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知道「塞拉耶佛事件」, 因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死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很少有人知道,一個發生在異國他鄉,與德國毫無關係的刺殺事件,為什麼就能引發一場世界大戰?
這就不能不提到德皇威廉二世。自逼走俾斯麥後,狂妄地推行所謂的「全球戰略」,使德國在歐洲愈發孤立起來。為應對嚴峻的局面,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制定了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正是這份計劃,與刺殺事件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還要從與英國的軍備競賽說起。
威廉二世繼位前,「鐵血宰相」俾斯麥可以說是「韜光養晦」、暗中運作,成功將昔日的歐洲強國——法國整整孤立了20年,並將所有的矛盾推向英國和俄國,而德國在其中成了各國都想攀附的對象,一時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
然而,毫無政治頭腦的威廉二世繼位後,因政見不合逼俾斯麥遞交了辭呈,全面推翻了他的「大陸政策」,與俄國斷絕友好,促使法、俄兩國結盟。更要命的是,與英國交惡,並展開了一場長達十餘年的軍備競賽,直至一戰爆發。
威廉二世推行的「全球戰略」,更是暴露其「霸權主義」、「軍國主義」的本質,歐洲各國紛紛「摒棄前嫌」,組成「反德聯盟」。也就是說,一戰還沒有爆發,協約國集團已經形成。面對嚴峻的形勢,施裡芬不得不未雨綢繆,制定作戰計劃。
由於德國在政治上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就只剩下「武力對話」了。那麼,為了搶得戰爭的主動權,就必須採取趁其不備、「先敵開火」的策略。說白了,「施裡芬計劃」從制定的初衷,就不是一份防禦計劃,它只能是一份進攻計劃。
如何解決同時在東、西線,對法國和俄國展開進攻?是施裡芬比較頭疼的事情。他在分析了法、俄兩國的國情後,提出了一個極其大膽的作戰計劃。將德軍96師中的9個師,部署在東線防範俄國,剩下主力投入西線進攻法國。
西線也分為左右兩翼,左翼8個師部署在阿爾薩斯和洛林一線,牽製法軍,剩餘的87個師從右翼,經比利時繞過其防禦重點,迅速攻佔法國,再折返進攻俄國。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施裡芬計劃」,一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運用兩次的計劃。
「施裡芬計劃」的高明之處和制勝條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皇威廉二世拙劣的外交政策,一步步將德意志帝國拖入到一場世界大戰,而同時在東、西兩線作戰的窘境,成為德軍總參謀長施裡芬需要破解的最大難題。單就戰術角度講,「施裡芬計劃」有許多高明之處。
首先,要快。在與英國長達十餘年的軍備競賽中,雙方可謂是耗盡了財力,而德國更顯劣勢,因為英國有富庶的海外殖民地——印度可以榨取,德國卻沒有。一旦形成消耗戰、持久戰,德國戰敗是遲早的事情。為此,對法、俄兩國的戰爭更要快。
英國雖然海軍強大,但其陸軍實力並不強,他們向來都是依靠其他國家的陸軍在歐洲徵戰,只有迅速解決法、俄兩國,才能迫使英國失去歐洲「依靠」,轉而與德國講和,繼而取得完勝。施裡芬只給3個月時間,這是德國承受的最佳時間。
其次,攻其不備。與法國宣戰,法軍勢必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因為那是普法戰爭後,割讓給德國的土地。而德軍8個師憑險據守,堅持6-8星期,右翼的德軍迂迴到法軍基本不設防法比邊境,出其不意地猛攻法國。
更絕的是,施裡芬算準了俄國因制度腐朽,效率低下,俄軍的戰爭動員,在戰爭爆發後6-8個星期才能完成集結。一旦法國解決後,可以通過德國密集而高效的鐵路網,迅速揮師東線進攻俄國。換句話說,就是打個「時間差」。
從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將不利的兩線作戰,轉變為兩次「單線作戰」,這是「施裡芬計劃」的精華部分。但是,計劃順利實施是有條件的,一是,英國不插手陸地上的戰爭。事後看,進攻比利時無疑是挑戰了英國底線,最終出兵。
二是,戰役節點必須卡得要準。計劃中對每天的進攻進度,都有詳盡的說明,猶如一份《施工進度表》。然而,戰爭是最具有不確定因素的,一個節點出現問題,將導致一系列的麻煩。德軍就是進攻至巴黎24公裡停了下來,影響了戰爭進程。
更重要的是,為了達成戰役的突然性,這就要求計劃實施前,法國和俄國都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尤其是俄國,一旦其做好戰爭準備,那麼德軍就沒有了「時間差」,不得不面對兩線作戰的境地,不要說進攻法國了,就是自保都成了問題。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