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赤橋,那些老樹、老屋和老人家

2021-02-13 像風一樣自由

        吸引眼球的寫法應該這樣:《震驚!太原這個小村裡竟然藏著這麼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我終究不會去這樣譁眾取寵。我習慣了一貫流水帳般的文字和用自己的視角拍攝的照片,告訴你,這喧囂塵世中,總還是有一些寧靜的角落,和一些有意思的人和事情。

        寫赤橋最初是一項工作任務,但是在數次走進赤橋尋訪、流連、拍攝、記錄之後,對赤橋的著迷已不僅停留在工作層面,更因為了解到很多關於它的前世今生,而對它的感情越來越深。

        關注我們較早的朋友們一定還記得這組照片。(往期回顧:陽光正好,姑娘快來拍照)

        這個取景地就是赤橋古村。你很難想像在黃土高原會有這麼一塊綠油油的稻田,十裡荷香,十裡稻香的畫面,不是江南。你更難想像的是寫出了「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的李白,當年是乘著小船經過這裡的。那麼,跟著娟姐來看看這個特別的小村子吧。

       一名「士為知己者死」的刺客,一位被對手也稱為「賢人」的義士,在2400多年前,血染石橋,以身報主。他是豫讓,春秋末期著名的刺客。

        豫讓在《史記》中歸於「刺客列傳」,在一場政治鬥爭塵埃落定、勝負已分之際,其行刺沒有受任何人安排,也勝算極小,然而他不為利慾,不為名揚,僅僅是因為感恩知遇,便不惜「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數次行刺趙襄子,以死相報智伯瑤。他不是一名成功的刺客,卻仍成為歷史上刺客的典範,只因他不僅是忠於主人的臣子,更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國士」,忠義無雙,流芳百世。豫讓的故事大家太熟悉了,無需我再贅述。

        昔時人已沒,江流石不轉,豫讓風骨並未為歲月所剝蝕,而是漸漸融入了這石橋所在的小村莊。「赤橋」之名也因而多了幾分氣壯山河之感,更有幾分「俠之大者」的中國傳奇色彩。在這個古老祥和的村莊裡,我感慨豫讓捨生取義,誓報知己,鮮血染紅石橋;我驚嘆宋太祖兵伐北漢,「鑿臥虎山,血流成河」;我敬仰近代革命志士呼號奔走,英勇就義,血灑赤橋……數千年來,赤橋之「赤」,一直是一腔正義、鮮血之「赤」;這份赤子之心,這份忠心赤膽,已深深鐫刻於赤橋人的靈魂。

       走進赤橋村,其格局仍保留著千年不變的「一經一緯」的風貌。

        「一經」是智伯渠,渠名來自春秋末期的晉國世卿智瑤。這一道渠,曾經帶著殺氣騰騰的汾、晉二水,直奔晉陽城,幾乎攻陷趙襄子的採地;也曾經攜著清冽甘甜的碧水,灌溉良田,洗草做紙。智伯渠,使之攻戰則三家分晉,用於生產則十裡稻香。渠水清流,靜默無言;而那些厚重的歷史並未隨水流逝,而是在歲月中沉澱,此中有真意。

        「一緯」則是貫通村東西的古官道,今天的赤橋村,可見「光道街27號」「光道街盤兒巷05號」這樣的門牌編號,光道街即村中央的主幹道,在當地方言中,「官」與「光」二字的發音完全相同,「光道」應為「官道」的訛傳。古官道全長1000餘米,至今兩側仍保留有風格獨特的明清建築,鱗次櫛比,老舊滄桑。

       一經一緯的交叉點便是「豫讓橋」,昔時橋上勾欄圍護,橋下晉水長流,唐代詩人胡曾有詩云「年年橋上行人過,誰解當年國士心」。如今橋已深埋地下,只有那棵數人合抱的老槐樹訴說當年的故事。

        見證赤橋歷史,非這些樹齡最長可達3000年的古樹莫屬。民諺云:「千年松、萬年柏,不如槐樹歇一歇」。赤橋村樹齡千年以上的老槐幾乎都有著不一般的歷史和傳說。赤橋漫行,挺立成百上千年的古槐似乎能將人帶回到那些烽火連天、幹戈四起的年代。

       這兩株名為兄弟槐。一高一矮,一粗一細,相伴相生。

        這一棵是復生槐。它是一棵被砍倒的大樹,而在不久後,被砍後留下的樹樁周邊長出了三棵新的枝丫,三枝齊頭共長,年復一年,老樹如同起死復生,三棵老槐既同根相連、又各自滋生新的枝葉,三槐一體、已逾千年。


