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裡芬計劃制定初衷,為何是進攻,而不是防禦計劃?兩線作戰很難

2020-12-23 騰訊網

大多數人都知道「塞拉耶佛事件」, 因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死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很少有人知道,一個發生在異國他鄉,與德國毫無關係的刺殺事件,為什麼就能引發一場世界大戰?

這就不能不提到德皇威廉二世。自逼走俾斯麥後,狂妄地推行所謂的「全球戰略」,使德國在歐洲愈發孤立起來。為應對嚴峻的局面,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制定了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正是這份計劃,與刺殺事件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還要從與英國的軍備競賽說起。

威廉二世繼位前,「鐵血宰相」俾斯麥可以說是「韜光養晦」、暗中運作,成功將昔日的歐洲強國——法國整整孤立了20年,並將所有的矛盾推向英國和俄國,而德國在其中成了各國都想攀附的對象,一時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

然而,毫無政治頭腦的威廉二世繼位後,因政見不合逼俾斯麥遞交了辭呈,全面推翻了他的「大陸政策」,與俄國斷絕友好,促使法、俄兩國結盟。更要命的是,與英國交惡,並展開了一場長達十餘年的軍備競賽,直至一戰爆發。

威廉二世推行的「全球戰略」,更是暴露其「霸權主義」、「軍國主義」的本質,歐洲各國紛紛「摒棄前嫌」,組成「反德聯盟」。也就是說,一戰還沒有爆發,協約國集團已經形成。面對嚴峻的形勢,施裡芬不得不未雨綢繆,制定作戰計劃。

由於德國在政治上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就只剩下「武力對話」了。那麼,為了搶得戰爭的主動權,就必須採取趁其不備、「先敵開火」的策略。說白了,「施裡芬計劃」從制定的初衷,就不是一份防禦計劃,它只能是一份進攻計劃。

如何解決同時在東、西線,對法國和俄國展開進攻?是施裡芬比較頭疼的事情。他在分析了法、俄兩國的國情後,提出了一個極其大膽的作戰計劃。將德軍96師中的9個師,部署在東線防範俄國,剩下主力投入西線進攻法國。

西線也分為左右兩翼,左翼8個師部署在阿爾薩斯和洛林一線,牽製法軍,剩餘的87個師從右翼,經比利時繞過其防禦重點,迅速攻佔法國,再折返進攻俄國。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施裡芬計劃」,一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運用兩次的計劃。

「施裡芬計劃」的高明之處和制勝條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皇威廉二世拙劣的外交政策,一步步將德意志帝國拖入到一場世界大戰,而同時在東、西兩線作戰的窘境,成為德軍總參謀長施裡芬需要破解的最大難題。單就戰術角度講,「施裡芬計劃」有許多高明之處。

首先,要快。在與英國長達十餘年的軍備競賽中,雙方可謂是耗盡了財力,而德國更顯劣勢,因為英國有富庶的海外殖民地——印度可以榨取,德國卻沒有。一旦形成消耗戰、持久戰,德國戰敗是遲早的事情。為此,對法、俄兩國的戰爭更要快。

英國雖然海軍強大,但其陸軍實力並不強,他們向來都是依靠其他國家的陸軍在歐洲徵戰,只有迅速解決法、俄兩國,才能迫使英國失去歐洲「依靠」,轉而與德國講和,繼而取得完勝。施裡芬只給3個月時間,這是德國承受的最佳時間。

其次,攻其不備。與法國宣戰,法軍勢必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因為那是普法戰爭後,割讓給德國的土地。而德軍8個師憑險據守,堅持6-8星期,右翼的德軍迂迴到法軍基本不設防法比邊境,出其不意地猛攻法國。

更絕的是,施裡芬算準了俄國因制度腐朽,效率低下,俄軍的戰爭動員,在戰爭爆發後6-8個星期才能完成集結。一旦法國解決後,可以通過德國密集而高效的鐵路網,迅速揮師東線進攻俄國。換句話說,就是打個「時間差」。

從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將不利的兩線作戰,轉變為兩次「單線作戰」,這是「施裡芬計劃」的精華部分。但是,計劃順利實施是有條件的,一是,英國不插手陸地上的戰爭。事後看,進攻比利時無疑是挑戰了英國底線,最終出兵。

二是,戰役節點必須卡得要準。計劃中對每天的進攻進度,都有詳盡的說明,猶如一份《施工進度表》。然而,戰爭是最具有不確定因素的,一個節點出現問題,將導致一系列的麻煩。德軍就是進攻至巴黎24公裡停了下來,影響了戰爭進程。

