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詩人科恩的第一張專輯 Songs of Leonard Cohen

2021-03-03 JohnnyZhu

原文作於2017年7月20日。


在傳奇的1967年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名33歲的詩人姍姍來遲地發表了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和20歲發表第一張專輯的David Bowie一樣,這張專輯在商業上也沒有特別成功。然而這名想當民謠歌手的詩人沒有氣餒,成功地從一個讀詩的人變成了唱詩的人,年輕時乾澀的嗓音也在年紀漸長後變成了陳釀。他就是加拿大人Leonard Cohen。

Leonard Cohen 1934年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婁的英語區,他來自一個正統的猶太人家庭。他的祖父是加拿大猶太聯合會的創始人Lyon Cohen,從波蘭移民到加拿大;Leonard的父親是一家服裝店的老闆,在他九歲的時候去世;Leonard的外公是來自東歐的猶太宗教學者;Leonard的母親喜歡唱歌,也是他最早音樂的啟蒙。Leonard從小被教育他是猶太大祭司亞倫的後代。(亞倫是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的先知摩西的兄弟,被認為是猶太教的第一個祭司,Cohen即是祭司之意。)

科恩在高中時期自學民謠吉他,還組過一支鄉村/民謠樂隊,後來他學習了一些和弦和弗拉明戈,改彈了古典吉他。

1951年科恩考入麥吉爾大學,還當了大學辯論隊的隊長,在此期間開始創作並發表詩歌,他的風格受葉慈、惠特曼等人影響。1954年,他獲文學學士畢業。195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詩集《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

隨後他在麥吉爾法律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了研究生。1961年出版了第二本詩集,被評價為加拿大最佳的年輕英語詩人。在此期間,他時常舉辦讀詩會,也會做脫口秀。

他還對《易經》充滿興趣。

1965年,他邀請電影人到自己的家裡,甚至臥室和浴室拍攝他的生活,於是有了紀錄片《Ladies and Gentlemen... Mr. Leonard Cohen 》。

後來他旅居希臘的海島,繼續創作詩歌和小說,1966年小說《美麗的失落者Beautiful Losers 》出版。

在1967年,意識到文學並不能給他提供穩定的生活來源,他決定到美國發展,起初他想南下到納什維爾做一名鄉村歌手,可是途徑紐約的時候,他被當時紐約開放而又絢爛的文化氛圍吸引,決定留在紐約做一名民謠歌手。科恩以一個邊緣人物出現在Andy Warhol的「工廠」,第一張專輯裡的歌曲Stories of the Street記錄他在紐約時的失落和孤獨。在此期間他迷上了和地下絲絨樂隊合作的德國女模特和歌手Nico。科恩每一次搭訕Nico,Nico對他不怎麼感興趣,每次冷酷地回一句不很相關雲裡霧裡的話,使科恩覺得Nico好神秘,後來他知道其實Nico一隻耳聾,根本聽不清科恩在說什麼,就隨口回答。

然而科恩依然為Nico創作了幾首歌曲包括Take This Longing以及他第一張專輯的最後一首歌One of Us Cannot Be Wrong,他寫道:「我把我的心給醫生看,他說我必須要放棄,他為我寫了處方,裡面有你的名字。」在歌曲的結尾,科恩隨性地嘶喊,喊到破音,卻使人撕心裂肺,為一次失敗的單戀嘶喊。

當時已經33歲的科恩在嬉皮士思想泛濫的美國沒有像他年輕時一樣被追捧,「不要相信三十歲以上的人」。1.78cm的日耳曼模特Nico垂青Bob Dylan和Lou Reed,卻對同樣是瘦小的猶太詩人的Leonard Cohen不理不睬。

另外一個科恩和當年美國搖滾界女星的故事就是著名的Chelsea Hotel #2,切爾西旅館第二首,並不是切爾西第二旅館或是切爾西旅館二號房間,因為只有一家切爾西旅館,而且他曾寫過一首Chelsea Hotel #1,並未在專輯中發表。「獅吼女王」Janis Joplin在切爾西旅館尋找高大的鄉村歌手Kris Kristofferson,結果遇到了科恩,科恩謊稱他就是Kris,隨後和Janis上床,之後科恩創作了這首情歌。後來,Janis回憶說,她和許多音樂人上過床,只有從兩個人那裡沒有得到她想要的,一個是Leonard Cohen,另一個是大門樂隊的主唱Jim Morrison。

