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SO 2020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在東莞市網球中心落幕,經過2天的激烈爭奪,各組別座次排定:金組方面,東道主粵港澳大灣區精英隊多次化解險情,如願擊退各路強手,捧起冠軍獎盃,杭州科技精英隊、中科院科技精英隊和北京科技精英隊分獲2-4名;銀組方面,香港科技精英隊、清華大學校友隊、上海科技精英隊、廈門科技精英隊分別獲得1-4名;銅組方面,中山大學校友隊、深圳科技精英隊、人民大學校友隊、北京大學校友隊分獲1-4名。
「東莞可打造成網球之城」、「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有巨大的想像空間」、「網球+科技得到進一步深化、升華」……參賽者對這項創辦2年的賽事讚譽有加。2年舉辦3屆的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正在加速升級、發展,成為全球華人科技精英的運動樂園、社交平臺和資源對接與項目落地的孵化器,在網球圈和科技圈引發強烈反響。
科技大咖盛讚松山湖
生物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
網球讓我們獲得健康、快樂,還可以交朋友;能夠在工作之餘打球出汗,以快樂的心態投入到工作當中,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
我現在每個月爭取打六、七次網球。我在密西根大學讀書的時候,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講到網球和分子動力學之間的關係,對我的學習很有啟發,網球讓你學會思考,找到內心的平衡;另外,網球還是一個社交平臺,可以幫助我們擴大朋友圈。
參加雙打比賽,搭檔雙方要勇於擔當,責任明確;單打需要球員獨立思考。你看唐叔賢院士打到78歲了,狀態仍然非常好。
我經常在上海、杭州、長沙三地工作,在每個地方放一套網球裝備,幾個地方都有很好的俱樂部和球友,只要有時間就盡力去打,不會因為其他活動耽擱打網球。
受疫情影響,今年1月25-3月15日,我們不能打球,體育活動也全面停止;這期間我主要是在家裡跑步,偶爾會到山上跑一跑。之後,我們逐步開始恢復運動,球場有限度開放。只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的心態,運動可以提高效率,這是我生活工作的準則。
科技精英網球賽強調科技精英主題,網球在中高級知識分子中深受歡迎,這個切入點非常好;當然,「科技精英」可以更泛地定義,讓更多的人進來,這個起點很有創意和吸引力,以後逐漸向外擴散,希望在第四屆和第五屆的時候往外延伸,讓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的選手參加比賽。松山湖也可以藉助這項比賽實現創新企業升級。
以前,東莞是來料加工的基地,如今已經完成了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使命。通過網球比賽把科技精英帶到松山湖,將會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機械設計與製造、機器人與自動化專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
從在加拿大讀書開始,我已經打網球30年。松山湖的空氣品質非常好,打球的環境很不錯,這次比賽最大的亮點是「人」非常好,來了很多高科技的人才,大家在一起非常開心,像我的拍檔朱宏是流行病學專家、抗疫英雄,大家一起打球交流,非常開心,希望比賽越做越好。
世界著名材料表面科學與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叔賢:
我在讀中學時就開始打網球了,那時候在香港是用木球拍,唯一(遺憾的)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那時候的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後,相比之下,現在的年輕人打網球不得了。
香港的網球文化很深厚,我每周打2次,每次3個小時,從晚上7點到10點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打球。我現在還在帶研究生,一直不會帶很多,以確保質量。
我是學物理的,不管是網球還是其他球類運動,都可以和物理原理產生關聯,像足球的香蕉球,壘球擊球後下墜等,研究起來都很有意思。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黨委副書記羅小安:
松山湖網球協會辦成這項比賽非常好。中國科學院系統對網球的熱情是很高的,現在中科院網球協會在京津冀地區已經有100名網球愛好者會員,加上全國中科院的科研和工作人員數量更龐大,氣氛非常好。如今,大家平時都很忙,工作以外的事情很難將大家聚在一起,但現在因為網球,我們相聚在松山湖,網球可以從小打到八九十歲,活到老打到老,國際影響力大,是很高端的紳士運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發動機專家、網球記小程序創始人黃敏:
科技精英網球賽事一項很特別的比賽,一般的比賽都是以勝負為主,會找高水平選手來比賽;而這是以科技為主題,比賽以交流為主,不是為爭輸贏。雖然北京隊得了小組第3名,但大家覺得賽制非常好,感謝比賽主辦方做了大量工作。科技精英比賽的氛圍特別好,晚宴時大家互相交流,跟我平時參加其他比賽的感覺完全不同,大家比較開心。
漢熵通信董事長、創始人王鐵軍博士: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科技精英網球賽。松山湖比賽創意好、設計好:以科技創新為口號,通過網球將高科技人才聚集在一起;又把科技的元素融入比賽當中,分組積分的賽制新穎、有趣。這項比賽讓我們跳出網球看網球,體會更深刻,認識了好多朋友。
網球對科技工作者放鬆思想、活躍身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可以不吃飯、少睡覺,但不能不打網球,每周工作再忙我也要打幾個小時網球。
松山湖比賽的賽制很有吸引力,一片球場上有4名博士,這不光是技術的較量,更有體能、思維等全方位的較量。所以這也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腦力勞動者不是死讀書、死做學問的人,而是精力充沛、思維活躍的開拓者。希望比賽越辦越好,把全國最好的科技人才吸引到松山湖來。
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許戈輝:
我來到松山湖特別興奮,這是一項有規模、上檔次的比賽,看名字就令人很激動。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松山湖,這裡的產業氛圍做得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因為網球大家歡聚到松山湖。
我這一年打的網球大概比前半生打網球的總和還要多,我已經深深迷戀上這項運動,認真地練習、參加比賽;雖然比賽成績還不好說,但大家的熱情肯定是滿滿的。
我還是鳳凰衛視的主持人,這是我的本分,業餘生活幾乎全部給了網球。我現在也在做一些幕後的策劃工作,這幾年對科技、教育很感興趣,人工智慧、網絡教育等等都會關注,我希望在這些方面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愛網球,愛松山湖。
廣東省東莞市政協副主席程發良:
1985年,我開始打網球,現在每周打兩、三次網球,東莞的網球氛圍非常好,東莞市網球協會和松山湖網球協會發揮了重要作用,李慶堂會長在推動業餘網球發展方面獨樹一幟,提出科技精英網球賽是一大創新,只有非常熱愛這項運動的人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這項比賽對松山湖招商、引資幫助很大。
科學家和學生面對面
作為一項以科技精英為主角的網球賽事,如何通過賽事平臺讓科學家展開廣泛交流,將各方資源深度融合對接,是重要議題之一。
12月4日上午,賽事組委會安排參賽選手、嘉賓前往東莞松山湖生態城市科普館和中國散裂中子源進行參觀,旨在讓大家走進松山湖、了解松山湖。
當天下午,參賽嘉賓出席了在清瀾山學校舉行的科技精英分享會,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童欣和人工智慧專家、天使投資人李軼分別分享了自己的出國留學經歷,科研成果和網球故事,引發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大家紛紛提問,展開熱烈互動。
生物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作了專業的分享,他曾在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執教20多年,享有崇高學術聲譽;他長期致力於化學生物學和分子醫學的研究與臨場應用,開發了多種重大疾病的診斷試劑、製備了高效的癌症靶向藥物,為分子醫學的研發開闢了新的途徑。
在圓桌討論環節,譚蔚泓、孫晉芳、童欣和李軼就同學們關心的科技發展、個人成長以及其他熱點問題進行了回答、互動,現場氣氛熱烈,孩子們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能力令人讚嘆。
近年來,松山湖高新區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提升城市品質,為吸納人才不斷提升軟實力,營造優質的人文環境,體育等相關配套活動和設施也在全面升級;豐富的文體活動充盈了市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優化了營商環境。