        樹齡最長、樹徑最粗的當屬母子槐,這株老樹樹齡最長、樹徑最粗,據考證已有2800年以上的樹齡,它的主幹是「空心」的,僅靠周遭的樹皮吸收地下的養分,卻枝繁葉茂,福澤綿延。若干年前,這株皮綻中空的老樹中央長出了一棵小樹,在大樹懷抱生長,形同母懷兒,老樹和小樹共生共長,青雲直上,蔚為壯觀。遺憾的是,後來,一場火災使得中間的小樹被燒毀,值得慶幸的是,老樹依然挺立,滄桑不改。

        在官道兩側,像這樣的老房子有很多。雕磚花紋,虎頭瓦當,古樸的匾額,每一個細節都浸潤著歷史,書寫著過往。

        當我邁步走進鄭家宅院時,被這個小巧別致的小四合院的格局所吸引,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南側「側座房」合圍庭院而成,房屋十間,結構完整,院中果木花草,碧綠蔥蘢。這座庭院講究五行相生,陰陽協調,東方為木,西方為金,因金克木,故東高西低。房屋構造科學,布局合理,院牆和窗欞都達到適當高度,氣流通暢,冬暖夏涼,冬天太陽升起,能夠直射正屋北側牆上,十分考究。

        鄭氏祖上鄭大元,字伯陽,乃是明末清初義士,與傅山先生交從甚密,常聚在一起飲酒作詩唱和自娛,共謀反清復明大計。鄭大元精通書畫,尤擅畫竹,但明亡後,很少為人畫竹,偶有寫畫,也只有枝葉而無土根,意在無所憑藉。人問其故,他答曰「地為他人奪去,何為畫焉!」赤橋名士劉大鵬先生曾有文專門寫鄭伯陽:「其人也,風神散朗,骨格清古,碧眼飄髯,儼若神仙,所居有水竹亭館之勝。彝鼎圖書,充牣錯列,客至則撫玩品題,笑談移日,飲或醉,對客揮灑煙雲滿紙,頃刻數千言,見天下大亂,不求聞達,與傅青主等為密友,月夕花朝,不談外事,洵有隱者風……」如今這篇文字由劉大鵬曾孫婿、鄭伯陽後人鄭聰書寫,掛在鄭氏宅院老牆上,字裡行間,清峻朗逸,歲月斑駁,斯人如在眼前。

        傅山先生曾為鄭伯陽贈詩一首,詩云:

「伯陽吾愧汝,一飯不曾嘗。

節苦甘溝壑,蒙亨小學堂。

三人傷獨在,四廢寄情狂。

手植芳椒老,辛紅滿夕陽。」

        今天鄭家宅院中這棵花椒樹,是否即是傅山詩中這棵「手植芳椒」,已不可考證,但以手撫之,不由地令人生發「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豫讓祠位於智伯渠畔,豫讓橋西,坐西朝東,左臨官道,右毗民宅。後人為紀念豫讓這位千古義士而修建,內塑豫讓像。該祠創建年代不可考,現存建築等遺蹟為明洪武初建。

        祠堂坐西朝東,面闊三間,木製結構,廊下四根合抱粗的木製立柱支撐著廊簷,由石雕基座擎託,立柱頂端或為龍、或為象,飾以雕花雀替,甚為精美。殿內壁畫尚存, 我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午時來到這裡,隔著紅色的柵欄,欣賞其中的壁畫,殘破有半、色彩猶存。只見山水煙雲清闊、意象遠逸,其間草木豐茂,皴擦點染、筆意獨到。壁畫內容十分豐富,上有文殊、普賢、太上老君,下有山中遇虎乞求觀音逢兇化吉圖、落水懷抱獨木逃命圖、學文習武圖、射箭騎馬圖、老者拄拐冒雨行走圖、犯人赤膊跪地受審受刑圖。

        置於祠堂東南角的應該就是豫讓塑像,頭部和右臂已不復存在,露出了中心的木製「立骨」和糙泥,但從所殘存的袍靴、依稀可見的衣服紋理、藍色袍帶等,可以想像當初這尊塑像的比例、姿態、色彩都十分精到,頗有氣度。

        其實赤橋村更為有名的應該是蘭若寺,只是蘭若寺除寺後飛閣,已不復舊貌,正在全部新建當中。飛閣為明代建築,廊簷立柱多彩繪木雕,飛龍祥瑞瑞、蓮花清漪, 雲紋盤旋,色彩鮮豔。

