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縣區城東鎮蓮塘村,21座經歷了時光保存下來的傳統客家建築中,有一座叫做「樹德樓」。當考察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候選村的省內專家們來到這裡時,大廳一側,四五塊鐫刻著「兼理駐檀領署翻譯官」「駐夏威仁國正領事事務」「賞戴花翎」等字樣的木板,被村民從收藏室中取出,小心地靠在牆邊。村民說,這是曾從樹德樓中走出的清末知名僑領、外交官古今輝駐在夏威夷任上時,懸掛在領署門前的銘牌。
樹德樓
古今輝任檀香山(夏威仁國)領事時懸掛在領署門前的木牌 標明了他的外交官身份 在蓮塘村的古氏家族中,古今輝是當之無愧的族中俊傑。但當我們打開搜尋引擎,輸入這個名字,卻發現搜索結果剛剛佔滿一頁而已。這位晚清國人在海外商而優則仕的傑出代表、夏威夷併入美國的親歷者,對蓮塘村之外的人們來說,仍是遙遠而陌生的。類似的情況在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過去十年來考察的諸多古村落中,普遍存在。許多曾經顯赫的人物、光輝的故事,隨著族人的遷出、老村的老去,尚未來得及走出當地,便以非常快的速度消失了。
樹德樓上 有一位領事 一位名醫
古今輝身著官服的遺像懸掛在樹德樓大廳中牆正中,下方的木案上,放著一本掃描複製、黃綠色封面的書——《檀島紀事》。這本書引起了專家們的普遍興趣,紛紛用手機拍下封面、目錄和序言。古今輝後裔介紹,該書共296頁,原件現存於臺灣東海大學圖書館,是其二十三年(1881-1903年)間,以僑領身份,所接觸,所經歷,人與事的備忘。內容分總論檀香山之情形、華僑初抵時之景況、中華會館創立之原因、設保安局意義與經過、論檀國隸美之政治環境、在檀國設立商董及領事之概述、著者的家世、述檀島歷史及現今之生產、檀島基督教之由來,惠華醫院之籌設等十章。同時較為詳細地記錄了檀島海關收入、進口稅之統計,夏威夷全島糖之出產總量,華僑、日人及各國出入口之總計,華人在檀之財產、營業、耕地出產、榨糖股份,以及當時清廷外交史料、聖諭重要文件等。全書記錄不厭其詳,雖屬私人記載,亦堪稱信史。
在樹德樓前唱山歌的老師和學生 據當地文史研究者林德培的梳理,古今輝1835年出生在蓮塘村,族名琦鳳,字宜珊。20歲曾到南洋經商。32歲再次下南洋,原本計劃去越南,卻找不到船,於是搭上了前檀香山的航船,於1867年3月抵達。當時的檀香山仍是獨立的「夏威夷王國」,也即前文所述木板上刻的「夏威仁國」。聚居檀香山的英美日移民和華人很多,古今輝自學外語,又善於交際,很快融入當地商貿界,還娶了當地女子。他從機械廠木匠學徒做起,逐漸經營起檀香、蔗糖、海產品、種植園等商業,不到十年,已成巨富。1881年,古今輝先後得到夏威夷王國檀王第七世加刺交和國體變更後的夏威夷共和國首任總統刀爐的器重,又為清政府所倚重。陳蘭彬、鄭藻如、張蔭桓、崔國殷、楊儒、伍廷芳等清末重要外交界官員多與之有過從,在他們的保舉下,古今輝於1882年任中華會館副商董,1889年起領正領事銜、任中華會館正商董,代辦領事事務。夏威夷共和國於1898年8月加入美聯邦。古今輝與各國駐檀公使領事一起,列席參加美國接管檀島的觀禮儀式。同年,古今輝被委任為駐夏威夷副領事兼翻譯官。1902年起,古今輝任清政府駐夏威夷正領事,賞戴五品花翎。三年後卸任。1908年逝世,享年73歲,葬於檀香山。在任期間他努力保護、爭取華人華僑權益,受到旅居檀香山的華人群體感念。
古今輝比孫中山大31歲,孫中山到檀香山投親時,古與之相識。孫中山後來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並多次到檀為同盟會籌集革命經費,古今輝對他多有幫助及資助。
族人介紹,古今輝卸任清政府駐夏威夷領事一職後,《檀島紀事》於1907年分別在美國和中國出版。專家們指出,這部著作是中國外交史一段重要時期的一手記錄,很多歷史細節、史實,可能是過去少為人知的。
樹德樓裡的另一位名賢,是古今輝孫輩的古恩康。1915年2月,古恩康與中國近代防疫事業的開拓者、臺山鄉賢伍連德等7位著名醫師聯合發起成立「中華醫學會」,為推動中國近代醫學的發展貢獻良多。「這樣一個人物,現在大家都不怎麼知道,非常可惜」,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廣東省民協副主席儲冬愛說,他與伍連德等近代名醫的聯繫、他自己的醫學貢獻等等,都值得深入挖掘。特別在當前防疫觀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他的故事更顯珍貴。
何新屋裡 有一批契約 一個家族
河源市連平縣大湖鎮何新屋是一座非常壯觀的建築群落,雖然原有的九重圍屋全貌已經不存,但現存基本完好的四重圍屋,及仍部分保留的五至九重圍屋的殘存部分,仍無聲講述著它曾有的壯闊宏偉。它位於交通要道旁,又與古驛道僅一河之隔,是非常理想的文旅集散、分發點,當地對之的維修、整飭和開發,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何新屋俯瞰
何新屋前水塘
