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閃電戰擊敗英法兩國,希特勒為何不進攻英國,而與蘇聯開戰?

2020-11-28 騰訊網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拉開序幕,希特勒的德軍在歐洲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強大的英國在打擊下,只能在固守本土,在歐洲大陸上沒了戰鬥力。而希特勒在巨大的優勢面前,卻沒有選擇進攻英國本土,而是去攻擊蘇聯,這是為什麼呢?

在一百多年前,拿破崙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正是因為攻擊了俄國,陷入了泥潭,回天乏術。難道希特勒不知道嗎?是什麼原因促使希特勒在1941年6月依然解除《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戰爭呢?

(一)橫渡英吉利海峽是一個危險的任務

英國本土與歐洲大陸之間橫跨著英吉利海峽。首先,英吉利海峽氣候條件相當惡劣,海流湍急,又有季節性洋流,一年中有大部分時間不適宜渡海。想要渡海作戰,難度相當大。

其次,要渡海攻擊英國本土,還必須得到制空權。德國雖然派出了無數架次的飛機,對英國本土狂轟濫炸。但似乎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皇家空軍很快就恢復了戰鬥力,一直未讓德國空軍佔據絕對的制空權。

再次,英國海軍還十分強大,在戰前,英國海軍號稱是世界第一的海軍,在英吉利海峽到處都遊弋著英國潛艇,還有布雷區,德國運兵船無法順利渡過海峽。

所以,希特勒才說:「只有毫無希望與英國講和的前提下,才能嘗試直接入侵。」

(二)英國的背後有美國

1940年12月1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會發表演說:「我們會告訴英國人,我們將給予你們所需的大炮和船隻,只要你們答應戰後把這些租借的艦船和大炮還給我們就行。」

在歐戰開始後,美國雖未參戰,但一直都密切關注著歐戰局勢。美國將自己定義為民主的兵工廠,大量地生產槍炮提供給歐洲的反法西斯國家。連英國首相邱吉爾都說:美國是世界歷史上最慷慨的國家。

美國之所以援助歐洲國家,尤其是英國,正因為美國人不願捲入戰爭。如果沒有美國的軍事援助,那麼英國將無法持續作戰,一旦英國戰敗,德國控制整個歐洲後,必將會與美國開戰,到那時美國將不可避免的捲入戰爭。

但是,若希特勒進攻英國本土,美國人一定不會袖手旁觀。希特勒本人也不願意過快地與美國發生正面對抗,所以,他暫時捨棄了進攻英國本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羅斯慘敗,以及蘇芬戰爭中,紅軍戰鬥力不強的錯誤引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東線戰場上擊敗了俄國,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表現之弱,出乎人們戰前的預料。在1915年下半年,兩線作戰的德國在東線大獲全勝,佔領了整個俄羅斯統治下的波蘭領土,以及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俄國被迫與德國籤訂了《布列斯特和約》,承認這些地方都屬於德國的領土。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了,但是德國人認為他們答應了俄羅斯人,俄羅斯人沒有戰鬥力。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說:東方的巨大國度已經崩潰在望。

1939年的蘇芬戰爭,更加加深了希特勒和德國人的這種認識。1939年9月德國發動閃電戰以後,二戰在歐洲拉開了序幕,西歐國家相繼敗退,蘇聯也想趁火打劫,擴大國土面積,建立龐大的戰爭緩衝區。

1939年11月28日,蘇聯撕毀《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以20個師45萬人的兵力進攻芬蘭。戰爭持續了將近半年,相當慘烈,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只佔領了芬蘭不到10%的國土。蘇聯紅軍在這一次大戰中將弱點表露無疑,毫無戰鬥力。從而也堅定了希特勒向蘇聯進軍的決心,他認為蘇聯戰事很快能結束。

