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吟遊詩人 萊昂納德·科恩

2021-02-18 鳥人與魚



萊昂納德·科恩

Leonard Cohen


(1934.9.21~ 2016.11.7)


加拿大演員、歌手、作詞作曲

編劇、小說家、藝術家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萬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Leonard Cohen 《Anthem》 



早年以詩歌和小說在文壇成名

小說《美麗失落者》

被評論家譽為60年代的經典之作

代表作有電影《我是你的男人》

專輯《Ten New Songs》等


榮獲第52屆格萊美音樂獎終身成就獎

他被《紐約時報》讚譽為

搖滾樂界的拜倫



我的心在火上備受炙烤,滋滋作響



柯恩沒有Jim Morrison那樣迷幻頹廢

不似龐克女王Patti Smith的叛逆敏感

更不同於Chris de Burgh的優雅華美

或Bob Dylan的任重道遠


柯恩就是柯恩,一顆總在深思的老靈魂

一縷總在愛戀的孤獨男聲

一個不愛穿牛仔褲的老嬉皮


他的歌與詩,看似平淡質樸卻十分耐嚼



如果身處這個音樂界

已經令你感到頭大的話

你不妨想想

其實荷馬,但丁,彌爾頓,華茲華斯

他們都是你的同行

你從事的事正是他們當年從事的

那就是開掘人性的力量

我是個小詩人,一個無名小卒

這並不是謙虛



有人說像達斯汀·霍夫曼

有人說像艾爾·帕西諾


仿佛洞穿一切的眼神和深深的發令紋

儼然一副過分沉鬱的個人主義者形象



詩歌只是生活的證據

如果你活得很好

詩歌不過就是一團灰燼



Cohen 從來就不是快樂的

從他的作品你可以清楚看到

他自憐、憤世、犬儒、沉溺

但從來都不快樂


就像他的一身黑

和嘴邊那兩道深深的、刀刻一樣的法令紋

他很少笑,笑時也像是在自嘲

或者譏誚,那不是快樂的表情

他穿西裝,黑色的

他穿羊毛套頭衫,黑色的

他喝大量的咖啡,煙不離手


他的眼神灼灼逼人

像兩口深井反射著陽光



我像天鵝航行 

我像石頭下沉 

而時光遠去 

不理我的笑柄

《渴望之書》



柯恩有著辨識度極高

「仿佛來自地下道 」 的低沉嗓音

有如歷經滄桑的老朽悽訴著歲月的陳年往事


他的音樂真誠、簡單、直接

而感人肺腑

文字、音節、旋律、意境

都保有詩般的美麗與雋永

他多愁善感、情感豐沛


歌曲背後總有一段段難以忘懷的故事

關於青春,也關於浪漫

並且總是帶有些許難以排遣的悲傷



你走你的路,我也走你的路



他是偉大的詩人,也是偉大的歌手

他的詩即歌、歌即詩

他願意耗費五年十年的時間

只為靜靜等待


一首歌、一行句子、一字一語的完成

也由於這樣追求完美的詩心

使得他的作品字字經過雕琢

而充滿啟示性、神諭性

深深影響後來許多音樂人與文人騷客



我寫東西像是一滴一滴的

有些人寫起來行雲流水

有些人則不是

我屬於不是的那一類人



Leonard Cohen的綽號包括

「悲觀主義桂的冠詩人」

「販賣絕望的雜貨店主」

「憂鬱教父」和「鬱悶王子」


儘管如此,他還是給上百萬買他唱片的人

帶來了快樂,甚至笑聲



如果我曾不友善

但願你能試著釋懷

如果我曾經欺瞞

那是我以為愛中也必有謊言



評論家布魯斯·艾德(Bruce Eder)曾在一篇

評述科恩流行音樂事業的文章中寫到

「(科恩)是六十年代晚期最迷人也是最神秘

……的創作人之一

……40年的音樂創作成功的保留了一批聽眾

……僅次於鮑勃·迪倫

(也許還有保羅·西蒙,從影響力來說)


在眾多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並且還依然

活躍在21世紀的舞臺上的音樂人物裡

他比其他任何一位都更能吸引

評論家和年輕音樂人的注意力 」



我會把我的靈魂與照片、苔蘚一起

藏在一張剪貼簿裡



美國詩人學會對其在藝術領域的一生

做出過更加概括的評論

包括他的詩歌、小說以及詞曲作品


雖然對於某些人來說

裡奧納德在追求音樂創作時偏離了文學

但是對於喜愛科恩的人來說

他們更加樂於認為他作為一名通才

跨越了多種藝術之間隱晦的界限 」



我又絆倒了

在孤獨的道路上 

我老了,但我沒有後悔

一個也沒有

即使我生氣和孤獨

充滿了恐懼和欲望



迪倫對科恩說

對我來說,萊昂納德

你就是第一,而我是零


Cohen是一位多面的創作歌手

他既是博學多聞的僧侶


也可以是喜愛和女性調情的享樂主義者

獨特的個人特質,都能從他的作品中可見一斑

至於他的詮釋方式,總脫離不了他的招牌嗓音

從早期他在歌曲裡充滿渴望的演唱

一直到後期冷靜低沉的唱腔

唯一不變的,是他那份觸動人心的情感





1 9 3 4

9月21日

科恩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

蒙特婁市的一個英語區

西峰區的一個猶太中產家庭

他的母親Marsha (Masha) Klonitsky

是一名猶太教拉比的女兒

是立陶宛猶太人的後裔

而他從波蘭移民來的祖父Lyon Cohen

是加拿大猶太國會的首任主席

科恩的父親經營一個規模很大的服裝商店

在其9歲時去世


聊到作為一名「科恩」這個話題

科恩形容自己「有著一個十分彌賽爾的童年」

他在1967年和Ricarhd Goldstein聊到

「 我從小被教育自己是最高祭司亞倫的後代 」


1935


1938 柯恩和他的姐姐Esther


柯恩和他的媽媽 Masha

科恩就讀於Roslyn小學


1 9 4 8

柯恩升入西峰中學


1949

1 9 5 1

科恩被麥吉爾大學錄取


在大學中科恩擔任了麥吉爾辯論聯盟的主席

並且憑藉他創作的「Sparrows」和

「Thoughts of a Landsman」兩首詩

他在Chest MacNaghten文學競賽中獲勝


1951 科恩17歲時,同意參加麥吉爾的心理實驗

1 9 5 2

他在中學時,加入學會

並開始接觸音樂與詩歌

在當時,科恩尤其被

費德裡戈·加西亞·洛爾卡的詩歌所吸引

像其他青春期的孩子一樣

科恩開始學習彈奏吉他,並組建了

Buckskin Boys(披鹿裘的男孩)鄉村民謠樂隊


一開始科恩學習彈奏的是一般的民謠吉他

但是在一名年輕的西班牙弗拉明戈吉他手

教過他幾個和弦和一些弗拉明戈歌曲之後

他很快開始轉換到了古典吉他的學習


1953 Arlene Abramovitch and Leonard Cohen

1 9 5 4

3月,科恩在雜誌CIV/n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詩歌作品

還刊登了科恩的詩歌教授 Irving Layton 和 Louis Dudek

(兩人同時任職於該刊物的編輯委員會)的作品

1 9 5 5

科恩從麥吉爾大學畢業

並獲得藝術學學士學位

在大學期間他在文學上深受

William Butler Yeats,Irving Layton

Walt Whitman,Federico Garcia Lorca

與 Henry Miller 的影響


1 9 5 6

Cohen 還是一名大學肄業生時

首本詩集就贏得了文學界的肯定

在 Louis Dudek 的幫助下

科恩出版了第一本詩集

《 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 》

(讓我們比較神話)


