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進攻蘇聯有可能陷入兩線作戰,但希特勒為何還要攻打蘇聯?

2020-12-24 騰訊網

法國戰役結束後,德國確實暫時消除了兩線作戰的威脅,當時德國在西線的敵人只剩下一個英國,而僅靠英國自己並沒有能力重返西線。英國雖然擁有一支空前強大的海軍,但是在陸軍方面卻和德軍相差太多,即便英國陸軍能在其海軍的掩護下登陸歐洲,但是根本無法在內陸和德國陸軍抗衡,而且當時英國空軍對比於德國空軍也沒有優勢,還沒有組建起一支強大的轟炸機部隊,相反為了抵抗德軍的入侵,正在全力生產戰鬥機以加強本土的防禦。總的來看,英國已經轉入全面的防禦,德國完全取得了西線的主動權,至少在1942年以前西線戰場不可能被開闢。正是基於上述的戰略背景考慮,希特勒才下達了進攻蘇聯的命令。

兩線作戰是兵家之大忌,而德國在這方面更是深有體會,德國在一戰中失敗就是因為兩線作戰導致的,希特勒也曾親自經歷了這場戰爭,他自然也明白避免兩線作戰的重要性,可以說當時任何一個德國人都明白德國絕不可再次陷入一場兩線作戰的戰爭。在處理波蘭問題上就可以看到希特勒對於避免兩線作戰的努力,波蘭和法國、英國是同盟,德國有把握迅速打敗波蘭,但是卻無法預知一旦和英法開戰後戰爭的持續時間。而為了避免蘇聯最終站到英法一邊(實際當時已經開始談判了),希特勒先下手為強,以讓出波蘭的半數領土的重大利益為條件和蘇聯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暫時免除了東線的戰爭威脅,使德軍可以全力應付英法聯軍。儘管希特勒對蘇聯的社會主義政權極度痛恨,但出於國家利益考慮,還是選擇了和蘇聯合作,甚至可以說是主動迎合,根本宗旨就是在極力避免兩線作戰。

西線的戰事結束後,希特勒的直接敵人就只剩下一個英國了,間接敵人還有一個蘇聯,長遠來看德國仍舊存在著陷入兩線作戰的危險,希特勒最擔心的就是英國和蘇聯結盟。希特勒曾試圖通過政治手段來解決問題,即和英國達成和平,但是失敗了,只能通過軍事途徑來解決了,畢竟留給希特勒的時間不多了,多則兩年,少則一年。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唯一有可能迅速打敗的就是蘇聯了,這主要是由於德國海軍實力太過弱小,無法保證德國陸軍能夠安全通過英吉利海峽,德國空軍也沒能奪取關鍵的制空權,直接登陸英國本土打敗之的目的已經不可能達成,只能通過空軍和海軍潛艇部隊對英國實施封鎖作戰,而這一方法見效很慢,而且需要加大飛機和潛艇的生產規模。按照希特勒的說法,德國無法在維持一支強大陸軍的同時,去大力發展空軍和海軍。

當時德國陸軍已經完成了充分的動員,加上兩年的歐戰經驗,當時的德國陸軍已經達到了最巔峰,即便是強大的法國軍隊也在德國陸軍的打擊下迅速瓦解了,而此前法國軍隊被認為是歐洲大陸上最強的陸軍。蘇聯陸軍雖然規模龐大,但是戰鬥力卻並不受認可,從沙俄時代起俄軍就被認為是一支農民軍隊,一戰中根本不是德軍的對手。到蘇聯時代,西方國家對蘇軍的評論也不高,尤其在不久發生的蘇芬戰爭,蘇軍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仍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贏得了勝利。當時包括德軍陸軍將領在內的德國高層都對於在軍事上打敗蘇聯軍隊毫不懷疑,認為在幾個月打敗蘇軍是完全可行的,作戰計劃都出自專業的總參謀部之手。按照希特勒的設想,對蘇作戰將在三個月內結束,介時德軍將佔領蘇聯的整個西部地區,從而奪取了廣大的戰略緩衝區,也使蘇聯喪失了反攻的能力;而在對蘇作戰的三個月時間內,西線的英國絕無可能開闢第二戰場,所以在希特勒看來,德軍並不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反而打敗蘇聯可以一勞永逸的消除兩線作戰的危險,最終希特勒下定決心對蘇開戰!

