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鋼琴 Labèque:不求「合」與「統」
法國鋼琴家Labèque姐妹曾被紐約時報譽為「當今最佳雙鋼琴組合」(the best piano duet in front of an audience today),她們默契的合作令兩架鋼琴的樂音交織廝磨,渾然一體卻各有性格。她們將古典音樂的雙鋼琴與四手聯彈表現至高峰領域,又熱情地擁抱當代搖滾與創作。
四十年的琴指和鳴
姐姐Katia Labèque與妹妹Marielle Labèque分別於1950年與1952年出生於法國昂達伊(Hendaye)。這對相差兩歲,生日卻只相差五天的知名鋼琴家,自童年時期便與音樂相伴。她們的父親既是醫生、英式橄欖球運動員,也是音樂愛好者,曾為波爾多歌劇院合唱隊一員。兩姐妹分別在3歲和5歲時便接受母親Ada Cecchi的音樂啟蒙,她曾是法國大鋼琴家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 Long)的學生。
兩姐妹於1961年便首度在法國貝庸(Bayonne)公開演出,隨後進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師從波米埃(Jean Bernard Pommier),15歲左右便開始演奏現代音樂。
Katia(左)與作曲家Miles Davis(中)、吉他手John McLaughlin(右)
1967年,她們畢業的前一年,兩姐妹決定以雙鋼琴的形式開始職業生涯。當時59歲的法國作曲家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來到巴黎國立音樂學院,恰巧聽見有人在彈奏30年前他所創的雙鋼琴《阿門幻想》。循著樂音,他一路尋找,找到了傳出琴聲的那扇門。「當時我們正在練琴,門突然被打開了一條縫,」當回憶這段巧遇時,Katia說道:「我們激動極了,竟然是Messiaen!他示意我們繼續彈。待到整曲結束,他微笑著給予肯定:『我的這部作品,不如就交由你們來錄吧』。」
17歲的Katia與15歲的Marielle就這樣在Messiaen的帶領和提攜下,錄製了生平第一張唱片。儘管錄音最後由於版權問題未能發行,這首曲目的錄製卻是她們音樂生涯的真正起點——「回想起來,這仍舊不失為一件幸事。」
1968年,正是Labèque姐妹從巴黎國立音樂學院畢業的那一年。畢業後,她們便以四手聯彈與雙鋼琴的組合為人所知。她們擅長演奏當代及現代作品,儘管在她們求學時許多人並不看好這一風格。可仿佛是骨子裡便具有法國女性獨特的叛逆和對自由的崇尚,她們倆從不憚於嘗試令人費解的Luciano Berio, Pierre Boulez或György Ligeti。
多次表演不斷給二人積累了經驗和人氣,但真正讓她們聲名大噪的是1980年由Philips唱片公司發行的唱片《藍色狂想曲》,其中錄製了二人以雙鋼琴方式彈奏的George Gershwin作品。唱片大賣50萬張,進而催生了延續至今40多年的演奏生涯。
她們的演奏生涯堪稱極其豐富,曾和世界上大多數著名交響樂團合作過,如柏林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等;眾多著名指揮家也是她們的合作夥伴,其中包括Semyon Bychkov, Sir Colin Davis,John Eliot Gardiner,Zubin Mehea,Sir Simon Rattle等。
她們也曾和眾多巴洛克樂團進行過合作,如約翰·艾略特·加迪納爵士指揮的英國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由喬瓦尼·安東尼尼指揮的和諧花園、由Reinhart Goebel指揮的科隆古樂團、Andrea Marcon指揮的威尼斯巴洛克樂團、以及保羅·麥克裡希指揮的加布裡埃利樂團等。
除此之外,柏林音樂節、克利夫蘭市花季音樂節、瑞士琉森音樂節、薩爾茲堡莫扎特周、紐約莫扎特姐、裡維尼亞音樂節等大型節日活動上都能看到她們作為嘉賓出席演出的身影。她們在柏林愛樂聖彼得堡之夜閉幕音樂會上的演奏被轉播向全世界,現場觀眾達33000人。
在巴赫百年音樂會上,她們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廈中與和諧花園樂團合奏並由ORF向世界轉播,樂曲也被製成了DVD。
懷揣著建起當代作品橋梁的想法,2005年,她們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KML,以此資助年輕藝術家,深入發掘和研究雙鋼琴演奏曲目,公司現已成為該領域音樂家、電影製作人等交流的平臺。
對Labèque姐妹的採訪
演奏:聽覺與視覺的結合
當她們二人牽著手,身著綴以彩色亮片的黑色娃娃裙上場時,難以想像,這對神情羞答答、笑靨如花的姑娘如今已分別是63歲和65歲的年齡。或許正是音樂的魅力不斷感染著她們,使得時光流逝也未曾在身上留下痕跡。
Katia在臺上時熱情奔放,以高跟鞋的敲擊控節奏,時而揚起面龐,全身心投入,擔任主奏部分;Marielle文靜沉穩,似乎總是低頭沉思著什麼,陶醉在樂音裡,擔任輔助角色。二者融合了音樂中的不羈與安詳,在靜與動、快與慢、強與弱的和諧配合下,譜出一幅浪漫的法蘭西畫卷。
David Chalmin曾與Katia和Marielle多次進行合作,作品大多屬於共同設計的「Minimalist Dream House」(極簡主義藝術夢想之家)項目。在最新創作的舞蹈「Star-cross』d Lovers」中,他們將極簡主義藝術、搖滾和電子樂元素融合在一起。創作和彩排之間,Katia和Marielle不斷地打破不同風格、音樂類別之間的界限,以此證明古典鋼琴樂也能與這三者共存——即便不擅長流行樂,同樣能夠製作出動聽的當代音樂。
Labèque姐妹與David Chalmin合作的「Star-cross』d Lovers」
Labèqu姐妹演繹的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將鋼琴的層次感和表現力推向一個新高峰。這是由21首「四手聯彈」鋼琴曲所組成的曲集,儘管旋律和風格不盡相同,卻融合了匈牙利民族樂和吉普賽民族樂的特色。
Labèqu姐妹演繹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之一》音頻
「這麼多年以來,我們一直想的反而是如何不『彈在一起』。」Katia說。這對擁有業界高聲望的雙鋼琴姐妹組合併不求「合」與「統」,而是將個性的鮮活放在第一位。正如Marielle所說的:「每次演出結束,都會有人上來祝賀恭喜,給予誠摯的讚美——你們彈的就像一架鋼琴在演奏一樣!這時我卻高興不起來:如果像一架鋼琴一樣,何不去聽鋼琴獨奏呢?從前的我們太重視合拍,從而限制了鋼琴樂聲的自我表現。現在的我們寧願冒著險,也不願追求刻意的人工化演奏。」
近年來,她們不但繼續演出,推出全新創作的雙鋼琴曲目,同時也在各自發展:Katia鍾情古樂,曾單獨發行過爵士樂專輯,也與小提琴家穆洛娃合作過音樂會。
紐約時報稱讚說:「她們用有力的指尖,用震撼而有力的音質,飄逸如飛的節奏在琴鍵上燃燒激情;她們全身心地投入,用機智與慧敏為各處帶來一場又一場愛的盛會。」雖然姐妹二人性格迥異,二人對音樂共同的感知卻成就了不言而喻的默契:當樂聲響起,她們便在音樂中找到了各自的自我……
最後,讓我們一起聆聽Labèque姐妹的其他作品:
生活,可以奢侈而簡單
微信號:雲衣間 / yunejian 微博:@雲衣間
聯繫郵件:info@yunejian.com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