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地院認定郭彥君涉犯重罪,有逃亡之虞裁準收押。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郭彥君以這種方式過27歲的生日,絕對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縝密安排的結果。他砍人、等著被捕、露出笑容,顯示他預謀,更顯示他對所作所為不在乎。這位沒有前科的長期失業青年,年紀與背景有些類似54天前砍殺女童剛剛被求處死刑的龔重安,龔重安與鄭捷都成為他參考的對象。
捷運中山站亂砍之後不到一小時,三峽15歲倪姓初中生直接就說:「我要學鄭捷殺人!」然後,各界又開始有各種揣測、歸因,卻依然對各兇手的心理了解有限。這三個隨機殺人的案件,兇手都提到鄭捷,也都受到鄭捷的影響。鄭捷影響了他們,還在持續影響其他有意殺人逞兇的人。如果犯罪防治不能更認識鄭捷,一定會出大麻煩。但是,警方、檢方、法院乃至整個臺灣社會,在北捷第一次殺人事件之後的14個月,更了解鄭捷了嗎?顯然沒有!
要如何了解呢?我期盼電視臺效法美國的CBS,拍攝《CSI犯罪現場》這樣的影集,深入紀錄、追蹤犯罪者的心態及行為。從這個世紀剛開始就播出的《CSI》最近將收尾,15個年頭至做了330多集,劇情多根據真實的案例改編,也就是提供數以百計「美國鄭捷」的案例,每一集都提供2、3000萬觀眾了解犯罪者的機會。每一次,小組成員調查神秘與不尋常的死因,以判定是誰以及如何造成殺人事件。各種神秘、不尋常、甚至陰森的死亡悲劇一一被剖析,觀眾得以探究罪犯的動機與行為,以及容易發生犯罪的情境。
我曾經在監所擔任心理輔導老師19個月,白天面對犯罪者,晚上研究他們的案件與犯罪史,又閱讀種種犯罪學的書籍。晚上的功夫使我白天的工作少犯錯,降低錯估的機率。我確定:「犯罪者很用功,對於不法之事心中盤算許久,各細節都詳加考慮。犯罪者很專心,專注於逞兇殺人,以超乎尋常的強烈動機犯案。」
如果預防及矯治的對手不夠用功、不夠認真,甚至不夠了解,當然會持續發生悲劇。相關單位千萬別用「隨機殺人」來搪塞,殺的對象或許隨機,殺人這行為絕對是兇手精心準備的。
《CSI》能夠持續大受歡迎的關鍵是:棋逢對手。犯罪者與偵防者都是高手,都全心投入。犯罪者的心如同迷宮,偵防者要以證據闖關。犯罪者的話如同謎語,偵防者要透過手勢動作、表情甚至是微表情來檢視。犯罪現場所發現的物證都需抽絲剝繭,兇手的性格、家世、嗜好、興趣、作息、人際交往等,都是線索。
反觀臺灣,對鄭捷、龔重安及其他知名殺人犯的性格、家世等等,我們的認識有多少?對於所謂的宅男犯案,我們又有多少研究?這次15歲的倪姓少年拿刀砍人,昔日多起少年殺人事件都沒提供線索嗎?還是,如同CBS製作的另一個系列影集without a trace(毫無線索)呢?(彭懷真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