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施裡芬計劃為何會迅速破產

2020-12-23 船長趣談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1914年一戰爆發,德國按照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迅速對法國發動進攻,希望速戰速決、獲得勝利。結果僅一個多月德國就在馬恩河受阻,陷入長期對峙的局面,施裡芬計劃破產。那麼施裡芬計劃為何會失敗呢,船長為你一一道來。

一,制定原因

普法戰爭

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慘敗,不僅賠款50億法郎,還將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德國。法國視此為奇恥大辱,一直想報復德國。德國害怕法國報復,一直小心提防法國。此後法德之間的矛盾愈加劇烈,形成了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

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

1891年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出任德軍總參謀長,不久就開始制定對付法俄的戰爭計劃。計劃的主旨是:先借道比利時擊敗法國,然後回師擊敗俄國。此後施裡芬對該計劃不斷進行修正完善,到1905年他卸任總參謀長前夕,該計劃基本完善,因此被稱為「施裡芬計劃」。

二,計劃內容

施裡芬計劃

施裡芬計劃的主要內容:迅速完成全面動員,在西部集中德軍主力,借道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進攻法國,西部留少數兵力牽制俄國。在短時期內擊敗法國後,主力東調擊敗俄國。

先進攻法國是因為法國鐵路發達,可以短時期內完成動員,同時法國戰略縱深小,迴旋餘地小,可以迅速擊敗。後進攻俄國是因為俄國交通落後,短時期內難以完成全面動員,同時俄國疆域遼闊,戰略縱深大,難以迅速擊敗。

三,一戰實施

赫爾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德國,法國,俄國迅速捲入戰爭,一戰爆發。德軍總參謀長赫爾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按照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突襲比利時,進攻法國。

一戰

德軍在戰爭初期進展順利,佔領了盧森堡及比利時大部領土,攻入法國,直逼巴黎。英法在馬恩河發起反攻,挫敗了德軍的攻勢,英法與德國在西線陷入長期對峙的局勢,施裡芬計劃破產。

四,失敗原因

(1)過於輕視法國。普法戰爭中,普軍在色當會戰迅速擊敗法國,奠定了戰爭的勝利。所以施裡芬計劃認為德國可以像普法戰爭一樣再次擊敗法國,取得速勝。但是法國在普法戰爭後,十分仇視德國,在戰前做了大量準備,時刻準備復仇,使得法軍充滿鬥志,不會像普法戰爭中那麼輕易投降。

(2)過於輕視俄國。施裡芬計劃是集中德軍8分之七的兵力進攻法國,僅留8分之一的兵力牽制俄國。一戰爆發後,俄國迅速完成了動員,很快就對德國發動進攻。德國被迫調集重兵阻擊俄國,使得東線的德軍在兵力上並不佔據優勢。

(3)忽視英國參戰。施裡芬計劃中因為要實施左右兩翼進攻,必須入侵比利時以進攻法國。因為當時德皇威廉二世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所以德國認為英國不會參戰,所以沒有考慮英國參戰。結果德國入侵比利時,迅速引起英國恐慌。因為比利時是永久中立國,曾得到英法普的承認,所以英國認為德國既然敢入侵比利時,那肯定會入侵英國,所以英國迅速參戰。英國參戰後英法聯軍的總兵力對德軍佔據優勢,使得德國無法迅速擊敗法國。

(4)比利時的頑強抵抗。德軍攻入法國前曾向比利時借道,但比利時認為這會損壞比利時的中立性,所以拒絕。德軍於是入侵比利時,比利時人頑強抵抗德軍半個月左右,既拖延了德軍的進攻速度,也為法國的防禦爭取了時間。

(5)德軍指揮失誤。德軍總參謀長毛奇並未完全按照施裡芬計劃執行(例如施裡芬計劃要入侵荷蘭,毛奇擔心英國封鎖海岸,使得德軍無法使用海港,為了可以在戰時租用荷蘭港口就沒有入侵荷蘭),而且在馬恩河戰役中指揮失誤。馬恩河戰役前德軍分兩路包抄法國,雖然進展順利,但兵力並不佔據優勢。結果毛奇誤以為英法不行,就調集一部分兵力增援東線,但俄軍並未對德國發動大規模進攻,結果使得西線消滅法軍主力的德軍兵力嚴重不足,導致了馬恩河戰役的失敗。

