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宗部——禪宗決疑集

2021-02-15 經典佛學文化

  禪宗決疑集

  西蜀野衲智徹述

  源湛流清門

  原夫法不孤起。有自來由。欲盡群疑須開微惑。昔年行履今日披陳。學者見聞從其簡易。餘出家時晚。進道心堅不顧危亡專心直向。縱使逢魔逢難此念不忘。假饒遇辱遇榮一心不變。故名擔板漢。是為執固人。不下鐵心腸。焉領如是事。早年雖處五欲之中。如遊園觀相似。塵勞袞袞世事紛紛。觸境無為心常憺怕。得來不喜應用無方。失去何憂現前無所。餘初居學地。歷事多艱微細推窮。無深趣向。壯年[(廠@朔)/心]強作事不讓庸人。勇猛功夫究竟難為。道伴實情相告剖析來因。道在人弘無論僧俗。

  離塵精進門

  緣智徹二十六歲。受戒持齋專心念佛。至三十一歲。離火宅為僧參禪請益。師雲峰和尚令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遂與光兄結伴。迤?至於夔府何堂主庵。所居幽隱就便作住。自於聖像之前然香設誓。立行三年死限誓雲。我若懶墮欲求坐臥取安身粘床橙。陷入無間地獄永無出期。自此晝夜徐行周而復始。除二時粥飯方坐。其餘茶湯之類亦不駐足。道友施主相訪。亦不陪侍。言語省減單只舉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只向這一字上切切用疑。有時得力如青天白日無一點雲翳相似。但覺一字疑情於心中活潑潑地。如珠走盤縱橫無礙。到此不知有身在地上行。亦不知有世間之事動靜寒溫。折旋俯仰大小便利。都無計較分別之心。只隨此疑信步而行。吃粥吃飯信手拈匙放筋。又不知飯食中辛酸鹹淡之味。到此方知是淨念相繼。制之一處的工夫也。餘舉此一事。或有未做工夫之人疑而不信者。謾說二小喻。譬如世有勇士。發一奮怒入百萬軍中奪其帥者。彼欲得勝收功不顧危亡。一忿直前更無退志。其意與學道人亦然也。又如吾輩欲求無上妙道用報四重深恩。借父母之遺體。或然一香一指一臂。發一念精進之心痛苦皆亡。何故蓋無第二念。才知痛苦即落第二念也。說此二喻只要學人深信此事不得狐疑。工夫做到方有相應。以此主張做工夫得力底樣子也。

  卻步復升門

  此舉有時不得力。這一字上疑情旋疑旋失。不落昏沉便歸散亂。若用力疑轉不得力。退之又退。此退之一字多者不知。故舉小喻以明斯事。且如世有貧窮之人。聞萬裡之外有珍寶所。往而求之。或行一千二千。乃至五千而生退還不復前進。退之不已。驀然自嘆曰。我若退還枉費前工。永受饑寒貧窮困苦。翻思此寶去者人人有分。何故我自棄之。於此奮起堅志又復前進。不憚疲勞不避寒暑。直至寶所得大富饒安樂眷屬。世事皆然。設此進退之喻。皆是主張做工夫不得力處。使其復還得力。誠恐後來學者中道而廢。故以此事重加勉勵。

  退墮策勵門

  此舉退與不得力事分兩說。學人不得一例而舉。此下重明這個退字。使學者知之。退者退菩提心。退長遠心。退精進心。佛不欲禮。道不欲修。善知識不欲見。道友不欲親。話頭不欲舉。只好散誕自在。若有這般退念起時。或是用心過度或是宿業障深善根微弱。數數向諸佛菩薩像前。五體投地然指然香。發露前愆求哀懺悔。勇猛舉起話頭。此念如湯消冰倏爾無餘。純一淨念學者須知。餘遇此退念起時。即便然香發露懺悔。求佛哀祐即舉話頭。此念應時隨滅。此是已驗之事。故錄此以警後學者也。