也是麥吉爾詩歌作品系列的第一本出版物

包含「科恩於15歲到20歲之間創作的作品」

科恩 將此書致獻給自己已經過世的父親

著名加國文學評論家Northrop Frye為此

寫過一篇評論並給與 科恩 「謹慎的讚揚」

完成本科學位之後,科恩繼續

在麥吉爾的法學院學習了一個學期

隨後他來到紐約

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了一年的學習

科恩將其的研究生生涯描述為

「 沒有肉體的激情,沒有高潮的愛 」

1 9 5 7

科恩最終離開紐約回到蒙特婁

從事了各種奇奇怪怪的工作

將注意力放在創作小說和詩歌上



1959 在倫敦



1960 Leonard Cohen At Mrs Pullman's Boarding House – Hampstead, London


1960 在希臘Hydra

1 9 6 1

通過McClelland&Stewart出版社出版詩集

《 The Spice Box Of Earth 》

(大地香盒)


早期書作中最受歡迎、最暢銷的一本

幸運的是,科恩父親的遺產可以

給柯恩提供了一份微薄的信託基金收入

這足以讓科恩去追求他在文學上的夢想

此書也成功拓展了科恩在詩歌上的受眾

幫助他踏入麥吉爾的限制,成功進入加拿大的詩歌

這本書也幫助他贏得了作為加拿大詩歌新聲的認可

一名科恩傳記的作者Ira Nadel 在其書中寫到

這本書收到了熱情的讚揚……

評論家Robert Weaver稱感受到了書中蘊含的力量

並稱科恩 『可能是加拿大目前最優秀的年輕詩人』



Leonard Cohen and Marianne Jensen (Ihlen), 1960s, Hydra, Greece.

在整個6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

科恩繼續從事詩歌與小說創作

自從他在伊茲拉島上購買了一處住所後

位於愛琴海薩羅尼克海灣,希臘轄區

科恩幾乎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


1961 在古巴與革命戰士在一起




1962 on the terrace of his house on Hydra

1 9 6 3

出版小說

The Favorite Game

(最喜愛的遊戲)


一個蒙特婁青年猶太藝術家的畫像

是一部自傳體形式的成長小說

其中講述了一位年輕人

通過寫作發現自我身份的過程



Cohen開始在歐洲旅行

最後在希臘的一座島上落腳

和一個女人與她的兒子一起生活


1960s Marianne Jensen (Ihlen), her son, and Leonard Cohen

在希臘的7年時間裡

他寫了兩本詩集和兩部小說

如今,每本書都已賣出了超過100萬本



1 9 6 4

出版了詩集

Flowers For Hitler

(給希特勒的花)


Cohen首度有意識地作出摲匆帳鯏姿態

但是地中海的溫暖陽光

並不能平復 Cohen 躁動不安的心

在寫書的時候,你不得不呆在一個地方

他接受《音樂人》雜誌採訪時說

當你寫一本小說的時候

總是希望一些東西包圍著你

你的生活中需要一個女人

充滿了美酒佳餚

而且最好還有孩子們

以及一個乾淨整潔的地方

而我已經擁有了這些

然後,我決定成為一個唱作人


1964 Daniel Kramer Greenwich Village Folk Singers Mimi Fariña, Dave Van Ronk, Joan Baez


1964 Leonard Cohen & Nancy Bacal


1964 Leonard Cohen With Leather Jacket And Cigarette


1965

1 9 6 6

出版了小說

Beautiful Losers

(美麗的失敗者)


乖戾而虔誠卻又無比優美的史詩

成功吸引了加拿大出版界的關注

因其間大量生動的性愛描寫篇章飽受爭議


科恩同時出版了詩集

Parasite of Heaven


與其同年出版的小說一起

都受到了好壞參半的評價,收穫了慘澹的銷量

而後,科恩將其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錄製唱片上

越來越少出版文學作品


他離開了舒適的家庭式生活之後

回到美國,在音樂重鎮納什維爾附近安頓下來

準備開始他的音樂生涯

當時已經開始走紅的民謠女歌手 Judy Collins

翻唱了他的「Suzanne」,結果大受歡迎

成為電臺熱門歌曲和她最流行的代表曲目之一

於是她說服Cohen一起參加民謠巡演

1 9 6 7

夏天的紐約新港民謠節期間

Cohen首次登臺亮相,並在CBS電視網節目上

演唱自己的歌曲並朗誦了詩作



1967 Joni Mitchell and Leonard Cohen



1967 Photo by Michael Reichmann

1 9 6 8

Cohen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籤約

年初出版了他的首張唱片

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

(Leonard Cohen的歌)


儘管製作簡單、內容抑鬱

但它在那個民謠盛行、唱作人風潮

剛開始興起的時代馬上就大熱起來

成千上萬的大學生都買了這張唱片

初試啼聲就成為樂壇偶像


歌曲〈So Long, Marianne

1960年,Leonard Cohen在希臘的伊茲拉島

初次遇見他心目中的女神 Marianne Jensen

(本名Marianne Ihlen)


1966 Marianne Ihlen with Leonard Cohen

他曾表示這位來自挪威的女孩

是他有史以來見過最美的女子

然而Marianne Jensen當時已是

作家Axel Jensen的妻子,並且懷有身孕

但仍舊制止不了Leonard Cohen

和Marianne Jensen之間的愛情

後來Leonard Cohen就直接邀請

Marianne Jensen 和她的兒子

共同住在他位於蒙特婁的住家

作為Leonard Cohen的創作謬斯

Marianne Jensen的出現讓這位音樂人

做出許多關於她的經典歌曲

並收錄在Leonard Cohen的早期專輯裡

包括這首歌曲〈So Long,Marianne〉

然而他們的故事結局呢?

正如同這首歌所寫的

Leonard Cohen既愛他的伴侶

也愛好流浪般的自由

當他最後意識到自己已擁有最重要的東西

對方早已離他遠去


and Marianne Ihlen in Hydra, Greece

歌曲《蘇珊》〈Suzanne

最早由走紅的民謠女歌手Judy Collins演唱

後來柯恩親自詮釋並收入專輯中

歌詞中主角與「蘇珊」之間

似愛情又似宗教的神秘心靈契合

曾引起諸多揣測,傳說「蘇珊」是否真有其人

而詩歌只是悠悠緩緩如河水流過,傳唱至今


1968 Judy Collins & Leonard Cohen

蘇珊帶你來到她在河邊的住處

舟船駛過 清晰可聞

你可以和她共度一夜

你知道她有那麼點瘋瘋的

但那正是你愛待在那兒的原因

她端出中國的茶和橘子

正當你開口要說

你沒有愛可以給她

她已引導你接上她的波長

並讓河水來作答 告訴你

你一直是她的愛人


歌曲〈Who By Fire

歌曲靈感來自猶太人的贖罪祈禱文

透過世俗間種種問題的比較,省思解決之道

在Cohen直接了當、不斷重複詢問的內容下

答案也就跟著不知不覺浮現


歌曲〈Hey That’s No Way To Say Goodbye

Cohen自從和一位西班牙吉他手

結交為朋友後

便順便習得古典吉他的彈奏方式

也就有了這首歌曲的出現

這首溫柔的分手情歌

過去也曾在導演Robert Altman的電影

《McCabe And Mrs. Miller》亮相過

描述的不是一段因情感衝動而結束的關係

而是一段因為外在環境因素而完結的感情

在珍惜這份情感大於後悔的情況下

這首歌聽了仍舊讓人不禁難過起來

同年,Cohen出版了詩選集

Selected Poems: 1956-1968

(詩歌自選集)


