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蘇德戰爭被蘇聯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看完就明白了

2020-11-24 騰訊網

如果有人質疑蘇聯對於二戰做出的重要貢獻、否定蘇聯對反法西斯勝利起到的決定性作用,那麼無異於是對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褻瀆!不可否認,在二戰爆發前夕,由於英法推行綏靖政策並企圖將禍水東引,以致於史達林不得不為了保護蘇聯自身的利益而短暫的與德國媾和。在這一時期,與德國保持貌合神離的蘇聯也加緊了其在東歐擴張的步伐:瓜分波蘭、入侵芬蘭、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佔領羅馬尼亞......無論如何,蘇聯的這一負面歷史確實客觀存在。

但是,正當蘇聯以侵吞東歐諸國為目的的東方戰線計劃實施之際,希特勒卻公然撕毀了此前德蘇兩國籤署的《互不侵犯條約》,並緊接著把侵略的槍口轉向了蘇聯。這也就意味著蘇德兩國的關係正式轉入交戰、敵對狀態。

而就在希特勒啟動巴巴羅薩計劃之時,西歐除英國外已基本上淪為了德國的佔領區:波蘭、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法國相繼淪陷。德國企圖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雖然最終破產,但大規模的空襲還是讓英國元氣大傷。

假設希特勒當時在佔領西歐大部分國家後選擇轉入戰略防禦,繼續與蘇聯保持至少表面上的和平,那麼很大程度上將進一步鞏固德國的侵略成果。但是急於求成的希特勒在攻打英倫三島無果後就迫不及待地把槍口轉向蘇聯,這一決定已經就讓德國在不知不覺間陷入了東西兩線兼顧的窘境。

參考部分史實資料,德國在準備入侵蘇聯前夕其總兵力介於720萬到725萬之間,為了攻打蘇聯共向東線集結了550萬人(含僕從國,其中有超過300萬是德國兵力),剩餘的則主要擔負西歐的佔領和本土防禦。所以不難看出,1941年的時候蘇聯被動的吸引和牽制住了德軍的主要力量。當然,這個前提是西歐基本淪陷,美國尚未參戰。

另外從時間上來看,二戰時歐洲戰場從39年到45年共歷時6年,其中光是蘇德戰爭就進行了4年之久。這也就意味著歐洲戰場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蘇聯境內進行的。而以諾曼第登陸為標誌的第二戰線開闢時已經是1944年了,戰爭行將接近尾聲。

所以僅從德國的兵力投入、戰爭持續時間、蘇聯的傷亡數量來看,蘇聯可以說是承受了絕大部分德國的傷害輸出。當然,在認可蘇聯的貢獻同時,也不能忽視美國的作用:華盛頓首先主導形成了世界範圍內的反法西斯同盟,繼而從41年就開始向蘇聯、英國等國家提供援助,後來又實施諾曼第登陸開闢第二戰場......

綜合來看,對於付出了巨大犧牲才將德國侵略者趕走的蘇聯人而言,這場戰爭無疑是偉大且具有衛國性質的。但站在客觀的角度審視二戰的話,任何一個反法西斯陣營內的國家都不應該被忽視!因為正是這個同盟的團結,才有了勝利的果實。