  懈怠勉勤門

  此舉不得力者。或是話頭上無疑。或是話頭舉不起。或沈或浮。或隨聲色。或逐攀緣。或喜眠睡。皆是懶惰懈怠恣縱身心。於生死事上用心不切。隨處樂著。故不得力。此二種病。餘工夫未純熟時數數而起。只向話頭上決起疑情。亦不用分別排遣是非。疑情一起此念頓消。已上所說皆無他事。只要決擇學人做工夫處。乾乾淨淨酒酒落落。無一點異念上心。將從前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記得佛說者。祖說者。諸子百家所說者。於此一筆勾下。直得水洩不通。聖凡情盡。到此參個話頭。或參無字話。或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肩領荷奮力趨前更莫回顧。直至歸家穩坐。方是安樂底時節也。

  執礙決疑門

  此上兩則語皆出趙州和尚。叢林多舉。每見同道者。於無字上各出異見。或者執空執有執斷執常。執空者為。趙州道無。萬法本無。本性無故何疑之有。執有者謂。趙州道無。指有言無無中即有。又何疑哉。執斷者謂。趙州道無。萬有皆空無一可取何必疑耶。執常者謂。趙州道無。真性常存寂然不動。何用著疑。噫所見偏枯故有此失。若如此主張。不須用疑得無上菩提者。除是天生彌勒自然釋迦始得。譬如世間工巧藝術之人。各有所務未有不疑而成事者也。此疑之一字便是思想用謀之心。體同而名異耳。如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各有所疑方有所證。此事不必細注。眾所共知。

  失正究竟門

  此舉參無字者。學人見前尊宿說。把這無字貼在眼睛上。眼睛便是無字。無字便是眼睛。只恁麼看去學人領下無字。向長連床上端身正坐。捏定拳頭咬定牙關。瞠起兩眼看這無字。細則細如微塵。大則大如天地。或顯或隱認此為諦。當得力底工夫也○又聞學人謂師開發。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師即令他提這無字。學人信得及。便即從此行也無坐也無。著衣吃飯也無。一切時中皆無。或緩或急。又自雲。緩則一切時中不念自念。念得這無字活轆轆地。又雲。若急念時念教一口氣盡方住。周而復始。亦如是念。以此為純熟工夫也。餘嘗聞學人作如是說。誠恐有誤後人故。設二小喻。識者詳之。詳這緩念者。恰如永凌上擲豆子相似。任其所往無可羈絆。詳這急念者。渾似更鼓樓上發擂一般。一通聲絕又一通何所益耶。如前看無字者。與念無字者。這兩種工夫。四眾用心者甚多。如此說來好似一場戲話。深可惜哉○或有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者。詢其來源諦當起疑處。便即支離亂說。或謂何處上起疑者。或謂一歸上起疑者。或兩句都念者。或單念下句者。學人各自主張一路而不改者。弗可曉也。

  徹底窮淵門

  自愧在於學地。未得升堂入室。理趣門頭戶底竊而窺之。譬如王家掌事珠珍異寶。本非他有。一能辯別真偽貴賤輕重等分。王眷需索隨意給之用無差互。佛祖無上妙寶。非餘所得。工夫次第邪正淺深略而知之。願與同道之流決此疑情。必不相賺。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其僧復問。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因甚狗子無佛性。州又雲無。此僧當下若會。得這老漢開口處唾面痛罵一場。趙州只得杜口無言免使此語流布於世。這僧當時不能領受此語。通身墮在疑情。便將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竅。一禁禁定氣息不通。一手挽住。趙州雲。佛言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和尚因甚道狗子無佛性。實意云何道無。其僧到此疑情重也。行也疑因甚道無。坐也疑因甚道無。著衣吃飯也疑因甚道無。動靜寒溫也疑因甚道無。苦樂逆順也疑因甚道無。晝夜十二時無頃刻暫息。單只不忿趙州道狗子無佛性。直要向這無字上捉敗趙州。得人憎處方始休歇○此下正說學人用疑處。須要仔細著意。若用疑時先鬚髮憤怒心。疑趙州因甚道無。此憤怒心(註明若不出聲心中忿忿地。若出聲閉口鼻音如伏虎聲相似。如人受辱有疑不決。皆有此不忿意聲)或出聲不出聲。學人自取方便。此一個疑字單只疑趙州因甚道無。不是看趙州無。不是念趙州無。今時學人多是看這無字。念這無字。真可憐也。學人到此惺惺著。須看其僧當時有疑。再問處雲。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狗子因甚無佛性。此一問疑徹骨髓。這僧求死不欲活。逼得老趙州。和心膽吐出個無字。欲收收不得。其僧求死死不得。從始至今疑而不決。所以前人疑的。即是今人疑的。今人疑的即是疑著趙州說的。驀然疑糰子上爆地一聲。徹見那邊消息去也。此說且止。言多去道遠矣。

