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施裡芬計劃、曼斯坦因計劃、海獅計劃及巴巴羅薩計劃

2020-12-23 黑瞳娛樂新視野

德國這是一個奇妙的國家,它要麼拷問世界,要麼拷打世界。當它用思想來拷問世界時,它是偉大的;當它用戰爭來拷打世界時,便有了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

德國人喜歡做計劃,也是世界最會做計劃的民族,一切都必須按部就班。

(德國電線工整理的電線)

計劃取向意識是德意志文化的深刻內涵,也是德國人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支配力量,也是德國社會運作的強大內在力量之一。

德國人大到國戰,小到日常生活,都要做計劃,按部就班,一切按計劃來行動。

德國人真的是成也計劃,敗也計劃。

一,德國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做的計劃。

1,一戰前的施裡芬計劃。

(1905年的施裡芬計劃和法國的反攻計劃)

施裡芬計劃雖然最後失敗,但無法掩蓋該計劃在世界戰爭史的燦爛光輝,它是第一次探索在總體實力不佔優勢(東有俄國西有英法)而又不得不兩線作戰的情況下取得勝利的一次大膽嘗試。

1913年,80歲的施裡芬臨終時仍一再叮囑:「仗是一定要打的,只要確保右翼強大就行。」儘管這一臨終囑咐隨著德國悲劇的落幕而成為軍事史上的名言。

(一戰中由於小毛奇的小心翼翼,執行了一個縮小版的施裡芬計劃,最終讓德國陷入了國力無法支撐的塹壕戰)

2,二戰德國的計劃:閃擊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攻擊英國的海獅計劃,傾全歐之力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二戰前期,由於德軍完美地執行了曼斯坦因計劃,擊敗法國迫使法國投降)

由於在與英國的大不列顛空戰中戰敗,海獅計劃也隨之束之高閣。

(巴巴羅薩計劃前期,德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於計劃不完善,希特勒又數次改動戰略進攻方向,導致了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因做了計劃,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樣也由於不做變通,或沒能力完全執行計劃和隨意改動計劃,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二,德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同樣喜歡提前計劃,無論是一日三餐、娛樂活動還是戀愛約會,都必須事先提上日程。

因此,跟德國戀愛不要期待出其不意和意料之外的驚喜。

(警察,颱風要來了;德國人:「嘿,這裡早就要求疏散了!」但是「我的草坪需要我!」)

但是,同樣只要德國人做好了計劃,安全性就得到了保證,就算颱風「利奇馬」也不會影響事情的進程。

(德國人是嚴謹的,但是否同時還存在一個不修邊幅的德國)