        磚雕的蝙蝠寓意福運綿延,蓮花造型十分粗獷古拙,花瓣疊生,荷葉蓮蓬栩栩如生,以蜿蜒的葉莖相連,極富造型感。

        在一次又一次拜訪赤橋村時,我觸摸那些古老的磚石,仰望那些粗壯的老槐,也信步走進敞開的大門,結識了這樣幾位赤橋人。

        (一)郭華老人。

        紅潤的面色,洪亮的嗓音,很難將他與八十多歲的年齡劃等號。老人家年過八旬,依然致力於赤橋村史的研究、歷史遺蹟的保護。用老人家自己的話說,他是「一個未領過畢業證的赤貧牧童」,65歲才開始學習寫作,不懼病痛,筆耕不輟,寫了大量民俗、村史類著作,特別是為張銀鳳烈士之稱號奔波多年,奔走於各級部門,從未放棄,他說:「我們非親非故,只是覺得這樣一位為新中國的建立而獻出年輕生命的人,應該被後人銘記。」

        

      (二)梁計元老人。

        我沒能拍到老人的照片,因為一進門,就趕上梁家午餐,梁老和他的家人問明我的來意,說:先吃飯,吃完飯再說。不等我推辭,一碗手擀麵,佐以自家園中採摘的鮮嫩蔬菜,紅綠黃白,已經端到眼前。雖然我連連擺手說「我吃過了」,但還是很誠實地吃光了一大碗面。

        梁老給我講村史是從周成王剪桐封弟開始的,一直講到近現代革命烈士捨身取義。講到激動處揮手之間氣吞山河,講到動情處,又淚溼眼眶,乃是一位真性情的老人。老人家還攀上矮凳,為我取閱書架高處存放的史料,以及他自編的很多集史料與民俗於一體的歌謠。

        

        (三)劉捷老人。

        他是赤橋名士劉大鵬的四世孫,仍居住在劉大鵬故居。老人家豁達大度,想來像我這樣冒昧來訪的人一定不少,他總是不厭其煩。我問老人是否聽家中前輩講過大鵬先生的軼事。他說,特殊的年代裡,家裡老人什麼都不敢多說,所以自己也知之甚少。這座舊居已有些破敗,漏雨,走風,不知道有沒有良策,在保留歷史的同時使仍居住在此的普通人得享較好的生活條件。

        

      (四)王玉英老人。

        王奶奶獨自居住在古色古香的李家宅院中,孩子們都在外上班上學,周末回來。八十三歲的年紀了,家中收拾得利索乾淨,纖塵不染,一頭齊整的銀髮,神採奕奕。她給我講了當年全村做草紙的流程,還有種稻割稻的辛苦,以及自己祖上從何處遷來赤橋,思路十分清晰,讓我佩服得很。

(五)鄭三保先生。

       鄭三保65歲,是鄭伯陽後人,精神矍鑠,亦有著伯陽先生「風神散朗、骨格清古」的氣質。我拜訪他的時候,他剛送走了前面的一批客人,然後又很耐心地領我看了老屋的格局,講了四合院的科學布局、高低錯落,還指給我看牆上掛的條幅,講解它們的來歷和背景。

        (六)秀清老人。

        老人77歲,跟老人家聊天時,她一直說「現在的政策好啊,我家床上還躺著個病人,要不是有低保,日子不能過啊。」還說村裡新修了路,連「背地圪佬都是油路」,政府給老百姓辦好事了。我要給她拍一張照片,她有點不好意思,但很認真地縷了縷自己的髮絲。因為腿腳不便,她總在街邊坐著,看著人來人往,細數流年。

       在和赤橋人接觸中,我對赤橋的了解更深入,也更有溫度,赤橋人代代沿襲著剛直的古風、友善的正氣,有血性、有風骨、有胸懷,寬和大氣、義薄雲天。就像劉大鵬曾寫到的「風俗淳樸,人情忠厚,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有陶唐氏之遺風焉。」