  指本還真門

  此舉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雲。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此僧卻不似那僧疑也。空使趙州舌頭拖地。道個七斤衫乾沒一星事。其意云何。蓋謂秤尾不鮮故無買者。今昔叢林中。多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此一法餘杜田說破。然後會歸一處。使學人易解易曉。故法華經雲。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此一法乃眾生之本源諸佛之妙道。亦是萬法之母眾聖之尊。迷之者則輪迴不息。悟之者則了死超生。再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用疑時只疑這一法(於此註明學人易入)一即是心(此心是靈知之心。非肉團心分別心)心即是一(一者眾聖之王。故號為心王也)餘何故如此分析切。恐學人初入道時。請益師不曾開說得疑情上明白。學人又不會次第請問。又不遇良朋善友究竟。雖聞有善知識。又不能親近決擇身心。執己之見埋沒平生。是可憐也。故餘只要學人向這一字上起疑。初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或舉三五次隨意放收。然後萬法歸一。少舉只在一字上起疑。疑者疑此一歸何處。歸何處三字。是考究這一向何處安身立命。此三字無疑疑在一上。恐一上疑情不起。再舉畢竟一歸何處。舉話頭時或出聲不出聲皆可。但不得太急。又不得太緩。如擊鐘磬一般。勻調擊之聲則和順。只貴話頭上疑情。得力不得力處取用切。不可信人說不要開口舉話頭。若信此語閉口禁聲後必有患也。

  順息免患門

  此與學人請益處不明白。後得傷心損體之患。餘親見兄弟家默默無言者。後來多得吐紅之疾。詢問其由。他謂善知識不說開口舉話頭。餘痛與他說。此患正是氣傷於心。心為血之主。心不能主氣血妄行。須要謂理氣息。血脈舒暢四大安和道則隆矣。謾說小喻。如世有人失去貴重之寶。朝討暮尋。或默默思惟。或開口詢問。或自傷自嘆。或逢人指視。或顧盻而得。如是推窮事理。開口閉口語默動靜何疑疑哉○再與學人究此病之根源。或飽食重簷。或登山趣步。大略舉。此四處。起病之初此四處。喘息上壅。若不開口出聲舉話頭時。此氣鬱結胸中。傷心損體自作障礙。妄言坐禪之病。豈不屈哉。

  上根利器門

  此舉三種善知識。入門各異見道不同。或從經教中有悟者。或宿有般若力故不參禪而悟者。或有參禪勇猛工夫未久而悟者。此三種善知識。必不能開發初機之人微細做工夫處。若提向上宗乘。接上上根器則可。中下之機難以棲泊。故古德雲。學道之人不具法眼。須具參方眼。又仲尼雲。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是以吾輩行腳。須具參方正眼耳。

  禪林靜慮門

  此舉叢林綱紀坐禪寂靜一節。古來佛法興隆叢林茂盛。天龍協祐施主歸崇。受用現成常住豐厚。處處安禪著眾。人人慕道精修。或三五百之多僧。或一二千之眾士。東西兩序執事營為。內外一如鋪心若地。個個如因識果。人人見道明心。三德六味總無虧。四事七珍皆具足。所以僧堂中學般若菩薩。十指不點水。百事不幹懷。粥飯之餘專心在道。上根利器者。不離單位坐究一乘。晝夜惺惺端持正觀。後來各人有大發明成大法器收因結果。向叢林中為大宗匠。開大爐鞴煆煉學人。做工夫處。先舉上床一種。威儀事在精誠。須要跏趺端坐。眼端鼻鼻端臍。牙關緊咬拳頭緊捏。待喘息已定。舉個話頭。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不用動口動舌。默默參究以悟為期。此是叢林中坐禪儀式樣子。眾所共知。