德國人喜歡做規劃,而且規划水平很執行能力都很高,讓德國成了世界強國之一。

但同樣按部就班,刻板和不知道變通,同樣讓德國不能成為世界頂級強國。

相關焦點

  • 一戰後,戰敗的德國很懷念「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有多厲害
    19世紀末期,德國元帥施裡芬在擔任總參謀長期間,曾制定過一套嚴密複雜的作戰計劃,被人們稱為「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要解決德國徵服歐洲的未來戰爭中,如何應付同法國和俄國的兩線作戰的問題。不過,由於施裡芬元帥在1913年去世,這套計劃被繼任者小毛奇進行了一些修改,最終導致了施裡芬計劃失敗,德國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
  • 施裡芬計劃制定初衷,為何是進攻,而不是防禦計劃?兩線作戰很難
    大多數人都知道「塞拉耶佛事件」, 因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死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很少有人知道,一個發生在異國他鄉,與德國毫無關係的刺殺事件,為什麼就能引發一場世界大戰? 這就不能不提到德皇威廉二世。
  • 德國雄心勃勃的「施裡芬計劃」,為何敗給了法國一架偵察機?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世界各國軍隊裝備的飛機數量超過1000架,其中,英國裝備113架,法國138架,沙俄266架,德國232架,奧匈帝國36架等。1914年7月28日,一戰爆發,8月,德國按照「施裡芬計劃」向西歐發動進攻。
  • 馬恩河戰役,施裡芬計劃,對世界大戰的影響
    8月4日,英國因德國進入比利時,破壞了比利時的中立,宣布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施蒂芬計劃的戰略戰術馬恩河戰役的重要戰略意義,在於它粉碎了德軍速決戰,宣告了施裡芬計劃破產。法國的東北部和德國的西北部的接壤中間夾著比利時。這個時候比利時的位置就顯得極有重要的戰略性。施裡芬計劃的要點是繞道比利時的法比邊境,從比利時攻入法國。
  • 一戰時施裡芬計劃為何會迅速破產
    1914年一戰爆發,德國按照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迅速對法國發動進攻,希望速戰速決、獲得勝利。結果僅一個多月德國就在馬恩河受阻,陷入長期對峙的局面,施裡芬計劃破產。那麼施裡芬計劃為何會失敗呢,船長為你一一道來。一,制定原因
  • 被德國陸軍寄予厚望的施裡芬計劃,為何最後執行時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說起施裡芬計劃的話,估計很多軍迷都不會陌生,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由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制定的,用於在西線進攻法國而準備的計劃。在當時的戰爭模式下,施裡芬計劃堪稱是完美之作,是德國陸軍的驕傲所在,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就按照施裡芬計劃展開了行動。
  • 希特勒的黃粱美夢,德國對英國本土的入侵計劃——海獅計劃
    事實上,從一開始希特勒就沒放棄過用武力進攻英國人,他準備了一個非常龐大的入侵計劃,這個計劃就是著名的《海獅計劃》。但對於希特勒和德國而言,進攻英國本土其實是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或者說難如登天一般。至於德國海軍的水面艦隊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反正就算拉出去也是打不贏英國皇家海軍的,這一點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海軍元帥是很清楚的。而負責提供支援和壓制火力的則是德國空軍,德國空軍為此投入了2669架各型作戰飛機,可以用來擊潰英國皇家空軍,並且壓制英國皇家海軍。
  • 施裡芬計劃為何最後功虧一簣?德軍的作戰計劃到底有哪些錯誤?
    施裡芬計劃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執行的作戰計劃,其計劃的雛形來自於施裡芬伯爵耗時15年完成的戰爭備忘錄。當然了,制訂計劃的德軍現任總參謀長,小毛奇也僅僅是從施裡芬伯爵的戰爭備忘錄裡,抽了一小部分充作制訂'施裡芬計劃'的參考。
  • 施裡芬:施裡芬計劃破產這個鍋我不背,你們不能憑空辱人清白
    在那個年代,幾乎所有德國軍事家都注意到一個事實,即隨著德國與法國、俄國之間關係的惡化,德國極有可能在下一次戰爭中陷入一場糟糕的兩線作戰。 作為一個理智的軍事家,施裡芬確信根據德國的國土縱深和自然資源儲備,德國無法贏得一場長期的消耗戰。
  • 解讀一戰:同盟國的戰爭計劃
    1914年以前,德國和奧匈帝國都制訂了非常複雜的戰爭計劃,而這些計劃的執行依賴於利用鐵道系統進行的快速動員。因此,他們會儘可能地避免兩頭同時開戰的局面。 1894年,法俄兩國曾籤署了一份可以有效鉗制德國的合約。
  • 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啥意思?他選這個名字寓意非凡