它為他贏得了加拿大文學界的最高榮譽

—— 總督獎

但他迅速地拒絕了這項榮譽

1 9 6 9

出版第二張專輯

Songs from A Room

(來自一間屋子的歌)


更迷惘更憂鬱的第二批經典歌曲


1969 Marianne Ihlen on the sleeve of Cohen's 1969 LP, Songs from a Room

《Songs from a Room》不如第一張賣座

卻也廣受好評,尤其是其中的

〈Bird on the Wire〉和〈Story of Isaac〉

兩首更是經典

超慢板的〈Bird on the Wire

靈感來自窗外突然架起的電線

詩人原本嫌它阻斷視野、有些苦惱

但一日意外瞥見停在電線上鳥兒自在的神態

心胸豁然開朗

就譜成了這幅屢經掙扎後重獲自由的心靈釋放圖

像一隻電線上的鳥兒

像午夜唱詩班裡的醉漢

我試著以自己的方式追尋自由

像魚鉤上的蟲餌

像古書上謙卑的騎士

我們的愛讓我變了樣

如果我曾不友善

但願你能試著釋懷

如果我曾經欺瞞

那是我以為愛中也必有謊言

像未能降生的嬰孩

像長著犄角的野獸

我刺傷了每個對我敞開懷抱的人

但謹以此歌起誓

一切過失將被補償

這首帶有鄉村音樂曲風的作品

曾讓歌手Kris Kristofferson表示會將歌詞

「Like a bird on a wire

Like a drunk in a midnight choir

I have tried,in my way,to be free」

刻在自己的墓碑文上


1968年,Leonard Cohen和

一群音樂人正在納什維爾進行

《Songs From a Room》專輯的錄製工作

唯獨只有〈Bird on a Wire〉這首歌

他和音樂人們在錄製時老是吃癟

在身心俱疲情況下,他選擇放棄

並讓其他人先回家去

一直到了專輯錄製工作結束前幾天

他懷著最自然輕鬆的態度

直接走向麥克風唱起這首歌曲

歌曲的錄製竟然就順利完成了

這首歌也成為Leonard Cohen

現場演唱會上的必唱歌曲之一



1 9 7 0

科恩開啟了自己的首次巡演

先後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進行了表演

還參加了當年的懷特島音樂節






科恩在70年代和洛杉磯的藝術家

Suzanne Elrod 開始了交往

並共同生育了兩個孩子

兒子Adam和女兒Lorca

兒子Adam Cohen在90年代中期

也開始了自己的唱作生涯


科恩說自己的懦弱和恐懼

讓他最終沒有和Elrod結婚

Elrod 出現在

《Death of a Ladies' Man》的封面上

並且她正是科恩1978年的書籍

專輯中的「Drak Lady」

他們最終在1979年分開

而《Suzaane》這首歌

則是寫的科恩朋友的前妻

並不是Suzzane Elrod



1 9 7 1

出版唱片

Songs of Love and Hate


有如專輯標題,愛恨交織

Cohen最為感情豐富的作品

歌曲〈Famous Blue Raincoat

年初的某天,有個小偷

在Marianne Ihlen的紐約住處

把Cohen的一件舊雨衣偷走了

儘管雨衣最後下落不明

但因此啟發Cohen寫出

這首歌曲以信件的方式呈現

主要是敘事者寫給自己的親兄弟

並娓娓道出親兄弟

從身邊強走愛人Jane的故事

隨著1971年《Songs Of Love And Hate》的發行

〈Famous Blue Raincoat〉逐漸受到不少人的矚目

不過Cohen在1994年曾表示

自己始終不太滿意整首歌的歌詞

坦言自己未能處理好內容的部分

連帶讓〈Famous Blue Raincoat〉的主題

變得有些模糊不清


歌曲〈Avalanche

〈Avalanche〉是取自Leonard Cohen的詩作

〈I Stepped Into An Avalanche〉

之後再稍加修改而成的歌曲

Leonard Cohen藉由這支作品

檢視自我厭惡以及其他人為此所承受的抑鬱之苦

〈I Stepped Into An Avalanche〉算是專輯

《Songs Of Love And Hate》的音樂精華

符合專輯裡創作反覆在愛與恨之間細數寸量

也符合Leonard Cohen在情感上的自我探討

Nick Cave過去曾和樂團The Bad Seeds翻唱過這首歌

並收錄在他們於1984年所發行的專輯

《From Her to Eternity》裡


電影導演Roger Altman採用了

「The Stranger Song」,「Winter Lady」和 「Sisters of Mercy」

(都來自科恩的首張專輯《Songs of Leonard Cohen》)

作為自己的西部片《McCabe & Mrs. Miller》的電影原聲

《Songs From a Room》和《Songs of Love and Hate》

兩本專輯都由製作人Bob Johnston在納什維爾製作

Bob幫助科恩實現了在他曾在製作第一本專輯時

追求的在專輯中加入更多聲音的想法

Johnston也加入科恩隨後的兩輪巡演

在現場演奏風琴和鋼琴


1 9 7 2

Leonard Cohen再次開啟自己的巡演

採用了一些與上一次相同的樂隊班底

包括Charlie Daniels和製作人Bob Johnston

樂隊的暱稱為 「The Army」

兩次巡演被製作成了《Live Songs》黑膠專輯

《Leonard Cohen懷特島現場1970》在2009年發行

1972年那場巡演,同樣由Tony Palmer拍攝

取名為 Bird on Wire

在科恩的指導下於1974年被重新剪輯

但直到2010才又基於Palmer的版本

重新製作,並公諸於眾



出版詩集

The Energy of Slaves

(奴隸精神)


這本偽浪漫主義詩集是Cohen

反藝術的又一次嘗試




1 9 7 3

專輯

New Skin For the Old Ceremony

(新皮舊儀式)


音樂結構和表現力最為豐富的專輯

依然充滿著陰沉和黯淡的情緒

繼續深入細述了閨房裡的隱秘搏鬥

而封面使用中世紀的宗教情色插畫

當時在美國被禁



1973 Cohen在以色列


1 9 7 4


1 9 7 5

精選唱片

The Best of Leonard Cohen

前4張錄音室專輯的最經典的歌曲精選

下半年,科恩和Lissauser和新樂隊為了

專輯《Best of Leonard》的發行

在美國加拿大進行一系列的表演

巡演加入還在製作的專輯的新歌

由科恩和Lissauer共同創作完成

專輯名為《Songs for Rebecca》

不過這些巡演中的錄音並未被發行

該專輯在1976年發行

1 9 7 6

科恩在沒有Lissauer的陪伴下

在歐洲開啟了新一輪的巡演

表演採用了全新的樂隊

在樂器和編曲上也加入了更多變化

這次巡演同樣也是為了

《The Best of Leonard Cohen》的發行

(在歐洲發行的專輯名為《Greatest Hits》)