  幽居正派門

  此明來脈正宗。黃梅散席之後。百丈未建叢林已前。或三人五人。山間林下刀耕火種。無剪爪之工。孜孜在道念念不忘。於中人人成大法器。後來各天一方說法利生。參學者眾。百丈大智禪師始建叢林。此舉前輩祖師居山修行勤勞中做工夫的樣子。眾所共知。

  祇園聖眾門

  此謂是法平等發源之初。吾佛世尊在祇園。與千二百比丘。故行乞食慾化施主。破慳貪故免墮三途。缽中得食分作三分。一分施餓鬼鳥獸及魚鱉等。一分施貧窮乞丐。一分支身行道求無上佛果菩提。持缽出園。各披三衣而存正觀。前觀六肘。目不顧視。舉足下足安祥繫念直視而行。故世尊隨處經冬過夏。大眾皆入此慈心三昧。眾所共知。此三種法門無出一心。佛祖隨時隨機方便行道。學人不可執在一隅釘樁搖櫓。餘於此三種法門上一一批判。使四眾後學不泥斯惑矣。

  覺悟玄宗門

  若論此事。不在端坐無言處。不在刀耕火種處。不在持衣託缽處。且道畢竟在甚麼處(良久雲)是甚麼屲又是個甚麼。學人於此理會不下。各將本參話頭依前所舉所疑。不必重述。只要話頭上會活弄。不可滯在一處。至於行住坐臥著衣吃飯搬柴運水大小便利語默動靜折?俯仰迎賓待客苦樂逆順道在其中。須要自有方便始得。會做工夫底人。譬如慣蹴毬子者一般。著頭頭起。著肩肩起。著肘肘起。著手手起。著膝膝起。著足足起。蹩轉一腳踢過毬門輥上三十三天十八梵天四空天周而復始。無一處可收。無一處可著。何故蓋皆因他活轆轆地。所以三界收他不得。無心拘他不得。有如是妙用如是自在如是安樂。又何況三界拘收他不得。盡十方虛空微塵國土亦拘收他不得任。性往來得無掛礙。學人且道。那個是毬子。那個是蹴毬底人。會麼會麼。且住且住。若逢阿逸多親蒙得授記。設此一喻學人悟得及否。夫信與不信皆出汝心不信而信如鏡照鏡。心鏡俱亡何勞念靜。棄有著空執法成病。百法十玄千經萬論。誘引學人皆歸十信。誠信實信成佛有分。行解相應潭澄月映。信性自心信心自性。性本自心本心自性。心性如如自信自敬。

  歸源實際門

  已上所說非餘本意。推窮聖典類聚群文。舉古驗今見聞深實。所以多見四眾學者。用心差互識見偏枯。邪正不分是非罔辯。噫生逢季運去聖時遙。不了目前萬緣差別。所以但凡做工夫底人。雖參話頭多眾不同。而於起疑處無二用心。一切話頭必要起疑。古德雲。無疑不悟。前不云乎。未有不疑而成事者也。須具正知正見。莫墮野狐窟裡埋沒一生。何止一生。百千萬生菩提種子不復生芽。餘鹹居學地不忍見聞。兩岐之間決疑辯惑。前所將佛祖經教語錄中機緣譬喻警眾之言。並餘做工夫得力處一一錄呈後學四眾。至於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句之中性天朗耀。到此方不負平生參學之志願也。其或心地不開性天不朗。各各緊把繩頭依樣畫貓兒驀直去也。忽若再逢親友指示前因。一念相當萬金消得。正恁麼時三塗苦趣同證菩提。四重深恩一時酬畢。智徹忝居同學幸垂回顧提攜。誓在他生處處同為法侶。

