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章裡反覆講,心為本,身為標。要想身體健康,先要心理健康。因為心為健康之本。只要心健康,身就能健康。
(一)心的力量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一方面,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與挫折,甚至是重大的災難;另一方面,疾病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冒出來,影響我們的健康,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
怎麼辦?有人說,有事多求人,有病找醫生。其實,這樣做是心向外求。外求也能有效,但是,外求往往會越求越痛苦,越求越失望。我的觀點是,不妨換個角度,試試心向內求。
心的力量很大,不管是內求還是外求,都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若心向外求,把事情成功的希望寄託於他人,或把健康寄托在醫療上,這樣的後果是,身心容易渙散,意志容易消沉,當事有不順,或療效不高時,容易怨天尤人,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錯的都是別人。
相反,若心向內求,表現出來的就是積極的心態。內求的人凡事多從樂觀方向入手,身心整合一體,即使是身處黑暗中,也有勇氣找到突破的方向與方法。內求的人,往往自律,自律的人,自然能恢復健康。
有句話說:心若光明,則一切光明。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危機,無論遭遇到怎麼樣的病痛,只要內心充滿著陽光,只要內求己心,那麼,所有這些,都會成為過去。試讀駱降喜老師的《思考文化醫學》一書,讀者自然能明白心的力量。
內求的人,一定人生順利,一定健康平安。當危機過後,當疾病退去,率先實現人生升級的,一定是心向內求的人。因為他們內心充滿光明和希望,永不放棄。
總之,內求為治本之法。做事如此,治病亦如此。只要人生遭遇到了任何的不順利,都要學習往聖先賢的教誨: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時時念想:我錯了,我錯了,我錯了!!!先要認錯,然後才能改錯。王鳳儀老善人說:有過就有病,改過就好病。這話非常有道理,值得我們深思。
有人說,那要醫學幹什麼?醫學就是治病救人的。豈不聞,特魯多醫生的墓碑上鐫刻著他的名言:「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我們都希望醫學能治病,事實上,醫學能利益我們的,更多的是安慰和幫助,並非治癒。求醫治病,這屬於外求,結果只能是「有時是治癒」,這樣的結果會令求醫者感覺失望。怎麼辦?何不改成內求為主,讓醫療只做個助緣。在內求的基礎上輔助以必要的醫療,這樣的療效是最高的,滿意度也是最高的。
(二)積聚正能量
生活中我們都會觀察到,在我們身邊時時會看到兩種不同的人,一類人總是充滿著活力充沛,做事有激情,不怕困難,願意去開創新的事業,即使是遇到困難,亦無所畏懼。這種人有著強大的感染力,與這樣的人在一起時,我們都會情不自禁感到快樂,感覺到人生很美好,並且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還有一類人總是悲觀、沮喪、消極、懶惰,他們不敢做事,害怕出錯,不願意競爭,遇事則畏縮不前,不願意冒哪怕是一點點的風險。這樣的人渾身充斥著冷酷、自私與懷疑的能量。與這樣的人在一起時,我們會感到莫名的壓抑和不快樂,感覺不到希望,感覺不到美好。
從中醫來分析,每一類人充滿著正信正念,他的內心是陽光的,他渾身散發著喜悅與愛的能量,他就是綻放中的花朵,給每一個接近他的人帶來愉悅的感受;
第二類充滿著負面的能量,他的內心是灰暗的,他周身散發著悲觀與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他就是枯萎的落葉,沒有生機,沒有活力,讓人不想親近。
西方有人研究人體能量場,將人體能量劃分為兩大類別:負能量和正能量。
凡是使我們充滿熱情與信心,讓我們永遠樂觀、積極、陽光、自信,使我們能展現出無窮魅力的就是正能量。一個人若能持續處在正面的能量場中,那麼成功與幸福將唾手可得。
凡是使我們消極、低落、自卑、沮喪、喪失鬥志,找不到生活樂趣和目標的,就是極其糟糕的負能量。一個人生命的振動形式越是以負能量的狀態存在,他的生活越可能變得糟糕,諸事越可能不順利。
以上都是心的力量。我們要積聚的,應該是正能量。有句話說:「福禍無依,唯心自招」。心能感召正能量,也能感召負能量。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相同振動頻率的能量會互相吸引,引起共振。所以,心中有正念,感召的自然是正能量,正能量才會吸引好事;心中有怨恨惱怒煩,感召的自然是負能量,負能量往往會吸引壞事。
我們都想人生順意,都想身體健康。如何得來呢?從心得來。只要心正,事就順,就能健康;只要心失其正,事情就可能不順,也就可能失去健康。
所以說,心正的人,往往「錦上添花」、「好事成雙」;心若不正,則可能屋漏偏逢連陰雨。我們羨慕別人的幸福生活,不如我們退而正自己的心。只要我們的內心歸於安和,達到《內經》所謂的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那麼,無事不順,必然健康。(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