相關焦點

  • 赤橋:千年古村風雨錄
    劉啊橋是晉水智伯渠流經赤橋的下遊,水面寬闊,水不急不緩,是赤橋戳跺兒的最好地方,上遊供村民生活飲用。就到年關呀,臘月寒天,但赤橋以做草紙為生,一年四季都不例外,男人下河戳跺兒,女人拾凳曬草紙,古往今來,已成習慣!夏天可好,只當涼快,天氣轉涼,氣溫下降,再冷也的光著屁股下水,唉,生活所迫,沒法子!
  • 古村赤橋,何時再現「血染的風採」
    其「梁」就是趙襄子在智伯渠上修建的橋。王劍霓老人認為此文恰好填補了《史記》和《戰國策》的空白。明確了豫讓行刺趙襄子的確切地址就是太原赤橋村的豫讓橋。赤橋村悟圓寺豫讓橋應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理念的重要宣傳地。相比邢臺市,我們這麼巨大的優勢,何時才能發揮出來呢?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更多赤橋村相關內容:「赤橋」還是「石橋」?
  • 煙橋古村,一個因橋得名的嶺南村落,還上過中央電視臺
    何氏祖祠在村口的右手,是一個榕樹林,看起來好像有好幾棵樹,但根據介紹,幾棵小的生自那棵老榕樹,屬於獨木成林,和這個村子的發展有點像。村口的大榕樹古村的主角煙橋,就在村口對面的小河上。在小橋旁邊不遠處,已經修了一座可走汽車的水泥橋,所以這座古橋目前也只有象徵意義了。
  • 赤橋 遇見
    很快的人都到齊了,孩子們總是愉悅的,尤其是在這樣的廣闊天地間更甚。接下來楊大爺做嚮導領著大家從赤橋村的古官道魚貫而行,走進一座座小院落。邊走邊聽著他娓娓道來那古老的故事。我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小小的村莊竟然有著兩位我所熟知的名人——豫讓和劉大鵬。
  • 莫讓那些古村裡的故事 隨老屋一同老去
    聚居檀香山的英美日移民和華人很多,古今輝自學外語,又善於交際,很快融入當地商貿界,還娶了當地女子。他從機械廠木匠學徒做起,逐漸經營起檀香、蔗糖、海產品、種植園等商業,不到十年,已成巨富。1881年,古今輝先後得到夏威夷王國檀王第七世加刺交和國體變更後的夏威夷共和國首任總統刀爐的器重,又為清政府所倚重。
  • 晉源史話 赤橋傳奇
    赤橋,一座原本普通的石橋,因豫讓在此演繹的千古絕唱,而名揚青史,也成就了赤橋村的聲名。    豫讓生活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三家分晉之際。為給宿主復仇,他做了刺客,演繹了一段「義刺」的歷史。關於他的故事,《呂氏春秋》、《戰國策》、《史記》等著作中都有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中,寫的刺客很多,但他們去行刺,都有不同的理由。
  • 《溫州一家人》拍攝基地——瑞安湖嶺均路古村
    呈店、均路兩村均在三十三溪,呈店在三十三溪與巾仙溪的交匯口,均路村在巾仙溪上遊南岸的一處峽谷裡,三十三溪也是我熟悉的一條溪,那裡的村落很多,車過處,但見綠樹環道,村村新屋,車過呈店,不見老屋,於是直接去了均路村。
  • 老屋|煙火深處,再見如故。
    老屋|煙火深處,再見如故。圖片丨來自網絡老屋丨 煙火深處,再見如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間老屋有人看到它的破敗蕭瑟有人看到它的荒蕪蒙塵而我只看到它雍雍穆穆的身影矗立在風雨滄桑之中日光為伴,月光為侶蟄蟲嘶鳴,木末繁盛四季開落不見當年人它是被遺忘在塵世的一束光照亮城市人的念想青藤老樹,野草芻狗它是兒時的印象常在人們孤獨時囂張凝望老屋煙火深處
  • 記憶中的老屋:煙火深處,溫馨如故
    >而它雍雍穆穆的身影 矗立在風雨滄桑之中 日光為伴,月光為侶 蟄蟲嘶鳴,木末繁盛 四季開落不見當年人 它是被遺忘在塵世的一束光 照亮人們的念想 青藤老樹
  • 古村滄桑_吉安新聞網
    祠堂、老屋、舊街、古井、石橋、阡陌縱橫的田野村莊,這些都還在,卻成為一幀幀封存在兒時記憶裡的景象畫面——那是指縫間一寸寸流逝的歲月。如今,當我們漫步古村,懷想鄉居的安寧恬淡、細水流長的日子,布穀聲聲、蛙鳴陣陣,遠去的嫋嫋炊煙,那是一串串鄉愁的音符,是一首首精神的歌謠。一釣源古村屬江南望郡吉州福地,位于吉州區興橋鎮。
  • 今日好片【赤橋下的暖流】劇情/喜劇/情色_中文字幕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這個世界不正經▲立即訂閱每天一首歌的時間,一起看不正經的事赤橋下的暖流日本 / 法國語言: 日語上映日期: 2001-11-03(日本)片長: 122分鐘(阿根廷) / 119分鐘(法國)又名: Akai hashi no shita no nurui mizu / Lauw water onder een rode brug【簡介】【喜劇片or情色片,讓人傻傻分不清楚《赤橋下的暖流