結束1976年的巡演後

科恩再次在編曲中進行了新的變化和嘗試







1 9 7 7

Cohen推出了他最受爭議的專輯

Death of a Ladies' Man

(一個女士的男人之死)


與著名製作人Phil Spector合作的

以神秘與隱居著稱,監製過包括

The Beatles在內的著名樂隊唱片

但到了最後的製作階段Cohen卻被排除在外

「 這是個災難 」 Cohen回憶說

「 那些塗鴉般的歌聲混音工作

是Phil Spector在警衛守護下秘密進行的

我當時想,要麼派一支私人軍隊

去攻打位於日落大道的錄音棚

要麼就算了

我就算了 」


歌曲〈Death Of A Ladies Man

搭配著男女之歡的歌詞

以及長達9分多鐘的音樂下

〈Death Of A Ladies Man〉

不算是首立即討人喜歡的作品

但是整張專輯卻也顯露出

Leonard Cohen所具有的獨特幽默感

他的前四張專輯

在風格上偶爾都帶著一點哀傷和沮喪的氛圍在

但是隨著這首Harry Nilsson似的

〈Death Of A Ladies Man〉歌曲

其探討性別認同、兩性吸引等內容

也儼然成為Leonard Cohen招牌創作之一

並呈現他在音樂上的多種面向





1 9 7 8

科恩終於發行了沉寂多年

以來的第一本詩與散文詩集

Death of a Ladies' Man

Cohen在這個時期似乎

正經歷著一場感情危機



1 9 7 9

發行專輯

Recent Songs

(近來新歌)


帶來少許變化,歌曲延續

思愁和孤獨被幽默地化解

Cohen解剖男女關係變遷的主題

也開始反映出他在宗教信仰上的長期探索

Cohen經歷黑暗的混亂後似乎已回復平衡




在1980年代早期時

科恩和Lewis Furey合作創作了搖滾音樂電影

《Night Magic》

該片由Carole Laure和Nick Mancuso(Lewis擔任聲優)

LP在1985年發行



1 9 8 0

1 9 8 1

1 9 8 2


1 9 8 4


80年代,科恩和法國攝影師

Dominique Issermann 成為了戀人

後者為科恩拍攝了其最早的兩支MV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和《First We Take Manhattan》

同時是2010年科恩世界巡迴的官方攝影師


發行一部詩集

The Book of Mercy

(寬恕之書)


在宗教意義上、精神上都深具啟發性

這部作品幫助他贏得了加拿大作家協會的詩歌文學獎

該書包含了50首散文詩

其內容深受希伯來聖經和禪宗著作的影響

科恩自己將這些作品稱為「禱文」


1 9 8 5

發行專輯

various Position

(多種立場)

完全投身到宗教懷裡

歌曲「Hallelujah」、「The Law」

「Heart With No Companion」

和「If It Be Your Will」

都是當代的宗教讚美詩

歌詞隱晦音樂簡約

輕涉流行和鄉村音樂風格


歌曲〈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Cohen在〈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裡所使用的小型卡西歐電子合成器

是他在紐約時代廣場遊客購物中心找到的

根據傳記作家Sylvie Simmons在

《我是你的男人:李歐納.柯恩傳》一書所寫

儘管這個合成器連輸出孔都沒有

但這位歌手仍舊堅持將它帶進錄音室錄音

也就呈現出今日我們在歌曲中所聽到

那帶點鬼魅感的華爾茲音樂

創作靈感來自Cohen以前曾聽過的故事

也就是集中營的囚犯被迫必須為即將

被送往火葬場的同胞,彈奏一連串的音樂

不過Cohen之後曾表示,歌曲的出處並不重要

他表示〈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是一首探討愛與屈服的作品


歌曲〈Hallelujah

這首歌起初只收穫了有限的成功

直至1991年由Jeff Buckley和John Cale翻唱之後

開始廣泛流行

先後被大約200名藝人用各種語言進行表演

到2008年,全球已經賣出超過500萬份CD拷貝

BBC電臺製作了以此為主題的紀錄片

並在眾多電影和電視作品中作為原聲音樂

Alan Light以此為主題寫作了

《The Holy or The Broken: 

Leonard Cohen, Jeff Buckly & 

the Unlikely Ascent of 『Hallelujah』》(2012)

紐約時報評論員Janet Maslin

讚揚了這本書和歌曲,文中寫到

「 科恩花費了幾年的時間苦心創作《Hallelujah》……

他寫了幾乎80個版本的主歌

然後慢慢修剪成最終的歌曲

並收錄在1984年的專輯《Various Positions》

他的廠牌,CBS Record

一開始拒絕發行《Various Positions》

他們沒有意識到這首歌會成為美國音樂歷史上

最縈繞心頭最常被改編最多變的歌曲之一 」




1 9 8 6

科恩出現在電視劇《邁阿密風雲》中



Take This Waltz

1 9 8 7

1 9 8 8

年初,Cohen為Jennifer Warnes

製作了那張街知巷聞的唱片

Famous Blue Raincoat

(著名的藍雨衣)


它比Cohen的任何一張唱片都要賣得好

54歲Cohen的聲線變得極富吸引力

低沉而性感,而那融合了黑色幽默、悲觀色彩

和詩歌意識的歌曲更是引人入迷

而這張唱片是他這10年來銷量最好的專輯


出版唱片

I'm Your Man

(我是你的男人)


標誌著其音樂的巨大改變

專輯大量使用合成器,在歌詞方面科恩

加入了更多社會評論和黑色幽默

這本專輯由科恩自己製作

在眾多專輯之中一直保持著最高讚譽

由Dominique Isseramann在諾曼第海灘

拍攝了一支黑白的宣傳影片

隨後科恩接受了一系列電視採訪

在歐洲美加進行大範圍的巡演

以來支持專輯的發行

BBC在紀錄片

《The Songs from Life of Leonard Cohen》

採用了部分科恩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的表演

歌曲〈I'm Your Man

這首歌一推出後就成為 Cohen

在每場演唱會上必唱的曲目之一

而臺下的女觀眾也都會對他的表演

報以熱烈的掌聲,幾乎屢試不爽!