相關焦點

  • 德國閃電戰擊敗英法兩國,希特勒為何不進攻英國,而與蘇聯開戰?
    在一百多年前,拿破崙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正是因為攻擊了俄國,陷入了泥潭,回天乏術。難道希特勒不知道嗎?是什麼原因促使希特勒在1941年6月依然解除《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戰爭呢?
  • 二戰時,德國如果先打蘇聯是否能統一歐洲?為何要兩線作戰?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在西線戰場戰勝法國之後,選擇東西線兩線作戰?同時對英國和蘇聯作戰,是愚蠢地做法還是當時最佳地選擇?我們要消除德國長期以來在南歐和西歐的目標並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東方」 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布爾什維克」,攻打蘇聯其實就是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決鬥。希特勒更是說道:「我們所要的不是那個國家,而是摧毀布爾什維克主義。我們若是打輸了了這場戰爭,整個歐洲就會布爾什維克化。」進攻蘇聯除了佔領俄國的領土之外,要消滅俄國的生存力量!這才是目的。
  •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1941年6月22日凌晨,在蘇德邊境上,突然出現了大批德國坦克,鋼鐵的履帶滾滾向前,此時還沉浸在夢中的蘇聯士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就成為了德軍俘虜。
  • 蘇聯在莫斯科擋住了德國進攻,為何德國在柏林擋不住蘇聯進攻
    那麼,在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希特勒為什麼還要實行焦土政策?他到底有什麼目的呢?在很多人看來,希特勒此舉是想和蘇聯同歸於盡,是一種氣急敗壞之下的不理智行為。但實際上,焦土政策的實施,正是希特勒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
  • 如果希特勒沒有入侵蘇聯,而是繼續打英國,結局會是怎麼樣呢?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的戰爭,拋開戰爭的正義性不談,法西斯國家的操作或許讓人感到迷惑,1941年,在已經陷入多地對峙局面的時候,為何德國和日本卻還要去撩撥美國和蘇聯兩個中立大國,讓他們也和加入戰場呢?這無疑為法西斯的失敗定下了結論。
  • 希特勒為什麼放棄攻擊英國,非要東進去進攻蘇聯?原因有四點!
    希特勒為什麼放棄進攻英國,非要東進去進攻蘇聯?原因有四點!(文:淺色夏末)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帷幕,希特勒的軍隊橫掃歐洲大陸,荷蘭、比利時等先後被德軍佔領,就連實力強大的法國也只撐了四十天而已。
  • 二戰中,德國進攻蘇聯時日本之所以不幫德國,可能與三個原因有關
    蘇德戰爭中,史達林根本就不敢肯定日本會不會幫德國,所以在抽調遠東兵力的同時又積極做好防禦準備工作,積極防禦日本的進攻,史達林其實很害怕日本關東軍對蘇發動突然襲擊,這會讓他陷入兩面作戰的被動。  但事實上在蘇聯與德國交戰時,日本始終都沒有幫助德國攻打蘇聯。日本作為德國的盟友,為何在蘇德戰爭期間表現如此克制?其實不是日本沒想過打蘇聯,關鍵是以下三個原因導致日本無法對蘇聯開戰。
  • 如果希特勒不去打蘇聯而是集中力量打英國,二戰會怎樣?
    1940年6月份,德國擊敗法國,雷德爾向希特勒提議制定「海獅計劃」,但希特勒卻拒絕了,因為希特勒一直幻想英國能夠妥協。結果英國組建了戰時內閣,邱吉爾並擔任戰時內閣首相,並發表抗戰演講,希特勒的美夢破滅了。於是下令攻打英國,8月份,各項工作才開始準備。
  • 波蘭戰役兩天後,蘇聯仍按兵不動,德軍司令部:只沿鐵路線進攻
    波蘭戰役爆發之後不久,希特勒便開始秘密催促蘇聯,從東部進攻波蘭,按照合約,蘇聯應該在恰當的時候從東面向波蘭發起進攻,但是史達林似乎並不著急,這是因為蘇聯高層認為這場戰爭有可能會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演變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陣地戰。
  • 一個蘇聯就讓希特勒美夢破碎