相關焦點

  • 老K看過的蘇聯衛國戰爭電影、電視及其他
    除了史達林,除了二戰中的蘇聯,這個星球上幾乎沒有第二個人,第二個國家可以抵禦並粉碎希特勒的鐵血軍團:這樣的功績難道不值得稱為偉大嗎?這樣的偉大難道不值得留戀與回憶嗎?還能有那種可以稱之為偉大和不朽的力量可以抹滅這種留戀與回憶呢?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援助蘇聯
    援助蘇聯 1941年9月3日,史達林要求邱吉爾幫助蘇聯緩解壓力,希望英國能在巴爾幹半島或法國對德反攻,以開闢第二戰場,還希望英國向蘇聯提供物資、原材料和武器裝備。1941年9月底在莫斯科舉行了關於向蘇聯提供援助的會議,決定採取措施加強戰時英蘇關係。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繪製勝利的藍圖
    1943年開始,蘇聯所有的資源都用於戰爭:士兵,科學家,上前線打仗的女人們,向前線捐贈的家庭,老少遊擊隊員。史達林說蘇聯將一直存在下去,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為了戰爭的勝利。坦克設計師設計出全面碾壓德國坦克的全新的重型坦克,科學家伊格爾·瓦西裡耶維奇·庫爾恰託夫在研究原子裂變,婦女駕駛坦克和突擊炮,成為狙擊手,駕駛轟炸機和戰鬥機。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庫爾斯克:鋼鐵撞擊
    蘇聯中型坦克的主力T-34迅速升級為換裝更大口徑火炮的T-34/85型,設計師科金和杜霍夫也在加緊設計新的重型坦克。史達林晉升之路如下:1941年6月23日(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爆發次日),紅軍最高指揮部成員;1941年7月10日,紅軍最高指揮部司令;1941年6月30日至1945年9月,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主席;1941年7月19到1947年3月,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政委;1941年8月到1945年9月,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1945年受邀成為大元帥,這是個很罕見的榮譽稱號。
  • 紀念衛國戰爭60周年 普京發表告俄羅斯同胞書(圖)
    1941年6月22日凌晨3:30,法西斯德國向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德國空軍對蘇聯西部地區的機場、鐵路樞紐、海軍基地、兵營和許多城市進行密集轟炸。蘇聯紅軍和人民奮起抵抗,揭開了衛國戰爭的序幕,經過1418個日日夜夜的浴血奮戰,終於在1945年5月9日迫使德國法西斯投降,贏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最後勝利。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雖然蘇德戰爭已經過去了那麼長時間,但閃擊戰的話題一直經久不衰,原因就是德國進攻蘇聯時,前期打得順風順水,卻在莫斯科戰役中遭遇瓶頸。是閃擊戰不適合攻城作戰,還是蘇軍找到了戰勝閃擊戰的辦法?實際上,這裡面存在一個閃擊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的問題。01閃擊戰適合在什麼樣的戰場環境下作戰?
  •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說了兩件事,一件是莫斯科戰役,德軍為什麼不燒木頭取暖?一件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同樣遇到嚴寒,為什麼還是凍死那麼多?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影像集—摘掉芬蘭
    用最快的速度迫使芬蘭退出戰爭是蘇聯的重中之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將任務專門交給了列寧格勒方面軍和卡累利阿方面軍,兩個方面軍共有150萬人,41個步兵師,超過800輛坦克。為了突破卡累利阿地峽推進到維保,蘇軍集結了500輛坦克和大批火炮。蘇聯解放愛沙尼亞已經向芬蘭發出了信號。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那麼,如果在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讓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他能扭轉戰場危局、挽救德軍走向失敗的命運嗎?首先,曼施坦因是在二戰中成長起來的將領,重用他需要一個過程曼施坦因、古德裡安和隆美爾,被稱為二戰德軍的三駕馬車,有他們三個在的戰役都會有精彩故事發生。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之損失慘重
    下圖:德國空軍的He 111、Ju 88和Do 217轟炸機正在攻擊蘇聯的機場。「我們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蘇聯的飛機一排排一列列整齊停放在機場上,就像在閱兵」。德國空軍的轟炸機和攻擊機清空了蘇聯西部方向上的66座機場。這裡駐紮著蘇聯七成的空中力量,而且大多是戰鬥機,它們靠前部署。
  • ...馬馬耶夫崗|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莫斯科|蘇聯_歷史|勒熱夫...