總的來說,施裡芬計劃過於理想,存在許多漏洞,輕視法俄,忽視英國,再加上德軍指揮失誤,必然會迅速破產。

相關焦點

  • 一戰後,戰敗的德國很懷念「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有多厲害
    (施裡芬舊照)那麼,如果施裡芬計劃不被小毛奇修改,德國能不能贏得一戰的勝利呢?首先,我們先來明確施裡芬計劃的內容。所謂施裡芬計劃,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進行解讀。從戰術上來說,施裡芬計劃就是後來威名赫赫的「閃電戰」雛形。施裡芬元帥認為,在戰場中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的做法,可以迅速打擊敵人,加快戰爭的進程。從戰略上來說,施裡芬計劃是將德國的軍隊分為東線和西線兩部。其中西線的敵人主要負責對法作戰,兵力設置大約有80個師。
  • 施裡芬:施裡芬計劃破產這個鍋我不背,你們不能憑空辱人清白
    但在戰爭開始之後不久,由於德軍進軍巴黎的計劃在馬恩河受阻,德軍失去了快速贏得戰爭的機會,施裡芬計劃宣告破產。 我們通常認為,施裡芬計劃會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德軍統帥小毛奇違背了施裡芬的規劃,削弱了德軍在西線右翼的兵力,才使得德軍突進能力不足,無力一舉拿下巴黎,才使得施裡芬計劃宣告破產
  • 德國雄心勃勃的「施裡芬計劃」,為何敗給了法國一架偵察機?
    1914年7月28日,一戰爆發,8月,德國按照「施裡芬計劃」向西歐發動進攻。所謂「施裡芬計劃」,是由德國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等人提出,按照計劃,德國以少量兵力牽制東線的沙俄,將大部分兵力用於進攻法國,逼迫法國在六周之內接受停火,然後主力部隊回師東線,再與友軍一起打垮沙俄。
  • 不起眼的馬恩河,改變了一戰結局,讓天才軍事家施裡芬死不瞑目
    關於軍事天才施裡芬施裡芬的全名是: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一戰時德國陸軍元帥。總參謀部參謀長。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在一戰中,世界級的作戰計劃就是出於施裡芬之手,不得不佩服這位天才軍事家。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在仔細分析了俄國與法國的國情後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戰略,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施裡芬計劃」。這個施裡芬計劃在一戰中差點兒就要了法國的命。
  • 被德國陸軍寄予厚望的施裡芬計劃,為何最後執行時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說起施裡芬計劃的話,估計很多軍迷都不會陌生,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由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制定的,用於在西線進攻法國而準備的計劃。在當時的戰爭模式下,施裡芬計劃堪稱是完美之作,是德國陸軍的驕傲所在,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就按照施裡芬計劃展開了行動。
  • 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改變了一戰結局,讓天才軍事家施裡芬死不瞑目
    關於軍事天才施裡芬 施裡芬的全名是: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一戰時德國 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在仔細分析了俄國與法國的國情後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戰略,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施裡芬計劃」。這個施裡芬計劃在一戰中差點兒就要了法國的命。
  • 馬恩河戰役,施裡芬計劃,對世界大戰的影響
    施蒂芬計劃的戰略戰術馬恩河戰役的重要戰略意義,在於它粉碎了德軍速決戰,宣告了施裡芬計劃破產。一戰時期,有句平淡的名言:先生們,讓我們在馬恩河戰鬥吧。約瑟夫.雅克.塞澤爾.霞飛當留在馬恩河北岸的德軍側翼與法軍激戰時,德軍克魯克才意識到法軍反攻了。
  • 施裡芬計劃制定初衷,為何是進攻,而不是防禦計劃?兩線作戰很難
    為應對嚴峻的局面,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制定了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正是這份計劃,與刺殺事件有著密切的關係。 更要命的是,與英國交惡,並展開了一場長達十餘年的軍備競賽,直至一戰爆發。
  • 解讀一戰:同盟國的戰爭計劃
    1914年以前,德國和奧匈帝國都制訂了非常複雜的戰爭計劃,而這些計劃的執行依賴於利用鐵道系統進行的快速動員。因此,他們會儘可能地避免兩頭同時開戰的局面。 1894年,法俄兩國曾籤署了一份可以有效鉗制德國的合約。