當然,科恩和同樣是來自加拿大的民謠詩人Joni Mitchell還是很合拍的。

在紐約,科恩結識了民謠女歌手 Judy Collins ,她在1966年的專輯中翻唱了科恩的作品Suzanne,而那時科恩說他不會唱歌也不會彈吉他,甚至不覺得Suzanne是一首歌。Judy邀請他和她上臺演唱這首歌,Jimi Hendrix也在那次現場,這是科恩第一次當眾唱歌,卻效果很棒,聽眾非常喜愛。科恩才正式開始音樂生涯。後來Judy又在她1967年的專輯翻唱了Hey, That's No Way to Say Goodbye。

1967年科恩開始錄製第一張個人唱片《Songs of Leonard Cohen (萊昂納德·科恩之歌)》,後來製作了The Band著名的Music from the Big Pink、The Band和The Last Waltz的製作人John Simon擔當製作人。科恩想安靜地用簡單的木吉他伴奏他的音樂,然而由製作人請來的伴奏樂手使他十分緊張,製作人認為為歌曲配上管弦樂會更動聽,然而科恩拒絕了這種想法,甚至不希望自己的歌裡出現鼓聲。後來So Long, Marianne中的鼓聲在四軌錄音中沒有辦法再被抹去,就保留了。後來這張專輯的編曲變得異常簡單,只有木吉他、女聲伴唱和少量的其他樂器。

科恩的創作過程十分漫長,他的第一張專輯裡的每一首歌都寫了幾個月才完成,歌曲都有許多許多段落的歌詞,但是最後總要忍痛割愛。

Suzanne,他的成名曲,是由他和雕塑家Armand  Vaillancourt當時的女朋友Suzanne Verdal的一場柏拉圖式戀愛為靈感創作。這首歌的歌詞在1966年的詩集《Parasites of Heaven(天堂的寄生蟲)》。

蘇珊帶你去河邊她的住處,你可以聽到船隻來往,你想在那裡過夜到永遠。你知道她是有些瘋癲,可這正是你想和她在一起的原因。她為你送上從遙遠的中國來的茶和橘子,可正當你要告訴她你沒有愛可以給她的時候,她把你納入了她的波長範圍,她讓河水回答說你一直是她的愛人。你想和她週遊世界,一起漫無目的地週遊世界。你知道她信任你,因為你已經用你的意念撫摸了她完美的身體。

水上行走的耶穌曾是一名水手,他曾在他孤獨的燈塔上常年瞭望苦思,後來他意識到只有溺水的人才能看到他,所以他說:『所有的人都應該成為水手,直到大海最終讓所有人得到自由。』然而他自己卻在天堂打開之前支離破碎,像一個凡人一般被拋棄。他像一個石頭一般,在你的思海中沉沒。你想和他週遊世界,一起漫無目的地週遊世界。你知道你可能會信任他,因為他已經用他的意念撫摸了你完美的身體。

現在蘇珊握住你的手帶你走到河邊,她穿著救贖軍舊衣站的碎布和羽毛。陽光像蜂蜜一般淋在港口上的她的肌膚,她教會你如何在垃圾和獻花中找到美,海藻中的英雄,清晨中的孩子,他們探出身體尋找愛,他們會永遠那樣,那時蘇珊手持著她的鏡子。你想和她週遊世界,一起漫無目的地週遊世界。你知道你可以信任她,因為她已經用她的意念撫摸了你完美的身體。

這首歌想表達的內容很隱晦,連歌中的女主角Suzanne本人也不是很清楚,她說科恩應用他們當時交往時的一些意象寫了這首詩。而Suzanne本人確實去詩中描寫的港口邊的教堂向耶穌禱告。科恩把他對耶穌的想法融合到了這首詩中。

科恩曾經這樣評價耶穌:我非常喜愛基督耶穌這個人。他有可能是曾經行走在這個世界最美麗的一個人。任何說「貧窮的人有福了,溫順的人有福了」(馬太福音5:3,5:5)的人必然是一個擁有無與倫比的慷慨的形象。一個聲稱自己和盜賊、妓女和流浪漢站在一起的人。他的想法很難被理解,是一種超越人性的慷慨,那種慷慨如果被完整地被人類擁抱會顛覆整個世界,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侵蝕那份悲天憫人。當然我也不是在改變我作為一個猶太人對耶穌的看法,但對我來說除了我所知的基督教的歷史外,這個人的形象深深地觸動我。

