而乃雲磨蝎為命,豈非身與命同宮乎?尋常筭五星者,以謂命宮災福,不及身宮之重,東坡以身命同宮,故謗譽尤重於退之。
蘇軾丨《獲見帖》丨行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於「壽蘇會」的真實記錄
壽蘇會與其他文人雅集最大的不同,是有固定的日期和主題,圍繞著蘇軾,不僅賦詩唱和,書字作畫,還要展示與蘇軾相關的物品,這些物品包括幾種類型:
1.蘇軾作品:書籍、墨跡、畫作等。
2.後人作品:蘇軾畫像、蘇軾故實圖、蘇軾詩文集整理或校注、壽蘇會圖等。
3.蘇軾喜愛的食品。
宋犖舉行的壽蘇會陳設了《施注蘇詩》,懸掛東坡在海南雨後借鬥笠、穿木屐涉水歸家故事的「笠屐圖」,並以黃雞、花豬、蜜酒為供品。
翁方綱第一次舉行壽蘇會時記錄:
是日始合裝「蘇齋圖」(自註:錢唐王芳谷,摹麓臺「蘇齋圖」;崑山孫少迂,作「蘇齋詩意圖」;揚州羅兩峰,作「蘇齋拜坡公生日圖」),於是何義門、王虛舟書蘇齋字,皆為我有矣。方綱識[。
這三種類型的壽蘇會展示物質幾乎成為常態。直到晚清,仕途受挫的官僚文人仍喜以蘇軾為偶像,壽蘇會不但表達個人對蘇軾的認同和崇敬,且頗有聊以自慰之心態。例如張佩綸(1848-1903)於光緒12年(1886)於河北張家口貶所為東坡壽,其日記記載:
東坡生日,招子峨來飲,以王見大所繪文忠像設祀,以香濤所寄海南香及廣橘、蜜酒作供。
張佩綸邀請了何如璋(1838-1891,字子峨)參與,張掛王文誥(1764-?,號見大)所繪東坡像,供品有張之洞(1837-1909,號香濤)寄來的海南香及廣橘、蜜酒。王文誥著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張之洞後來於1902年與門生羅振玉(1866-1940)共同觀覽過蘇軾《寒食帖》,他們都心懷蘇軾,且頗有因緣。
蘇軾丨《邂逅帖》丨又稱《江上帖》丨行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痴
一痴,本名周明華,「書法網」總編輯,創始人;「讓書法回家•全國公益大行動」總發起人;現為:江西省書法院副院長,中國道教協會道家書畫院副院長,北蘭亭藝委會委員等。
文字,望穿秋水
誦讀,蕩漾西湖
採風遊學丨詩會雅集
發表出版丨國際交流
公眾號
主編丨諶衛軍
執行主編丨徐麗軍
副主編丨應濤 香葉子
編輯 丨 姜曉雲 葉其仁
投稿郵箱:ixhwxs@163.com
讚賞方式:作者與平臺平分每月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