    但用來形容蘇德戰爭簡直再合適不過。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德兩國的軍隊不顧一切的進行廝殺。這句透露著絕望的語,來自一位親自參與了蘇德戰爭的德國軍官筆錄,他親眼見證了東線的恐怖。之前橫掃歐洲順風順水的德軍,在蘇聯境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頑強抵抗,蘇軍在每次戰鬥中都毫不退讓,雙方都只想著幹掉對方。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時期,蘇軍士兵拉科夫列夫記載了可怕的一幕:「一列火車將4000民官兵送上前線,只有15~25人能活下來。這個師全軍覆沒只需要15分鐘。」
  • 二戰蘇德戰爭,閃擊理論為何遭遇進攻瓶頸?缺乏保障的快速打擊
    古德裡安被稱為二戰德國的「閃擊戰之父」,他與曼施坦因隆美爾一起並稱為德軍的三駕馬車,失去這三個人的指揮,德軍就像失去了靈魂一樣。但讓人意外的是,其它兩人都在戰爭中晉升了元帥,可古德裡安即使後來當上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仍然還是上將,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和古德裡安以及他研究的閃擊戰理論有很大關係,跑得快不等於打得好,衝在前不等於打得贏。
  • 二戰時期的蘇聯,實則並不正義偉大,信仰利益至上原則
    對二戰歷史不熟悉的朋友往往會形成這樣一個概念:軸心國就是熱衷擴張,侵略他國掠奪戰爭資源的惡棍,美英蘇中都是毫無汙點的,至少在這段歷史時期內沒有侵略他國的行為。特別是蘇聯,作為社會主義的大本營,由於當今我國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加之中蘇歷史上的外交蜜月期在民間廣泛流傳,我們下意識地認為蘇聯是神聖正義的偉大國度。但其實並不盡然。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明斯克戰役首戰失利,雞蛋裝在了一個籃子裡
    發生於1941年6月22日到7月9日的明斯克戰役,是二戰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軍防禦德軍閃電進攻的首次大規模作戰。但這場戰鬥蘇軍並沒打好,不僅西方面軍30多萬主力被吃掉,還使莫斯科西面門戶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陷落。那麼,作為戰前史達林和蘇軍抱以重望的西方重兵集團,為何短短的8天時間內,近50萬人慘遭圍殲呢?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影像集—刺入巴爾幹半島,致命一擊
    ▼8月31日上午10時,蘇聯紅軍進入布加勒斯特。指揮部下達的命令中規定入城時需以「適當的方式……步兵有組織,有紀律,有樂隊演奏,師團長騎在馬上。」他指責軍隊沒有頑強抵抗蘇聯的進攻。1944年8月23日,前線崩潰,紅軍坦克從寬度達96公裡的突破地段蜂擁而入。麥可國王的傾向十分重要,國王建立了自己的政府,選擇政治傾向中立的薩納茨庫將軍統領軍隊。
  • 蘇聯曾有很多德國後裔,為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境內德裔很少了?
    蘇聯曾有很多德國後裔,為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境內德裔很少了?蘇聯是由很多加盟共和國組成的一個聯邦國家,即使現在俄羅斯聯邦,也由很多自治共和國組成,這也是蘇聯遺留下來的。蘇聯建立後,曾經有一個叫「」,但此國組成不久,卻在蘇德戰爭期間突然消失了。那這些有由德國人組成的加盟國為何消失,這些德國人去哪裡呢?
  • 二戰蘇德戰爭,保盧斯的能力真比曼施坦因差嗎?半斤對八兩
    二戰蘇德戰爭,既是對雙方指揮員運籌帷幄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指揮員戰場臨機處置能力的較量。與德軍在戰場上的指揮體制不同,史達林一直把前線的指揮權交給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由他倆與戰區指揮員集體決定後上報最高統帥部最後決斷。而德軍在前線的指揮卻是希特勒一人說了算,這樣就對前線指揮員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起到了制約作用。
  • 影史上最燒錢的電影《戰爭與和平》蘇聯版
    昨天夜晚,我終於把費勁千辛萬苦才找到的前蘇聯版電影《戰爭與和平》看完了,然後很是激動,這樣一個大電影,這才配得上是大片啊!先說一下來來回回一個多月才看完這6個多小時高清電影的經歷吧。當初讀完《戰爭與和平》,順便搜了搜電影,發現由名著《戰爭與和平》改編成的電影挺多的。於是,我就找了最切合原著的那一部,就是前蘇聯拍的四部,在1966到1968年間陸續上映。
  • 蘇聯解體後披露出的韓戰真相
    如果說金日成沒有軍事頭腦看不出來,蘇聯那麼多將軍元帥軍事顧問必定明白。中國多次指出美軍有在仁川元山等地登陸的危險,甚至幾次向朝鮮和蘇聯表示可幫助防守,否則朝鮮人民軍只能大踏步後退。金日成向史達林請示,史達林不理睬,竟然說朝鮮這點困難算不了什麼,相信朝鮮一定能挺住並取得勝利,致使美軍順利實施了仁川登陸。當時金日成也發牢騷,說為什麼南邊可以讓別人來幫忙,為何北朝鮮卻不能讓中國幫助。
  • 蘇德戰爭關鍵時刻,蘇聯靠什麼支撐?一萬噸黃金和兩條命令是關鍵
    1945年,歷時4年的蘇聯衛國戰爭結束,為了戰勝不可一世的德國,蘇聯付出了損失6000多萬人的代價,其中軍人損失近3000萬人。但在戰爭結束時,蘇軍的總人數依然保持在1000萬人以上,這都與其強大的後備兵員分不開。 然而,戰爭後期的蘇軍在裝備、兵員人數上都高於德軍,傷亡率依然高出德軍許多,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慘勝的印象,蘇聯是依靠地大物博的國土面積和巨大的戰爭潛力,取得了勝利。但僅靠這些能贏得戰爭嗎?答案是否定的,還有其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