雖然科恩本人並不信仰基督教,然而耶穌的形象一直貫穿在他的作品中,一直到他的遺作You Want It Darker。在這張遺作裡,科恩在歌曲Treaty中寫道:「我看到你把水變成酒,又把酒變回水,我每天與你共進晚餐,我試了卻無法和你一同到達那樣的境界。我期望我們可以籤一份約定,無論是水還是酒都不再重要。我們曾經支離破碎 ,現在我們走到邊界。我期望可以有一份約定,在你的愛與我的愛之間。」

Master Song的詞起初是寫在一個石椅上。Teachers使用了中東特有的弦樂,也反映了科恩的猶太背景,後來來自的中東的烏德琴等樂器經常出現在他的音樂中。

Stranger Song, Sisters of Mercy, Winter Lady三首歌被選入1971年反西方文化的電影McCabe & Mrs. Miller中做配樂。

So Long, Marianne,記錄了科恩和Marianne Jensen在希臘時期的愛情故事,兩人共渡的時光貫穿了60年代許多年,後來兩人的感情走到盡頭,科恩寫下了感人至深的歌。

1970年,科恩參加了Isle of Wight音樂節,共演唱了包括這首歌內的十餘首作品。那次音樂節是比Woodstock參加人數還多的,當時最大的音樂節,據金氏世界紀錄記載,大約有六十至七十萬人參與。從8月26日演到8月30日連續五天。演出陣容也異常強大,有Kris Kristofferson、Chicago、Procol Harum、Joni Mitchell、Miles Davis、Emerson, Lake & Palmer、The Doors、The Who、Sly & the Family Stone、Donovan、The Moody Blues、Jethro Tull、Jimi Hendrix、Joan Baez以及Leonard Cohen等等等等。

六十年代末,嬉皮士運動在悄然消散,搖滾青年們在七十年代到來的時候變得愈發狂躁和不安,也愈發地無助和失落。在這場六十年代最後的搖滾盛宴中,許多人也變得暴躁,甚至有許多人想衝破音樂節的圍牆不買票衝入內場,瘋狂的搖滾青年和現場保安激烈衝突,還導致許多歌手也用麥克風指責並要求歌迷安靜下來。然而瘋狂的青年人並沒有靜下來,直到一個人開唱。

這個人就是科恩,他在開唱前用緩慢催眠而又有魔力聲音對觀眾說:「這是一個大國(英國)但是它依然很弱,非常的弱...我想要每個人都點燃一根火柴,這樣我就知道你們都在哪裡了。」然後星星火光在觀眾中點燃,也許是因為服用了迷幻藥的原因,所有的歌曲都比原版慢了許多,奇蹟發生了,現場躁動的人們居然被他的歌聲撫平了。這次演唱會中演唱的Sing Another Song, Boys超出尋常地有感覺,像一個遊吟詩人隨性地吟唱,1971年的專輯Songs of Love and Hate直接選取了這個現場版。

1972年,Leonard Cohen在演唱會上演唱了這首歌曲,一邊唱他的淚水一邊流,唱完之後走回後臺痛哭流涕。與此同時,臺下的觀眾還在等著他回去繼續演唱,後來他回到臺前說,他和他的樂隊在後臺哭成一團,已經無法再繼續演出了,對不起,晚安。

Marianne在2016年7月28日因為白血病去世。在她去世前,Leonard給病榻上的她的信中寫道:「時間終於來到了我們如此衰老的一天,我想我馬上就會隨你而去了。我就在你的身後,如果你伸出雙手應該會觸碰到我的。你知道我一直愛你的美貌和智慧,不需多說,你完全明白的。現在我祝你旅程愉快,再見了,老朋友,我永遠愛你,我們在另一個世界再見。」

2016年11月7月,Leonard真的隨Marianne去了。

和同在1967年出道,同在2016年去世的David Bowie一樣,Leonard Cohen在完成了最後的作品,講完了想對世界說的話之後,用最藝術的方式告別世界。