  • 山東一古村「大爆發」,被紅高粱帶火,如今是「走大運了」
    不同的古村有著不同的人前去遊玩,城市周邊的古村很適合老人們去,像安徽就更適合藝術生或者作家、畫家去寫生,而在山東,有一座很受情侶們歡迎的古村,這裡就是位於山東青州的井塘古村,這裡的人文歷史已經有了600年的傳承,曾經有很多的詩人作家來這裡遊玩寫詩,在這裡寫下了很多讚美愛情純潔的詩句,這座古村沒有像其他古村一樣商業化,至今都有在保留著600年的傳統習俗,生活習慣亦是如此
  • 一起讀古詩詞丨那些站在橋邊的依依惜別,詩人們留下的悽涼與無奈
    古代的橋,似乎寄託了很多人的悽婉和哀思。那些與橋有關的詩詞,有些記憶深刻,也有些朦朦朧朧,但是總有幾首能然人感懷,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悽涼一種無奈。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傷心的人站在橋上,低頭看著橋下江水波濤蕩漾,頭上悽冷的月色,無聲的照耀著周圍的景物,那橋邊紅色的芍藥花,每年都會盛開的花葉繁榮,可它們是為誰生長為誰開放呢?一股悲涼的心情油然而生。
  • 《赤橋下的暖流》:落魄男子的性幻想和財富的欲望
    《赤橋下的暖流》:落魄男子的性幻想和財富的欲望                   □ 文/火神紀
  • 日記《胡家老屋,那場火!》
    問老蘇(潔然)2020年5月31日,星期日,回下倉埠,鄰居們聚在我家談天,談到胡家老屋曾經發大火的事我:娘娘(隔壁畢文的母親),老屋發大火是哪年的事(我去年聽母親說62年胡家老屋發了一次大火,火是帶男娘娘出嫁前家裡為她彈嫁絮引起的,所以我這回特意問問她,證實和了解詳細經過)?
  • 探村溫州瑞安|均路古村,石階石屋中藏著《溫州一家人》故事
    浙江溫州,瑞安,均路古村。一個身居浙南秀美山間的古樸村落,因是知名電視劇《溫州一家人》的拍攝地,聞名遐邇。均路村在湖嶺鎮永安社區和桂峰社區交界處,深藏群山之中,村內飛泉流水,茂林修竹,景觀格局獨特。村中房屋基本上為石木結構,古村建築風格淡然樸素,與周圍環境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小橋流水人家的鄉野氣息、淳樸善良的村民及保存完好的石木老屋,讓人倍感清新寧靜。自從電視劇《溫州一家人》熱播後,劇中重要拍攝地均路村一夜成名,遊客紛至沓來。這是一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
  • 花園中的那些橋,你知道怎麼修嗎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馬致遠.今天我想把這份喜愛分享給你,來說說花園中的那些小橋。橋在花園中有什麼用我們都知道,橋是起連通彼岸的作用。當我們遇到無法逾越的障礙的時候,比如溝壑,河流,峽谷等,我們需要設置一座橋,來讓我們通行。這是橋最基本的作用!
  • 贛州上猶縣大石門古村,古建築很多古韻很濃鬱,正卿第是文保單位
    大石門村地處上猶縣北部的雙溪鄉境內,是一個集紅色文化與濃厚古文化的客家古村。鵝卵石鋪的長長的清幽古道老表們養的雞在覓食的畫面極具生活氣息。青磚馬頭牆的古建築歷經著風雨陽光的洗禮沉澱的是歲月的痕跡。正卿第已被列為上猶縣文物保護單位。古蹟處處可尋大山裡的大石門村。
  • 探村麗水遂昌|蔡和古村,古老臉譜文化至今悠遠流長
    走進村落裡,土地廟、關羽殿、蔡王殿、周建明民居、白雲庵羅永招民居(遂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巫姓老屋、羅氏宗祠(遂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鄭氏宗祠(遂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禹王廟、羅家老屋都是獨棟建築,並未連片。其中,白雲庵、鄭氏宗祠、羅氏宗祠、禹王廟、羅家老屋均已得到修繕保護,而關羽殿破壞嚴重,現已重新修葺。
  • 「記錄片」我在千年古村參加了一場婚禮
    7788·/ Not only a recorder /·我從未想過我和一個古村可以有這樣的緣分,能夠參加這樣一場婚禮並記錄下來,雖然是一戶人家的婚禮,但對於這個山裡古村來說紀錄片:查濟囍事視頻是我記錄下的古村婚禮高清版本請搜索騰訊視頻/B站/微博 @七八去旅行序這古村的奇妙之處在於,雖然同飲這許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