在〈I'm Your Man〉裡

Leonard Cohen不加入其他花俏的語句

選擇用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向對方示愛

例如歌詞

「If you want a lover,I』ll do anything you ask me to」

不過也不乏露骨的歌詞

「And if you want a doctor,I』ll examine every inch of you」


歌曲〈Tower of Song

2008年時,許多人對於Leonard Cohen

能入選進入搖滾名人堂這件事,都感到相當訝異

就連Leonard Cohen自己也感到難以置信

他在典禮上就曾說:

「這件事情讓我想到Jon Landau在1970年初所講過的一段話

『 我能預知搖滾樂的未來

而Leonard Cohen絕對不會是當中的一份子!』」

之後,他開始朗誦自己的歌曲〈Tower of Song〉

當他念到「I ache in the places where I used to play」時

惹來臺下觀眾一陣大笑

但等到他們意識到Leonard Cohen

是藉由這首意味深遠的作品

表達他此生所做的事業時,全場立刻安靜下來


1988 Leonard Cohen and Jennifer Warnes at his kitchen table in Los Angeles


1988 Leonard Cohen with Suzanne Vega

歌曲〈Everybody Knows

〈Everybody Knows〉應該算是

Leonard Cohen最具悲觀主義的作品

歌詞內容聚集所有天災人禍於一曲

再搭配上帶點西班牙音樂的編排

也成為1990年電影

〈Pump Up The Volume(鎖不住的天空)〉

的主題曲

〈Everybody Knows〉是Leonard Cohen

和Sharon Robinson共同譜寫的作品

從Don Henley、Concrete Blonde

一直到Rufus Wainwright

都曾翻唱過這首歌曲



儘管歌曲在旋律上的MIDI編排和電子鼓的部分

可能會因母帶上的不斷重製而略顯過時

但不可否認的,帶點合成音效感的〈I'm Your Man〉

始終是Leonard Cohen最動人的情歌

連帶也啟發Destroyer的《Your Blues》專輯

和Will Oldham的《Arise Therefore》專輯



1 9 8 9


I Can't Forget




Photo By Guido Harari

1 9 9 0

電影《Pump Up the Volume》

中採用了《I'm Your Man》中的

《Everybody Knows》一曲

幫助科恩把他的音樂推薦給更年輕的聽眾

這首歌也在由Atom Egoyan

於1994年拍攝的電影《Exotica》中作為主題曲


1 9 9 1

90年代科恩和女演員

Rebecca De Mornay 開始了戀情

他們共同製作了92的專輯《The Future》


1 9 9 2

Cohen發表了專輯

The Future

(未來)


專輯中強烈表達了

在嚴峻現實面前的保守,改革和希望等觀點

號召人們挑戰所謂正義的定義和人生的失落

細述了一個男人面對餘下歲月的恐懼感

專輯中的三首歌曲〈Anthem〉

〈Waiting for the Miracle〉〈The Future〉

都在電影《天生殺人狂》中作為原聲

這也有助於在科恩的作品在年輕人中的流行

同〈I'm Your Man〉一樣

〈The Future〉的歌詞也是偏灰暗

並且對政治和社會動亂多有涉及

專輯同名歌曲據稱是對洛杉磯92大動亂的回應

科恩拍攝了兩隻MTV用作於專輯的宣傳

分別是《Closing Time》和《The Future》

並在歐美加三地進行了巡演

包括第二次在PBS的Austin City Limits上亮相

巡演內容收錄在1994年發行的《Cohen live》專輯中


歌曲〈Anthem

「Forget your perfect offering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歌曲在帶點療愈的內容下

撫慰不少人的心靈

知名部落客兼記者Andrew Sullivan

就曾在2005年於部落格裡寫道:

「〈Anthem〉的這句歌詞

陪伴我度過不少艱困的時光

它讓我能夠換個角度看待事情

將自己所面臨的挫折

轉變成一種向前邁進的動力 」


歌曲〈The Future

Leonard Cohen一向喜愛創作神秘隱晦的歌詞

但其實他更擅長的

就是營造出大難臨頭的恐慌感

之前他在帶點歐陸流行電音風格的

〈First We Take Manhattan〉裡

就已經用音樂展現出他冷峻的一面

猶如龐德電影裡的惡棍角色

〈The Future〉也使用相似的創作方式

只是這次不同於

〈First We Take Manhattan〉探討權力的掌握

〈The Future〉講的是道德的淪喪

以及一個壞人的崛起

〈The Future〉讓人聯想到作家Cormac McCarthy的

後末世小說《The Road》(電影版「末路浩劫」)

Leonard Cohen以歌詞「blizzard of the world」

「things are going to slide」點出

這個世界即將發生災難的不祥之兆



在完成專輯巡演之後

Cohen大部分時間都在

南加州Baldy修道院裡修煉禪道

法號 Jikan(自聞)(意思是沉默的一個)

主要的活動是冥想和給他的導師做飯


科恩上世紀70年代便接觸到了佛教

並且在1996年皈依佛門

然而他依然將自己當作一名猶太教徒

我並不是試圖去尋找一門新的宗教

我對原來的信仰十分滿意

09年科恩在以色列的演唱會上

念出了猶太祈禱詞

並且用希伯來語祝福臺下的聽眾


1994年,60歲的Cohen在南加州禿山上的

禪修中心隱居修行,做了五年禪門臨濟宗和尚

70年代科恩便和他後來的導師

「杏山」佐佐木承周禪師開始了接觸

定期的到博蒂山禪宗中心訪問他

並在90年代擔任其助手

杏山禪師常成為科恩詩歌的靈感和動機

尤其在《Book of Longing》中

禪師也在97年關於科恩僧侶生活中的紀錄片

《Leonard Cohen: Spring 1996》中參演

科恩在2001年專輯《Ten New Songs》中

致辭獻給杏山禪師




1 9 9 3

發行了作品集

Stranger Music: Selected Poems and Songs

(陌生人之歌)


包括歌詞、詩歌和一些遊記片段

其中選錄了他自1989年起的詩作和歌曲

包括了1978年出版的

《Death of a Lady's Man》的修訂版




1993 Leonard Cohen and Lucca Joy Barratt.



1 9 9 4

現場唱片

Cohen Live

(Cohen現場)


來自他1988-1993年的現場演唱會



科恩歸隱於洛杉磯附近Baldy山的法場裡

開始了為期五年的的隱居生活



1 9 9 6

科恩皈依成為了一名臨濟宗的信徒

並獲予了法號「Jikan」,意為「沉默安靜」

其間擔任Kyozan Joshu Sasaki Roshi的助手


1 9 9 7

出版藝術畫冊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收有Cohen的最新詩作

配上藝術家 Henri Matisse 的

油畫、素描、剪紙、插圖、浮雕等21幅作品

科恩監製了精選集

More Best of Leonard Cohen


後期歌曲精選+2首新歌+1首現場歌

Cohen從音樂上到演唱上均有改進

收錄了一首未發行的歌曲《Never Any Good》

和一首實驗作品《The Great Event》

後來都被重製收錄在與Sharon Robinson合作的專輯

《Ten New Songs》(2001)


1 9 9 8

採訪中,科恩描述自己的寫作過程

就像一隻熊跌跌撞撞不小心

撞上了一個蜂房或者蜂蜜貯存處

我就是這樣撞了進去,並且被困住了

它(寫作)既可口又可怖,我在其中

感到是它並不那麼光鮮,甚至是相當難堪

相當痛苦,可是卻又無從避免

1 9 9 9

遭經紀人詐騙並幾乎破產

開始復出演出並發行新專輯

結束了將近5年的修道生活

Cohen帶著近百首新詩和歌詞下山了

他立刻開始和Sharon Robinson

(一個著名的幕後歌手

曾與Cohen共同創作了名曲

「Everybody Knows」、「Waiting for the Miracle」)