  來源孝敬理事圓融  體用雙修陰翊王化

  雙林遺誡眾等遵依  懺悔法門菩提行願

  憶昔出塵承兄警誡  復懲懈惰止境息迷

  來源孝敬理事圓融

  已上所舉話頭工夫動靜節次。與初機入道四眾安頓手腳處一一具陳。向下正與學人論根本始末來源去就。何為根本。以五戒是為根本。何為始末。以久長不變心是為始末。何為來源。要知空劫以前事是為來源。何為去就。要知此一件大事落處是為去就。學人既要明此一件大事來源去就。必須堅持五戒精修十善。意不外馳心無散亂。動靜閒忙純一正念。方與工夫上稍有相應分。前雲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又雲清信男清信女也。先舉在家二種。首以孝順父母敬重內外六親眷屬。坊巷鄰裡當知尊卑貴賤。謙讓仁慈上下和睦。此孝子順父母之情也。這孝順二事世人以為常語。不知其理甚優甚廣。略言孝者。四事供給。何為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敬愛侍養是為孝也。順者順父母之顏色。順父母在理之所欲。凡有所為不違父母之意。若有如是孝順之心。上下和睦父母得以不動心。此是世間孝敬善道。天倫之理何異常乎。更能持齋奉戒念佛參禪。欲求大乘了脫生死。此又是出世間之大孝大善也。四恩普報三有均資。何慮一生父母而不報乎(此下註明五戒之相。與五常相配而互用也。五戒者。一不殺生。故曰仁。二不偷盜。故曰義。三不邪淫。故曰禮。四不飲酒。故曰智。五不妄語。故曰信。此五戒四眾既慾念佛參禪。必須堅持守護○此再重明邪淫之戒。教中所謂在家二眾不能全持。單止邪淫一戒。隨順修行故。楞嚴經雲。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生四天王天。若能全持不犯。精進念佛。臨終之時必往極樂蓮華化生決無疑矣。此淫慾之戒非出家二眾敢有違犯。出家者脫塵離俗。圓頂方袍入聖超凡。名為僧寶。寶者如清淨摩尼之寶。令人眼見眼根清淨。耳聞耳根清淨。舌談舌根清淨。身觸身根清淨。又雲福田僧。若復有人讚嘆布施得無量福。譬如良田一粒種子投之於地獲利萬倍。故曰眾生良福田也。所以出家人舉心動念即名破戒焉。有邪淫之事也)五戒者止殺為首。五常者以仁為首。故不殺可謂仁。仁者慈也忍也博愛也。好生惡殺。故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故君子遠庖廚。此是仁之戒也○義者宜也平也大用也。合宜之事當行則行之。合用之物當取則取之。非義而不行。不義而不取。故君子見得思義。夫子之時路不拾遺。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此是義之戒也○禮者中也履也大體也。家語云。昔魯人有獨處室者。鄰人嫠婦亦獨處一室。夜暴風雨嫠婦室壞趨而託焉。魯人閉戶而不納。嫠婦自誦與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納我乎。魯人曰。吾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納也。婦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魯人曰。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聞之曰。善哉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此者。所謂焉有邪淫之事歟。此是禮之戒也○智者慧也明也高超也。知與日者。若人有知如天之有日。知下安日故曰為智。智日升空無幽不燭。是以飲酒昏亂真性。則智慧之心不明矣。浮雲翳空則智慧之日不照矣。故經雲。飲酒者犯三十六種失功德事。故書中酒誥制戒亦嚴。羲和酖湎於酒辱身敗德。故禹惡旨酒好聞善言。梁武帝四十六年不茹五辛葷酒。自雲。不飲酒無昏迷障。孔子曰。不為酒困。皆謂酒能昏智亂性。眾聖皆止。此是智之戒也○信者誠也實也真重也。昔有二賢士。即範張也。千裡之途半年之約。範雲。九月十五日至謁。張具雞黍而待之。時至人來。誠信君子故無妄也。此是信之戒也○五常之戒治世之善。順天理而行守死善終之道。稍有其過則喪身敗德。無善道稱之揚名於後世矣。何況吾教中四眾念佛參禪。欲求無上妙道。又是出世間大善大因緣。永脫輪迴到涅槃岸得大安樂。而不遵守此五戒。欲脫輪迴到涅槃岸者。是不可得也。

