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和尚的生活,大抵就是伴著青燈古佛,每日裡吃齋念佛。
或許,正是因為過著這樣一種看似乏味,卻也清靜的日子,所以對世間的萬事萬物,自然會有一種跳脫世俗的清澈。
比如說智真長老,就是這樣一位得道高僧。
只不過遺憾的是,整部《水滸傳》裡除了智真長老,其他和尚似乎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報恩寺裡的高僧裴如海,更是被施耐庵稱之為「色中餓鬼」。
說起這個裴如海,家裡原本是開絨線鋪子的,他是家裡的小兒子,認了個乾爹叫潘公。潘公有一個女兒,就是潘巧雲。
宋元時期人們比較迷信,又疼愛幼子,便讓裴如海在寺廟裡記名出家。
所謂記名出家,並不是真的出家,只不過是給孩子,從寺廟裡求取一個法號,希望能夠得到佛法的護佑。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裴如海長大以後,居然真的出家了。不過出家歸出家,他還是把潘巧雲這個乾妹妹,一直放在心尖尖上,只可惜始終沒找到合適的機會。
沒曾想這一天,機會就來了。
原來潘巧雲要為前夫王押司,在家做功德法事,便請來了裴如海。眼見老天都給自己行方便,裴如海怎麼可能錯過?難免借著做法事的機會,對潘巧雲各種撩撥。
潘巧雲當然也有意。
於是兩人便偷偷商量好,隔天讓潘巧雲借著給母親還願,去報恩寺與裴如海私會。
寫到這裡,施耐庵也不由得感嘆說,這世界上,只有和尚色情最緊。
接著還寫了這樣四句話:
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
按道理來說,出家人六根清淨,尤其是戒淫戒色,施耐庵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為在古代,做和尚確實是一件很舒服的事。
他們每天除了念經誦佛,基本無其他事可做,也不用為生計發愁。住的是高堂大殿,睡的是好床好鋪,日常的吃穿用度,自有善男信女們供養。
當然,更重要的是,和尚也是父精母血生養下來的,終究也有需要。
而反觀俗世裡的平民百姓,每天為了一日三餐而忙碌,為了房子票子而奔波,累一天躺床上,就想好好睡一覺了,哪兒還有什麼情趣。即便是有錢人家,誰不是為了錢財絞盡腦汁。至於有官位在身的人,就更不要說了。
就以楊雄為例,雖然是薊州府的兩院押獄,還兼任行刑劊子手,可一個月有二十多天,要在衙門裡值夜班。
結果搞得潘巧雲寂寞難耐,跑去和裴如海私會。
有道是「人慾無窮,食髓知味」,裴如海和潘巧雲在僧房裡春風一度,怎麼可能就此罷休?
由此可見,出家為僧的人,不一定就六根清淨;吃齋念佛的人,不一定就相信因果。
細想起來,為僧為道也好,做工行商也罷,也包括那些高官貴戚,其實都不過是紛擾俗世中的一個過客,各有各的苦樂,各有各的悲喜。
只不過,人性中往往越是壓抑什麼,也就越是渴望什麼罷了。
大家說是不是這麼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