著手新歌的工作


精選唱片

Greatest Hits


So Long, Marianne


出道至今的最暢銷歌曲之精選

2 0 0 0

在英國出版詩畫冊

God Is Alive, Magic Is Afoot


集Cohen的詩歌和倫敦兩位有名的藝術家/設計師

Sarah Perkins 和 Ian Jackson 的藝術作品於一體

2 0 0 1

10月,在隔了8年之後

Cohen終於發表了最新創作專輯

和早期那些唱片一樣

它有一個簡單而又純粹的名字

Ten New Songs

(十首新歌)


和女音樂人Sharon Robinson合作

這是一張瀰漫著告彆氣息的歌曲集

充滿了個人自白,輓歌式的感嘆

一些輕微的抗議聲,和禪意

它,看上去就像是個句號

現場唱片

Field Commander Cohen-our of 1979

(曠野指揮官Cohen)


來自1979年Cohen在英格蘭舉辦的演唱會錄音

他說:「很多年以前

我跑到紐約去聽阿爾蓓塔.亨特唱歌

那時她已82歲了

當她唱道『上帝保佑你們』,聽者無不動容

當然,聽一個20歲的青年談論愛情也很有意思

但我更願意聽一個年老的歌手細說從頭

我願意做個老歌手


2 0 0 2

10月,發表精選唱片

The Essential Leonard Cohen



2002 French edition of Beautiful Losers by Leonard Cohen as the latest entry in the Erotic Cover Art On Books By Leonard Cohen


2 0 0 3

Cohen被總督授予加拿大榮譽公民獎章

政府對他的評價是「流行音樂泰鬥」




2003 drawing by Leonard Cohen



2003-04 drawing by Leonard Cohen

2 0 0 4

10月,發行專輯

Dear Heather



大部分都是和爵士女歌手Anjani Thomas

(科恩的伴侶)的合作

《Dear Heather》反應了科恩內心的轉變

他不止一次在訪談中提到

他的憂鬱在近些年得到了釋放

他將此歸功於自己對於佛家禪宗的皈依

在入選加拿大唱作名人堂的訪談中

他將這本專輯解釋為各種主題的草稿本

不久後將計劃發行一本更加正式的專輯

但是這讓他和前經理人的官司雪上加霜

科恩最終沒有對該專輯進行任何的宣傳推廣




2 0 0 5


Cohen曾給自己畫過一副自畫像

在他70歲的時候

登在加拿大一份叫做《海象》的時事雜誌裡


2005 Leonard Cohen with Bono of U2 in New York

2 0 0 6

出版了詩集

Book of Longing


科恩將這本書致獻給詩人Irving Layton

同時在90年代末期和新世紀初

很多科恩新創作的詩歌被首次發布在

科恩的歌迷網站The Leonard Cohen Files上

包括詩歌「A Thousand Kisses Deep」

(後來被科恩採納作為一首歌的歌詞)的最初版本


Anjani和科恩推出了一同創作

並由Anjani演唱的專輯

Blue Alert


收到了良好的評價,一名樂評人寫到

「 聽上去就像科恩重生為女人一般

……儘管科恩沒有自己演唱

而他的聲音像煙一樣瀰漫籠罩了整本專輯 」


2007 Leonard Cohen and Anjani Thomas Appear In Paris



2 0 0 8

科恩獲選進入美國搖滾名人堂時

致辭人 婁·裡德 形容其是

最高水平與最具影響力的創作人之一


1月13日,科恩平靜的宣布了

他將開展一次長期的巡迴演出

這是其15年來首次進行巡演



6月29日科恩參加了格拉斯頓伯裡音樂節

他幾乎成為整次音樂節的中心

當太陽下山時,科恩開始演唱《Hallelujah》

臺下報以狂熱的反應以及長時間的歡呼


科恩08年在倫敦O2體育館的演出

被製作成《Live in London》專輯


於2009年3月21日發行

其中包括兩張CD和一張DVD

這是科恩第一次正式發行DVD


2 0 0 9

在西班牙瓦倫西亞的演出中

在表演《Bird on Wire》到一半時

科恩在舞臺上突然暈倒

被送往當地醫院進行治療,演出被迫中斷

報導稱科恩是因為食物中毒引起的身體不適

三天後,9月21日

科恩在巴塞隆納進行表演

這天是科恩75歲的生日

因為傳聞這可能是科恩在歐洲巡演的最後一站

演出吸引了大量歐洲各地的歌迷

聽眾在臺下點起綠色的蠟燭為科恩慶祝生日

9月24日,科恩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

Ramat Gan體育館進行演出

這次演出因為文化原因

在以色列受到了一部分音樂人的抵制

然而演出票卻在不到24小時內預售一空

演出前科恩聲明,全場4萬7千張票的票款全部

捐獻給了國際特赦組織和巴以問題和平組織

用於改善兒童健康服務和促成以色列老兵

前巴勒斯坦戰士與衝突中受難者家屬的會面

但是隨後在2009年8月14日

國際特赦組織發表了聲明

表示退出與這次演出的合作

並表示退出與抵制活動無關

而是因為缺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NGO的支持

Palestinian Campaign for the Academic and Cultural Boycott of Israel

(PACBI) 發起了這次抵制運動

宣稱科恩「意圖洗白以色列政府實施的殖民和種族隔離政策」

演出當晚,科恩飽含情緒的提到了

巴勒斯坦以色列NGO Bereaved Families for Peace兩次,說到

「 我向這個高尚的組織低頭致敬 」

09年的世界巡演共計賺取超過950萬美元

科恩由此在Billoard全球年度音樂人財富排行榜上排名39





2 0 1 0

9月14日,發行了演唱會專輯

Songs from the Road


內容是關於2008,09年的演出實錄

入選紐約搖滾名人堂後再獲頒格林美終身成就獎

還被授予加拿大最高平民榮譽「加拿大勳章」

2 0 1 1

科恩發行了詩集

Everyman's Library Pocket Poets


科恩獲得了「阿斯圖裡亞斯親王」文學獎






2 0 1 2

發行專輯

Old Ideas

這是科恩的第12本錄音室專輯,後來成為

科恩唱作生涯中榜單成績最好的一部作品

在澳大利亞,挪威,芬蘭,荷蘭,紐西蘭

西班牙多國的排行上都升至第一

專輯幾乎受到一致好評

滾石雜誌,芝加哥論壇報,衛報

都做出了肯定的評價

紐約時報記者Jon Pareles評價這本專輯

「 道德在科恩的腦海中佔到了很大的比重

正如這本專輯的歌曲表現出的一樣

這本晚期專輯,沉思於回憶與最終考量

並且還從中透露著別樣的微光

它又一次揪住了科恩先生終其一生所思考的議題

愛情,欲望,信仰,背叛和救贖

其中的措辭是聖經一般

而有些卻是故作正經的嘲諷 」




8月12日

科恩開始新一輪的歐洲巡演宣傳《Old Ideas》

之後巡演又延續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Cohen上臺領取國際筆會

首屆具優秀文學價值作曲大獎

2 0 1 3








2 0 1 4

9月19日,科恩發行了第13本錄音室專輯

Popular Problems

(9首新歌)