關注:經典佛學文化,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諸宗部——永嘉證道歌
    禪宗永嘉集序  唐慶州刺史魏靜述  永嘉證道歌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 禪宗與西方當代藝術
    禪宗不是什麼深奧的東西。今天借這個機會介紹一下。禪宗,有時候你自己不知不覺地就做到了,不過就是你不知道它的存在而已。在說明你自己其實就具備了禪宗的思維或行為之前,先繞個彎子,說說禪宗的來歷?關於禪宗的歷史是寫不完,因為別人編了一千多年,我這幾個字算什麼?來點實惠的吧。禪宗正確的說法是,禪+宗,禪其實來自印度的佛教+瑜伽。宗自然是來自國人自己創造,把道教和了個糊糊的大稀泥,好像你都找不到道在何處,竟是佛在說。大部分禪語還很迷惑人。很多教義其實都沒有具體的答案,意圖啟發你什麼,然而這正是禪宗的高明之處。因為把話說的太明白,禪機也就不存在了。
  • 中國禪宗六大祖庭「掌門人」齊聚一堂 為你開示禪宗真義
    佛教在線登封訊 2019年7月17日,由中國佛教協會指導、河南省民宗委批准,嵩山少林寺主辦的「少林寺與禪宗祖庭」學術研討會在禪宗祖庭少林寺隆重開幕。中國禪宗由初祖達摩祖師在少林寺創立,經禪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中國佛教主要宗派。
  • 禪宗的三境界是什麼?
    這道出了禪宗的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執迷於塵世外物界。  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對世俗的否定。  第三境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是放下一切,萬法隨緣。  對此,另外還有一個著名的說法。宋代禪宗將參禪分為三個境界,是對佛教「空」這一概念的三種不同理解。  第一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
  • 大虛法師:禪宗和淨土
    六祖站在禪宗祖師,站在禪宗明心見性、向上提持的角度,他在這種公開弘法的場合談淨土,他只能這麼談,他必須這麼談,否則禪宗的宗風就立不起來。因為他自己是從「頓悟見性」這條路走過來的,他自己證到的就是和諸佛無二無別的「唯心淨土」,所以他提倡的當然就是禪宗風格的「當下即是」的修法。這個修法其實也就是我們淨土宗四大類念佛法門裡面的「實相念佛」法門,這兩者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
  • 龔鵬程:禪宗史新研
    平常我們講禪宗史,大家都知道禪宗六祖是在廣東弘法的,圓寂於廣東韶關;故後來禪宗的傳播是由南向北,唐宋間,禪宗的主要傳播地區仍只在江西,湖南一帶。但是,我們現在卻從敦煌石窟裡發現了很多《六祖壇經》。最早是日本的大陸探險隊,領隊大谷光瑞,在敦煌得到了一個本子。後來,這本子被放到了旅順博物館。現在已經下落不明,只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還藏有它首尾兩頁照片。
  • 《禪宗看心》第30集文字稿--第二章第六節會取之理3
    壹、無明與生命境界等量一、禪宗法門所緣境大家好!請各位看《禪宗看心》第二章第六節「會取之理」。看這一節第五大段,為何要觀「不會」跟「黑茫茫」?反覆講了,每一個禪法,都要取一個所緣境。禪宗參話頭取的是「疑情」,就是這邊的不會。永嘉禪、默照禪去看這個「心」,它取的是黑,黑茫茫的。
  • 禪宗指掌之二:善巧用心
    禪宗指掌清·行海著第二篇有問曰:妙明真心,如何得知?答曰:若能悟空而不墮斷見,知有而不落常見,即是無妄真心之謂。曰:請示。非多集善根、聰明利智者,不能通達也。客曰:誠如所云矣。第三篇夫參禪貴其善巧用心,若用心不巧,則多招愆尤。大則橫遭魔事,痴狂失心。小則以假為真,認虛是實。以致虛棄一生,而更難免善因反招惡果。
  • 禪宗圓相之美
    於禪宗,描畫一圓形圖以象徵真如、法性、實相,或眾生本具之佛性等。禪僧每以拂子、如意、拄杖或手指等,於大地或空中畫一圓相,有時亦以筆墨書寫此類圓相,表示真理之絕對性。【關於禪宗圓相有這麼一個公案】南陽慧忠國師俗姓冉,浙江會稽道出身,十六歲時謁見六祖惠能大師後
  • 「原創」佛教禪宗派系傳承簡介