So Long,Leonard。

2017年,這張詩歌配樂專輯五十周年。

相關焦點

  • 《紐約客》將在網站上發布Leonard Cohen新歌
    對Cohen的認可體現了流行歌曲創作的力量洛杉磯--(美國商業資訊)--以一貫發表偉大詩作著稱的《紐約客》(The New Yorker)將有史以來首次在其網站上(www.newyorker.com)發布Leonard Cohen抒情新歌「Going Home」,該歌曲是Leonard Cohen新錄音室專輯
  • 永遠懷念LEONARD COHEN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十一日,leonard cohen去世了。leonard cohen我本來想用個什麼有寫作技巧的開頭,但是人真的悲傷的時候是不會去照鏡子的,語無倫次,那就慢慢講吧。我第一次聽他的歌是聽IGGY POP 後期作品時因為聲音低沉而性感,有的樂評人說乍聽像leonar cohen。我當時就納悶這傢伙是誰。
  • Leonard Cohen
    他的音樂是流行的、朗朗上口的,編曲裡始終有一點鄉村的味道,早年間還貫穿著一些東歐、吉卜賽的小調,這始終讓科恩的嗓音保持著一種舒緩、優雅。年少時,在西班牙作家洛爾迦(Federico Garcia Lorca)作品的指引下,他開始用音樂寫詩,最終,吉他上的尼龍琴弦的震顫所帶給他的溫柔一擊,讓科恩在得到一筆家族遺產後決定投身到音樂以及環球旅行之中。
  • Leonard Cohen 低調就是腔調
    滾石雜誌隔一段日子總喜歡搞些「史上X大專輯」之類的評選,最近的一次,是評選21世紀頭十年,也就是所謂00年代的百張最重要唱片。排在第一位的是 RADIOHEAD的《KID A》,但我現在要說的這張,卻是排名第一百的作品——加拿大老詩人/歌手Leonard Cohen的 《TEN NEW SONGS》。
  • 音樂|吟遊詩人 Leonard Cohen( 上 )
    點擊上面籃字WSPACE▲訂閱身兼詩人與音樂人的傳奇歌手
  • 最後的吟遊詩人 萊昂納德·科恩
    ·加西亞·洛爾卡的詩歌所吸引像其他青春期的孩子一樣科恩開始學習彈奏吉他,並組建了Buckskin Boys(披鹿裘的男孩)鄉村民謠樂隊『可能是加拿大目前最優秀的年輕詩人』 」Miller》的電影原聲《Songs From a Room》和《Songs of Love and Hate》兩本專輯都由製作人Bob Johnston在納什維爾製作Bob幫助科恩實現了在他曾在製作第一本專輯時追求的在專輯中加入更多聲音的想法Johnston也加入科恩隨後的兩輪巡演在現場演奏風琴和鋼琴
  • 萊昂納德·科恩:一個民謠詩人的多面人生
    撰文|王樹振 作者按語:加拿大傳奇民謠歌手、著名詩人和小說家萊昂納德·科恩於當地時間2016年11月7日晚,在洛杉磯的家中不幸跌倒,隨後在睡夢中悄然離世,享年82歲。許多人認識科恩,都是從他創作並演唱的那些膾炙人口的歌曲開始的。
  • 民謠流域丨解讀Leonard Cohen《HALLELUJAH》
    Leonard Cohen是個遊吟詩人,他是個善於思考的老男人,讀他的詩聽他的歌,如陳年老酒般,滲入人的心頭。他多情、敏感、熱烈,他在基督教的大愛與佛教的禪悟裡,領會人生旅途的愛與光明。鮑勃·迪倫說過,「如果我必須當一分鐘其他人,那個人可能就是科恩」。他寫《hallelujah》用了五年時間,寫過八十多段歌詞,最後保留了其中的幾段。
  • 華語最美民謠女聲,第一張專輯就叫《後浪》
    1988年初,臺灣點將唱片公司推出了一個21歲的新人女歌手,名叫曾淑勤,她的第一張唱片,就叫《後浪》。《後浪》專輯中的這首《後浪》,是一首沒有歌詞的吟唱,放在專輯的最後一首,相當空靈。這張專輯最有名的一首歌,是曾淑勤自己詞曲的《你有什麼樣的苦》,奠定了她的民謠女聲的特質。
  • 萊昂納德·科恩越老越傳奇
    《我是你的男人》科恩傳記中文版一出,文青們微信朋友圈「各種曬」。    成為歌手之前,科恩已經是詩人、小說家。34歲發第一張專輯,只會初淺旋律。配合這旋律的,是久經琢磨的歌詞(詩),加之低沉,滄桑,傾訴一般的嗓音——成為科恩標識。    他將人生的味道唱至極致。這聲音契入靈魂。二三十部電影用他的音樂做配樂,比如《天生殺人狂》。
  • 醉鄉民謠 | Iron & Wine 2018年中國專場
    Mouth》◆獨立民謠詩人 Iron & Wine以全樂團編制首度來華 「他將人生的鐵鏽寫進詩歌,願悲愁都能化作美酒芳醇。」▼Iron & Wine《Flightless Bird, American Mouth》2002年,Beam在廠牌Sub Pop發行了第一張Iron& Wine專輯《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整張專輯的創作、演奏、錄音和製作都在Beam的家庭錄音室進行。