更重要的是,為了達成戰役的突然性,這就要求計劃實施前,法國和俄國都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尤其是俄國,一旦其做好戰爭準備,那麼德軍就沒有了「時間差」,不得不面對兩線作戰的境地,不要說進攻法國了,就是自保都成了問題。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一戰後,戰敗的德國很懷念「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有多厲害
    19世紀末期,德國元帥施裡芬在擔任總參謀長期間,曾制定過一套嚴密複雜的作戰計劃,被人們稱為「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要解決德國徵服歐洲的未來戰爭中,如何應付同法國和俄國的兩線作戰的問題。(進攻中的德軍)德軍東西線的兵力分配大約為1:8,這並不是施裡芬看不起俄國。
  • 施裡芬:施裡芬計劃破產這個鍋我不背,你們不能憑空辱人清白
    眾所周知,施裡芬計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軍參謀總長施裡芬在就職期間提出的一項作戰計劃,計劃先在西線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法國,之後再調集重兵回到東線,將一場兩線作戰變為兩場單線作戰,使德軍無論是在西線還是東線都可以做到全力以赴,從而贏得戰爭。
  • 一戰時施裡芬計劃為何會迅速破產
    1914年一戰爆發,德國按照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迅速對法國發動進攻,希望速戰速決、獲得勝利。結果僅一個多月德國就在馬恩河受阻,陷入長期對峙的局面,施裡芬計劃破產。那麼施裡芬計劃為何會失敗呢,船長為你一一道來。一,制定原因
  • 被德國陸軍寄予厚望的施裡芬計劃,為何最後執行時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說起施裡芬計劃的話,估計很多軍迷都不會陌生,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由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制定的,用於在西線進攻法國而準備的計劃。在當時的戰爭模式下,施裡芬計劃堪稱是完美之作,是德國陸軍的驕傲所在,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就按照施裡芬計劃展開了行動。
  • 施裡芬計劃為何最後功虧一簣?德軍的作戰計劃到底有哪些錯誤?
    施裡芬計劃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執行的作戰計劃,其計劃的雛形來自於施裡芬伯爵耗時15年完成的戰爭備忘錄。當然了,制訂計劃的德軍現任總參謀長,小毛奇也僅僅是從施裡芬伯爵的戰爭備忘錄裡,抽了一小部分充作制訂'施裡芬計劃'的參考。
  • 德國的施裡芬計劃、曼斯坦因計劃、海獅計劃及巴巴羅薩計劃
    德國人大到國戰,小到日常生活,都要做計劃,按部就班,一切按計劃來行動。德國人真的是成也計劃,敗也計劃。一,德國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做的計劃。1,一戰前的施裡芬計劃。(1905年的施裡芬計劃和法國的反攻計劃)施裡芬計劃雖然最後失敗,但無法掩蓋該計劃在世界戰爭史的燦爛光輝,它是第一次探索在總體實力不佔優勢(東有俄國西有英法)而又不得不兩線作戰的情況下取得勝利的一次大膽嘗試。
  • 馬恩河戰役,施裡芬計劃,對世界大戰的影響
    一、施裡芬計劃的產生施裡芬計劃是由德軍參謀總長老毛奇、瓦德西(曾任侵華八國聯軍統帥)和史裡芬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討論修改制定的,其戰略理論是「速決戰」。施裡芬計劃的要點是繞道比利時的法比邊境,從比利時攻入法國。二、施裡芬計劃內容施蒂芬計劃戰術上,為避免德軍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用閃電戰以4~6周的時間擊敗法國,以梅斯為中心,分左右兩翼。左翼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防守法軍主力。
  • 德國雄心勃勃的「施裡芬計劃」,為何敗給了法國一架偵察機?
    1914年7月28日,一戰爆發,8月,德國按照「施裡芬計劃」向西歐發動進攻。所謂「施裡芬計劃」,是由德國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等人提出,按照計劃,德國以少量兵力牽制東線的沙俄,將大部分兵力用於進攻法國,逼迫法國在六周之內接受停火,然後主力部隊回師東線,再與友軍一起打垮沙俄。
  • 不起眼的馬恩河,改變了一戰結局,讓天才軍事家施裡芬死不瞑目
    當然,總的來說戰爭畢竟不是好的事物,拋除這些情感因素,他的施裡芬計劃是一個偉大的戰爭策劃,只可惜最終是功敗垂成,很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失敗之後,宣告了這個計劃的實施流產。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在這種極為不利的戰略態勢下制訂了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成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為重要的一環。威廉二世愚蠢的外交政策使施裡芬不得不考慮兩線作戰,即在西線與法國作戰的同時在東線與俄國作戰。