這天是他80歲生日後的兩天

專輯在29個國家的iTunes排行榜上

佔據了第一的位置

而在另外15個國家中都登上了Top5


歌曲〈Almost Like the Blues

若非因為財務上的問題

或許2004年的《Dear Heather》專輯就會變成

Leonard Cohen音樂生涯中的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

不久前,他的前經紀人Kelley Lynch

被控詐騙他五百萬美金

正當律師積極處理整起案件的同時

Leonard Cohen為了生活支出

仍舊必須再度返回歌壇


Leonard Cohen在專輯《Popular Problems》當中

用他低沉的嗓音,搭配合成樂器以及鍵盤音效

以爵士鋼琴樂為基底,營造出一種詭譎的氛圍

融合帶點黑暗感的歌詞以及冰冷的旋律

81歲的Leonard Cohen依舊

能用音樂帶給聽眾無限的驚喜


12月,現場唱片

Live In Dublin

共有3CD+1DVD,獻唱了30首歌

2 0 1 6

10月21日

與兒子和蒙特婁猶太教合唱會發行第14張專輯

You Want It Darker》 


在新專輯主題曲《You Want It Darker》中

萊昂納德·科恩與其說唱不如說是「說歌詞」的方式

讀出了他那些反覆斟酌後的歌詞:

「There's a lover in the story

But the story is still the sameThere's a lullaby for suffering

And a paradox to blameBut it's written in the scriptures

And it's not some idle claimYou want it darker

 We kill the flame  I'm ready, my Lord. 」

愛情故事依舊老套

這是為受難而奏的搖籃曲責備的悖論

但這些寫入經文並不是那無用的戒律

你要它更暗我們熄滅烈火 ……

我準備好了我的主



11月7日

在美國去世,享年82歲


11月11日

他的Facebook主頁公布了訃聞

加拿大總理親自發推特緬懷

「 從此音樂界再無科恩這樣的大神 」


《渴望之書》譯者之一孔亞雷說

很意外得知科恩去世的消息

但也覺得沒有遺憾

「 因為他這一生實在太精彩了!」



科恩作品中往復不變的主題包括

愛情,兩性,宗教,憂愁和音樂本身

另外他也曾在一些作品中模糊的提及政治主題



性與愛

《Suzzanne》揉合了憂傷的情歌和宗教冥想,這樣的主題也出現在《Joan of Arc》一歌中。《Famous Blue Raincoat》則是表現一名男子的妻子和他朋友出軌,歌詞是以給這名朋友的信的口吻寫的。《Everybody Knows》表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愛滋危機中人們的性關係,其中寫到「赤裸的男人和女人,不過是一塊關於過去的閃亮的手工品」。



宗教

科恩是猶太人,他一生的創作從其猶太宗教與猶太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靈感。例如《Story of Isaac》和《Who by Fire》, 其中的歌詞和旋律都讓人回想起《Unetaneh Tokef》(一首源自11世紀的猶太教徒祭祀祈禱時吟唱的詩歌)。《Various Positions》中猶太主題貫穿整部專輯。《Hallelujah》包括了許多宗教元素,歌曲開始便提及大衛王曾經創作過一首歌曲來「取悅上帝」,繼而又提到了拔示巴和參孫。《Whiter Thou Goest》的歌詞,則改編自《路得記》。《If it Be Your Will》也表達了對神明的強烈虔誠與服從。



憂愁

由於多年來飽受憂鬱症的侵擾(這在他晚年有所緩解),科恩早期的作品經常包括了憂鬱症,自我傷害,自殺等主題。《Please Don't Pass Me By》和《Tonight Will Be Fine》中瀰漫著抑鬱的氣氛。《Seems So Long Ago, Nancy》和《Dress Rehearsal Rag》則都描述了意圖自殺的主人公。



政治

政治和社會公義也都重複在科恩的作品中重現,尤其是在後期的專輯中。

《Democracy》一歌中,他承認政治矛盾並慶賀改革希望的存在:「從對抗混亂的戰爭中/從日日夜夜的警報中/從無家可歸者的火焰中/從同性戀的灰塵中/民主來到了美國」。


戰爭是科恩作品中持久的主題,在早期的歌曲和早年生活中他便模糊的提到過。在被問起1974年的幾場演唱會上他在結束時所行的軍禮時,他評論道,「我十分嚴肅的演唱,十分嚴肅的在舞臺上進行表演,因為我找不到其他的方式……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名公民,而是一名戰士,那便是戰士所該做出的敬禮。」


1973年科恩前往耶魯撒冷以方邊境參加美國勞軍組織性質的前線慰問演出,隨後他離開以色列,其間深深的被以色列和阿拉伯戰士的遭遇所打動,寫下了《Lover Lover Lover》。這首各可以被看作為他對武裝衝突的個人棄絕書,並在後來科恩自己評論道,結束了人們對他的歌曲作為「對抗敵人的精神盾牌」的期望。當被問及在阿以衝突中他支持哪一方時,科恩回答道,「我不想為戰爭或其中哪方說話……個人經歷是一件事,它是血脈相承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根源的認同;而我作為個人,作為一名作家,對軍事主義的踐行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不希望自己談論戰爭。」


科恩最近的政治傾向則是伴其一生的對弱勢群體,「beautiful loser」的偏愛。無論是在錄製法國抵抗運動歌曲《The Partisan》時,還是在演唱他自己的《The Old Revolution》時,他都表現出貫穿其生涯的對受壓迫群體的深深同情。