(四)和蘇聯的戰爭不可避免,那麼最好還是趁德國軍事力量在頂峰的時候來打這一仗

希特勒掌權以後,毫不留情地迫害兩個族群:一個是共產主義者,一個是猶太人。

希特勒對於共產主義蘇聯的厭惡從來沒有隱藏過,他曾說過:「數百年來,俄國從德意志吸取養料。今天,德意志影響下的俄羅斯文化幾乎完全絕了,它被猶太人所取代。」希特勒將蘇聯看成是自己最討厭的兩個族群的聚集地,所以,他要用高貴的德國血統及文化清洗蘇聯,他必須要進攻蘇聯。

早在1936年,希特勒就同法西斯歸家組成了反蘇聯同盟,籤訂了《反共產國際協議》。

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希特勒的主要目標都是蘇聯。英法兩國也都樂意禍水東引,所以對於希特勒的擴張,他們採取綏靖政策。

1939年,希特勒的目標對準了波蘭,波蘭處在德蘇兩國之間,如若要進攻蘇聯,就必須先佔領波蘭,只有德國的邊境與蘇聯相連,才能製造摩擦,才能有進攻的藉口。

然而,希特勒的如意算盤失效了,在德國向波蘭發動閃電戰後,英法沒有繼續實行綏靖政策。英法與德國開戰了,希特勒原本打算進攻蘇聯的計劃只能暫時擱淺。到1941年,歐洲大陸已經基本被德國收入囊中,該騰出手來對付蘇聯人了。

(五)獲得蘇聯的戰略資源和生存空間,安置猶太人

德國和日本一樣,對外擴張都是想要打開生存空間。戰爭進行到1941年,德國和日本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戰略資源不足。結果兩個國家都選擇發動新的戰爭,德國攻打蘇聯,日本攻打美國。

德國想要獲得蘇聯龐大國土上豐富的戰略資源,在發動與蘇聯的戰爭之前,蘇德兩國之間有著密切的貿易關係。只有德國佔領了蘇聯,才能夠保證這一戰略資源,源源不斷的被德國掠取。

同時,希特勒想要用蘇聯廣袤的土地來懲治猶太人,他準備將世界上所有的猶太人都驅趕到遠東去,在荒冷的世界渡過一生。

這五點原因,促使希特勒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也因此扭轉了二戰的趨勢,最終,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相關焦點