  • 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改變了一戰結局,讓天才軍事家施裡芬死不瞑目
    在一戰中,世界級的作戰計劃就是出於施裡芬之手,不得不佩服這位天才軍事家。當然,總的來說戰爭畢竟不是好的事物,拋除這些情感因素,他的施裡芬計劃是一個偉大的戰爭策劃,只可惜最終是功敗垂成,很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失敗之後,宣告了這個計劃的實施流產。
  • 施裡芬伯爵的戰略構想,最終如何變成名不副實的戰略計劃?
    如果說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估計對於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應該都不陌生。該計劃是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伯爵在生前制訂,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裡德軍的作戰指南,人們相信德軍在戰爭初期的戰術完全是根據施裡芬伯爵的計劃來執行。但就是事實上而言,被執行的'施裡芬計劃'完全脫離了施裡芬伯爵的構想,徹底成為了一個名不副實的'施裡芬計劃'。
  • 解讀一戰:同盟國的戰爭計劃
    施裡芬計劃 施裡芬意識到,若取到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進攻法國,不僅拖延時間,還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其原因,便是因為,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去阿,洛兩省後
  • 德國制定一個施利芬計劃,法國制定17個應對,結果濃縮的是精華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德軍制定了施利芬計劃,法國雖然有著完善的堡壘系統,但是,在隨後的一段時期內,一種崇尚進攻的軍事觀點逐漸佔據了相當一部分法國軍官的頭腦。這種觀點直接影響了法軍的統帥、參謀總長約瑟夫·霞飛將軍。  法軍的作戰計劃確實是以奪取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為目標的。
  • 曼施坦因一生之憾:進攻蘇聯計劃,成為旁觀者
    「曼施坦因計劃」幫助德軍中的12人得到了元帥權杖,大批軍官得到提拔,這裡面自然沒有曼施坦因,這個恃才傲物的戰略家並不被這個群體所接納。曼施坦因在戰爭的過程中受到排擠,戰爭過後被遺忘,成為自己作戰計劃的旁觀者。曼施坦因計劃的成功讓德國的當權者徹底瘋狂了。
  • 明知道進攻蘇聯有可能陷入兩線作戰,但希特勒為何還要攻打蘇聯?
    法國戰役結束後,德國確實暫時消除了兩線作戰的威脅,當時德國在西線的敵人只剩下一個英國,而僅靠英國自己並沒有能力重返西線。正是基於上述的戰略背景考慮,希特勒才下達了進攻蘇聯的命令。
  • 《八佰》背後的淞滬會戰(三):國軍1937年對日作戰計劃
    三:1937年國防計劃甲案1936年底,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奉命制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度國防作戰計劃》,該計劃於1937年1月基本完成甲乙兩案,3月份修訂完畢,並由參謀總長程潛審定後送往廬山,由陳誠轉送蔣介石審閱。
  • 為何要兩線作戰?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在西線戰場戰勝法國之後,選擇東西線兩線作戰?同時對英國和蘇聯作戰,是愚蠢地做法還是當時最佳地選擇?雖然在1939年雙方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只是雙方的緩兵之策,德國為的是在進攻波蘭的時候,不會受到蘇軍的幹預。蘇聯為的是建立西線的防禦體系,應對之後來自德國的軍事威脅。雙方都是各懷鬼胎,註定了這個條約不會維繫很長時間。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堡壘計劃VS庫圖佐夫行動,先攻後攻的一念之差
    二戰蘇德戰爭,作為東線戰場德軍發起的最後一次進攻戰鬥庫爾斯克戰役,最終卻因德軍統帥部中途中止作戰計劃而成了一次虎頭蛇尾的戰鬥,也為德軍在東線戰場的總體敗退埋下了伏筆。那麼,德軍的堡壘行動計劃和蘇軍的庫圖佐夫反擊行動,都經過了幾個月的精心準備,為何德軍的堡壘行動計劃最終失敗了呢?這裡面有先攻與後攻一念之差的關係。
  • 日軍為進攻四川的五號作戰為何取消?15個師團進攻,15個師團牽制及...
    該計劃於1942年制定,原計劃1943年春實施,為實施該計劃,根據日軍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田中新一的計算:中國關內戰場的中國派遣軍需要增加36萬兵力才可進攻及維持佔領區,其中可從關東軍抽調21萬、國內守備部隊抽調3萬、太平洋戰場抽調6萬,另需徵新兵23萬。
  • 德軍破碎的勝利之夢,馬恩河戰役如何讓施裡芬計劃功虧一簣?
    而在德軍按照'施裡芬計劃'從比利時方向發動的攻勢面前,法軍脆弱的左翼被徹底擊潰,德軍已經逼近了巴黎方向,現在不僅僅是巴黎有被德軍吃掉的危險,連整個法國東部的法軍都有被德軍合圍消滅的可能。現在法軍必須為了祖國和榮譽殊死一搏,否則就有覆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