何新屋內景 何新屋最大特色,在其是廣東省內唯一的大規模傳統契約的出土地。2018年8月上旬,為配合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河源站的舉辦,大湖鎮政府及何新屋村民進行了賽事定點驛站的建設,同時對何新屋進行風險隱患點維修時,在宗祠大廳的樓閣牆體上意外發現清乾隆、嘉慶、道光、鹹豐、民國多個時期的契約文書共207份,其中以道光年間(1821-1850)居多。內容涉及「紅契」(即官契)「白契」(一種民間私底下交易的憑證,目的為避稅,同樣有效)中的多個類型,包括田契、山地契、墳地契、河壩契、屋場契、典當借據、業戶執照等,且多與村內有影響力的人物何望成有關。這批契約原件已經收入當地博物館,何新屋在圍屋內設立了一個「大湖契約館」,陳列著這批契約的高仿複製件。
何新屋中展示的出土近代契約(複製件) 「近代契約其實發現得不少,但是成系統的少見。成系統的價值才大」,華南農業大學歷史系教授衷海燕說,何新屋的這批契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沒有得到全面地釋讀、研究。比如,它們涉及的土地、山林到底在什麼地方?除了何望成之外,其他的立約人都是什麼身份?它們和何氏家族的經濟發展關係究竟怎樣?放在博物館中對於保存原件非常有好處,但是大家想看、想研究的話,反而不方便,最好是可以全套整理出版,也可以考慮數位化,以利使用。
廣東金融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王聖軍也說,傳統契約是中國誠信文化的重要實物載體,僅僅將之簡單陳列在展櫃中,遠遠沒有體現出其內在價值。何新屋完全可以依託這批資料,從契約文化、誠信文化的當代價值角度,做更多的推廣、傳播,讓老文物活起來。
老族譜內 有一些往事 一些汗水
考察中專家們還發現,大量古村落信息,藏在村民們代代相傳的族譜和口頭傳說、民間故事中。很多涉及的主角,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名人」,卻是對當地、當時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作用的鄉賢。
河源市和平縣大壩鎮高發村的嘉禾崗圍龍屋,本名「外翰第」,在當地頗負盛名。它的始建者,是和平縣黃氏十六世黃必桂母子。黃必桂3歲時,父親黃德勤英年早逝,母親麥氏時年僅28歲,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從深圳專程趕回高發村為專家們介紹老屋情況的黃海容告訴記者,麥氏性格堅毅,且獨具眼光,她很好地使用了德勤公遺留下的家資,在當時稱為「早禾崗」的這塊「福地」置地,卜築屋宇,建起了「外翰第」,並更地名為「嘉禾崗」。黃必桂在母親督促下努力向學,雖然無心仕途,卻飽讀詩書,精於商道,經過多年努力,掙得富足身家。外翰第和麥氏的故事,令人動容,專家們說,可以藉助新媒體的傳播手段,讓更多人知道,了解老屋興建之初的創業艱辛。
外翰第內仍有村民居住 傳統的生活方式仍有保留 「我剛才在這裡(蓮塘村)翻族譜,發現丘逢甲曾經在這裡經過,還寫了詩」,在考察現場的研討會上衷海燕說,說明這些村子與當時的一些名人是有關聯的。各村的族譜裡面還記載了很多本家族在各地定居的史料,比如何新屋的先輩就曾在廣州增城落戶。又如通過何新屋中的族譜可以得知,何望成似乎是圍屋裡最後一位重要的「大人物」,在他之後的很多資料就記載得相當簡單,也少亮點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戰爭?自然災害?還是其他原因?都需要進一步地研究。但現在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能深入地以科學、系統的方法對這些基礎資料進行研究,導致一些有關村落的「傳說」仍停留在口頭和淺表階段,甚至與真實的史實相去甚遠。當然,老村在網絡時代的傳播,史實只是基礎,但如果研究不夠,沒有大量的新發現、新成果補充到村落的故事中,故事也講不好啊。
蓮塘村村民古天珊依託家族的「古氏洋樓」在政府支持下建起了民俗博物館 保留傳統生產生活記憶
上世紀40年代門頭壁畫上的自行車 告訴我們當時鄉村生活的若干有趣細節 中國民協副主席、廣東省民協主席李麗娜指出,經過約十年的發掘,「廣東省古村落」已經評了六批,正在評第七批。數百個風格各異的傳統村落得到有效的保護,保存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歷史信息、民俗風情,許多老村已經陸續成為「網紅」景點。到了這個階段,古村的研究與開發是不是可以考慮從各村之間的經濟、社會、人文聯繫入手,試著把若干古村當成一個整體來看。
比如,各村的名人互相的交遊情況,村與村的商業往來,不同村落的資源分配等等。甚至通過華僑的奮鬥史等,把廣東的老村放到廣東與世界、中國與世界的大格局中去觀察,可能會發現很多有趣的角度,找出很多精彩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古老的傳統村落,怎樣在當代的城鄉格局、社會發展中,找到新的發展路徑,蛻變、進化出獨特的當代價值?這些探索,才是今天古村落最重要的魅力所在。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卜松竹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卜松竹
通訊員:陳周起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