  •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1941年6月22日凌晨,在蘇德邊境上,突然出現了大批德國坦克,鋼鐵的履帶滾滾向前,此時還沉浸在夢中的蘇聯士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就成為了德軍俘虜。
  • 明知道進攻蘇聯有可能陷入兩線作戰,但希特勒為何還要攻打蘇聯?
    英國雖然擁有一支空前強大的海軍,但是在陸軍方面卻和德軍相差太多,即便英國陸軍能在其海軍的掩護下登陸歐洲,但是根本無法在內陸和德國陸軍抗衡,而且當時英國空軍對比於德國空軍也沒有優勢,還沒有組建起一支強大的轟炸機部隊,相反為了抵抗德軍的入侵,正在全力生產戰鬥機以加強本土的防禦。總的來看,英國已經轉入全面的防禦,德國完全取得了西線的主動權,至少在1942年以前西線戰場不可能被開闢。
  • 蘇聯在莫斯科擋住了德國進攻,為何德國在柏林擋不住蘇聯進攻
    那麼,在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希特勒為什麼還要實行焦土政策?他到底有什麼目的呢?在很多人看來,希特勒此舉是想和蘇聯同歸於盡,是一種氣急敗壞之下的不理智行為。但實際上,焦土政策的實施,正是希特勒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
  • 希特勒為什麼放棄攻擊英國,非要東進去進攻蘇聯?原因有四點!
    希特勒為什麼放棄進攻英國,非要東進去進攻蘇聯?原因有四點!(文:淺色夏末)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帷幕,希特勒的軍隊橫掃歐洲大陸,荷蘭、比利時等先後被德軍佔領,就連實力強大的法國也只撐了四十天而已。
  • 如果希特勒沒有入侵蘇聯,而是繼續打英國,結局會是怎麼樣呢?
    ,更加讓人迷惑的是,1939年5月到8月間,為了能夠讓自己安心進攻英法,確保後方無憂,希特勒一再通過外長裡賓特洛甫向蘇聯表示納粹德國無意侵略蘇聯,並希望改善彼此關係。1941年希特勒為何又要主動挑起戰爭呢?
  • 西線無戰事,對德宣戰後,英、法兩國為何按兵不動?原來有隱情
    但直到1940年5月德國進攻丹麥、法國等國之前,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裡,英、法兩國對德宣而不戰,歐洲大陸西部一直處於「和平」狀態,出現了「西線無戰事」的局面。英國首相張伯倫稱其為「奇怪的戰爭」,邱吉爾則稱其為「晦暗不明的戰爭」。
  • 核平英國才能世界和平?為何說德國若有原子彈必先轟炸英國?
    很多人認為是蘇聯,畢竟德國80%以上的兵力都投放在東線,這裡決定了第三帝國的生死存亡;也有人認為是美國,畢竟兩次世界大戰正是因為美國的「站隊」才導致了德國的最終失敗。這就讓希特勒非常不爽了:大家都是成年人,為何一定要出選擇題?難道我就不能兩個都要?
  •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要進攻波蘭?因為波蘭是德國人的最佳目標
    波蘭戰役也是蘇聯在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取得的勝利。歐洲大陸上令人生畏的波蘭被蘇聯和德國瓜分。英國和法國也看到了德國的面孔。戰爭的巨大成功給了希特勒野心。英法兩國在進攻波蘭後相繼對德宣戰,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3、德國對波蘭的閃電戰只用了一個月。
  • 二戰中,徳國閃擊波蘭,英法按兵不動,不光是禍水東引那麼簡單
    英,法,蘇,在德國入侵波蘭時的表現可以用「心懷鬼胎」四個字來形容。事實上,英,法,對德宣戰只是一種姿態。根據英,法與波蘭籤訂的協議,一旦波蘭遭到德國的進攻,英法兩國將為其提供保護。出於應付國際輿論的需要,英法兩國發出了對德宣戰的聲明。聲明發表以後,兩國裝腔作勢地調動了一些軍隊,之後就對戰事不聞不問。面對近在咫尺的德軍,雙方軍隊一槍不發,儼然以「旁觀者」自居。
  • 史達林一招「聯賊防賊」,破解英法兩國「禍水東引」!
    西班牙內戰期間,納粹德國與義大利公然武裝介入,英法兩國卻以「不幹涉」為由袖手旁觀,反而指責蘇聯為西班牙政府提供武器與貸款。1936年3月,納粹德國重新佔領萊茵非軍事區,公然違法《凡爾賽和約》與《洛迦諾公約》,企圖吞併奧地利。各位請注意,德奧合併是《條約》白紙黑字明確禁止的,但英國為了全面解決與德國的矛盾,早已將奧地利作為談判籌碼。
  • 二戰中的德國與日本是堅定盟友?一個蘇聯就讓希特勒美夢破碎
    當德國的閃電戰拉開了二戰的大幕之後,德國與日本便逐漸走向了更深層的合作。 1940年9月,雙方在東京舉行談判,義大利隨後也加入談判。9月27日三國在柏林籤訂軍事同盟條約,即《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不過,儘管雙方在明面上做了如此多的文章,我們在二戰中並沒有看到德日兩國實現所謂的戰略協作,這是為何呢?