    巴巴羅薩計劃:當希特勒選用這個名字的時候,就註定一場殊死搏鬥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世界級戰爭,全世界大部分人口被迫捲入戰爭,因為這場戰爭所導致的傷亡就接近一億人。在猛攻英國未獲得成效的情況下,希特勒又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方法,表面上往西線大量增兵,造成德軍將要強攻英國本土的陣勢,暗地裡卻策劃了一個驚天計劃——突襲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這個計劃早期叫做「奧託計劃」,後來才改為「巴巴羅薩計劃」。您道這奧託和巴巴羅薩是啥意思?
  • 施裡芬伯爵的戰略構想,最終如何變成名不副實的戰略計劃?
    如果說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估計對於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應該都不陌生。該計劃是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伯爵在生前制訂,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裡德軍的作戰指南,人們相信德軍在戰爭初期的戰術完全是根據施裡芬伯爵的計劃來執行。但就是事實上而言,被執行的'施裡芬計劃'完全脫離了施裡芬伯爵的構想,徹底成為了一個名不副實的'施裡芬計劃'。
  • 德軍破碎的勝利之夢,馬恩河戰役如何讓施裡芬計劃功虧一簣?
    而在德軍按照'施裡芬計劃'從比利時方向發動的攻勢面前,法軍脆弱的左翼被徹底擊潰,德軍已經逼近了巴黎方向,現在不僅僅是巴黎有被德軍吃掉的危險,連整個法國東部的法軍都有被德軍合圍消滅的可能。現在法軍必須為了祖國和榮譽殊死一搏,否則就有覆滅的可能。
  • 爆炸的巴爾幹火藥桶,是如何炸掉希特勒的計劃,對德國影響如何?
    正因如此,邱吉爾敢於讓英國地中海艦隊在這裡對德國發動一系列的攻擊。另一方面,德國也積極的聯絡希臘和南斯拉夫加入軸心國。 但是義大利入侵希臘,導致了德國拉攏希臘的計劃流產。不僅希臘和義大利打的勢成水火,英國人更是和希臘締結了盟約。 這導致希特勒不得不考慮派兵援助義大利,擊敗希臘,以防止英國在巴爾幹取得突破。
  • 揭秘德國海軍「Z計劃」
    說到二戰時期的德國,我們能想到的只有閃電戰,以及以裝甲戰術出名的古德裡安、曼施坦因、隆美爾等名將。二戰初期,德國曾以其強大的陸軍部隊橫掃整個歐洲大陸,其標誌性的虎式坦克也成為最好的坦克之一。但說到海軍,德國好像什麼都沒有。
  • 不起眼的馬恩河,改變了一戰結局,讓天才軍事家施裡芬死不瞑目
    所以時間是對法俄有利的,德國堅決不能打消耗戰。對德國來說一定要速戰速決,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那麼德國的戰敗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在仔細分析了俄國與法國的國情後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戰略,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施裡芬計劃」。這個施裡芬計劃在一戰中差點兒就要了法國的命。
  • 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改變了一戰結局,讓天才軍事家施裡芬死不瞑目
    所以時間是對法俄有利的,德國堅決不能打消耗戰。對德國來說一定要速戰速決,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那麼德國的戰敗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在仔細分析了俄國與法國的國情後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戰略,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施裡芬計劃」。這個施裡芬計劃在一戰中差點兒就要了法國的命。
  • 曼施坦因一生之憾:進攻蘇聯計劃,成為旁觀者
    1940年德國通過實施「曼施坦因計劃」滅亡了法國,雖然計劃是曼施坦因制定的,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在與法國的交戰中,曼施坦因只是指揮了一支步兵預備隊,任務是防備英國軍隊可能採取的登陸增援。閃電戰創始人德軍大將古德裡安評價道:我軍最優秀的戰略家就以這樣微不足道的方式參加了戰爭。甚至到後來,曼施坦因計劃究竟與曼施坦因有沒有關係,在德國內部也開始討論了。
  •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半途夭折的航母計劃
    1942年3月德國海軍決定恢復於1940年停建的齊柏林號航空母艦的建造工作,同時還在全國乃至歐洲淪陷區範圍裡四處搜羅能夠改裝成航空母艦的船隻試圖解燃煤之急,在這一時期德國海軍提出了數個緊急改裝航母方案,但這一航母狂熱只持續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因巴倫支海海戰的失利以及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的辭職而告終,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德國海軍的這些改裝航空母艦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