  • 德國的施裡芬計劃、曼斯坦因計劃、海獅計劃及巴巴羅薩計劃
    當它用思想來拷問世界時,它是偉大的;當它用戰爭來拷打世界時,便有了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人喜歡做計劃,也是世界最會做計劃的民族,一切都必須按部就班。德國人真的是成也計劃,敗也計劃。一,德國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做的計劃。1,一戰前的施裡芬計劃。
  • 施裡芬計劃為何最後功虧一簣?德軍的作戰計劃到底有哪些錯誤?
    施裡芬計劃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執行的作戰計劃,其計劃的雛形來自於施裡芬伯爵耗時15年完成的戰爭備忘錄。當然了,制訂計劃的德軍現任總參謀長,小毛奇也僅僅是從施裡芬伯爵的戰爭備忘錄裡,抽了一小部分充作制訂'施裡芬計劃'的參考。
  • 一戰絞肉機:凡爾登戰役
    在協約國聲勢日益增加的1916年,面臨著大西洋那邊美國即將參戰的危機,德軍為何會在已經陷入了拉鋸戰的法國邊境,決定實施這樣一次「自損八百」的進攻呢? 首先,德國的這一次進攻是情勢所逼。
  • 解讀一戰:德國入侵比利時
    德國若想要施行施裡芬計劃,就需要大約94萬士兵和2900門大炮,兵分四路,迅速穿越只有不到12萬軍隊和320門大炮守衛的小國比利時。 事實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陣營內部都曾經籤署了很多秘密條約,其中的一些條款使盟國之間用以承諾在需要時彼此提供軍事支援,隨著戰火的不斷蔓延,這些秘密條約也逐步開始發揮作用。經過數年的鑽研,每個國家的作戰計劃都已經十分完善了。因此,在戰爭打響之後,無論是軍隊調度,還是部隊行軍都進行的十分順利。
  • 一戰德國海軍損失不大,為何要兵變?贏了日德蘭海戰,卻輸了戰爭
    武器升級換代,德軍施裡芬計劃,折戟馬恩河。 「塞拉耶佛事件」後,德軍實施「施裡芬計劃」,向法國進攻。戰役之初,德軍行動迅速,短短一個月就推進到距巴黎,只有24公裡的馬恩河地區。但隨著而來的後勤補給困難,已是強弩之末,以及指揮上出現的混亂,造成攻勢銳減。
  • 一戰中,沙俄可以輕鬆擊敗奧匈、奧斯曼,卻為何打不贏德國
    要知道,德國人按照「施裡芬計劃」,在西線戰場上布置了近80個師,而在東線僅僅安排了10個師。那麼,為什麼沙俄能戰勝奧匈帝國等強國,卻打不過德國的10個師呢?到19世紀時,拿破崙直接將奧斯曼帝國稱為「歐洲病夫」。而到一戰的時候,奧斯曼帝國已經只是一個即將崩潰的黃昏帝國。要抵禦住沙俄的進攻,顯然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再來說說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繼承於1806年滅亡的神聖羅馬帝國。1848年,奧地利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對匈牙利革命進行了殘酷的鎮壓。
  • 施裡芬伯爵的戰略構想,最終如何變成名不副實的戰略計劃?
    如果說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估計對於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應該都不陌生。該計劃是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伯爵在生前制訂,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裡德軍的作戰指南,人們相信德軍在戰爭初期的戰術完全是根據施裡芬伯爵的計劃來執行。但就是事實上而言,被執行的'施裡芬計劃'完全脫離了施裡芬伯爵的構想,徹底成為了一個名不副實的'施裡芬計劃'。
  • 德軍破碎的勝利之夢,馬恩河戰役如何讓施裡芬計劃功虧一簣?
    而在德軍按照'施裡芬計劃'從比利時方向發動的攻勢面前,法軍脆弱的左翼被徹底擊潰,德軍已經逼近了巴黎方向,現在不僅僅是巴黎有被德軍吃掉的危險,連整個法國東部的法軍都有被德軍合圍消滅的可能。現在法軍必須為了祖國和榮譽殊死一搏,否則就有覆滅的可能。
  • 德國入侵西歐,差點重蹈一戰覆轍,被邊緣化的曼施坦因做了什麼?
    德國的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等高層反對進攻法國,認為德國的力量還不夠,西進一定會失敗的。可是在希特勒強大的壓力下,不得不拿出一個進攻方案,代號為黃色方案。這個方案幾乎抄襲了一戰時德軍採用的施裡芬計劃,內容是鑑於德軍左翼面對的是法軍堅固的馬奇諾防線。因此德軍及主力於右翼繞道比利時進攻法國。事後證明,英、法等國盟軍正式推測,德軍會採用這種進攻戰略,而進行了防禦部署。
  • 一戰過後,德國發展經濟、發動二戰的資金,是從哪裡來的?
    但是在一戰期間,德國的軍費高達470億美元,國內早已是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整個國家的經濟完全處在崩潰的狀態,怎麼可能會有錢來支付戰爭賠款? 在當時,有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因為戰爭,英國向美國借了50億美元,法國向美國借了40億美元。等一戰結束後,德國要向英國和法國一共賠償12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