    佛教禪宗,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也是影響最大、傳播範圍最廣、流傳時間最長的宗派。禪宗的派系傳承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釋迦牟尼佛講法時只做拈花微笑開始,座下弟子只有摩訶迦葉尊者領會佛意(意思是勝義諦的正法不可說),並囑託摩訶迦葉把這個不可說的正法禪意傳承下去。這是禪宗的起源,被譽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這又稱作「心印妙法」。
  • 百丈立清規——是中國禪宗歷久不衰的一個保障
    惠能大師之後,禪宗學人越來越多,並且大都居住在律寺裡,馬祖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建起了叢林,讓禪宗的修行人也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這麼多人住在一起,如何自給自足?如何進行管理?懷海禪師根據中國國情,並結合禪宗自身特點,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初,在百丈山正式制定了有別於印度戒律的「叢林清規」。由於懷海禪師駐錫百丈山,他創立的「叢林清規」自然被稱為《百丈清規》。
  • 轉盤:來自日本禪宗花園的靈感創作
    轉盤:來自日本禪宗花園的靈感創作 2020-06-15 1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雜談唐密與禪宗
    當談到歷史上幾大最有名氣的法流的時候,不得不提唐密龍樹菩薩和禪宗達摩祖師,首先龍樹菩薩是達摩祖師的前輩,八宗共祖,精通大乘小乘,以及各種外道法門,可以說博學多聞,是祖師中的天才,楞嚴經華嚴經等等知名的大乘經典,均是由龍樹菩薩傳承下來的。而達摩祖師,即便是在現在,絕大部分修行人,甚至部分出家人對佛法的領悟,尚且不及達摩祖師未出家以前的水準。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
  • 禪宗二十八祖-達摩祖師的東渡之路!
    達摩祖師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出家為僧後師從般若多羅大師,精研大乘佛法,成為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般若多羅大師囑咐達摩:「我滅度67年之後,印度將有災難,彼時印度佛法會受到大破壞,你那時要去中國傳法。到了中國後,先在北方傳法,因為南方的人還不懂佛法。」於是達摩祖師在中國傳法之後,便成為中國的禪宗初祖。
  • 禪宗祖師的教化方式:為了讓弟子們開悟 也是夠拼的……
    就像《六祖壇經》中六祖慧能在教化志誠、法達、智常、神會等人分別採用不同的教化方式一樣,這就是禪宗史上所說的「機緣之語」。在慧能南宗禪創立之後,特別是禪宗到了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等兩派之後,禪宗祖師所採用的教化方法翻新出奇,多種多樣,其中最常見的教化方法有暗示、隱喻、反詰語句、動作以及棒喝等方式傳授禪法和接引弟子。目的是讓對方脫離語言名相束縛與表象迷惑,而達到徹悟。
  • 禪宗得以發揚的本因,是否是人類的劣根性 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禪宗因六祖慧能發揚光大,根本原因卻是源自人的劣根性。傳說世尊在靈山講佛,僅拈一花卻不言語,眾人愕然,只有迦葉會心一笑,瞭然於心。菩提達摩帶著佛教禪說到中土少林寺,創建禪宗,成為中土禪宗第一祖。把禪宗在中土大地真正發揚光大的是禪宗第六祖慧能。慧能目不識丁,但悟性極高。在五祖弘忍選拔繼承人時,高超作答,力壓大師兄神秀。
  • 答問:禪宗的有無指的是什麼?
    網友提問:禪宗的有無指的是什麼?法嘉宗智回答我們的念頭起落,意識的翻覆生滅,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相對的!一搞對立了,一搞兩邊了,禪宗就把他叫做「空」和「有」。說空有可能比較費解,我們可以說Yes和No。而佛法是一元論。佛法認為,「紅色」和「非紅色」是統一,而不是對立。是我們的分別,把一個完整的東西,拆成了兩半。
  • 王溫豪震撼首演方崬清首部大型古箏協奏曲《禪宗三境》
    《禪宗三境》是作曲家方崬清歷時3年積澱,鑽研中國禪道與日本禪道,潛心創作而成的一部大型古箏與交響樂隊協奏曲,是目前中國古箏界最新的一首古箏與大型交響樂隊的協奏曲,當然,像方先生其他古箏作品一樣,是一部難以駕馭的作品。
  • 諸宗部——集諸經禮懺儀
    集諸經禮懺儀卷上  大唐西崇福寺沙門智升撰  一切恭敬 敬禮常住三寶。