素材及圖片來自網絡

鳥人與魚   整理編輯



\ 微博:@鳥人與魚 | 微信ID:nryy2012 /

☟進入【逢會】小店,各種好物等你認領

相關焦點

  • 萊昂納德·科恩越老越傳奇
    《我是你的男人》科恩傳記中文版一出,文青們微信朋友圈「各種曬」。    成為歌手之前,科恩已經是詩人、小說家。34歲發第一張專輯,只會初淺旋律。配合這旋律的,是久經琢磨的歌詞(詩),加之低沉,滄桑,傾訴一般的嗓音——成為科恩標識。    他將人生的味道唱至極致。這聲音契入靈魂。二三十部電影用他的音樂做配樂,比如《天生殺人狂》。
  • 活動推薦 | 經典誦讀會:以詩以樂,致敬萊昂納德·科恩
    而在鮑勃·迪倫看來,科恩的旋律與歌詞一樣,同為他最傑出的天賦。科恩影響了全世界無數的藝術家,他們以大量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歌曲向他致敬。科特·柯本在他的歌中唱道:「下輩子我要做萊昂納德·科恩,像他一樣永恆嘆息。」但永恆嘆息的悲觀主義者形象只是表象,科恩的歌曲實則是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 《伊洛納》吟遊詩人怎麼無限刷 吟遊詩人無限刷攻略
    導 讀 伊洛納吟遊詩人無限刷怎麼做?最快捷的方法是什麼?
  • 蘇格蘭——最後一個吟遊詩人的歌
    愛丁堡文學家沃爾沃·司各特有部作品——《最後一位吟遊詩人的歌》,感覺用來形容它很貼切。愛丁堡與格拉斯哥此行匆匆掠過蘇格蘭的兩個城市,首府愛丁堡和格拉斯哥。對著名城市的想像不外乎總是繁華熱鬧、鮮豔新奇,剛抵達愛丁堡老城區還有點失落。
  • 民謠詩人科恩的第一張專輯 Songs of Leonard Cohen
    然而科恩依然為Nico創作了幾首歌曲包括Take This Longing以及他第一張專輯的最後一首歌One of Us Cannot Be Wrong,他寫道:「我把我的心給醫生看,他說我必須要放棄,他為我寫了處方,裡面有你的名字。」在歌曲的結尾,科恩隨性地嘶喊,喊到破音,卻使人撕心裂肺,為一次失敗的單戀嘶喊。
  • 12月新英雄吟遊詩人拾音而至!
    琴瑟和弦,奏響戰歌,《小冰冰傳奇》新英雄吟遊詩人拾音而來。彈奏著古老和弦的吟遊詩人,擁有著強大的輔助能力,讓戰場上的英雄們更加勇敢的衝鋒陷陣!
  • 十二首最難忘的哈利路亞翻唱 悼念科恩
    昨日,加拿大傳奇歌手、詩人萊昂納德·科恩去世,生命停留在82歲。他的作品《哈利路亞》(Hallelujah)自1984年問世就被傳唱至今,有超過300個翻唱版本,鮑勃·迪倫、Bono、Bon Jovi、Jeff Buckley、Justin Timberlake、Brandi Carlile, John Cale等都唱過。我們選取了其中最令人難忘的12個版本。
  • 科恩走的第三年,他變成了少年歸來...
    這個戴著帽子低沉歌唱的吟遊詩人已經離開我們整三年了
  • 萊昂納德·科恩逝世 和我共舞,直到愛的盡頭
    儘管科恩十三歲就學過吉他,也玩過一陣子樂團,但他很早就放棄了音樂,專心寫詩。早在五○年代,迪倫還在高中樂隊翻唱小理察(Little Richard)的歌,搖滾樂還在青少年你情我愛的世界打轉的時候,科恩已經在文壇卓然自成一家,甚至還有一出以詩人科恩為題的紀錄片《各位來賓,倫納德•科恩》(Ladies & Gentlemen, Leonard Cohen)。
  • 同人小說|吟遊詩人之歌(二)
    今天突然來了這麼多朋友,讓緹歐笑得都合不攏嘴了:「這位是吟遊詩人哈洛克,這兩位遊擊士艾絲蒂爾和約修斯,他們是我的同學,也是很要好的朋友!」「嗨,吟遊詩人先生,我們好像見過!你怎麼也在緹歐的農場裡?你認識緹歐嗎?」艾絲蒂爾與哈洛克打著招呼,仿佛多年未見的朋友一般,絲毫沒有介意哈洛克熱烈的眼神。
  • 【攻略組出品】新職業「吟遊詩人」簡介
    吟遊詩人喜歡與英雄(或魔頭)隨行,以便得到第一手素材。吟遊詩人若能根據親身經驗敘述神奇的故事,通常可以得到同輩的讚譽。吟遊詩人不斷述說許多英雄事跡,故事中的場景深植很多吟遊詩人內心,讓他們也自認成為英雄。「吟遊詩人」定位為法術輸出,人物裝備中使用與「佔卜師」相同的神杖武器。
  • 遊民專欄|彈著豎琴走天涯,吟遊詩人真的這麼浪漫嗎?
    他們,都是吟遊詩人。  如此對吟遊詩人的刻畫在很多作品中比比皆是,他們哼著小曲雲遊四方,順便還能把把妹,然而,歷史上的吟遊詩人真是這樣嗎?演化至此,吟遊詩人的形象基本符合現代人對他的認知,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可以哼著浪漫的曲調遊走於大街小巷,漸漸地也開始出現關於民間八卦的歌曲。  用心懷詩和遠方描述吟遊詩人並不為過,他們為中世紀帶來一股浪漫的風潮,然而,並不是所有吟遊詩人都過的這麼「滋潤」。
  • 《冰與火之歌》裡攻打長城的野人-「吟遊詩人」貝爾
    其中最富悲劇色彩和浪忙色彩的就是號稱「吟遊詩人」的野人貝爾。貝爾 (Bael), 更為人熟知的名字為「吟遊詩人」貝爾,是一位傳說中的塞外之王。據傳說,他曾經是那個時代最偉大野人戰士之一,同時也是一位吟遊詩人。傳說與貝爾同時代的北境領主布蘭登·史塔克公爵曾經稱他為懦夫貝爾。
  • 萊昂納德·科恩:一個民謠詩人的多面人生
    撰文|王樹振 作者按語:加拿大傳奇民謠歌手、著名詩人和小說家萊昂納德·科恩於當地時間2016年11月7日晚,在洛杉磯的家中不幸跌倒,隨後在睡夢中悄然離世,享年82歲。許多人認識科恩,都是從他創作並演唱的那些膾炙人口的歌曲開始的。
  • 別跟我提什麼「詩和遠方」 ,吟遊詩人這活你可能真幹不來
    有一個職業高度契合了這個設定,即「吟遊詩人」(英文gleeman或minstrel)。這個產生於11世紀歐洲的浪漫職業,顧名思義是創作詩人與走穴歌手的完美結合,如此令人神往的群體,時至今日還被中二少年們念念不忘,頻頻出現在二次元世界裡,比如《冰與火之歌》裡的吟遊詩人貝爾,《最終幻想》吟遊詩人角色,《魔獸世界》裡的吟遊詩人裝備。
  • 謝世一周年 | 萊昂納德.科恩 詩選
    科恩訪談錄, 2003最後一張專輯、最後一場音樂會,參見本期附錄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
  • 新英雄吟遊詩人揭秘新玩法
    《小冰冰傳奇》新英雄吟遊詩人已經跟大家見面了,隨身帶著一把金色豎琴彈奏出激昂戰歌鼓舞隊友,讓隊友們衝鋒陷陣毫無後顧之憂。
  • 科恩的一生,是「撩」的一生
    很多人是在奧利佛·斯通的電影《天生殺人狂》裡知道萊昂納德·科恩這位歌手的,導演選中了《未來》(The Future)專輯裡的三首歌:《等奇蹟》(Waiting for the Miracle)、《未來》(The Future)以及《讚美詩》(Anthem)。
  • 磊仔推歌:《吟遊詩人》|陳奕迅的歌曲遺珠,學會灑脫面對生活
    《吟遊詩人》陳奕迅文/張磊我第一首想到的是陳奕迅的「小眾歌曲」《吟遊詩人》說到陳奕迅的《吟遊詩人》很灑脫的一首歌《吟遊詩人》作詞:曾紀諾深藍的天很美,到處飄著鮮花芬芳的香味心曠神怡滋味自己終於可以真切體會,陪伴著我有誰有吟遊詩人的貼心安慰
  • 可愛的吟遊詩人:星界遊神巴德
    可愛的吟遊詩人:星界遊神巴德大家好,我是帥氣又強悍的炮團發明家,作為一名資深的LOL老油條,常年混跡於白銀黃金分段的菜頭,多少還是有點真實實力的,還是能為大家推薦一些小套路和更多保分技巧!話不多說,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吟遊詩人吧!英雄介紹:巴德是星界彼端的旅者,是奇緣巧遇的使者。他艱難地維護著宇宙的平衡,從而讓生命能夠抵禦無情的混亂。符文之地有許多人傳唱關於他的歌謠,內容裡流露出對他超凡本質的猜想,而所有這些歌謠都會提及同一件事:這位星界遊蕩者總是會被強大的魔法聖物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