松山湖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曾莉表示,文化體育與科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先進文化理念與體育精神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松山湖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高地,將會依託科技產業發展的優勢與濃厚的人文氛圍,大力推動文體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積極催生文化體育產業新業態。科技精英網球賽為熱愛網球的科技人才提供了一個了解松山湖的窗口,同時松山湖也以「科技人才 體育競技」的方式,進一步展開創新創業和招才引智工作,從而匯聚人才力量、提升園區軟實力。
12月5日下午,參賽嘉賓來到位於松山湖的華為歐洲小鎮,感受科技改變生活、創新才能發展的無限魅力,由衷地讚嘆華為不斷創新發展屹立於世界科技前沿的壯舉。
賽制創新備受追捧
2019年,由松山湖網球協會會長李慶堂發起的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一炮而紅,分別在當年3月和12月舉行了兩屆賽事,在全球華人科技精英圈引起轟動,這項以科技精英為主題的網球賽事,吸引了包括美國矽谷圖像視頻AI和搜索、雲計算與分布式領域專家朱會燦、王洪等在內的眾多頂級科學家的鼎力支持和傾情參與。
一時間,「從大洋彼岸打飛的回國打網球」成為網絡熱詞,彰顯了華人科技精英對網球的熱情,全球四大灣區華人科技精英網球賽初見雛形。
2020年,雖然受疫情影響四大灣區華人科技精英無法齊聚松山湖,但賽事組委會創造性地提出分兩個賽區進行比賽,賽事得以順利舉行,其中,松山湖賽區比賽於12月5-6日在東莞市網球中心火熱開打;而美國矽谷賽區則於11月28-29日率先進行,這項創舉進一步豐富了參賽形式,吸引了更多大咖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比賽大咖雲集,眾多頂級科學家中包括3位科學院院士,分別是:世界著名材料表面科學與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叔賢,化學生物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機械設計與製造、機器人與自動化專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
另外,流行病學專家、南方醫院黨委書記、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朱宏,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童欣,中國女排原隊長孫晉芳,網球國青隊原總教練賀東波,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許戈輝,網球金牌裁判周兵等紛紛亮相,這場「科技+網球」的盛宴星光熠熠,可謂盛況空前。
據悉,本次比賽為團體邀請賽,設名人嘉賓組和競賽組。每支隊伍負責邀請名人嘉賓1位,參賽隊員為12位(女隊員不少於3位),共13人,上場隊員不可兼項。
競賽組共設5個對陣點:
1、第一男雙(博士、教授、研究員,年齡不小於45歲);
2、混雙(博士、女隊員年齡不小於35歲,男隊員年齡不小於40歲);
3、第二男雙(企業高管、科技創新項目帶頭人,碩士研究生,年齡不小於35歲);
4、女雙(本科,年齡不小於25歲、合計年齡不小於60歲);
5、第三男雙(年滿18歲)。
團體賽採用5場3勝制,其中,第一男雙積6分,第一混雙積5分,第二男雙積4分,第二混雙積4分,第三男雙積3分。
比賽共吸引12支代表隊參賽,包括:
1、粵港澳大灣區精英隊
2、中科院科技精英隊
3、北京科技精英隊
4、上海科技精英隊
5、香港科技精英隊
6、深圳科技精英隊
7、杭州科技精英隊
8、廈門科技精英隊
9、清華大學校友隊
10、北京大學校友隊
11、人民大學校友隊
12、中山大學校友隊
背景:
SO 2020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由松山湖網球協會、美國矽谷華人網球協會主辦,廣東省網球協會、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和松山湖宣傳與社會工作局作為指導單位;獲得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東莞網球協會、東莞市網球中心和清瀾山學校的鼎力支持;另外,中國科學院網球協會、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美國北加州華人文化體育協會、北京市網球協會、上海市網球協會、深圳市網球協會、杭州市網球協會、廈門市網球協會、清華大學校友會、北京大學校友會、中國人民大學校友會、中山大學校友會等單位給予協助支持。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孫嘉暉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杜娟
圖片來源:特約記者 李建藝 吉喆 趙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