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1914年一戰爆發,德國按照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迅速對法國發動進攻,希望速戰速決、獲得勝利。結果僅一個多月德國就在馬恩河受阻,陷入長期對峙的局面,施裡芬計劃破產。那麼施裡芬計劃為何會失敗呢,船長為你一一道來。
一,制定原因

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慘敗,不僅賠款50億法郎,還將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德國。法國視此為奇恥大辱,一直想報復德國。德國害怕法國報復,一直小心提防法國。此後法德之間的矛盾愈加劇烈,形成了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

1891年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出任德軍總參謀長,不久就開始制定對付法俄的戰爭計劃。計劃的主旨是:先借道比利時擊敗法國,然後回師擊敗俄國。此後施裡芬對該計劃不斷進行修正完善,到1905年他卸任總參謀長前夕,該計劃基本完善,因此被稱為「施裡芬計劃」。
二,計劃內容

施裡芬計劃的主要內容:迅速完成全面動員,在西部集中德軍主力,借道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進攻法國,西部留少數兵力牽制俄國。在短時期內擊敗法國後,主力東調擊敗俄國。
先進攻法國是因為法國鐵路發達,可以短時期內完成動員,同時法國戰略縱深小,迴旋餘地小,可以迅速擊敗。後進攻俄國是因為俄國交通落後,短時期內難以完成全面動員,同時俄國疆域遼闊,戰略縱深大,難以迅速擊敗。
三,一戰實施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德國,法國,俄國迅速捲入戰爭,一戰爆發。德軍總參謀長赫爾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按照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突襲比利時,進攻法國。

德軍在戰爭初期進展順利,佔領了盧森堡及比利時大部領土,攻入法國,直逼巴黎。英法在馬恩河發起反攻,挫敗了德軍的攻勢,英法與德國在西線陷入長期對峙的局勢,施裡芬計劃破產。
四,失敗原因
(1)過於輕視法國。普法戰爭中,普軍在色當會戰迅速擊敗法國,奠定了戰爭的勝利。所以施裡芬計劃認為德國可以像普法戰爭一樣再次擊敗法國,取得速勝。但是法國在普法戰爭後,十分仇視德國,在戰前做了大量準備,時刻準備復仇,使得法軍充滿鬥志,不會像普法戰爭中那麼輕易投降。
(2)過於輕視俄國。施裡芬計劃是集中德軍8分之七的兵力進攻法國,僅留8分之一的兵力牽制俄國。一戰爆發後,俄國迅速完成了動員,很快就對德國發動進攻。德國被迫調集重兵阻擊俄國,使得東線的德軍在兵力上並不佔據優勢。
(3)忽視英國參戰。施裡芬計劃中因為要實施左右兩翼進攻,必須入侵比利時以進攻法國。因為當時德皇威廉二世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所以德國認為英國不會參戰,所以沒有考慮英國參戰。結果德國入侵比利時,迅速引起英國恐慌。因為比利時是永久中立國,曾得到英法普的承認,所以英國認為德國既然敢入侵比利時,那肯定會入侵英國,所以英國迅速參戰。英國參戰後英法聯軍的總兵力對德軍佔據優勢,使得德國無法迅速擊敗法國。
(4)比利時的頑強抵抗。德軍攻入法國前曾向比利時借道,但比利時認為這會損壞比利時的中立性,所以拒絕。德軍於是入侵比利時,比利時人頑強抵抗德軍半個月左右,既拖延了德軍的進攻速度,也為法國的防禦爭取了時間。
(5)德軍指揮失誤。德軍總參謀長毛奇並未完全按照施裡芬計劃執行(例如施裡芬計劃要入侵荷蘭,毛奇擔心英國封鎖海岸,使得德軍無法使用海港,為了可以在戰時租用荷蘭港口就沒有入侵荷蘭),而且在馬恩河戰役中指揮失誤。馬恩河戰役前德軍分兩路包抄法國,雖然進展順利,但兵力並不佔據優勢。結果毛奇誤以為英法不行,就調集一部分兵力增援東線,但俄軍並未對德國發動大規模進攻,結果使得西線消滅法軍主力的德軍兵力嚴重不足,導致了馬恩河戰役的失敗。
總的來說,施裡芬計劃過於理想,存在許多漏洞,輕視法俄,忽視英國,再加上德軍指揮失誤,必然會迅速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