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以經營川味火鍋為主、融匯各地火鍋特色為一體的大型跨省直營餐飲品牌火鍋店,全稱是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勇。
2018年9月26日海底撈正式在香港上市,截至2019年10月海底撈市值2千億港元;2020年,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的陸續公布,近期頻頻出事的海底撈甚至預計虧損超9億元。
在品牌經營上,堅持「無公害,一次性」的選料和底料原則,嚴把原料關,配料關。二十多年來的經營,打造具四川火鍋特色的火鍋品牌,逐步從一個不知名的小火鍋店起步,擁有近2萬名員工。
但在規模化之後,從2017年北京門店衛生問題、2018偷拍事件、2019年不雅視頻、店長薪資爭議事件,乃至2020年的菜品漲價、吃到硬塑料事件,問題層出不窮;而且今年4月份疫情中的漲價宣告後,微博網友發起是否到海底撈消費的投票,80多萬人選擇了不消費,佔了投票人數的8成之多;在這種情況下又發生了食品安全的隱患,雙重打擊了老品牌的信譽。
前天7月31日,繼海底撈杭州富春新天地店的1批次筷子被檢出大腸菌群後,海底撈杭州另一家店又因筷子消毒殺菌的問題再次引關注。視頻顯示浙江杭州市場監管局突擊檢查紹興路一家海底撈火鍋店發現,筷子消殺記錄有缺失,且用過的筷子未及時清洗,這些情況都明顯感受到衛生要求和門店控管似乎沒有完全跟上。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時表示,作為餐飲品牌的頭部企業,海底撈在享受中國的銀行貸款支持下,卻沒有踐行中國的「三保」政策,即保品質、保供應、保價格;透露出海底撈在質量體系方面存在潛在風險。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基礎的安全都做不到,哪怕味道再好、服務再到位,也只會危害人們的健康,產生更大的社會成本;作為一個馳名企業,必須要更重視社會責任,處於一線城市的杭州都出現這樣的局勢,其他地區的門店如何讓人信賴,這種情況無異於自毀口碑。
海底撈經營餐飲行業多年,必定積累了非常豐富的食安管理經驗,食材來源、加工環節、員工健康、衛生檢查,必然都有一套完整的機制,然而對存在問題的門店,「 將直接處罰店經理」的方式只是治標不治本!所以我建議三個方向來系統性改善,信息化+執行力+透明度,把各門店日衛生執行記錄和環安檢測數據實時更新,並透過看板或線上軟體(APP、小程序等)公示讓消費者放心。
最後談談海底撈董事長張勇的套現行為,企業經營和個人股份不應該混為一談,如果是不正當的取得公司的利益,那就觸犯了法律;個人股票的拋售違法,哪怕套現公司的最大股東團隊也沒有改變,只是在這個疫情和食安雙重打擊的時機點套現,難免讓群眾對海底撈團隊的責任心和信賴感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