  • 二戰:德國進攻法國為何要繞道阿登森林?而沒有直接進攻法國本土
    德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積怨頗深,希特勒在二戰前的一系列閃擊操作,其最後的目的也是稱霸歐洲大陸,打破英法為主的歐洲秩序,所以註定德國與法國終有一戰,而當時的法國號稱有全世界最強悍的陸軍,兵力高達300多萬,部隊機械化程度比德國高,這第一陸軍的名稱並非是浪得虛名,德國進攻法國這在當時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 為何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急不可耐地跟俄國開戰呢?先打英國不好嗎?
    拿破崙政府歐洲然後遠徵俄國,結果兵敗如山倒,希特勒巴巴羅薩計劃,六百萬人攻打蘇聯結果被拖進戰爭的泥潭,為何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死腦筋的要先打俄國呢?其實這就是陸地大國的宿命。想想當年秦滅六國以後幹了什麼事情?
  • 波蘭戰役兩天後,蘇聯仍按兵不動,德軍司令部:只沿鐵路線進攻
    波蘭戰役爆發之後不久,希特勒便開始秘密催促蘇聯,從東部進攻波蘭,按照合約,蘇聯應該在恰當的時候從東面向波蘭發起進攻,但是史達林似乎並不著急,這是因為蘇聯高層認為這場戰爭有可能會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演變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陣地戰。
  • 德國的副元首赫斯為何飛往英國?其實他此行是為了和英國談判
    一、赫斯的和平計劃關於赫斯'英國之行'的目的,至今仍舊是眾說紛紜。但其中可能性最高的一種說法,莫過於赫斯是去尋求和平的。換言之,赫斯此行是為了去和英國締結《和平協定》,從而實現英國和德國之間的和平。這一說法乍一想站不住腳,畢竟德國和英國已經打了有一段時間,赫斯為何有信心能讓兩國罷兵停戰呢?
  • 在1940年夏季假如希特勒這樣做,德國有可能贏得二戰
    此刻,希特勒的個人聲望達到巔峰,不僅徹底洗刷了《凡爾賽和約》的恥辱,還取得了比肩拿破崙一世的成就。在擊敗法國後,整個歐洲大陸上除了東面的蘇聯和退守孤島的英國外,德國再無對手,而在此後的一年中英國是唯一對抗德國的大國。然而,德國也站在一個戰略十字路口上,面臨著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全力擊敗英國,二是調頭向東進攻蘇聯。
  • 德國入侵西歐,差點重蹈一戰覆轍,被邊緣化的曼施坦因做了什麼?
    1939年9月1日,德軍使用了裝甲集群閃電攻擊波蘭,英法兩國高層沒有人能預料到,德軍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消滅了波蘭的百萬軍隊,波蘭滅亡了。英法兩國採用了綏靖政策,希望德國在佔領波蘭後,繼續向東進攻蘇聯,沒有及時在西線對德國發起攻擊,註定要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價。
  • 柏林失守,希特勒危在旦夕,他為何不調動挪威40萬大軍回來勤王
    1945年4月,蘇聯開始對德國柏林進行決定性的進攻。雖然希特勒調集了80萬軍隊進行縱深防禦,但面對史達林三個軍團近250萬兵力的進攻,還是如螳臂當車一般。柏林告急,希特勒仍不願調回駐紮在挪威的德軍然而正義終歸會戰勝邪惡,1942年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等國家聯合起來,統一對法西斯進行有效反擊,德國在各個戰場上節節敗退。
  • 二戰時閃擊波蘭的只有德國自己?波蘭其實是被蘇聯和德國瓜分的
    而在德國法西斯擴張的初期,由於英法兩國不想再卷進戰爭的漩渦,實行了知名的「綏靖政策「,就是以犧牲小國的利益來安撫德國法西斯,以此儘可能地避免戰爭。歷史證明,這個政策不僅沒有限制法西斯,反而加劇了他們囂張的氣焰。
  • 二戰中,德國進攻蘇聯時日本之所以不幫德國,可能與三個原因有關
    但事實上在蘇聯與德國交戰時,日本始終都沒有幫助德國攻打蘇聯。日本作為德國的盟友,為何在蘇德戰爭期間表現如此克制?其實不是日本沒想過打蘇聯,關鍵是以下三個原因導致日本無法對蘇聯開戰。  隨著戰爭形勢的急劇變化,日本高層最終作出了南下的決定,於是在1941年4月25日蘇聯與日本公開籤訂《蘇日中立條約》,雖然他們籤訂了條約,但在當時戰爭形勢瞬息萬變的情況下,這一紙條約其實什麼也算不上,所以他們彼此之間都在互相防範著對方。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發動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閃電戰,兵分三路突襲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