    不過,儘管雙方在明面上做了如此多的文章,我們在二戰中並沒有看到德日兩國實現所謂的戰略協作,這是為何呢?圖/德意日籤署《三國同盟條約》01 日有鬼胎當德軍橫掃波蘭之時,日本人在亞洲戰場上與中國軍民陷入了相持對峙。
  • 二戰中,隆美爾全權指揮進攻蘇聯,是否有成功的勝算?
    法國戰役期間,隆美爾率領的第7裝甲師平均一天行進50英裡,首創了使用高射炮攻擊坦克的戰法,第7裝甲師在戰後被稱為「魔鬼之師」,這種首創式的作戰方式也讓隆美爾成了德軍名將。 法國戰役結束後,隆美爾被派往北非幫助義大利盟友抵禦英軍的進攻。
  • 為何蘇德戰爭被蘇聯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看完就明白了
    假設希特勒當時在佔領西歐大部分國家後選擇轉入戰略防禦,繼續與蘇聯保持至少表面上的和平,那麼很大程度上將進一步鞏固德國的侵略成果。但是急於求成的希特勒在攻打英倫三島無果後就迫不及待地把槍口轉向蘇聯,這一決定已經就讓德國在不知不覺間陷入了東西兩線兼顧的窘境。
  • 1945年打敗德國後,為何說蘇聯一定會出兵攻打日本?
    早在二戰期間的德黑蘭會議上,美英就開始請求蘇聯儘早加入對日作戰。為此,羅斯福和邱吉爾不斷勸說史達林。然而,當時蘇軍還深陷蘇德戰場,雖然扭轉了戰局,但離完全勝利尚需時日。因此,史達林只是表示原則同意,承諾蘇聯將在打敗德國後加入對日作戰。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凍死一大批,他們為什麼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佔領西歐之後,德國沒有成功攻佔英國,所以這時希特勒就將下一個目標瞄準了蘇聯,不過最後德國和拿破崙一樣在西伯利亞的嚴寒下遭遇滑鐵盧,德國士兵僅僅在莫斯科就凍死了大批,那麼為何在那麼嚴寒的情況下德軍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呢?
  • 蘇聯、中國、還是美國
    討論之初也曾陷入僵持,因為統帥部的許多將領認為,必須要先徵服英國,不可以先打蘇聯的主意,因為蘇聯的疆域太大了,軍隊規模也十分龐大,並且蘇聯的嚴寒氣候如此惡劣,拿破崙失敗的教訓要吸取,如果攻打蘇聯必然陷入僵持戰,這對德國「閃電戰」和後勤供給很不利。
  • 希特勒為什麼不攻打中國,三個理由前兩個最真實,最後一個最感人
    希特勒為什麼不攻打中國,三個理由前兩個最真實,最後一個最感人。二戰爆發的時候,德國是發起戰爭主要國家之一,有可能國家因此陷入了天昏地暗的日子,很多人都因此葬送了生命,全世界有很多的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而德國雖然是當時最厲害的國家之一,但是希特勒卻把德國帶上了不歸路。
  • 外媒解析蘇聯紅軍對日最後一戰始末:堪稱範例
    美英兩國政府在評估軍事政治局勢後意識到,只有摧毀日本陸軍才能迫使日本投降,要想儘快獲勝離不開蘇聯的參與。調兵遣將 嚴格保密蘇聯政府同意參加對日作戰,首先是出於同盟國的責任。考慮到日本的侵略政策,蘇聯被要求確保本國遠東邊境的安全,並加快結束二戰進程。在二戰期間,「滿洲」境內駐有多達40個日本師,一直對蘇聯虎視眈眈。
  • 曼施坦因一生之憾:進攻蘇聯計劃,成為旁觀者
    1940年德國通過實施「曼施坦因計劃」滅亡了法國,雖然計劃是曼施坦因制定的,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在與法國的交戰中,曼施坦因只是指揮了一支步兵預備隊,任務是防備英國軍隊可能採取的登陸增援。閃電戰創始人德軍大將古德裡安評價道:我軍最優秀的戰略家就以這樣微不足道的方式參加了戰爭。甚至到後來,曼施坦因計劃究竟與曼施坦因有沒有關係,在德國內部也開始討論了。
  • 二戰中日本為什麼不進攻蘇聯?反而要偷襲珍珠港和英美開戰?
    老周摘要:二戰期間,日本和德國是盟友,在德國進攻蘇聯,特別是在1941年下半年,蘇聯最為困難時,如果日本出兵進攻蘇聯,很可能就會將蘇聯徹底打敗,為什麼結果日本不但沒有進攻蘇聯,反而偷襲珍珠港和英美開戰?
  • 為何說德國若有原子彈必先轟炸英國?
    二戰爆發後,英國的綏靖政策曾在客觀上幫助德國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隨著邱吉爾的上臺,英國由攪屎棍一躍成為茅坑裡的石頭,這讓希特勒措手不及。本以為敦刻爾克的「放水」可以讓邱吉爾理解希特勒想要英德和平的「良苦用心」,但不上道的邱吉爾擺出了寧可打爛日不落也要死磕德意志的架勢,這讓難以跨越英吉利海峽的德國不得不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