  • 關於Leonard Cohen的七十件事
    ◎他50歲之後出的專輯買的很好,而且是越老賣得越好。Nick Cave,Suzanne Vega和Rufus Wainwright都表示深受他的影響;Rufus曾說:「我認為他是在世的最偉大的詩人。」 ◎在挪威,Cohen的每張專輯都是#1。 ◎在美國,他的上一張專輯排在Billboard第143位。 ◎2001年時,他說:「很多年以前,我跑到紐約去聽阿爾蓓塔.亨特唱歌,那時她已82歲了。
  • 加拿大傳奇歌手Leonard Cohen的10首經典歌曲
    身兼詩人與音樂人的加拿大已去世國寶級傳奇歌手Leonard Cohen(萊昂納德·科恩),在1967年發行他個人第一張專輯《Songs Of Leonard Cohen》時,那年他已經33歲了!許多音樂人到了這個年齡所推出的出道專輯,不是成為災難、就是常常在音樂圈曇花一現;但Leonard Cohen的樂壇之路,在當時才正要開始。而他的音樂就像是一瓶陳年好酒;隨著年歲的增長,其風格也就顯得更加純熟誘人。除此之外,他在尚未發專輯前,就已經是加拿大當地頗負盛名的文壇詩人。然而他在1963年所推出的第一本長篇小說《The Favourite Game》,卻未引起太多注意。
  • 吉他,流浪貓,追夢之旅,科恩兄弟用《醉鄉民謠》談人生
    本文轉自豆瓣:電影解刨師 小站攝影師布魯諾·德爾邦內爾(Bruno Delbonnel)和調色師Peter Doyle通力合作,為科恩兄弟的《醉鄉民謠》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視覺效果。事實上,Bruno Delbonnel把電影裡的氛圍描述成,送給Mike的「一首安魂曲」。(Mike是Davis先前唱歌的夥伴,在電影故事開始前就已自殺死去)「我第一次讀完劇本時,我覺得整個故事都很像是一首民謠。在我看來,美國民謠裡的故事好多都是悲傷的。這就是這部電影背後的理念了,問題是,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把這種悲傷的情緒傳達出來呢。」
  • 科恩走的第三年,他變成了少年歸來...
    當時民謠女歌手Judy Collins翻唱了她的《Suzanne》大受歡迎,成為了電臺的熱門歌曲,於是她說服科恩與她一起參加民謠巡演。在那個民謠盛行的時代,成千上萬的年輕人都瘋狂地購買了這張唱片,科恩一夜成為了大學生追捧的對象。
  • 科恩:一個獨行的老靈魂
    科恩,加拿大音樂人,被人們譽為「悲觀主義的桂冠詩人」、「搖滾樂界的拜倫」、「販賣絕望的雜貨店主」和「憂鬱教父」。若不是對生活有著深沉的理解或許你很難聽懂科恩2016年,不同尋常的一年,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科恩離世。
  • 科恩兄弟的有史以來「最好聽」的電影《醉鄉民謠》
    ,我便因此愛上了《醉鄉民謠》這部電影。在電影《醉鄉民謠》中奧斯卡·艾薩克飾演就是這樣一個無法適應自己生活的人。《醉鄉民謠》也是科恩兄弟迄今為止最傷感的電影,我們看到了一位民謠歌手在錯誤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成功的感人旅程。他不能從過去的歌中創造未來,他矛盾地活在當下。
  • 她是《魯冰花》首唱者,華語民謠最美女聲,第一張專輯叫《後浪》
    《後浪》專輯中的這首《後浪》,是一首沒有歌詞的吟唱,放在專輯的最後一首,相當空靈。這張專輯最有名的一首歌,是曾淑勤自己詞曲的《你有什麼樣的苦》,奠定了她的民謠女聲的特質。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年,當時大陸最紅,專輯賣到斷貨的歌手陳汝佳,在他的個人專輯中,就翻唱了《你有什麼樣的苦》。
  • 如果鮑勃·迪倫能獲諾獎,那他也能 |科恩去世兩周年
    兩年前的今天,2016年11月7日,加拿大民謠歌手、音樂唱作人萊昂納德·科恩逝世。而當時不久前(2016年10月13日),瑞典文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同為音樂唱作人的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那時候,許多人提到了科恩,說如果迪倫能獲獎的話,科恩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